张慧瑜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所在系:新闻学系 职称:研究员/助理教授 学位:文学博士 简历:1980年生于山东省郓城县黄堆集乡学士:1998-2002,北京大学文科试验班/中文系,文学专业硕士:2002-2004,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2005-2009,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访学:2015-2016,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文学系学术访问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研究员重庆大学高研院经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北京文艺评论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第17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7) 专著:I、专著1. 《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年,25万字;2. 《墓碑与记忆:革命历史故事的偿还与重建》(台湾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2012年,18万字;3.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27万字;4. 《危机时代与主体建构: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台湾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2014年,20万字;5. 《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28万字;6. 《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27万字;7. 《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20万字;II、评论集1. 《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6万;2. 《打开锈住的记忆:影视文化与历史想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2万字;3. 《风吹影动:中国影视文化评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20万字; Ⅵ、媒体评论文章1. 《“潜伏”与中国版的“窃听风暴”》,《南风窗》2009年第12期;2. 《墓碑与记忆》,《南风窗》2009年第21期;3. 《金刚变形记》,《南风窗》2009年第17期;4. 《从<建国大业>和<风声>看两种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社会学家茶座》2010年第1期;5. 《社会“主体”的形成与“反”体制的想象》,《南风窗》2010年第3期;6. 《80后的空间放逐与现实选择》,《南风窗》2010年第5期总第405期;7. 《<唐山大地震>:与历史的再次和解》,《南风窗》,2010年第18期;8. 《“秘扇”中的中国想象——评电影<雪花秘扇>》,《中国艺术报》2011年7月8日;9. 《<建党伟业>:红色记忆的拼贴与重组》,《南风窗》2011年第15期总第441期;10. 《不“裸”的“裸婚时代”——观电视剧<裸婚时代>》,《中国艺术报》2011年8月3日;11. 《“失重”的爱情——评电影<全球热恋>》,《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14日;12. 《“快女”停播:草根文化的脆弱与顽强》,《南风窗》2011年第23期;13. 《重建“道德”的路径》,《南风窗》2011年第25期;14. 《贺岁档的新棋局:如何双赢?》,《中国艺术报》2011年12月12日;15. 《如何想象和叙述“胡金铨”》,《新京报》2012年2月4日;16. 《以青春之名——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文艺报》2012年2月1日第四版;17. 《中国电影:转折与挑战》,《人民日报》2012年2月9日第24版(头条);18. 《<乡村爱情>系列剧的热播与尴尬》,《中国艺术报》2012年2月15日;19. 《印度电影教我们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2月20日第07版;20. 《与“孔夫子”和解:文化幽灵的归来》,《南风窗》2012年第4期;21. 《“百万文学大奖” 评奖模式和潜台词》,《新京报》2012年3月28日文化副刊C02版;22. 《“泰坦”归来不是梦》,《中国艺术报》2012年4月16日第4版;23. 《<武训传>重生:禁片里的历史密码》,《南风窗》2012年第8期;24. 《电影当显本土气质》,《人民日报》2012年4月19日24 版;25. 《“甄嬛”的出路与宫斗的权力想象》,《南风窗》2012年第11期;26. 《发掘文化想象力》,《人民日报》2012年5月17日24 版;27. 《电影<飞越老人院>——“温情”有余 “现实”不足》,《文艺报》2012年5月30日第4版;28. 《<我11>呈现“可见”的历史》,《大众电影》2012年第12期总第834期;29. 《“设计”杀生:这究竟是哪个牢笼?》,《大众电影》2012年第13期总第835期;30. 《影片字幕莫“喧宾夺主”》,《人民日报》2012年7月5日24 版;31. 《人与妖的“跨界”之恋》,《中国艺术报》2012年7月6日第8版(特别关注);32. 《<神探亨特张>:对准浮华北京中的“草根”群像》,《中国艺术报》2012年7月25日第4版;33. 《电视娱乐节目期待“自主创新”》,《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第24版(文艺评论版头条);34. 《娄烨的影像“谜事”》,《南风窗》2012年第24期;35. 《看得见的“好声音”——<中国好声音>带来的启示》,《中国艺术报》2012年10月10日第4版头条;36. 《穿越“雾霾”看到的两个中国》,《南风窗》2013年第1期;收入《今天我们如何谈政治》(南风窗杂志社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37. 《<听风者>:香港人的谍战故事》,《社会学家茶座》2013年第1辑;38. 《“大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艺术报》2013年1月14日;39. 《中国文化能否在“中国风”中获得自觉》,《中国艺术报》2013年2月18日第2版头条;40. 《从<西游记>的改编看时代的心理变迁》,《中国艺术报》2013年2月22日;41. 《好莱坞电影重写文化记忆》,《南风窗》2013年第5期;42. 《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状态》,《中国艺术报》2013年3月20日;全文被《新华月报》2013年5月号/下半月转;43. 《<悲惨世界>归来与颠倒的世界》,《中国青年报》2013年3月21日;44. 《从小说到电影:新写实背后的文化隐喻》,《文艺报》2013年4月10日;45. 《“白蛇”故事的现代轮回》,《文艺报》2013年5月6日第4版;46. 《“致”什么样的青春》,《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28日;47. 《管虎转型:超级英雄的出现》,《南风窗》2013年第9期;48. 《港片登“陆”记》,《南风窗》2013年第10期;49. 《小时代的两面性》,《中国青年报》2013年07月11日;50. 《从<太极侠>看合拍片的文化实践》,《文艺报》2013年7月17日;51. 《“新工人”的文化诉求》,《人民日报》2013年8月2日;52. 《影视业的新整合: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的跨界》,《中国艺术报》2013年8月5日;53. 《有机统一电视文化的“双重功能”》,《文艺报》2013年8月12日;54. 《“美国梦”转型 ——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美国想象》,《南风窗》2013年第18期;55. 《一场美国版的草根逆袭》,《中国青年报》2013年9月10日;56. 《“精神裂变”的背后》,《南方都市报》2013年10月13日;57. 《历史剧也需要贴近现实》,《中国艺术报》2013年11月6日;58. 《平行世界的“战争”》,《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2日;59. 《影像叙事与社会空间的想象》,《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2日;60. 《文化想象与时代的流变》,《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1日;61. 《冯小刚与顽主式的喜剧是否过时?》,《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23日;62. 《微茫的呐喊——流行影视文本中的时代与个人》,《南风窗》2013年第22期;63. 《民国想象,谁的民国》,《南风窗》2013年第24期;64. 《“爸爸”天上来——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看<爸爸去哪儿>》,《中国艺术报》2014年2月10日第四版头条;65. 《前冷后热——2014年电影贺岁档的变化》,《文艺报》2014年2月12日第4版头条;66. 《为何是“万达”,为何是“电影”?》,《中国社会学茶座》2014年第3辑;67. 《<渗透>:谍战剧的新想象》,《南风窗》2014年第4期;68. 《“梦想”去哪儿——电视真人秀背后》,《南风窗》2014年第9期;收入《“80后”批评家年选》(金理、周明全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69. 《另一个中国,另一种城市》,《南风窗》2014年第11期;70. 《<归来>的文化失忆症》,《南风窗》2014年第12期;71. 《国产剧的文化创造力》,《人民日报》2014年4月18日;72. 《如何烹饪舌尖上的纪录片》,《文艺报》2014年5月7日第四版头条;73. 《消费主义改写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4日;74. 《过于单一化的个人成功梦——电视真人秀盛行的文化思考》,《中国文化报》2014年8月12日;75. 《<后会无期>:中国式“在路上”》,《南风窗》2014年第17期;76. 《两种中国想象》,《南风窗》2014年第21期;77. 《近期好莱坞电影的两种中国想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7日;78. 《好莱坞电影缘何难以“染指”印度》,《北京青年报》2014年9月23日;79. 《期待共建第四种文艺批评》,《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30日;80. 《<北平无战事>中的国共关系》,《南风窗》2014年第24期;81. 《“民国范儿”的民国想象有偏见》,《辽宁日报》2014年11月11日;82. 《从三个维度理解“中国梦”与“电影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3日;83. 《青春片需要提供多种可能性》,《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6日;84. 《<老农民>为何看起来如此老》,《北京青年报》2015年1月6日;85. 《用“小时代”的眼光理解现当代中国历史》,《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15日;86. 《如何理解当下的文艺形态》,《南风窗》2015年第2期;87. 《小片逆袭大片的社会学解读》,《大众日报》2015年1月21日;88. 《当<智取威虎山>里出现纽约》,《文汇报》2015年1月29日;89. 《“港片”北上的叙事策略与文化想象 ——以武侠片/功夫片为例》,《中国艺术报》2015年2月13年;90. 《后工业时代的现代人可否“与狼共舞”》,《文艺报》2015年3月2日;91. 《“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北京青年报》,2015年3月17日;92. 《用爱情“白日梦”俘获年轻观众的心——从电影版<咱们结婚吧>热映谈起》,《中国艺术报》2015年4月10日;93. 《从“雄狮”和“战狼”看新的中国故事》,《南风窗》2015年第11期;94. 《从“工业田园”到“无法拥有自己”》,《南风窗》2015年第6期;95. 《“平凡的世界”如何可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16日;96. 《最容易出现新的政治和社会想象的领域》,《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11日;97. 《陈凯歌有自己的历史纠结与文化困境》,《北京青年报》2015年07月07日;98. 《众筹会给文艺生产带来什么》,《文艺报》2015年8月7日头版;99. 《回家•现代主义•文化寻根——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三个主题》,《中国文化报》2015年11月17日;100. 《北京的三种文化形象与北京题材影视剧生产》,《中国艺术报》2015年12月2日;101. 《亚文化进入主流网生代成功逆袭》,《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25日;102.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何走红?》,《南风窗》2016年第10期;103. 《一曲中产的“欢乐颂”》,《南风窗》2016年第12期;104. 《纪录片中的“书记”和“市长”》,《南风窗》2016年第15期;105. 《社会变迁里的中国电影30年》,《南风窗》2016年第16期;106. 《不仅是文化工业,也是文化政治》,《社会科学报》2016年8 月4 日;107. 《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穹顶”与“工业田园”》,《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11日;108. 《缺少的是讲述大故事的眼光和方法》,《文艺报》2016年8月22日109. 《从<希特勒回来了>看发达国家社会危机》,《南风窗》2016年第20期;110. 《在广场舞中找回尊严和幸福感》,《南风窗》2016年第22期;111. 《从当下纪录片看两种中国故事》,《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0日;112. 《用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征服世界观众》,《南风窗》2016年第26期;113. 《中国新经验:民族国家的“现代主体”》,《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9日;114. 《看见生活中被忽视的诗意——纪录电影的文化价值》,《中国文化报》2017年2月27日第3版;115. 《奥斯卡是美国的“面子工程”》,《新京报》2017年3月1日C02;116. 《八月》:向父亲的90年代致敬,《南风窗》2017年第9期;117. 《不忘初心,建构有中国主体的文艺生态——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艺报》2017年5月22日;118. 《从<摔跤吧!爸爸>认识当下的印度》,《南风窗》2017年第13期,总第595期;119. 《印度农民为什么不喜欢好莱坞大片?》,《中国青年报》,2017年6月26日;120. 《中国电影急需确立自己的国际视野》,《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9日;121. 《从“示范”到“融合”: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的接轨之路》,《文艺报》2017年7月5日;122. 《文学与生活的辩证法》,《文艺报》2017年7月7日;123. 《“商业主旋律”电影成为时代文化表征》,《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23日;124. 《<战狼2>:“奇迹”背后》,《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4日;125. 《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担当》,《文艺报》,2017年9月29日; 科研项目:Ⅰ、国家及部级课题1.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史(1905-2017)》,在研;2.2014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早期电影史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结项;3.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十年”(2000-2010)红色题材影视剧研究》,结项;4.2015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一般研究项目,《城市文化符号生产与北京题材影视创作》,结项;Ⅱ、参与重大、重点项目1.参与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在研;2.参与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兼学术秘书,结项;3.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修订、撰稿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系“十二五”国家出版规划重大项目和《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担任《影视门类•外国影视卷》副主编,在研;4.参与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当前文艺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在研; 奖励荣誉:1.《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2016年10月颁发;2.《文化记忆与社会表征——以近期几部中小成本国产片为例》,荣获201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2014年9月颁发;3.《“港片”北上的叙事策略与文化想象》,荣获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征文二等奖,由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4年12月颁发;4.《“舌尖”上的视觉“乡愁”》,荣获2012年度《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最佳书评,由《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新闻出版总署主管)2013年1月颁发;近期论文
论文:Ⅲ、中文核心期刊(CSSCI)论文1. 《“好奇”能挑战“恋物”吗?》,《读书》2007年第7期;2. 《“纯文学”反思与“政治的回归”》,《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并收入《2006文学评论》(21世纪年度文学评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 《从“幻灯片事件”到“铁屋子”寓言:启蒙者的位置》,《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4期;4. 《后冷战时代的抗战书写与角川视角》,《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5. 《作为“病人”的瞿秋白——<多余的话>新解》,《读书》2009年第6期;6. 《“新中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叙述》,《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总第208期;7. 《危机时代的乡愁与拯救之旅》,《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8. 《重读“幻灯片事件”:现代性空间与内在的暴力》,《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9. 《“谍谍”不休:谍战片的后冷战书写》,《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10. 《从“泥腿子将军”到“无名英雄”——红色题材影视剧与新历史主体的浮现》,《文艺争鸣》2010年第8期;11. 《“被看”的“看”与“国民”的形成》,《知识分子论丛》2010年第9辑;12. 《“余震”、创伤与意识形态的“除锈”工作——<唐山大地震>的文化意义》,《电影艺术》2010年第6期;收入《坐看云起等风来:当代中国电影评述:2003-2014》(吴冠平主编),东方出版社2015年;13. 《暴露创伤与抚慰伤口》,《读书》2010年第11期;14. 《从主旋律影片到主流大片的嬗变》,《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被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文艺专题报告》第4期全文转;15. 《印度宝莱坞电影及其对“中国大片”的启示》,《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3期;16. 《中产阶级的浮现与中国电影体制的转型——以一个80后的观影经验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6期;17. 《电影空间、观影主体与影像表述——中产阶级主体与国产电影的叙事策略》,《电影艺术》2011年第6期;18. 《“现代”主体的浮现与历史记忆的改写——以“幻灯片事件”、<鬼子来了>、<南京!南京!>为例》,《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入选《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9. 《“批片”的崛起》,《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20. 《“影戏论”的形成——重提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电影史学研究》,《电影艺术》2013年第3期;21. 《“哀悼”仪式与作为修辞的“墓碑”》,《文化研究》2013年第1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22. 《从<顽主>到<私人订制>:顽主们的精神构成与社会想象》,《当代电影》2014年第2期;23. 《从三个作家看三个时代》,《读书》2014年第5期;24. 《国产剧的三种类型与主流价值观》,《文化研究》2015年第22期;25. 《<棉花>的故事:中国崛起的另一面》,《读书》2016年第9期;26. 《青春文化与社会变迁——21世纪以来青春职场剧的流行与文化反思》,《文艺研究》2016年第9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2017年第1期;27. 《工农电影与人民电影:以1950到1970年代的中国电影实践为例》,《新美术》2016年第10期;28. 《<我不是潘金莲>的影像风格与权力想象》,《电影艺术》2017年第1期;29. 《国产电影创作与新的“当代史”书写》,《当代电影》,2017年第6期;Ⅳ、港、台地区及海外论文1. 《历史的回归与人文学的想象力》,(韩国),2008,Vol.1;2. 《“爱的奉献”、公民社会的想象及批判的尴尬》,《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第71期,2008年9月;3. 《王石捐款、范跑跑事件及其公民社会的“公民想象”》,《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第71期,2008年9月;4. 《抗震救灾与公民社会的想像》,《二十一世纪》(香港)第109期,2008年10月;5. 《“被看”的“看”与三种主体位置——鲁迅“幻灯片事件”的后(半)殖民解读》,《文化研究》(台湾)第七期,2009年3月;6. 《弥合断裂与暴露伤口:关于“建国六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两种历史叙述》,《台湾社会科学研究》(台湾)第77期,2010年3月;7. 《寻找“文学研究”出路的方式》,(韩国),2010年第1期;8. 《从“非诚勿扰”整顿事件看中产阶级主体的形成与主流价值观的重建》,《플랫폼》(韩国)23号,2010年8月;9. 《抗战影像中历史记忆的改写》,《二十一世纪》(香港),2011年2月号;10. 《“打开锈住的记忆”——<钢的琴>说出的和没有说出的故事》,《今天》(香港),2011年第4期;11. 《“现代” 主体的浮现与“现代性/亚洲”伤口的弥合——<南京!南京!>的文化症候》,《文化研究》(台湾)第十二期,2011年8月;12. 《遮蔽与突显:中国农民工在大众传媒中的修辞术》,《中国现代文学》(韩国),2012年第61期;13. 《影院空间、主体分裂与现代性暴力:从鲁迅的一次观影体验说起》,《东亚人文》(台湾),2014年创刊号;14. 《中国为何没有科幻电影?》,《凤凰周刊》(香港),2014年第29期;15. 《未来真能“逆转”吗?——的文化解读》,《凤凰周刊》(香港),2014年21期;Ⅴ、国家、省部级期刊(非核心)论文1. 《突围·逃离·落网——贾樟柯作品“片论”》,《今日先锋》2002年第12期;2. 《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关于当下中国记录片》,《东方》2002年第10期;3. 《看不见的中国电影》,《上海文学》2004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4. 《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第六代电影的美学与政治初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收入《第六代导演研究》(聂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5. 《“芙蓉姐姐”的迷思》,收入《话题2005》(杨早、萨支山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6. 《<大工匠>:工人题材电视剧的“怀旧”主题》,《艺术评论》2007年第8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7. 《独立制片电影中的人文关怀与平民视域》,《艺术评论》2008年第3期;8.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政治主体性的重建》,《现代中国》第12辑,2009年4月;9. 《农民工:暧昧的命名与尴尬的主体位置》,《南方论丛》2008年第3期;10. 《鲁迅的“幻灯片事件”与亚洲想象困境》,《粤海风》2009年第2期;11.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政治主体性的重建》,《现代中国》第12辑,2009年4月;12. 《“爱的奉献”的社会共识与公民社会的想象》,《文化纵横》2009年5月出版;13. 《“精神家园”的重构与“沉默的大多数”的修辞》,《上海文学》2009年10期;14. 《农民工:暧昧的命名与尴尬的主体位置》,《城市文化评论》,花城出版社2009年;15. 《英雄传奇、历史记忆与时代解读》,《天涯》2009年第4期;16. 《异乡人与“少年故乡”的位置》,《粤海风》2009年第5期;17. 《为何选择角川视角?》,《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18. 《接合理论与主体缝合——“伯明翰学派”与“<银幕>理论”的异同及融合》,《影视文化》2010年第2期;19. 《<十月围城>的叙述策略与意识形态缝合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20. 《历史记忆的偿还与新历史主体的询唤》,《热风学术》第四辑,2010年8月;21. 《八十年代的知识体制与批判主体的重建——评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五期;22. 《与“革命”握手言和:主旋律的消失与主流大片的浮现》,《文化纵横》2010年第6期;23. 《香港电影“北上”的叙述策略与文化功能》,《电影新作》2011年第1期;24. 《“重写历史”与新主体的浮现》,《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一期;25. 《为何“进不来”,为何“回不去”?——蜗居、蚁族与“中国工人”的“相遇”》,《话题2010》(杨早、萨支山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26. 《葛优的文化功能与<让子弹飞>的现实想象》,《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27. 《<让子弹飞>:“子弹”为什么会“飞”?》,《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戴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8. 《“草根”的文化功能:以王宝强、草根达人为例》,《艺术评论》2011年第9期;29. 《主体魅影与空间置换——从“幻灯片事件”重读鲁迅》,《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2卷第3期;30. 《奇观影像与危机时代的好莱坞叙事》,《艺术广角》2011年第六期;31. 《“幸存者”的言说与行动——钱理群退休九年记》,《传记文学》2011年第8期;32. 《2011年国产热播剧的文化政治:重写历史与记忆》,《艺术评论》2012年第2期;33. 《社会主体的置换与中产阶级的文化想象》,《天下》2012年第2期;34. 《危机时代的大众文化书写:伤口、记忆与主体》,《天涯》2012年第4期;35. 《三类男性形象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建》,《艺术广角》2012年第4期;36. 《“铁屋子”的寓言与“棺木里的木乃伊”——重读鲁迅的“铁屋子”寓言》,《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4期;37. 《“宫斗”热与个体化时代的生存竞争》,《文化纵横》2012年第8期;38. 《<金陵十三钗>:谁的“金陵”?》,收入《光影之忆:电影工作坊2011》(戴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9. 《网络游戏与影视产业的多重“互动”》,收入《快乐消费的文化底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40. 《<后宫•甄嬛传>的文化启示录》,《艺术广角》2012年第5期总162期;41. 《“舌尖”上的视觉“乡愁”》,《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9期;42. 《<浮沉>:小白领对“国企”的温情想象》,《社会观察》2012年第9期;43. 《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的文化思考》,《同舟共进》2012年第12期;44. 《另一种“十年中国”的故事:回“塑”历史与主体魅影》,《天涯》2013年第1期;45. 《“父亲”的归来与“无声”的创伤——蔡尚君的影像中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46. 《收购“大众”:文化体制改革的再度“资本化”》,《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1期;47. 《屌丝的逆袭与2012年职场剧的腹黑化》,收入《话题2012》(杨早、萨支山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48. 《王家卫的大时代与<一代宗师>的中国想象》,《电影新作》2013年第2期;49. 《中国电影体制的瓦解与重组》,《艺术手册》2013年第1期创刊号;50. 《新中产与新工人的浮现及未来》,《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4期;入选《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1. 《文化记忆与社会表征——以近期几部中小成本国产片为例》,《艺术广角》2013年第4期;52. 《空间隐喻与中国的现代性表述》,《晋阳学刊》2013年第4期;53. 《当下青春剧的文化想象与蜕变》,《南方文坛》2013年第5期;54. 《电影之“轻”与<小时代>的文化启示》,《文化月刊》2013年第11期;55. 《大电影转向与危机时代的新故事》,收入《大电影转向》(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56. 《“中国风”呈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特殊状态》,《红旗文稿》2013年第6期;57. 《从<悲惨世界>到<1942>:近期中外文学经典改编》,《艺术评论》2013年第6期;58. 《“忐忑”之后怎么办?——梁晓声的批评选择》,《传记文学》2013年第7期;59. 《“患难总理”:关于周恩来的影像记忆》,《影博·影响》2013年第9期;60. 《“暮气青春”的文化面孔》,《文化纵横》2013年10月号;61. 《“青春袭人,黑暗无边”——我眼中的2013年国产电影》,《中堂闲话》2013年第六期;62. 《影院空间、主体分裂与现代性暴力——从鲁迅的一次观影体验谈起》,收入《中国早期电影研究》(傅红星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63. 《电影史书写的“政治”——从<中国电影发展史>“重版序言”谈起》,收入《重写电影史 向前辈致敬——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64. 《影游互动:网络游戏与影视产业的新整合》,《影视文化》2013年第9期;65. 《第六代电影的现实处境与文化价值》,收入《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66. 《文化批评的政治与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状态》,《山东文学》2014年第1期;67. 《1942:重写历史记忆》,收入《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戴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8. 《青春“袭”人,黑暗无边》,收入《话题2013》(杨早、萨支山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69. 《从“密室”到平行空间——全球化时代的电影与社会空间的想象》,《艺术广角》2014年第1期;70. 《21世纪以来古装武侠大片的类型改写与文化想象》,《电影研究》2014年第一辑创刊号;71. 《屌丝为何需要逆袭?》,《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2期;72. 《从<真相画报>看摄影师的主体想象》,《中国摄影家》2014年第4期;73. 《历史创伤与文化失忆症——从<归来>看当前国产电影文化功能》,《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7期;74. 《从中国元素到中国故事还有多远?——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9期;75. 《“白日梦”与“腹黑术”:大众影视中的政治想象》,《文化纵横》2014年第10期;76. 《从“被砍头者”到“现代主体”的浮现——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实践与影像策略》,《中国当代艺术研究》2014年第一辑创刊号;77.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形态与文化逻辑》,《艺术广角》2014年第6期;78. 《“港片”北上的策略与文化想象》,收入《华语电影新视野》(张思涛、赵卫防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79. 《“舌尖上”的文化秘笈》,《社会观察》2014年第6期;80. 《国产大片的未来前景》,《影博·影响》2014年第7期;81. 《谁为“刺金时代”代言》,《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8月11日;82. 《红剧的“红”与“不红”——从电视剧<十送红军>说起》,《文化新观察》2014年8月(下);83. 《中国电影市场竞争的现状及外国电影竞争力的启示》,收入《大电影的拓展: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84. 《“猛回头”与向前看——由李零<鸟儿歌唱:二十世纪猛回头>想到的》,《文艺新观察》2014年10(下);85. 《中国电影的发展模式与新趋势——反思中国电影改革之路》,收入《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聂伟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6. 《从“革命”到“后宫“——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的文化反思》,收入《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王晓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87. 《谁穿着“隐身衣”,谁在“隐身”?——评格非<隐身衣>》,《东吴学术》2014年第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88. 《“韩流”产生的背景与韩国电影的崛起》,《长江文艺》2014年第12期;89. 《他者的再现与整体性的历史视野》,《天涯》2015年第1期;90. 《“吊丝”:吊丝现象与当下中国文化》,《名作欣赏》2015年第1期;91. 《当下电影的幼稚化与新的中国故事》,《上海艺术批评》2015年第1期、总第173期;92. 《青春题材影视剧的文化症候和社会变迁》,《艺术广角》2015年第2期;93.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特殊之处》,《文艺新观察》2015年第4期(下);94. 《香港电影人的北上之路》,《长江文艺》2015年4月(上);95. 《文学的功能与未来想象》,《雨花》2015年第3期;96. 《<闯入者>:历史的“闯入者”》,《影博·影响》2015年第6期;97. 《屌丝“梦想”变形记》,收入《话题2014》(杨早、萨支山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8. 《电影国际传播新态势与文化战略反思——从比较视野看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收入《大电影的互动: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2》(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99. 《“心灵鸡汤”的文化功效》,《艺术广角》2015年第5期、总第180期;100. 《电影<少年班>的文化反思及局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3、4合刊;101. 《文化乡愁的历史来源及局限》,《新华月报》2015年6月号第11期(上);102. 《“青春”去哪儿——国产青春题材影视剧的文化反思》,《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上);103. 《“任性”姜文:红色老男孩的戏仿革命之路》,收入《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凤凰网文化频道编),作家出版社2015年;104. 《新写实的“态度”与新启蒙话语的破产》,《上海文学》2015年第8期;105. 《文艺评论的现代功能与形态演变》,《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10期;106. 《以胜利者的名义:新的抗战记忆与抗战影视剧的书写策略》,《天府新论》2015年第6期;107. 《新的青年与我们的时代》,《天涯》2016年第2期;全文收入《2016年思想随笔排行榜》(王必胜选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108. 《大众文化中北京形象的流变》,《艺术评论》2016年第2期;109. 《中国电影的新态势与新的中国故事》,《长江文艺》2016年第2期(上);110. 《“发出我们的声音”——工人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新华月报》2016年5月第9期;111. 《京沪双城对照记——关于城市文学的思考》,《山花·A版》2016年第6期;112. 《“老炮儿”之眼与暧昧的主体位置》,《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四期;113. 《崛起时代的中国电影与新的中国故事——以近期国产商业大片、青春片和文艺片为例》,《北大艺术评论》2016年第1期创刊号;114. 《文艺生态的变迁——当下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艺术广角》2016年第5期;115. 《大众文化的政治与国产电视剧的价值观》,《学习与研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2016年第9期;116. 《时代的石头——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经验”》,《艺术广角》2017年1月,总第188期;117. 《电影市场放缓与文化价值多元——2016年国产电影艺术探索》,《影博·影响》,2017年第1期;118. 《国产文艺片与新的文化经验》,《上海艺术评论》2017年第2期;119. 《影视剧的政治性和国家意识》,《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2期;120. 《父亲的位置与当下中国的文化状态》,《文化纵横》,2017年第6期;121. 《当代文化中的京沪双城对照记》,《上海文学》,2017年第8期;122. 《商业类型改造与中国价值突显》,《影博•影响》,2017年第3期总第111期;123. 《回收历史的工作与三种文化态度——以近些年的中国电影为例》,《创作与评论》2017年8月(下半月刊)总267期;124. 《从左翼电影到人民电影:双重主体的嬗变》,《长安学术》第十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