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孙运梁
2023-05-06 10:13
  • 孙运梁
  • 孙运梁 -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任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院学位分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高雄大学大陆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航法律评论》刑法编辑。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2017年;《刑事法评论》创刊20周年成果奖2017年;2008年度北航“蓝天新秀”;北航“第九届我爱我师”评选“优秀教师”2010年;2006年获北京大学法学院首届“学术十杰”称号。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98-2002年),北京大学刑法学硕士(2002-2005年)、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2005-2008年)。2008年6月开始任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2012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20年1月晋升教授。

研究领域


刑法、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

近期论文


“客观归责论在我国的本土化:立场选择与规则适用”,载《法学》2019年第5期; \r
\r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核心问题研究”,载《政法论坛》2019年第2期; \r
\r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教义学反思”,载《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6期(201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r
\r
“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位阶关系及其实践优势”,《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r
\r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载《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 \r
\r
“过失犯的客观归责: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中心”,载《比较法研究》2017年第5期; \r
\r
“不作为犯中客观归责理论的适用”,载《清华法学》2016年第4期; \r
\r
“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类型化研究”,载《政法论坛》2016年第1期; \r
\r
“从因果支配走向客观归责——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归因与归责”,载《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 \r
\r
“选言式而非连言式:财产犯中占有概念的界定路径”,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期; \r
\r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与因果关系的功能回归”,载《现代法学》2013年第1期; \r
\r
“我国刑法中应当设立‘暴行罪’-以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13年第3期; \r
\r
“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的刑事归责问题”,载《法学》2012年第12期; \r
\r
“刑法中客观归责理论规则体系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第一作者); \r
\r
“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功能界分”,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1期; \r
\r
“中日受贿罪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 \r
\r
“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载《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 \r
\r
“刑法中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之关系研究”,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r
\r
“福柯监狱思想研究-监狱的权力分析”,载《刑事法评论》第24卷2009年; \r
\r
“刑法中信赖原则基本问题研究——新过失论语境下过失犯的限缩”,载《刑事法评论》第28卷2011年; \r
\r
“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r
\r
“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载《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r
\r
“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与刑事法规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r
\r
“客观归责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201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r
\r
“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惩治及其立法完善”,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r
\r
“福柯刑罚思想研究”,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5期; \r
\r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不足”,载《求索》2012年第9期;28.“惩治危害航空安全犯罪国际公约与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比较研究”,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r
\r
“福柯之犯罪思想研究”,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9期; \r
\r
“福柯权力理论探究”,载《求索》2010年第4期; \r
\r
“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之研究”,载《刑法论丛》2013年第4卷; \r
\r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载《刑事法评论》第33卷 2013年; \r
\r
“比较视野下惩治航空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第一作者,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r
\r
“试论独立教唆罪的设立”,第一作者,载《聊城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r
\r
“论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完善”,第二作者,载《北航法律评论》2013年第1辑; \r
\r
“对中国民众死刑观念的启蒙”,载《风雨读书声》花城出版社2009年; \r
\r
“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的考察”,载《刑法知识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r
\r
“口供的前生今世:一种刑事法治视角的考察”,载《刑事法评论》第19卷2007年; \r
\r
“死刑存废实证分析报告”,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2004年; \r
\r
“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知识的分立、整合及其路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3期; \r
\r
“试论大陆法及我国法上的亲手犯”,载《刑事法评论》第15卷2004年; \r
\r
“事实与价值的二元界分及其在刑法适用中的意义”,载《刑法学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r
\r
“一种博弈分析:试论罪刑均衡对严打之从重的制约”,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r
\r
“间接故意杀人,还是过于自信过失致人死亡?-对一起汽车撞人致死案的分析”,载《刑事法判解》第9卷2005年; \r
\r
“追求一种和谐: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及其刑事政策意义”,载《公安学刊》2006年第4期; \r
\r
“浅析商业贿赂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r
\r
“从未决羁押场所看被未决羁押者的处遇”,载《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r
\r
“相对罪刑法定主义视野中的刑法司法解释”,载《中国刑事司法解释检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 \r
\r
“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立法比较与法理分析”,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r
\r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若干问题研究”,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r
\r
“‘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的产生、嬗变及其整合”,载《刑事法评论》第20卷2007年; \r
\r
“论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以条件关系的适用为中心”,载《刑法论丛》2015年第4卷; \r
\r
“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应包括信赖利益”,载《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9年第2期(2019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r
\r
“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