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溆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所在系: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简历:1991-199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University of Toronto), Ph.D.1987-1989 加拿大温莎大学传播学系(University of Windsor), M.A.1976-1980 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系 毕业杨伯溆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www.looooker.com杨伯溆的学术训练始于电视类电子技术。但在后来的出国深造过程中,渐渐忘记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作为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分别研修传播学和社会学十余年。这期间以社会变迁、变革和媒介的作用为主线,曾先后主攻发展传播学、社会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和社会网络研究。这些社会科学类系统的训练使他知道了该如何问相关学术问题、如何欣赏有意义的问题和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从他归国后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他一直还在回答他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萌发的一些问题。杨伯溆在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曾以助教的身份为该系的本科生授课和答疑。长时间的学习经验和教学实践使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和问“好问题”的意义及力量。杨伯溆的电视技术背景使他有机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供职于中央电视台(1980-1985)。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经历又使他有机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长期进修电视技术(1985-1987)。他目前依然关注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 专著:《电子媒体的扩散与应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因特网与社会》(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科研项目:基于对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的理解,根据社会网络,特别是“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公民德行(Civility),社会资本和公民社会等西方相关理论,结合对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剖析,杨伯溆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从事着新媒体的研究。近期论文
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散见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经济与政治》、《社会学研究》、《二十一世纪》、《国际新闻界》、《中国传媒报告》、《现代传播》、《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Knowledge, Technology & Policy》、《Media Development》等杂志。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传播与社会、网络与全球化、全球化与国家、虚拟社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媒介理论(全球与本土传播)等。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主要涉及传播学中大众和网众的理论界定、社会网络、宗教与经济发展等。这些论文得出的主要(有些属于初步的)结论包括:1、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观察到,是电话而不是电子大众媒体(例如电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腾飞阶段有正面影响。2、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论述过,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具有封闭性的网络结构。信任问题使得网络间经济活动的成本大大增加。3、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初步探讨表明,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儒家思想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有必然联系。4、由电子大众媒介传播的消费文化是全球化得以展开的文化基础。5、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国际传播正向全球传播转变。全球传播要和能传播的不是某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而是欲望文化。6、本土正在变为场所或景观,当代本土传播的核心是社会网络传播。社会网络传播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或风险。7、强势民族国家之间的高雅文化传播存在着固有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不】是世界的”。8、基于新媒体的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进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崭新产业。这种产业对新媒体使用者增强社会资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对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