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王维佳
2023-05-05 16:32
  • 王维佳
  • 王维佳 - 研究员 副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所在系:新闻学系
职称:研究员/副教授
学位:博士(北京大学) 简历:
2014年至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副教授
2012年至2014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011年至2012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2009年至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国际传播与发展传播)
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全球传播史、传播与现代化)
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传媒与社会变迁、互联网政治、国际传播与社会发展等领域。近几年在《读书》、《开放时代》、《天涯》、《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中国前沿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文章,出版了三本专著,并组织翻译和校译了三本外文著作,这些学术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
从传播研究的路径和特色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倾向于用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政治经济的分析方法阐释媒体与社会文化变革之间的关联。2011年出版的专著《作为劳动的传播:中国新闻记者劳动状况研究》是中国国内较早有关新闻记者劳动状况的调查。该书从新闻教育、招聘制度、劳动合同、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以此为基点,这项研究并不希望局限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视野,而是着力开拓一条理解中国职业知识分子文化处境的新路径。
沿着这样的思考方向,从历史结构变动中探析媒体行业和职业知识分子的社会处境与思想变化成了我日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近年的学术成果中,我不仅考察了西方商业新闻及其专业主义伦理的历史原境;也分析了当代“媒体建制派”的政治陨落;讨论了加速商业化与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遭遇的困境;阐释了“后真相时代”话语背后的文化恐慌与知识贫困。
这部分的研究也囊括了对当代中国媒体政治的反思。我一方面沿着历史路径溯源,分析了近代中国城乡空间政治变革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变化,梳理了中国特色新闻体制中的“党性原则”与“群众路线”模式;另一方面也关注着当代中国知识症候如何投射在媒体传播领域,其中包括中国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等国际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话语政治;中国当代政治运行中的“媒体化”倾向(其中包括政治传播的公共关系化,以及声誉管理、品牌传播等现象与公共部门的“公司化”转型);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意识形态与研究范式变革等。
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社会舆论作用日益显著,这一领域对深入政治经济辨析的需求愈发迫切,我也将一部分研究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网络政治领域。在社会化媒体政论勃兴的年代,我曾通过吴英案的微博讨论来辨析为何不能将网络舆论场作为脱嵌于社会关系的赛博空间,并进一步反思了网络公共性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赛博迷思”的历史生成过程及其政治话语构造,我解释了这套基于技术可能性的网络政治观念如何被全球化时代主流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所发明和调用。
如果说以上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具体的现实语境和时代政治特色,那么我近年来的成果则更多地希望从历史的总体性上着手。从早些年讨论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中“国家问题”的退场开始,我一直保持着对全球传播和现代国家传播体系的研究兴趣。这集中体现在近年组织翻译和评论的著作上。如对美国冷战传播学体系建立与发展的讨论,对美国国家战略传播机制的分析,对互联网产业地缘政治的讨论等等。这些论述集中关注现代国家力量如何在全球传播的战略选择和信息资本主义的长期规划方面发挥强大的作用。在讨论了全球传播运行的霸权机制后,近来我的研究兴趣开始转向全球化边缘地带的传播与发展议题,特别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将帝国主义、殖民问题与被殖民地带的自主性现代化历史整合进对传播问题的研究当中。
2014年进入北京大学以来,一方面由于当代学术研究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密切关联的客观原因,一方面也由于我迫切希望获取现代国家传播治理的一手经验和前沿信息的主观意图,我开始有选择地参与一些政策咨询项目。在这五年当中,已经累计独自承担了几十项与互联网舆论、大数据产业、中国对外传播、媒体产业融合等相关的行政性研究,并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课题。这部分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正在逐步地转化为独立性和反思性的学术成果,如对中国媒体化政治的讨论就是一个代表。如何突破学术专业化的圈层结构,更多地获取现代传播变革的前沿信息,同时保持对现实观察的批判性是我一直追求的学术发展路径。
最后,对中国研究和全球传播的兴趣在我近年的实践调研中开始融汇在一起。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以及这个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变化是推动我展开“全球中国”传播实践调研的外在语境和动力。从2016年开始我先后在巴基斯坦、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调研了中国的电信、铁路、数字电视等与现代国家传播体系紧密相关的产业投资,获取了大量一手信息,正在逐步转化成后续的学术成果。
专著:
[1]《作为劳动的传播:中国新闻记者劳动状况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媒体化时代:当代传播理论的批判与重构》,人民出版社,2019年即出。

科研项目: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实名制效果研究(15ZHB007),2015。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外电视新闻频道涉华报道研究(11CXW010),2011。
[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项目,非公资本进入传媒领域的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2018。
[4]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项目,网络舆情深度研判,2018。
[5]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项目,网络舆情与网络治理专题研究,2017。
[6]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项目,关于加强国际网络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报告,2016。
[7]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多元开放环境下的媒体管理问题,2016。
[8]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中国”传播体系与能力建设调研,2016。
[9]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第三方评价体系,2016。
[10]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舆情市场调研,2016。
奖励荣誉:
教学奖励:
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2013年,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并获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演示奖,最佳教案奖等全部三个单项奖。
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案奖。
2017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本科)
2018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研究生)
科研奖励:
2017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界别)。
2015年,专著《作为劳动的传播》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5年,专著《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2年, 专著《作为劳动的传播》荣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7年,荣获北京大学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

近期论文


论文:
[1]王维佳.新时代的知识挑战: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面临的几个历史性问题[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1):6-13.
[2]王维佳.网络与霸权:信息通讯的地缘政治学[J].读书,2018(07):3-10.
[3]王维佳.什么是真相?谁的真相?——理解“后真相时代”的社交媒体恐惧[J].新闻记者,2018(05):17-22.
[4]王维佳.识别一个新的旧世界——关于“锐实力”报告的评论笔记[J].对外传播,2018(04):16-18.
[5]王维佳.反思当代社会的“媒体化政治”[J].新闻大学,2017(04):2-7+17+145.
[6]王维佳.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面临的时势与挑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3):10-14+128.
[7]王维佳.“胁迫之术”:传播学的心理战起源[J].读书,2017(06):86-92.
[8]王维佳.媒体建制派的失败:理解西方主流新闻界的信任危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5):36-41.
[9]王维佳.主流媒体与民众的信任关系破裂[J].红旗文稿,2017(09):10-11.
[10]王维佳.危机时代的问题单:谈国际传播秩序的转变[J].对外传播,2017(01):9-11.
[11] Wang, Weijia, and Lijuan Yang. \
学术与社会工作兼职:
2020年至今,国家互联网舆情中心特约研究员
2019年至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专家库成员
2017年至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理论传播专家库成员
2017年至今,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界别)
2016年至今,中信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16年至2017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融媒体部,副主任(挂职锻炼)
2016年至2017年,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千人计划”
2014年至今,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3年至今,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