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王丽丽
2023-05-05 16:29
  • 王丽丽
  • 王丽丽 - 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
王丽丽,女,祖籍浙江天台,1969年11月出生于浙江三门,1986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1990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在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助教,1995年任讲师。2002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任副教授,2017年8月任教授。

专著与论集
《七月派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3月,20.8万字。
《王元化评传》,合肥:黄山书社,2016年8月,18.6万字。
《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22万字。
《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47万字。

编著
《我们的园地》(与吴晓东、金锐合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35万字。
《朱自清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5月,21万字。

译著
《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台湾: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30万字。

担任过的课程:
本科生骨干基础课:文学原理
全校性通选课:文学概论

本科生选修课:
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
胡风研究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研究生选修课:
胡风的理论与编辑文本研究
西方文论经典导读
现代西方文论专题
西方文学理论文本选读
黑格尔美学导读

科研项目
2012年—2016年,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出访合作研究项目,“思想史视野中的王元化阐释”,独立承担。项目成果《王元化评传》已出版。
2001年—2004年,国家教委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研究视野中的胡风现象”,独立承担。已结项。

获奖信息
2017年9月,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6年9月,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5年9月,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9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教师奖。
2005年9月,参与完成的“文学原理系列课程建设”项目,获北京大学2005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4年9月,专著《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获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6年9月,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国际交流
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7年4月1日—2008年3月31日,日本东京都拓殖大学外国语学部外国专家。
1999年9月1日—2000年6月30日,韩国汉城淑明女子大学交换教授。

近期论文


论文
2017年
《王元化是怎样炼成的》,《书城》,2017年3月号。

2016年
《诗卷兵书总可哀——解读阿垅与胡风的书信往来》,《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015年
《写出痛痒相关的“真”——<七月>的三位抗战文学作家》,《学术月刊》2015年第8期。
《<受伤之夜>——梅志的处女作》,《新文学史料》,2015年第4期。

2013年
《摄影文学:文学思维对摄影的规训》,见成东方主编:《摄影文学魂》,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Wang Lili, Geopolitics in Motion and Modernity in “Random Thoughts”, “Cold War and East Asian Cultural Politics: Chinese Perspectives” workshop, Harvard University. 2013-04-04.(《移动中的地理政治与“杂感”中的现代性:从鲁迅的香港文字说起》,哈佛大学“冷战与东亚的文化政治:中国视角”工作坊,2013年4月。)

2011年
《重评鲁迅阐释史上的一件往事——耿庸的〈阿Q正传研究〉对冯雪峰的〈论阿Q正传〉的批评》,《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8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路翎与重庆》,《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2010年
《深刻睿智而又敏感正直——绿原先生印象》,《粤海风》,2010年第3期。
该文以《深刻睿智而又敏感正直——绿原:“胡风事件”的特殊研究者》为题,收入刘若琴编:《歌浓如酒 人淡如菊——绿原研究纪念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9月。

2008年
《阿垅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坚守和探索——对1950年那场理论批判的回顾和再探讨》,《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该文未删节版本(20千字)收入北京鲁迅博物馆编:《一枝不该凋谢的白色花——阿垅百年纪念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胡风编辑经营策略中的“异端”因素》,21千字,见陈思和、张业松编:《思想的尊严:胡风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2007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视野中的柏拉图》,《励耘学刊》(文学卷),2007年第1辑。

2006年
《胡风文艺思想的原生状态》,见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一卷 历史·思潮),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2005年
《来自苏格拉底之死的震撼——对〈斐多〉的美学解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该文被收入黄秉生、袁鼎生主编:《生态美学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
《摄影文学:文学思维对摄影的规训》,《中国民族报·摄影文学》,2005年8月30日。

2004年
《胡风编辑策略中的“异端”因素》,13千字,《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
《反省大事件,复活小细节》,《读书》,2004年第6期。

2003年
《文艺与意识形态交错纠缠的开始——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与胡风事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论争为中心》(上),《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论争为中心》(中),《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论争为中心》(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胡风的理论问题解析》(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
《胡风的理论问题解析》(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2期。
《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见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002年
《胡风文艺思想的整体思维特征》,《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2001年
《审美的狡黠——姚斯对阿多尔诺的超越》,《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摄影文学对技术的顺应和抗拒》,《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1年4月20日。

2000年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追问爱情的真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999年
《经典如何孕育而成?》,《中华读书报》,1999年6月2日。
《惟经验人生》,《读书》,1999年第8期。

1996年
《晚清文化史的重写》,《中国研究》,1996年第12期。
《哲学的灵悟和追问》,《中华读书报》,1996年6月26日。

1994年
《文学史:一个尚未完成的课题——姚斯的文学史哲学重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延续与转移——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与德国原旨接受美学的关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4年第2辑。
《撷精立极,成中国气派》,《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1993年
《电影理论的巡礼》,《读书》,1993年第1期。

1992年
《现代情结:揭示生存本相——新写实主义探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二十世纪语言担当着什么?》,《文化与艺术论坛》,1992年第2辑。

1990年
《女性:来自人类两极的思考》(署名:江之),《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4期。
《再度解释——伊泽尔的启示》,《温州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