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荣新江
2023-05-05 16:23
  • 荣新江
  • 荣新江 -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荣新江 男 职称:教授
学位或学历:
1984.9-1985.7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Sinological Institute, Leiden University)留学
1982.9--1985.9 北京大学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 获历史学硕士
1978.9--1982.8 北京大学历史系 本科 获历史学学士

任职简历:
2010.3-- 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2008.3.—今,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8.8—今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1993.8—今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教授
1988.9--1993.8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副教授
1987.9--1988.9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讲师
1985.9--1987.9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助教
所属机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主要教学业绩:
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史(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古代中外关系史”、“敦煌学导论”。研究生课程:“古代中西交通史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隋唐要籍选读”、“隋唐史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隋唐长安研究”。
  自1994年开始,指导硕士生23名,博士生19名,博士后8名,外国高级进修生13名,国内进修教师7名。
主要论著:
◎著作
Eighteen Lectures on Dunhuang (tr. by Imre Galambos) (Brill’s Humanities in China Library vol. 5), Leiden ·Boston: Brill, 2013, xxvi+547 pp.
《敦煌の民族と东西交流》(西村阳子译),东京:东方书店,2012年10月。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3+4+261页。
《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鸣沙集》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
《 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三联人文书系),香港三聯書店,2009.9。
《华戎交汇——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走近敦煌丛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3 +2+178页+108图。
《于阗史丛考》(增订本)(与张广达合著)(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6+421页。
《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名家专题精讲系列第五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辑注)《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与朱玉麒合作),北京中华书局,2002.4,2+12+331页+56图。
《敦煌学新论》(敦煌学研究丛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9。(= F)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12,ix+6+490页。(= E)
《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11+373页+110插图+4地图。
《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的探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9。(=D)
《敦博本禅籍录校》(与邓文宽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2,41+527页。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1。(=C)
《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6。(=B)
《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与姜伯勤、项楚合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4.7。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残卷目录(S.6981-13677)》,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4.7。
《于阗史丛考》(与张广达合著), 上海书店, 1993.12。(=A)
◎主编
《黄文弻所获西域文献论集》,(编)科学出版社,2013.10。
《唐研究》(主编)第1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唐研究》(主编)第18卷“中古中国的信仰与社会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与胡戟合编)上中下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唐研究》(主编)第1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美]梅維恒著《繪畫與表演——中國繪畫敘事及其起源研究》(與王邦維、錢文忠合譯),中西書局,2011年6月。
《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樊锦诗、林世田合编),中华书局,2011.12。
《秩序與生活:中古時期的吐魯番社會》(與孟憲實、李肖合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向达先生敦煌遗墨》(编),中华书局,2010年3月,12+438页。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论集》(与李肖、孟宪实合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唐研究》(主编)第1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主编)(试刊号),中华书局,2009.12。
《唐研究》(主编)第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唐研究》(主编)第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主编)(与李肖、孟宪实合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
《唐研究》(主编)第13卷(从汉魏到隋唐:变迁与延续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唐研究》(主编)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粟特人在中國——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与华澜、张志清合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
《唐研究》(主编)第11卷(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唐研究》(主编)第10卷(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86页+48图版。
《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迹》(与张志清合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
《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与李孝聪合编),科学出版社,2004.1。
《唐研究》(主编)第9卷(“长安:社会生活空间与制度运作舞台”研究专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唐宋妇女与社会》(副主编)下(《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主编)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
《唐研究》(主编)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557页+11图版。
《唐研究》(主编)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99页+8图版。
《唐研究》(主编)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26页+8图版。
《唐研究》(主编)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2页+4图版。
《唐研究》(主编)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页+4图版。
《唐研究》(主编)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84页+16图版。
《唐研究》(主编)第2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65页+8图版。
《英藏敦煌文献》(副主编)第12-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研究》(主编)第1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66页+10图版。
◎书评、序言
书评:The Silk Road. Key Papers, Part I: The Pre-Islamic Period,《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579-588页。
王静《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序,同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4,1-2页。
广中智之《汉唐于阗佛教研究》序,同书,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1,1-2页。
读书·读图·读路——李孝聪教授学述(与成一农合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6,1-12页。
王媛媛《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序,同书,中华书局,2012.5,1-2页。
跟随张信刚在文明之间游走——读《大中东行纪》,《书城》2012年4月号,22-27页。
“马可·波罗研究”专栏引言,刘玉才主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4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391页。
“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结,《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1,605-608页。
姚崇新《中古艺术宗教与西域历史论稿》序,同书,商务印书馆,2011.5, 1-2页。
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序,同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1-2页。
林世田《敦煌遗书研究论集》序,同书,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3,1-2页。
《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序,同书,1-2页。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论集》序,《吐鲁番学研究》2010年第1期,1-2页。
一枝独秀有龟兹——马秦《千年龟兹》序,同书,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010.6],1-2页。
卷首语,《唐研究》第15卷“长安学”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2页。
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序,同书,三联书店,2009.5,1-2页。
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评介,《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163-166页。
《王重民向达先生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2007.9,169-170页。
书评:Chinese Buddhist Texts from the Berlin Turfan Collections,3,《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26-430页。
书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選粹》,《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409-413页。
刘进宝《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序,《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114页;刘进宝《归义军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1-2页。
书评:王冀青《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中华书局,2006年5月,512-518页。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序,同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8,3-4页。
序,孟宪实《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齐鲁书社,2004.6,1-2。
评《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322-329。(G)
书评:Handbook to the Stein Collections in the UK;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s of Sir Aurel Stein in the Library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敦煌吐鲁番研究》7,北京中华书局,2004.1,499-504。
书评:Sir Aurel Stein in The Times,《敦煌吐鲁番研究》7,北京中华书局,2004.1,496-499。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总序,《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第一辑每本书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1-2。
(书评)C.G.Mannerheim in Central Asia 1906-1908, 《敦煌吐鲁番研究》6,2002.8,419-423。
(书评)La Sérinde, terre d’échanges,《敦煌吐鲁番研究》6,2002.8,375-377。
龚方震、晏可佳《祆教史》评介,余太山编《欧亚学刊》3,中华书局,2002.4,288-292。(E)
近年于阗语及其文献研究论著评介,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3,360-372。(F)
申国美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序,同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9, 1-2。(F)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前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丛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1-10。(F)
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中文本序,《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1-4。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评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369,2001.11,21-24。
敦煌吐鲁番研究的典范——《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读后,乐黛云编《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纪念季羡林教授九十寿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46。(F)
书评:《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敦煌吐鲁番研究》5,2001,418-422。(F)
书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第11卷《晋唐写经·晋唐文书》、第12卷《战国秦汉唐宋元墨迹》,《敦煌吐鲁番研究》5,2001,332-337。(F)
书评:《汉文史料中的罗马帝国》(The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urces, by D.D.Leslie and K.H.J.Gardiner, Roma 1996),《北大史学》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8-332。(E)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评介,《中国史研究》2000:1,167-169。(F)
评《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汉学研究通讯》19:4,2000,649-651。(F)
《英藏敦煌文献》定名商补,《文史》52,2000,115-129。(F)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评介,《敦煌研究》2000:4,178-180。(F)
重读《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中华读书报》2000.3.22第20版。(F)
书评:E.R.Knauer, The Camel’s Load in Life and Death,《唐研究》5,1999,533-536。(E)
书评: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唐研究》5,1999,518-522。(E)
书评: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唐研究》5,1999,515-518。
书评: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唐研究》5,1999,499-504。(E)
书评: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86-590。(F)
书评: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历史研究》1999:3,186-188。(F)
梵蒂冈所藏汉籍目录两种简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西初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139-144。
罗布泊:中国西部探险的热点话题,《深圳特区报》1999.6.20《读书》。(F)
德国探险家勒柯克其人其事──《新疆地下的文化宝藏》中译本序,《人民政协报》1998年11月9日第三版《学术家园》。(F)
安世高与武威安姓──评《质子安世高及其后裔》,黄时鉴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1998, 366-379。(E)
书评:陈国灿《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唐研究》3,1997, 575-577。(D)
书评:郭锋《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唐研究》3,1997,572-575。(D)
书评:A.Cadonna (ed.), Cina e Iran. Da Alessandro Magno alla Dinastia Tang, 《唐研究》3,1997,538-543。(D)
(E)
书评: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唐研究》2, 1996, 555-559。(E)
书评:方广錩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唐研究》2, 1996, 463-466。(D)
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汉译本评介,《书品》1996:2, 32-34。(E)
Review:Chen Guocan, Sitanyin suohuo Tulufan wenshu yanjiu (with Valerie Hansen), Reuv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 1996, 11.
书评:《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 《唐研究》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57-560。
山田信夫著《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评介,《敦煌研究》1996:3, 172-174。(D)
书评:《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敦煌吐鲁番研究》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73-376。(D)
书评:《俄藏敦煌文献》第1-5册, 《敦煌吐鲁番研究》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68-373。(D)
书评:J.-P. Drege, Les bibliotheques en chine au temps des manuscrits (Jusqu’au Xe siècle),《九州学刊》第6卷第4期敦煌学专号, 1995, 171-173。(D)
饶宗颐编《法藏敦煌书苑精华》评介(与赵声良合撰), 《敦煌研究》1995:1, 172-174。 (D)
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评介, 《北京大学学报》1994:1, 122-123, 120。(E)
森安孝夫著《回鹘摩尼教史之研究》评介, 《西域研究》1994:1, 99-103。(E)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评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11, 28-29。
书评: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XXXI.1, 1993, 174-178。(D)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拾遗, 《文物》1993:2, 56-59。(D)
书评:Turfan and Tun-huang the Texts. Encounter of civilizations on the Silk Route,台湾《汉学研究通讯》44:4, 1992, 307-309。(D)
敦煌学书评二则, 《敦煌研究》1992:4, 106-112。(D)
《唐刺史考》补遗, 《文献》1990:2, 80-94。(F)
台北“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评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2, 22-28。(D)
◎调查报告、研究回顾与展望
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走访伊朗——2012年初考察纪要(朱玉麒摄影),刘玉才主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5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295-312。
冯其庸先生与西域研究,《师友笔下的冯其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4,180-185页。
从“手抄本”到彩版精装——中华书局与我的敦煌学之旅,《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22日第14版《文化周刊·我与中华书局》。
初访克孜尔,新疆龟兹研究院编《龟兹记忆——新疆龟兹研究院(所)成立25周年纪念文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2010.8,19-22页。
張廣達先生已刊論著目錄(與朱麗雙、林牧之合編),《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9,5-31页。
从王宅到寺观:唐代长安“公共空间”的扩大与社会变迁,《光明日报》2009年4月21日第12版《史学》。
從巴黎拍賣圓明園文物想到的(编者改名:爱国情绪以外,还须沉着对弈),《明報》2009年2月28日D4版“副刊世纪:人文·关怀·视野”。
再谈德藏吐鲁番出土汉文典籍与文书,《华学》第9、10辑(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854-877页。
追寻最后的宝藏——李盛铎旧藏敦煌文献调查记,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5-32页。
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续)(与王素、余欣合撰),《首都博物馆丛刊》第21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10月,126-137页。
(讲演稿)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收藏概况,国图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编《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89-111。
(讲演稿)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国图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编《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 第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64-88。
隋唐长安史地丛考·引言,《唐研究》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235-236。
唐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新问题与新探索,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1-12。
海路还是陆路——佛教传入汉代中国的途径和流行区域研究述评,《北大史学》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20-342。
大谷探险队とその将来品,《本愿寺新报》2002年12月20日第7版。
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3,17-20。
中亚、西亚、南亚、南海、欧洲、非洲关系,胡戟等编《二十世纪唐研究·政治卷》第九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60-287。
中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刊布简介,日本《唐代史研究》4,2001,118-121。
《唐研究》的编辑方针及其旨趣,《唐代史研究》3,日本唐代史研究会,2000,54-58。
敦煌地理文献的价值与研究,《书品》2000:3,33-40。(F)
敦煌学百年:海外汉学的奉献,《光明日报》2000.10.20《历史周刊》。(F)
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琐议,《光明日报》2000.9.5。(F)
敦煌古籍整理现状评议,《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2,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5,332-346。(F)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概述,饶宗颐编《敦煌文薮》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4,121-137。
Meeting on the Centen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Cave, IDP News, No.10, Spring 1998, 7.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考察纪略,《中华文史论丛》57,1998,37-65。(B)
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2, 132-148。
中国所藏吐鲁番文书及其对中古史研究的贡献,《敦煌学》21,1998, 41-61。(F)
“二十世纪初叶的敦煌写本伪卷”学术研讨会简介,《敦煌研究》1997:4,179-182。(F)
柏林通讯, 《学术集林》卷十, 1997年8月, 380-397页。(F)
中外关系(与廉湘民合撰),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432-485。
静嘉堂文库藏吐鲁番资料简介,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6, 176-188。(B)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敦煌文献纪略, 《文献》1996:2, 149-158。(B)
档案与敦煌学研究, 《档案》1996:5, 12-13。(D)
敦煌文献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敦煌研究》1995年特刊, 50-52。(D)
英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 《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 1-8页。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卷子小记(与张国刚合撰), 《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代史论丛》,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12, 252-257页。(与张国刚合撰) (B)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敦煌文献考察纪略, 《敦煌研究》1995:4, 127-132。(B)
俄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 《学术集林》卷四,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255-283。(B)
敦煌吐鲁番出土中古伊朗语文献研究概述, 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7-71。
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及研究状况,《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1:2,1-7。(B)
敦煌学研究揭开晚唐五代宋初西北史的新篇章, 《中国文化》2, 1990, 7-9。(D)
《中国所藏敦煌写本联合目录》编写刍议,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8: 2, 55-58。(D)
关于敦煌和田出土于阗文献年代问题研究概述,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8:1, 17-27。
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与张广达合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4, 北京, 1987, 90-127 。(A)
欧洲所藏西域出土汉文写本调查随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10, 24-29。
欧洲所藏西域出土文献闻见录, 《敦煌学辑刊》1986:1, 119-133。
◎纪念文
怀李福清——记斯卡奇科夫藏书调查的学术因缘,《书城》2013年2月号,24-28页。
邓恭三与陈寅恪,张世林主编《想念邓广铭》,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4月,185-190页。
季羡林先生《西域佛教史》读后,《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2卷(季羡林先生纪念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45-50页。
季羡林先生与书,《中国文化》第32期(2010年秋季号),2010.10,1-3页。
读书须先识字——记王永兴先生的教诲,《通向义宁之学——王永兴先生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0.6,208-212页。
哭季先生,香港《明报》2009年7月15日。
纪念马尔沙克——兼谈他对粟特研究的贡献,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9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451-460页。
入海遗编照眼明——潘重规《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题记》读后,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3,14-26。
才高四海 学贯八书——周一良先生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6,2002.8,26-37。(F)
周一良先生与书,《读书》2002:6,114—120。
(整理)陈寅恪:《敦煌零拾》札记,《敦煌吐鲁番研究》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2。(F)
藤枝晃教授与敦煌学研究(附:藤枝晃教授论著目录),《敦煌吐鲁番研究》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563-576。(F)
重读敦煌书序,追念恭三先生,《仰止集──邓广铭先生纪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94-499。(F)
贝利教授与于阗语文献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2,1998, 309-324。(D)
季羡林先生主持的“西域文化读书班”侧记,《人格的魅力》,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6, 241-245。(D)
饶宗颐教授与敦煌学研究,《中国唐代学会会刊》4, 1993, 37-48。(D)
获奖:
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12月。
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2012年12月。
主编《向达先生敦煌遗墨》获201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1年5月。
2009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敦煌学十八讲》获北京市第七届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12月。
《归义军史研究》一书获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奖,1998年。
《归义军史研究》一书获北京大学第六届科研成果奖,1998年。
“中国古代史”课获北京大学1997-1998年度教学优秀奖。
《通颊考》一文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4年。
荣誉奖(Honors):
1996年1月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7年12月被评为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
1997年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
1999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2002年12月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04年6月,部属院校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3月,被聘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期三年。
2009年9月,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2011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主要学术经历:
1985年4-5月,走访英、法、东德、西德、丹麦、瑞典,收集敦煌、新疆出土文献。
1990年9月-1991年2月,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其间走访了东京、京都等地, 调查收集中国西北出土文献。
1991年2月-1991年8月,获得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British Academy K.C.Wong Fellowships),应邀在英国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编纂敦煌文书目录,其间走访了苏联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和法国国立图书馆。
1992年11月-1993年5月,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
1994年3月,随季羡林先生参加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成立仪式。
1994年10-11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问研究。
1995年8-9月,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
1996年5-8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OAS, Free University Berlin)访问教授,并调查柏林所藏吐鲁番文献。
1996年10月-1997年1月,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Yal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1997年6月,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Paris)访问教授。
1997年7月,参加The British Library举办的“Forgeri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李盛铎藏敦煌写卷的真与伪》,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就同一题目讲演。
2000年5月16-18日,应邀赴东京参加日本4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astern Studies,提交论文More on 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Treasures: Three Stages Monastery and the Library Cave,并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库、创价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外国语大学演讲。
2001年6月5-9日,与邓小南教授共同主办“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女扮男装——盛唐妇女的性别意识》。
2001年9月18-24 日,应柏林与布兰登堡科学人文学院邀请,访问该院并发表演讲“ New Light o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Northern China”。
2001年10月15-30日,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访问研究。
2002年4月18-20 日,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办的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提交论文Persia and China: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Tang Period。
2002年7月2-11日,应邀在香港城市大学做三次讲演。
2002年9月8-13日,参加德国柏林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印度艺术分馆、国家图书馆合办的“重访吐鲁番:丝绸之路的艺术与文化研究一百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The Juqu Anzhou Inscription and the Daliang Kingdom in Turfan”。
2002年9月18-28日,应邀访问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演讲“中亚胡人石棺图像与北朝隋唐胡人聚落”。
2002年11月15-16日,主持“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行,并发表“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史料的一个概观”。
2002年11月23日,参加日本Miho Museum主办的“Central Asians in China:discoveries in the east of the silk-road”国际研讨会,发表“近年来中国的粟特考古新发现”讲演。
2003年9月8-13日,参加日本京都龙谷大学举办的“丝绸之路与现在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唐代西域の漢僧寺院の系統”。
2004年1月33-31日,参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Historical Thinking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umanistic Studies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敦煌学与爱国主义”。
2004年3月8日-4月6日,在香港城市大学做五次有关敦煌学讲演。
2004年 4月23-25日,主持“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队商首领”。
2006年8月2-4日,参加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新疆文物局和吐鲁番行政公署承办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
2006年10月24日-11月1日,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的UNESCO Sub-Regional Workshop on Serial Nomination for Central Asian Silk Roads。
2007年1月10日-3月10日,日本中央大学访问,东洋文库客员研究员。
2007年3月2日,应邀在日本东洋文库做特别讲演,题目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新出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2007年5月17-19日,参加英国学术院、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合办的A hundred years of Dunhuang, 1907-2007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A Survey of the Newly-discovered Documents in Turfan (1997-2006)”。
2008年10月2-3日,参加法国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Collège de France et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主办的le Paul PELLIOT, de l’histoire à la légende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Paul Pelliot in China (1906-1909)。
2009年2月2日—3月25日间,应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做“敦煌与丝绸之路”的系列讲座。
2009年10月14日,应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中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联合邀请,在密西根州立大学演讲“Silk Road and Ancient Xinjiang”。
2009年12月8日-2010年2月22日,在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做访问研究。
2010年4月24-25日,参加美国哈佛大学“Inner Asia and Chin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nections”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Buddhist Images or Zoroastrian Deities? -- The Mixture of Religions on the Silk Road as Seen from Khotan”。
2010年6月15-17日,主持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图文互证——于阗八大守护神新探”(与朱丽双合撰)。
2011年5月27日,参加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举办的“中原与域外:唐宋史、中西交流、域外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专题演讲《唐代于阗史新探:和田新发现的汉文文书研究》。
2011年12月31日,应邀参加伊朗国家博物馆举办的“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China”,宣读论文“A Persian Nestorian Family in Tang China”。
2012年1月11日-2月10日,应邀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作访问教授,做六场“敦煌与西域”系列讲演。
2013年4月26日至5月6日,应邀访问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讲演“粟特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科研项目:
2013年11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与于阗:佛教艺术与物质文化的交互影响”
2011年8月-,主持国家文物局项目“新疆石窟寺和墓葬流失文献(写本与刻本)调研项目”
2009.12-2012.1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于阗与敦煌-以国家图书馆藏新出与未刊和阗、敦煌汉文文书为中心”
2006.1-2008.12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新出土及海内外散藏吐鲁番文献的整理并研究”。
2005.12-2007.12 ,承担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基金项目“中古时期来华胡人墓志疏证”。
2002.9-2005.9,协助邓小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唐宋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
2002-2005,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石刻史料所见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史”。
2002.12-2003.12,与李孝聪一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
2000-2002年,主持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学科建设”项目“盛唐工程”,任课题组负责人。同时主持“盛唐工程”子课题“盛唐的宗教与社会”。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中西文化交流史、隋唐史、中亚史、敦煌学吐鲁番文献

近期论文


论文与札记
西域胡语与西域文明(讲演稿),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牗启户明》,中华书局,2013.5,29-72页。
俄罗斯的敦煌学:评《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及其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563-578页。
克孜尔石窟后山区现存龟兹语及其他婆罗谜文字题记内容简报(一)——第203、219、221、222、224、227、228、229窟(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341-369页。
郭子仪家族及其京城宅第——以新出墓志为中心(与李丹婕合撰),《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17-26页。
大中十年唐朝遣使册立回鹘史事新证,《敦煌研究》2013年第3期(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号),128-132页。
克孜尔尕哈石窟现存龟兹语及其他婆罗谜文字题记内容简报(合撰),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7辑,科学出版社,2012.12(2013.6),1-17页。
《兰亭序》在西域,《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1099-1108页。
金杯玉盏谁家物:大唐长安的神秘宝藏,《华夏人文地理》2013年4月号,51-65页。
7—10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北庭,陈春生主编《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64-73页。
敦煌:饶宗颐先生学与艺的交汇点,中央文史研究馆、敦煌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编《庆贺饶宗颐先生九十五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12,21-29页。
唐朝与黑衣大食关系史新证——记贞元初年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文史》2012年第3期(百辑纪念特刊),中华书局,2012.8,231-243页。
丝路钱币与粟特商人,上海博物馆编《丝绸之路古国钱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12,1-7页。
唐代六胡州粟特人的畜牧生活形态,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6,666-674页。
“西域”概念的变化与唐朝“边境”的西移——兼谈安西都护府在唐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与文欣合撰),《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113-119页。
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新疆龟兹学会编《龟兹学研究》第5辑,新疆大学出版社,2012.3,154-166页。
汉语—于阗语双语文书的历史学考察,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编《语言背后的历史——西域古典语言学高峰论坛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20-31页。
唐人诗集的钞本形态与作者蠡测——敦煌写本S.6234+P.5007、P.2672综考,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寿文集》,中华书局,2012.9,141-158页。
新材料·新问题·新进展,黄正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硏究回顾与前瞻学术硏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43-45页。
一组反映10世纪于阗与敦煌关系的藏文文书研究(与朱丽双合撰),沈卫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5辑,科学出版社,2012.11,87-111页。
于阗国王李圣天事迹新证(与朱丽双合撰),《西域研究》2012年第2期,1-13页。
11世纪初于阗佛教王国灭亡新探——兼谈喀喇汗王朝的成立与发展(与朱丽双合撰),《西域文史》第6辑,科学出版社,2011.12,191-203页。
关于唐两京城坊建筑的着录问题,同书编辑委员会编《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44-58页。
广东中外文化交流史迹考察日记(与罗帅合撰),刘玉才主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5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364-373页。
绵绫家家总满:谈十世纪敦煌于阗间的丝织品交流,包铭新主编《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3,35-46页。
《兰亭序》在西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编《国学学刊》2011年第1期,65-71页。
图文互证——于阗八大守护神新探(与朱丽双合撰),《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1,190-218页。
唐代于闐史新探——和田新發現的漢文文書研究概說,呂紹理、周惠民主編《中原與域外:慶祝張廣達教授八十嵩壽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1年12月,43-55頁。
伊斯兰化以前的中亚——东西交往史的角色,桥寺知子、森部豊、蜷川顺子、新谷英治编《アジアが結ぶ東西世界》,关西大学出版部,2011年3月,5-13页,165-173页。
喚起廢墟遺址中酣睡的文化性靈——張師廣達先生《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讀後,《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9,1315-1332页。
九、十世纪西域北道的粟特人,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编《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49-458页。
唐代龟兹地区流传的汉文典籍——以德藏“吐鲁番收集品”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编《国学学刊》2010年第4期,77-83页。转载:《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1.3,64-70页。
安祿山叛亂的種族與宗教背景,黄正建主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11,86-103页。
唐代北庭都护府与丝绸之路,《文史知识》2010年第2期昌吉历史文化专号,25-31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考察队与中国新疆官府,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4辑,科学出版社,2009.12,294-301页。
沙畹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国际汉学》第19辑,大象岀版社,2010.1,54-56页。
隋唐长安的寺观与环境,《唐研究》第15卷“长安学”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3-20页。
髙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唐長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徴意義,《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1-39页。
斯卡奇科夫所获汉籍管窥,《国际汉学研究通讯》(试刊号),中华书局,2009.12,131-141页。
唐写本《唐律》《唐礼》及其他(增订本),《文献》2009年第4期,3-10页+封2图版。
期盼“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109-112页。
唐代于阗史概说,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5-31页。
丹丹乌里克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896-2002年),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三节,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32-50页。
《西州回鹘某年造佛塔功德记》小考,张定京、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编《突厥语文学研究——耿世民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182-190页。
(翻译)有關和田出土8-9世紀于闐語世俗文書的劄記(一)(吉田丰撰,广中智之译,荣新江校),《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47-182页。
和田新出漢語-于闐語雙語木簡考釋(与文欣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45-69页。
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9页。
何家村窖藏与唐长安的物质文化,《都市と环境の历史学》第2集,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是学研究室,2009.3,402-412页。(H)
从聚落到乡里——敦煌等地胡人集团的社会变迁,高田时雄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3号,京都大学,2009.3,25-36页。
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的淵源,土肥義和編《敦煌·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の新研究》,東京:東洋文庫,2009年3月,201-212页。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商人與粟特文化,郑培凯主编《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香港城市大学岀版社,2009年,75-89页。
《清明上河图》为何千汉一胡,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658-666页。
唐代佛道二教眼中的外道——景教徒,程恭让主编《天问》丁亥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12月出版),107-121页。
碑志与隋唐长安研究,《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10,46-54页。
從王宅到寺觀:唐代長安公共空間的擴大與社會變遷,《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①《社会·思想》,台北市,政治大学历史系等,2008年7月,101-117页。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增订本)(与李肖、孟宪实合撰),《吐鲁番学研究》2008年第1期,1-11页。
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祁小山、王博编《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岀版社,2008年4月,298-303页。
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咸通十四年-中和四年)(与余欣合撰),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编《敦煌學》第27輯(柳存仁先生九十华诞祝寿专辑),台北乐学书局,2008年2月,255-273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韩昇编《古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138-152页。
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唐龙朔年间哥逻禄部落破散问题,《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科学出版社,2007.12,13-44页。
吐鲁番出土《金光明经》写本题记与祆教初传高昌问题,《西域文史》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13页+图版1。
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4辑,1-30页。
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的粟特人,《吐鲁番学研究》2007年第1期,28-35页。
吐魯番新出送使文書与闞氏高昌王國的郡縣城鎮,《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1-41页。
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补考,《欧亚学刊》第6辑,中华书局,2007年6月,165-178页。
盛唐长安与敦煌——从俄藏《开元廿九年(741)授戒牒》谈起,《浙江大学学报》第37卷第3期,2007年5月,15-25页。
《俄藏敦煌文献》中的黑水城文献,《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534-548页。
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4-14页+图1(封三)。
敦煌历史上的曹元忠时代,《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92-96页+图1-5。
有关北周同州萨保安伽墓的几个问题,张庆捷等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26-139页。
关于北大所藏常书鸿致胡适的一封信,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85-91页。
欧美所藏吐鲁番出土汉文文献:研究现状与评介,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0,37-41页。
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咸通三年-六年)(与余欣合撰),白化文主编《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8月,333-342页。
粟特与突厥——粟特石棺图像的新印证,周伟洲编《西北民族论丛》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1-23页。
俄藏Дх.3558唐代令式殘卷再研究(与史睿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中华书局,2006年5月,143-167页。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序,本书,中华书局,2006年3月,1-2页。
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粟特人在中國——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49-71页。
敦煌写本辨伪示例:以法成讲《瑜伽师地论》学生笔记为中心(与余欣合撰),《敦煌学·日本学——石冢晴通教授退职纪念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65-74页。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所见《西域水道记》校补本,《文史》2005年第4辑,245-256页。
丹丹乌里克的考古调查与唐代于阗杰谢镇,《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31-35页。
唐代西域的汉化佛寺系统,新疆龟兹学会编《龟兹文化研究》第1辑,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6,130-137页。
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165-175页。(G)《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55-58页摘要转载。
从《井真成墓志》看唐朝对日本遣唐使的礼遇,《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08-111页。(2005.7.15)
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补考,《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1-11页。
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文物》2005年第3期,47-56页+图1-6。
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大中六年—咸通二年)(与余欣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8卷(庆祝饶宗颐先生米寿专号),中华书局,2005年1月,71-88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德国吐鲁番文献旧照片的学术价值,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 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267-276页+图1-3。
金樽美酒醉他乡——从安伽墓看粟特物质文化的东渐,《文物天地》2005年第1期,88-91页。
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示例(与余欣合撰),《华学》7(饶宗颐教授米寿志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223-233。
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与余欣、王素合撰),《首都博物馆丛刊》18,2004.10,166-174。
四海为家——粟特首领墓葬所见粟特人的多元文化,《上海文博》2004:4,85-91+图1-11。
敦煌本邈真赞拾遗,《敦煌学》第25辑(潘重规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专辑),2004.9,459-463。
中古中西交通史上的统万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29-33。
历史时期的胡汉葬俗:吐鲁番的例证,余太山编《欧亚学刊》4,中华书局,2004.6,177-181。
韦述及其《两京新记》(与王静合撰),《文献》2004.2,31-48。
(图版解说)安伽墓誌等,《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66页以下。
從撒馬爾干到長安——中古時期粟特人的遷徙與入居,《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3-8。
丝绸之路上粟特聚落的日常生活,《MIHO MUSEUM研究纪要》4,滋贺:财团法人秀明文化财团,2004.3,1-5。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纪宗安、汤开建主编《暨南史学》2,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12(2004.4),102-123。
《史记》与《汉书》——吐鲁番出土文献札记之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1,41-43页+4图。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史料的一个概观,荣新江、李孝聪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1,1-7。
驚沙撼大漠——向達的敦煌考察及其學術意義,《敦煌吐鲁番研究》7,2004,北京中华书局,99-127。
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8。
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246-260。
狩野直喜与王国维——早期敦煌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敦煌学辑刊》2003:2,123-128。
略谈于阗对敦煌石窟的贡献,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历史文化卷》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9,67-82。
隋唐长安史地丛考·三戟张氏,《唐研究》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259。
萨保与萨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领问题的争论与辨析,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3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28-143。
略谈徐显秀墓壁画上的菩萨联珠纹,《文物》2003:10,66-68+封二图版。
佛像还是祆神——从于阗看丝路宗教的混同形态,《九州学林》1卷2期,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冬季,93-115。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与祆祠的社会功能,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385-412+图1-9。
女扮男装——唐代前期妇女的性别意识,邓小南主编《唐宋妇女与社会》下(《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723-750+图1-15。
Miho美术馆粟特石棺屏风的图像及其组合,《艺术史研究》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2 (2003.7),199-221。
盛唐长安:物质文明闪烁之都,齐东方、申秦雁主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5,47-53。
慧超所记唐代西域的汉化佛寺,《冉云华先生八秩华诞寿庆论文集》,台北法光出版社,2003.3,399-407。
唐代禅宗的西域流传,《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记念论集·禅学研究の诸相》,东京大东出版社,2003.3,59-68。
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刘东编《中国学术》2002:4,商务印书馆,2002.12,56-76。
有关敦煌本《历代法宝记》的新资料——积翠轩文库旧藏“略出本”校录,《戒幢佛学》2(中日敦煌佛教学术会议专辑),岳麓书社,2002.12,94-105。
圣彼得堡藏和田出土汉文文书考释(与张广达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221—241。
再论敦煌藏经洞的宝藏──三界寺与藏经洞,郑炳林编《敦煌佛教艺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7,14-29。(F)
德藏吐鲁番本“晋史毛伯成”诗卷校录考证(与徐俊合撰),蒋寅、张伯伟编《中国诗学》7,2002.6,1-13。
《释迦降伏外道像》中的祆神密斯拉与祖尔万,《华林》2,中华书局,2002.1,201-213。(E)
粟特祆教美术东传过程中的转化——从粟特到中国,巫鸿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9,51-72。(E)
唐蔡省风编《瑶池新咏》重研(与徐俊合撰),《唐研究》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144。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郝春文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21。
隋及唐初并州的萨保府与粟特聚落,《文物》2001:4,84-89。(E)
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历史研究》2001:1,65-72。(E)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补正,宋家钰、刘忠编《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379-387。
敦煌本《贞元十道录》及其价值,《中华文史论丛》63,2000,92-99。
敦煌文献与古籍整理,《庆祝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269-280。(F)
北京大学与早期敦煌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1998] 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333-340。(F)
王道士──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修订稿),《敦煌研究》2000:2, 23-28。(F)
法门寺与敦煌,《’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12,66-75。(F)
据史德语考(与段晴合撰),余太山编《中亚学刊》5(199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9-21。
高昌王国与中西交通,余太山编《欧亚学刊》2,中华书局,2000,73-83。(E)
摩尼教在高昌的初传,刘东编《中国学术》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8-171。(E)
敦煌学:21世纪还是“学术新潮流”吗?《辞海新知》No.5, 2000.6,65-71。(F)
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1,16-17。(F)
甘藏敦煌文献知多少?《档案》2000:3,16-19。(F)
敦煌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文史知识》1999:6,40-45。(F)
俄藏敦煌写本《唐令》残卷(Дх.3558)初探(与史睿合撰),《敦煌学辑刊》1999:1,3-13。
新见俄藏敦煌唐诗写本三种考证及校录(与徐俊合撰),《唐研究》5,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59-79。
敦煌本《天宝十道录》及其价值,唐晓峰等编《九州》2,1999,116-129。
德藏吐鲁番出土《春秋后语》残卷考释,《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2,71-73+附图。
唐代西州的道教,《敦煌吐鲁番研究》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7-144。
十世纪于阗国的天寿年号及其相关问题(与张广达合撰),余太山编《欧亚学刊》1,北京中华书局,1999.12,181-192。
《历代法宝记》中的末曼尼与弥施诃──吐蕃文献中的摩尼教和景教因素的来历,王尧编《藏学研究丛刊·贤者新宴》,北京出版社,1999.3,130-150。(E)
丝绸之路,袁行霈编《中华文明之光》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23-134。(E)
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国学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85。(E)
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3,北京中华书局,1998,234-260。(C)
德国“吐鲁番收集品”中的汉文典籍与文书,饶宗颐编《华学》3,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309-325。
《且渠安周碑》与高昌大凉政权,《燕京学报》新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5-92。
《唐开元二十三年西州高昌县顺义乡籍》残卷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140-146。
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2,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2-90。(E)
八世纪下半与九世纪初的于阗(与张广达合撰),《唐研究》3, 1997, 339-361。
李盛铎写卷的真与伪,《敦煌学辑刊》1997:2, 1-18。(D)
敦煌本禅宗灯史残卷拾遗, 《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97.3, 231-244。(D)
王延德所见高昌回鹘大藏经及其他, 《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267-272。
五代洛阳民间印刷业一瞥,《文物天地》1997:5, 12-13。
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 1997, 231- 241。(E)
唐与新罗文化交往史证----以《海州大云寺禅院碑》为中心,《韩国研究》3, 杭州出版社, 1996.12, 14-34。
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吐鲁番汉文佛典札记,《华学》2, 1996, 314-317。
俄藏《景德传灯录》非敦煌写本辨, 《段文杰先生治学五十周年纪念敦煌学论集》, 北京, 1996.8, 250-253。(D)
敦煌本《书仪镜》为安西书仪考, 《庆祝婺源潘石禅先生九秩华诞敦煌学特刊》,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8, 267-273。
吐鲁番出土《武周康居士写经功德记碑》校考----兼谈胡人对武周政权之态度, 《民大史学》, 1996, 6-18。(E)
张氏归义军与西州回鹘的关系,《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118-132。(C)
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敦煌吐鲁番研究》2, 1996, 23-48。(D)
《唐开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县南平乡籍》残卷研究,《西域研究》1995:1,33-43。
祆教初传中国年代考,《国学研究》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35-353。(E)
龙家考, 《中亚学刊》4,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4-160。
有关敦博本禅籍的几个问题(与邓文宽合撰),《敦煌学辑刊》1994:2, 5-16。(D)
西域粟特移民考, 《西域考察与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157-172。(E)
于阗王国与瓜沙曹氏, 《敦煌研究》1994:2, 111-119。
九、十世纪归义军时代的敦煌佛教, 《清华汉学研究》创刊号, 1994, 88-101。(C)
两种流散的敦煌《刘子》写本下落, 《书窗》1993:1, 61-63。(D)
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1,1993, 北京大学出版社, 401-424。
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 《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 西安, 1993, 76-87。(F)
甘州回鹘与曹氏归义军, 《西北民族研究》1993:2, 60-72。(C)
甘州回鹘成立史论, 《历史研究》1993:5, 32-39。(C)
归义军改元考, 《文史》38, 1993, 45-53。(C)
初期沙州归义军与唐中央朝廷之关系, 黄约瑟与刘健明合编《隋唐史论集》, 香港大学, 1993, 106-117。(C)
关于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的几个问题, 《敦煌研究》1993:2, 46-53页。(C)
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06-216。(C)
古代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粟特移民, 《西域研究》1993:2, 8-15。
所谓李氏旧藏敦煌景教文献二种辨伪(与林悟殊合撰), 《九州学刊》4:4敦煌学专号, 1992, 19-34。(D)
金山国史辨正, 《中华文史论丛》50, 1992, 72-85。(C)
沙州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称号研究(修订稿), 《敦煌学》19, 台北,1992, 15-67。(C)
所谓图木舒克语中的“gyazdi-”,《内陆亚细亚语言研究》VII, 神户,1992, 1-12。
于阗在唐朝安西四镇中的地位, 《西域研究》1992:3, 56-64。
敦煌文献所见晚唐五代宋初中印文化交往,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955-968。
公元十世纪沙州归义军与西州回鹘的文化交往, 《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1991, 583-603。(C)
曹议金征甘州回鹘史事表微, 《敦煌研究》1991:2, 1-12。(C)
唐代河西地区铁勒部落的入居及其消亡, 费孝通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81-304。
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西域史事二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5,1990, 339-354。
小月氏考, 《中亚学刊》3, 1990, 47-62。
通颊考, 《文史》33, 1990, 119-144。
沙州张淮深与唐中央朝廷之关系, 《敦煌学辑刊》1990:2, 1-13。(C)
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 《敦煌研究》1989:4, 70-78。(C)
晚唐归义军李氏家族执政史探微, 《文献》1989:3, 87-100。(C)
关于敦煌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与张广达合撰),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北京, 1989, 284-306。(A)
有关西州回鹘的一篇敦煌汉文文献(与张广达合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9:2, 24-36。
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与张广达合撰), 《西北民族研究》1989:1, 172-183 。(A)
敦煌的兴衰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文史知识》1988:8, 23-29。
敦煌文献和绘画反映的五代宋初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往,《北京大学学报》 1988:2, 55-62。(C)
关于和田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与张广达合撰), 《东洋学报》69:1.2, 1988, 59-62 。(A)
《唐大历三年三月典成铣牒》跋(与张广达合撰), 《新疆社会科学》1988:1, 60-69。(A)
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 胡戟等编《吐鲁番》, 三秦出版社, 1987, 26-85。
吐鲁番文书《唐某人自书历官状》所记西域史事钩沉, 《西北史地》1987:4,53-55。
九、十世纪于阗族属考辨, 《新疆社会科学》1987:4, 76-83。
敦煌文书P.3510于阗文《从德太子发愿文》(拟)及其年代(与张广达合撰),《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 兰州, 1987, 163-175 。(A)
于阗佛寺志 (与张广达合撰), 《世界宗教研究》1986:3, 140-149。(A)
敦煌瑞像记, 瑞像图及其反映的于阗(与张广达合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3, 1986, 69-147, 图20-34 。(A)
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 《敦煌学辑刊》1986:2, 24-44。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唐蒲昌府文书,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5:4, 29-35。
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与张广达合撰),《新疆社会科学》1983:4,78-88(A)
敦煌卷子札记四则,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 北京, 1983, 631-673。
关于唐末宋初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与张广达合撰),《敦煌吐鲁番文献 研究论集》, 北京, 1982, 179-209 。(A)
◎外文论文
(1)西文
“Paul Pelliot en Chine (1906-1909)” (with Wang Nan, tr. by Diane Wen Zhang-Goldberg), Paul Pelliot, de l'histoire à la légende, Paris: Collège de France, pp. 83-119.
“How the Residents of Turfan Used Textiles as Money, 273-796” (with Valerie Hanse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Series 3, 23, 2 (2013), pp. 281–305.
“The Network of Chinese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under Tang Control”, “The Way of Buddha” 2003: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Otani Mission and the 50th of the Research Society for Central Asian Cultures.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 and Modern Science, Vol. 1.), ed. Irisawa Takashi入泽崇, Osaka: Toho Shuppan东方出版, 2010, pp.215-220.
“Обзор документов из Турфана, обнаруженных в 1997-2006 гг”, Тангуты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в честь 80-летия профессора Е.И. Кычанова. Москва, 2012, pp.127-136.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to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ed. Luo Xin, Bloomington: Sinor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2012, pp. 97-137.
“Further Remarks on 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Eurasia Studies, vol. I, ed. Yu Taishan & Li Jinxiu,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1.2, pp. 120-141.
“The Name of So-called ‘Tumshuqese’”,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19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Oktor Skjaervo’s 65th birthday), Dec. 2009, pp. 121-129.
“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with Wen Xin),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III, 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 2009, pp. 99-118.
“On the Dating of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Khotan Area” (with Zhang Guangda),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III, 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 2009, pp. 149-156.
“Sabao and Sabo: On the Problem of the Leader of Sogdian Colonies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Period”,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Iranian Studies in China, ed., by Ye Yilia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5, pp. 148-162.
“Further Remarks on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Exegisti monumenta.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Nicholas Sims-Williams (Iranica 17), eds. Werner Sundermann, Almut Hintze and Francois de Bloi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9, pp.399-416.
“The Sogdian Caravan as Depicted in the Relieves of the Stone Sarcophagus from Shi’s Tomb of the Northern Zhou”,Chinese Archaeology (中国考古学),vol.6,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6.12,181-185+figs.1-4.
“New Light o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Northern China”,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ichte und Abhandlungen,Band 10,Berlin: Akademie Verlag,Oktober 2006,147-160.
“Zoroastrian deities on a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Xi’an” (tr. by Wang Yuanyuan), 古正美编《唐代佛教与佛教艺术》/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of the Tang,新竹: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6年6月,253-261页。
“Sogdians around the Ancient Tarim Basin”, Ērān ud Anērān. Studies Presented to Boris Il’ič Marša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 Birthday, eds. M. Compareti, P. Raffetta and G. Scarcia, Venezia: Libreria Editrice Cafoscarina, 2006, 513-524.
“Khotanese Felt and Sogdian Silver: Foreign Gifts to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Ninth and Tenth-Century Dunhuang”, Asia Major, XVII.1, 2004[2005], pp.15-34.
“Sabao or Sabo: Sogdian Caravan Leaders in the Wall-Paintings in Buddhist Caves”, Les Sogdiens en Chine, sous la direction de Étienne de la Vaissiere et Éric Trombert, Paris: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2005, pp.207-230.
“Juqu Anzhou’s Inscription and the Daliang Kingdom in Turfan” (tr. by Wang Yuanyuan), Turfan Revisited – 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 ed. by D. Durkin-Meisterernst et al., 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2004, 268-275 + pls.1-3 + figs.1-2.
“Land Route or Sea Route? Commentary on the study of the paths of transmission and areas in which Buddhism was disseminated during the Han period” (tr. by Xiuqin Zhou), Sino-Platonic Papers, ed. V. H. Mair, No.144, July 2004, 1-32.
“Official Life at Dunhuang in the Tenth Century: The Case of Cao Yuanzhong” (tr. by A. Morrison), The Silk Road: Trade, Travel, War and Faith, ed. by Susan Whitfield,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4, 57-62+fig.1-4.
“Juqu Anzhou Inscription and the Daliang Kingdom in Turfan”, Turfan Revisited –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s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 Berlin, Sep. 8-14, 2002.
“Official Life at Dunhuang in the Tenth Century: The Case of Cao Yuanzhong”, The Silk Road: Trade, Travel, War and Faith: Exhibition Catalogue,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4.
Daily Life i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MIHO MUSEUM研究纪要》4,滋贺:财团法人秀明文化财团,2004.3,6-10。
“Chinese Inscriptions on the Turfan Textiles in the Museum of Indian Art, Berlin”, Appendix II to Central Asian Temple Banner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 Berlin. Painted Textiles from the Northern Silk Route, by Chhaya Bhattacharya-Haesner, 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2003, pp.475-476.
“The Illustrative Sequence on An Jia’s Screen: A Depiction of the Daily Life of a Sabao”,Orientations, February 2003, pp.32-35 + figs.1-7。
“The Li Shengduo Collection: Original or Forged Manuscripts?” Dunhuang Manuscript Forgeries (The British Library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3), ed. by Susan Whitfield,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2, pp.62-83 + pl.1.
The Relationship of Dunhuang with the Uighur Kingdom in Turfan in the Tenth Century, De Dunhuang à Istanbul, Hommage à James Russel Hamilton (Silk Road Studies V), ed. by Louis Bazin et Peter Zieme, Brepols 2001, 275-298.
“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tr. by Bruce Doar),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IV.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 December 2000, 117-163.
“Research on Zoroastrianism in China(1923-2000)” (tr. by Bruce Doar),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IV.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 December 2000, 7-13.
“[Chines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s” (tr. By Lin Y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 2000, 111-123.
“More on the Nature of the Tun-huang Treasures: Three Stages Monastery and the Library Cave” (Abstract),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astern Studies, No.XLV, 2000, Tokyo: The Toho Gakkai, 91-93.
“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ealing” (tr. by Valerie Hansen), Cahiers d’Extreme-Asie, 11 (Nouvelles etudes de Dunhuang), ed. J.-P. Drège, Paris/Kyoto 1999-2000, 247-275.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Fragments from Dunhuang in the British Library, The British Library Journal,vol.24, No.1, Spring 1998 (1999), 78-89 + 3 figs.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Turfan Oasis and Its Exploration (with Zhang Guangda),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11, Part 2, 1998 (1999), 13-36.
Ye Changchi: Pioneer of Dunhuang Studies, IDP NEWS, No.7, Spring 1997, 1-5 + 3 pls. (F)
Doubts concer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wo Nestorian Christian Documents Unearthed at Dunhuang from the Li Collection (with Lin Wushu),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1.1, May 1996, 5-14.
mThong-khyab or Tongjia: A Tribe in the Sino-Tibetan Frontiers in the Seventh to Tenth Centureis (tr. by W.K.Muller), Monumenta Serica, 39, 1990-91, 247-299.
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E.Yarshater ed., Encyclopaedia Iranica, V-1, New York 1990, 97-99.
Notes a propos d’un manuscrit chinois decouvert a Cira de Khotan (with Zhang Guangda), Cahiers d’Extreme-Asie, 3, 1987, 77-92.
Les noms du royaume de Khotan, les noms d'ere et la lignee royale de la fin des Tang au debut des Song (with Zhang Guangda), Contributions aux etudes de Touen-houang III, ed. by M.Soymie, Paris 1984, 23-46+ pls.I-IV.
(2)日文
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墓志の整理と唐研究上の意义(梶山智史译),《東アジア石刻研究》第5号,明治大学,2013.3,63-89页。
イスラーム化以前の中央アジア——東西交渉史上の役割(陈赟、森部豊译),桥寺知子、森部豊、蜷川顺子、新谷英治编《アジアが結ぶ東西世界》,关西大学出版部,2011年3月,13-24页,174-186页。
新出石刻史料から見たソグド人研究の動向(森部豊翻译解説),《関西大学東西学术研究所纪要》44,2011.4,121-151页。(2010-7-11)
《西州回鹘某年造仏塔功德记》小考(植松知博日译),《西北岀土文献研究》第7号(呉震先生追悼吐魯番学特集),2008年3月,1-18页。
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の淵源(西村阳子译),土肥義和編《敦煌·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の新研究》,東京:東洋文庫,2009年3月,213-225页。
新出吐魯番文書に見える唐龍朔年間の哥邏祿部落破散問題(西村陽子譯),《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XXIII(森安孝夫教授還曆记念特集号),2008.7,151-185页+pls.XII-XX。
中国の敦煌学研究と国际的视野(广中智之译),《シルクロード研究》第5号,创价大学シルクロード研究センタ-,2008年3月,114-129页。
盛唐長安と敦煌──俄蔵「開元廿九年(741)授戒牒」から(西村陽子譯),《池田雄一教授古稀记念ァジァ史论丛》(《中央大学ァジァ史研究》第32号),2008年3月,241-264页。
「井真成墓志」からみた唐朝の日本遣唐使に对する礼遇について(会田大辅译),《明大アジア史论集》第11号,2007年3月,1-13页。
シルクロードの新出土文書──吐魯番新出文書の整理と研究(西村陽子譯),《東洋學報》第89卷第2號,2007年9月,59-77。
唐代の佛·道二教から见た的外道——景教徒(高田时雄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宗教文献研究》,京都,临川书店,2007年2月,427-445页。
新获トゥルフィン出土文献概说(与孟宪实、李肖合撰,张娜丽译),《西北出土文献研究》4,2007.2,5-15页。
新出トゥルファン文书に见えるソグドと突厥,《环东アジア研究センタ-年报》第1号,新澙大学,2006年3月,5-15页。
敦煌写本真伪弁别示例——法成の讲じた《瑜伽师地论》の学生による笔记を中心として(与余欣合撰),石塚晴通教授退职记念会编《日本学·敦煌学·汉文训读の新展开》,东京汲古书院,2005年5月,61-72页。
汉代から唐代における东西交涉史——新旧史料の概观(西村阳子译),《中国—社会と文化》第20号,2005年6月,445-455页。
8世纪における东アジアの外交情势と遣唐使による中日交流,《遣唐使と唐の美术》,东京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2005年7月,134-137页。
ソグド祆教美术の东传过程における转化——ソグドから中国へ(西林孝浩译),《美术研究》384,东京文化财研究所,2004.11,1-17。
ツルクロ—ドにおけるソグド人居住地の日常生活,《MIHO MUSEUM研究纪要》4,滋贺:财团法人秀明文化财团,2004.3,11-15。
唐写本中の《唐律》《唐礼》及びその他(森部丰译),《东洋学报》85:2,2003.9,1-17+图1-4。
狩野直喜と王国维——初期敦煌学史の一美谈,高田时雄编《草创期の敦煌学》,东京知泉书馆,2002.12,47-55。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出自考——ソグド后裔说をめぐって(张铭心、广中智之译),《内陆ァジァ史研究》16,东京早稻田大学大学,2001.3,1-12。
敦煌学のきのう、きょう、ぁす,《人民中国》2000:10,20-24。
ロシア所藏の景德传灯录(衣川贤次译),《禅文化》161, 1996夏, 134-146。
唐宋时代于阗史概说(木田知生译),《龙谷史坛》97, 京都,1991, 28-38。
学术兼职(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societies):
(1)学术机构
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1996-)
北京市学位委员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9.10.15-)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2005)
首都博物馆学术咨询专家(2002.2.1-)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
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2009.1)
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2007-)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评议委员会委员(2007-)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2009.9-)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2009.12-)
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2010-)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13.10-2016.10)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
(2)学会
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1992-)、副会长(1998-)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1995.11-)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1995-)、副会长(2010-)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学术委员(2006-)
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理事(1998-)
ICOMOS国际会员(2013-)
(3)学术刊物
《唐研究》主编(1995.1.1-)
《敦煌吐鲁番研究》(年刊)编委(1995-)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学术顾问(1996-)
《敦煌学辑刊》(兰州大学)编委
《西域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编委(1999.8.1-)
《欧亚学刊》学术顾问(1999-)
《中国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
《中国文化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委(2002-)
《华夏人文地理》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2003-)
《国际汉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编委(2003-)
《文史》(中华书局)编委(2004.4.1-)
《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委(2006.3.1-)
《中国人文田野》(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委(2006-)
《西域文史》(新疆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委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学术顾问(2008-)
《国学学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编委(2008-)
《吐鲁番学研究》(吐鲁番学研究院)编委
《文献》(国家图书馆)编委(200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委(2010-)
《敦煌研究》(敦煌研究院)特邀编委(2011-)
《碑林集刊》学术顾问(2012-)
Member of the Corpus Inscriptionum Iranicarum (2013-)
(4)院校研究所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9-)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9-)
浙江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9.9.9-),人文学院兼职教授(2001-)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2005.10.1-2008.10.1)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2000.10.1-)
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3-2006)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汉唐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
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5-)
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2005.8.26-),专家委员会委员(2012-)
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05.9.22-),荣誉教授(2011.11-)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2005.10.16-2007.10.16)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2008.1.1-2010.12.31)
新疆龟兹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9.5-)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2011.6-)
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4-2016.3)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兼任教授(2012.3-)
新疆师范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2013.5-)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