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所在系:传播学系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简历:致力于在文化、技术和政治的交叉点中发现有趣的东西,特别是解放性的文化实践,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数字经济与管理,以及人的主体性。在进入北京大学之前,胡泳拥有11年的平面媒体经验和6年的电视媒体经验,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要创办者之一、中国财经电视节目的创新者之一,历任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赢在中国》总编辑、《我们》总策划。其中,《经济信息联播》荣获《新周刊》“2002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财经节目,《对话》荣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十佳电视栏目奖,《赢在中国》荣获《新周刊》“2006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创富节目。2002-2003年,任中央电视台《2002·世界经济年度报告》总策划、总撰稿,《2003·世界经济年度报告》总导演、总撰稿,“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总策划。《2002·世界经济年度报告》获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经济节目奖特别类二等奖;《2003·世界经济年度报告》及“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分获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专题服务类优秀节目一等奖和二等奖。胡泳自1990年代中期即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是洞察数字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其引入中国人生活的第一人。他翻译的《数字化生存》(1996)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影响的图书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生存观念的革命;他写作的《网络为王》(1997)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网络为王”成为当代中国流行语,胡泳也因此成为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此后,胡泳有多部论述互联网的作品问世,开国内网络经济及网络社会观察与研究之先河。主要著作包括《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1997)、《另类空间》(1999)、《我们是丑人和Luser》(1999)、《我们都是喝西北风的》(2004)、《太阳照不到的角落》(200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领袖》(2004)、《像贝克汉姆一样营销》(2004)、《电信赢家:一个前沿市场的战略标本》(2006)、《街头的生存智慧》(2006)、《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信息渴望自由》(2014)、《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2014)、《知识论导言》(2015)等。其中,《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论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获得全国新闻传播学2012年度优秀论文;论文《互联网与观念市场》获得全国新闻传播学2015年度优秀论文。胡泳还翻译了大量国外优秀的互联网研究著作,包括《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1998)、《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1999)、《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2011)、《宏观维基经济学》(2012)、《知识的边界》(2014)、《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2015)、《机器人来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生存法则》(2018)、《从根上治理互联网:互联网治理与网络空间的驯化》(2019)等。其中,《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获央视读书栏目《子午书简》与《中国图书商报》共同举办的“2009年度30本最值得一读的好书”之一以及由蓝狮子读书会、新浪财经、第一财经联合评选的“2009年度十大商业图书”之一。《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2011)获“2011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及《商学院》杂志“经理人阅读趣味年报”2013最受关注书单大奖。胡泳是国内最为知名的网络活动家之一。自1997年至 2013年,参与策划和主编了“网络文化丛书”、“数字论坛丛书”和“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代表着中国学者从多重视角阐述网络的前沿努力。1998年参与发起民间网络思想库“数字论坛”,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对社会发挥全面影响,加快中国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2011年参与发起“信息社会50人论坛”,是一个由信息社会各学术领域的研究者组成的独立学术群体,宗旨是共同研讨中国信息社会的多种课题,为中国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2012年创办信息社会研究所并任学术委员会主席,该研究所是由中国信息产业界和学术界相关人士发起的民间非营利研究性组织,致力于研究网民的信息权利。2016年发起出版《公地》文丛,集合全国关注互联网未来的优秀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对互联网的演变进行跨界观察;从中国本土实践出发,面向全球互联网发言。由于其在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方面的建树和影响,胡泳先后被《互联网周刊》评为“中国网络风云人物”之一,被《光明日报》等11家媒体评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人物”之一,在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批准并指导的“中国杰出网络人物”评选中获提名奖,被《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评为 “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被搜狐评为“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被《互联网周刊》评为“中国互联网商业精神名人榜TOP100”之一,被南都报系·奥一网评为“致敬中国互联网20年20人”之一。胡泳也是中国商业史写作最早的开创者之一,率先开展中国本土管理学的研究与探索。《海尔中国造》(2001)是最早的中国企业研究著作之一,获《经济观察报》评选的“2002年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书”之一;《张瑞敏如是说》(2003)获第13届浙江树人出版奖。2002年,参与创办“蓝狮子财经”图书品牌,旨在促进中国原创财经图书创作的进步。2001-2002年,创办《环球管理》杂志,一本捕捉新的商业和技术世界治理之道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杂志;2007-2009年,任《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努力开拓中国的商业管理杂志之路。2017年,出版中国跨国企业的英文研究专著Haier Purpose: The Real Story of China's First Global Super Company(《海尔使命:中国第一家全球超级公司的真实故事》)。2014年,作为“全球数字权利评估”项目成员,获Knight News Challenge 奖。2017年,获得全球首个商业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s50颁发的Thinkers50 Digital Thinking Award提名。2018年,被Thinkers50选入“Thinkers50 雷达”名单,名列可能对未来组织机构的管理和领导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的30位世界思想家之一。专著:《网络为王》,1997年海南出版社,台湾捷幼出版社。《时代英雄》,1997年三联书店。《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收入“网络文化丛书”。《另类空间》,1999年海洋出版社,收入“数字论坛丛书”。《我们是丑人和Luser》,1999年海洋出版社,收入“数字论坛丛书”。《海尔中国造》(与颜建军合著),2001年海南出版社,2002年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2004年韩国SUHIJE出版社。“海尔MBA教程丛书”(《企业文化与素质管理》、《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跨国攻略与领导之道》),2002年海南出版社。《张瑞敏如是说:中国第一CEO的智慧》,200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海爾管理創新典範:世界第一的How & Why》,2004年臺北帝國文化出版社。《海爾無國界競爭優勢:世界第一的行銷利器》,2004年臺北帝國文化出版社。《我们都是喝西北风的》,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入“数字文化与经济管理丛书”。《太阳照不到的角落》,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入“数字文化与经济管理丛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领袖》,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像贝克汉姆一样营销》,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电信赢家:一个前沿市场的战略标本》,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街头的生存智慧》,200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张瑞敏谈管理》,200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海尔的高度:中国领袖企业海尔的最新变革实践》,200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张瑞敏管理日志》,2008年中信出版社。《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年/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思想@网络.中国”丛书。《没有两片云是一样的》(与姜奇平合著),2011年商务印书馆。《张瑞敏思考实录》(与郝亚洲合编),201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信息渴望自由》,201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2014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与师曾志合著),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海尔创新史话》(与郝亚洲合著),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知识论导言:张瑞敏的实践智慧》(与郝亚洲合著),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Haier Purpose: The Real Story of China's First Global Super Company (with Hao Yazhou) (《海尔使命:中国第一家全球超级公司的真实故事》,与郝亚洲合著), Oxford: Infinite Ideas, 2017;Moscow: Mann, Ivanov and Ferber Publisher, 2019.《海尔智慧》(与郝亚洲合著),201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著:《数字化生存》,1996年海南出版社。《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1998年海南出版社。《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三联书店。《领导者性格:从文学故事中透视管理》,2007年商务印书馆。《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宏观维基经济学》,201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知识的边界》,201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2015年重庆出版社。《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2015年电子工业出版社。近期论文
论文:《互联网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读书》2000年9月。《媒体变革:公众的角度》,《读书》2002年12月。“What Sort of Culture Are Computers and the Network Crea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3/04, 35(2).《我们时代的知识生产》,《读书》2003年10月。《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转载。《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转载。《〈数字化生存〉需要重写吗?》,《网络传播》2004年5月。《十年一刊:从文化年代到媒体年代》,《读书》2005年9月。《博客在中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5年12月。《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读书》2006年1月。《试论频道化管理》,《新闻战线》2006年1月。《电子游戏:卧室里的大象》,《读书》2006年5月。《在中国历险》,《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5-6月。《比特城里的陌生人》,《读书》2007年9月。《从大众媒体到“乱众媒体”——试论新媒体对未来新闻的影响》,《新闻战线》2007年9月。《共有媒体初探》,《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网络讨论的参与者》,《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月。《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新闻战线》2007年12月。《从敞视、单视到全视》,《读书》2008年1月。《网络开展政治慎议的障碍因素》,《国际新闻界》2008年5月。 《博客在中国》,载《中国传媒风云录》,陈婉莹、钱钢主编,香港天地图书2008年10月第一版。《共有媒体的种类》,《中国编辑》2009年第3期。《面对共有媒体:编辑应有的新理念》《中国编辑》2009年第4期。《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9年夏季号。《网络“舆论场”在中国的兴起及其作用探讨》,《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四辑,2009年6月。《博客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二十一世纪》(香港)2009年4月号。《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9年(总)第九期。《中国网民权利分析:困境与共谋——以“绿坝”事件为例》,《新闻记者》2009年第11期。《在网络时代重思新闻教育》,《新闻学论集》第23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新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载《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网络论坛的源与流》,《新闻战线》2010年第4期。《网络丛林时代的信任危机》,《文化纵横》2010年第4期。《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新闻学研究》(台湾)2010年4月。《“四问”人肉搜索》,《社会观察》2010年第10期。《反威权还是反资本?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中华传播学刊》(台湾)2010年12月。“Crowd control”, Index on Censorship, Vol. 40, No. 1, 2011.《安抚苦难者,折磨舒适者》,《新闻记者》2011年第4期。《信息、主权与世界的新主人》,《读书》2011年第5期。《公民新闻与中国网民创造的变革场景》,《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论如何构建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对外软实力》(与刘阳合写),《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中国的互联网与社会动员》,《二十一世纪》(香港)2011年6月号。《网络三权》(与王俊秀合写),《领导者》2011年第8期。《从Twitter到微博》,《新闻战线》2011年第9期。《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中国网民权利分析——从“绿坝”事件看网民权利与政府管制的积极互动》,载《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报纸已死,报纸万岁——报纸转型的关键策略》,《新闻记者》2011年第11期。《限娱令、“微博公厕”论与道德恐慌症》,《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上。《阅读的未来》,《读书》2011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6期转载。《“单位”网个案与对外传播技巧分析》,《中国记者》2011年第12期。《在华国外传播者对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以“单位”网个案研究为例》(与哈丽丝合写),《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对外传播中的负面新闻报道——基于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的个案研究》(与高美合写),《新闻记者》2012年第2期。《我们占领》,《读书》2012年第3期。《微博动力培养国民新思维》,载《微博问政的30堂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互动性及网络化思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学习什么?》,《新闻战线》2012年第5期。《“报纸已死”还是“报纸万岁”?》(上、下),《传媒》2012年第6、7期。《优势延伸与本土化——西方财经媒体中文网的国际传播策略》(与赵亦楠合写),《青年记者》2012年7月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期转载。收入《中国传媒业的观察家与思想者:<新闻记者>三十年选》,文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一言堂”VS“众言堂”》,《南方传媒研究》第38期,2012年10月。《互联网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三个维度》,《对外传播》2012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3年第3期转载。《“互联网改变中国”杂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第14卷第6期,2012年12月。《众声喧哗的时代到来了》,《新闻爱好者》2012年12月上半月刊。“Spreading the news”, Index on Censorship, Vol.41, No.4, 2012.《解析The Daily之死》,《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移动大趋势与社会变迁》,《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3年第4期转载。收入《新媒体前沿(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微博:看客如何实现落地》,载《中国2013关键问题》,线装书局2013年1月第1版。“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in China.” In Lee, F.L.F., Leung, L., Qiu, J.L. & Chu, D.S.C. (Eds), Frontiers in new media research (pp. 93-113). New York: Routkedge, 2013.《围观与见证的政治》,《文化纵横》2013年第4期。《数据治国与数据强国——简论我国的大数据国家战略》(与郝亚洲合写),《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7期。收入《新媒体前沿(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高质量新闻的命运》,《新闻记者》2013年第8期。《报纸的未来》,《读书》2013年第12期。《后工业时代:意义互联网的兴起》(与王俊秀、段永朝合写),《文化纵横》2013年第12期。《重思公与私》,《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八辑,2013年12月。“Under Pressure”, Nieman Reports, Winter 2014.《无冕之王是怎样失去衣服的?》,《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4期。《马航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表现与反思》(与周庆华合写),《新闻战线》2014年第5期。《走进众声喧哗时代:中国互联网20年》,《新闻战线》2014年第6期。《社交媒体与乌克兰抗议运动》(与李娜合写),《新闻记者》2014年第6期。《自媒体的探索与冒险》,《南方传媒研究》第47期,2014年6月。《移动互联网对新闻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分析》(与向坤合写),载《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大数据时代的新闻》,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电视的未来》(与尤文奎合写),《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7期。“From Control to Participatio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ublic Opinion”, Global Asia, Summer 2014, Vol. 9 No.2.《要从触点考虑移动问题》,《新闻战线》2014年第8期。《全球互联网进入后美国时代——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新闻战线》2014年第12期。《新华月报》2014年第24期转载。 《互联网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论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性别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2期。《社交媒体的中国道路:现状、特色与未来》(与李娜合写),《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7期转载。《2014:互联网给中国社会带来全新气象》(与王梦瑶合写),《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2期。《融合发展大势下的新兴媒体》(与杨慧珺、刘雯合写),《新闻战线》2015年第2期;收入《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人民日报社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互联网与“观念市场”》,《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5年第7期转载。《2015,媒介大融合时代的到来》(与张耀升合写),《编辑之友》2015年第3期。《互联网的位移趋势》,载《趋势: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纪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媒体与时间》,《新闻战线》2015年第4期(上)。《社交媒体的精准化信息传播》(与张耀升合写),《对外传播》2015年第4期。《小众社交媒体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与陈秋心合写),《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4期。《互联网时代的国家软实力: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新闻与传播评论》201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移动社交媒体的突围与发展》(与李娜合写),《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崭新的移动互联社会》(与向坤合写),《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官建文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6期。《互联网发展的三股力量》,《新闻战线》2015年第8期(上)。《中国互联网立法的原则问题》,《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8期。《“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0期(下)。《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与宋宇齐合写),《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6年第3期转载。《营造自由而可持续的互联网对话空间》,载《治学例话: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品鉴》(第一辑),唐绪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互联网+”时代的大国竞合》(与王俊秀合写),《文化纵横》2015年第6期。《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新闻战线》2016年第1期。《“网络主权”辨析》(与车乐格尔合写),《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期。以《网络主权的诞生、发展及辨析》为题,收入《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2016)》,张志安主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新知识青年”:潮头上的孤独眺望者》(与吴丹彤合写),《同舟共进》2016年第1期。“Three Features of China's Internet Legislation”, Special Issue: Internet Law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 I, Chinese Law & Government, Volume 48, Issue 1, 2016.《知乎: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理性试验田》(与茹西子合写),《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2期。《信息社会的国家策略》(与王俊秀合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4期。《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历史演变》(与王梦瑶合写),《现代传播》2016年第4期。《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隐忧》,《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4期。《宣传逻辑与市场逻辑──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伦理的“两难困局”》(与陈秋心合写),《二十一世纪》2016年2月号。《互联网会让城市变得又“软”又“轻”》,载《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媒体:翻页时代》,《新闻战线》2016年第8期(上)《互联网内容走向何方?——从UGC、PGC到业余的专业化》(与张月朦合写),《新闻记者》2016年第8期。《未来的传播媒介:物联网与可穿戴设备》,《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1期。《知识史需要全面更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空间研究》2016年第4期。《原子与比特》,《新闻战线》2016年第12期。《大数据视角的行为科学》,载吴惠琼主编《深圳·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第二辑),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网红的兴起及其走向》(与张月朦合写),《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期。《尼葛洛庞帝之叹:打造“互联网公地”的探索》,《新闻记者》2017年第1期。《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空间研究》2017年第7期。《从山寨到创客》,载《拥抱未来:新经济的成长与烦恼》,信息社会50人论坛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From Yulun (Public Opinion) to Yuqing (Public Intelligence): Their Hist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Global Internet Histories, ed. Gerard Goggin and Mark McLelland, Abingdon: Routledge, 2017.《解读互联网时代的悖论》,《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3期。《舆情:本土概念与本土实践》(与陈秋心合写),《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第40期(2017)。《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4期。《界限的消失:活在时代的夹缝里》,《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6期。《知识的繁荣与危机》,《新闻战线》2017年7月(上)。《自动化到来后,人的价值在哪》,《编辑之友》2017年第9期。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互联网研究年会(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导委员会委员。德国Bobs新媒体大赛中文评委(2013-2016)。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2013-2016)。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