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里(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郑重、千里,男,原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生于上海,中国台湾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话剧及电影演员、导演。
生平
投身艺海
1911年,郑君里出生于上海。父母是广东中山人,很早便到上海谋生。当时广东人聚在上海虹口天通庵路一带摆水果摊,郑君里的父亲是其中一个,靠微薄收入供养全家。有时到年关,债主上门逼债,父亲要郑君里替全家跪在堂屋求债主宽限。郑君里觉得很受侮辱。
郑君里自幼家境贫寒,进义学读书。1928年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南国艺术学院是由田汉在上海创办。1929年夏,郑君里在南国社参加《莎乐美》、《卡门》等剧演出,与陈白尘等人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1931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了《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同时他还参加了摩登剧社、大道剧社,演出《乞丐与国王》、《乱钟》、《血衣》等剧。
1932年,郑君里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陆续在《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二十部电影中担任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并参加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易卜生的《娜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剧。在银幕和舞台上,郑君里以形体洒脱,善于把握角色情绪,富有艺术魅力而成名。在明星影片公司,郑君里和阮玲玉分别是男、女一号演员。当时电影界有说法称:金焰是电影皇帝,郑君里是电影老虎。
《娜拉》在上海大剧院首次公演时,鲁迅第一次看到了郑君里的表演并很赞赏。同日,郑君里在后台第一次认识了上海启秀女中学生黄晨,黄晨很喜欢戏剧。后来郑君里和黄晨结婚。
1930年代,郑君里和顾而已到江苏南通,有人告诉郑君里说当地有位叫赵凤翱(即赵丹的原名)的孩子演戏很好。赵丹的父亲是当地剧院经理,资助几个爱演戏的孩子成立了“小小剧社”。郑君里回去和明星影片公司说明了该情况。赵丹后来成了中国著名的电影明星。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君里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0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影片部主任,任职两年,其间赴中国西北、西南地区拍摄了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导演《戏剧春秋》、《祖国》等剧。在拍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的海北草原拍摄藏族同胞的抗日活动,当时只是文化小军官的王洛宾被郑君里选为群众演员,随摄制组到海北草原,在当地王洛宾遇到藏族千户长之女卓玛,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据说就是王洛宾为卓玛写的。
著作
郑君里出版的论著有:
- 《角色的诞生》
- 《画外音》
- 《世界电影艺术史》
郑君里出版的译著有:
- 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英语:Richard Boleslawski)《演技六讲》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与章泯合译)
家庭
- 妻:黄晨,电影演员
- 长子
- 幼子:郑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