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林,男,石家庄丝弦老生。出身梨园世家,生于河北保定,父亲、叔叔、婶子都唱了一辈子戏。从小耳濡目染,张鹤林8岁开始登台,12岁能主演三四十分钟的小戏,16岁便已担纲主演。一家最早是唱保定老调的,在张鹤林七八岁的时候,老家发了几场洪水,才跟着父亲一路走到石家庄。在西花园的海市戏园扎下根来。20世纪50年代,程砚秋曾带领一批戏曲专家专门来到石家庄,为丝弦剧种整理、加工、提高了一批剧目,为石家庄丝弦迎来其历史上的高峰做好了准备。进京演出,唱红北京城;周总理五看丝弦,四次接见演员并题词寄语;赴朝慰问演出;拍摄电影《空印盒》,石家庄丝弦一时风光无限。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西花园里许多戏园被改为小工厂,只留下了新世界戏院。而一些新的剧场如石家庄剧场(现市文广旅局所在地)、石家庄第一文化宫(市人民会堂所在地)以及中山路路南的大众剧场、路北的工人剧场等都建立起来了。那段时期,传统老戏不再登台,各个剧种都开始在现代戏上努力探索,紧跟时代,排练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8部样板戏。张鹤林就在石家庄剧场、工人剧场等处演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老戏,石家庄丝弦更是红火一时,一天三开箱。跨入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和其他剧种一样,丝弦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大家都只会唱戏,对‘承包’、市场经济什么的一窍不通,看戏的人少了,剧团不景气,很多人撂挑子离开了舞台。”2000年前后,随着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体的普及,戏曲受到更大的冲击。然而许多和张鹤林一样的老艺术家却执着坚守着,幸而他们等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汇报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亮相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连续举办多届“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1]参考文献及注释^ http://www.sjzdaily.com.cn/newscenter/2020-09/15/content_2627684.htm 坚守戏曲艺术见证城市成长——访著名丝弦表演艺术家张鹤林
出生:1944年,农历甲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