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复兴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画家姓名:张复兴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0-07-22~
常住城市:上海
创作方向:山水
主要职务:上海市黄浦画院副院长
浙江绍兴人,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和上海教育学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工作,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黄浦画院副院长。出版有《张复兴画集》等,1900-2000年中国画百年大展入选画家。"锦绣中华万里行"、"彩墨境界"等有影响的学术活动的参展画家之一。2004年获黄宾虹学术奖。作品多有发表,为国家重要场所部门创作多幅大型山水画,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张复兴先生的绘画之中,将群山万壑有机的排列而无松散脱气的现象,是其一大特点。换句话说,他的画有一种强烈明快的音乐节奏。众所周知,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物象时,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在散点透视的过程中,画家一面走,一面看,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形成心象,化成墨象。这种散点透视的方法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但无庸讳言,也有罗列烦琐,彼此缺乏呼应,不能一气贯之的弊病,但是张复兴先生却将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这个解决方法的取得途径,就是得力于对宋画严谨的体悟。许多人对宋人之丘壑往往津津乐道,其实,宋画之精髓还是章法整齐、经营合理、虚实得当。古人将万象以一线妙织,如天女织锦似的浑化之理被他领悟,于是,他将古人的这种不传之秘演绎成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将起伏的群山那些无穷无尽的层次人为的压缩,缩小空间感,将中景、近景、远景用简洁的几笔微妙地过度,将万象不留痕迹地溶化在一起,就避免了画面的散与碎。如果说,他的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这个整体的每一部分是独立的,而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又衔接的天衣无缝,这就叫匠心独运。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由于画面中表现的是一个主题,所以,极能吸引人的视觉,这种整齐的画面给人以苍茫博大、气象峥嵘之感。〈二〉、由于是将各种物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画面又显得大而不空,厚实之中又内涵丰富。看他 的画如看沙场秋点兵,在排山倒海的大气势之中,有一个个威武雄壮的士兵,挽手昂首阔步、高歌猛进,不知有多少人马,那威势真个震撼人心。这是大手笔的运作方法,如果将他笔下的物象比作排列有序的战阵,那么,指挥这场战役的他,就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军。他的画,物象的有机结合,靠的是本体的内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律动的韵致。而其中的高低起伏、长短快慢所形成的节奏,正是音乐的节奏。这种节奏,源于自然,得之于心,是在和谐的交响乐中产生的。这是一种无声的音乐。庄子说:“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对于这种无声的音乐之和,庄子进一步解释说:“得之于天,谓之天和,得之于人,谓之人和”。天和与人和的完美结合,就是天人合一。在张复兴先生的画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处处体现地淋漓尽致。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将他的任何一幅画,采撷其中一部分独立地看,所得到的同样是一幅完美的画。与原画相比,尽管尺幅大小不同,但美是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完美的艺术品,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完美的。在物象之间相互穿插过程中,其理暗合于老子《道德经》之言:“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不足者补之”。这种辨证的思想统一在画面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追求统治画面的凝练纯化语言和一 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力量,竭力将内美充塞画中,为画赋予一种精神的主题,这是立意,是他先追求画外的东西,先定画外之画和画外之意。他作画时,总是意在笔先,也就是说,不是先画画,而是先立意,是把思想从画外向画内推移。 这个过程是表达个人的寄托和心语,是个人请山川代言的含义。它是一种抽象的语言,有时,作者的情感通过山川来表达,山川不能诉诸于语言,必须由读者解读,这就涉及艺术理解问题。由于读者文化底蕴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理解方式和结果也不尽相同。艺术理解的多层次性会使画面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而这正是画面内美产生的主要原因。2,他追求绘画语言的丰富。如果说,绘画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是因为绘画语言内涵深刻的话,那么,绘画语言的丰富则是其外延的宽泛。这种宽泛的语言是靠什么来表现的呢?我们知道,电视、电脑能够全面地传播声音图象,是靠复杂的集成块来完成的。张复兴先生的画之所以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也是靠这么一个复杂的集成块来传输的。显然,他绘画之中,那层层叠叠的物象就是他传输绘画语言的电路集成系统。庄子说,万窍都可以发出声音。张复兴先生的画也是这样,每一个物象都可以代表自己表达情感,他的画中,四季常青的植被中一股爽朗的清气,这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方法,而被树林掩映的村寨之中有一种古朴之风,又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方法。再望上看,又一个村寨,又一层植被……又是另外几种情感的表现方法。这种用相同物象表现主题并不是机械地罗列,而是有目的的、有节奏地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表现。表现的东西越多,内容越丰富,趣味也越浓。张复兴先生的绘画就是通过这种繁纷复杂的物象来体现自己的情思,画中的物象是无限的,他的情思也是无限的。
在构图中,虚实得当是张复兴绘画的另一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整个画面中,局部强调留白与大面积的物象措置形成对比,以虚破实,实中又有虚。物象的阳面,线条坚挺稀疏,相对为虚,而物象的阴面,则在勾线的基础上,用墨笔皴擦、点虱、渲染,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使物象有空间感,立体感,又可使物象朴厚而具有质感。(2)在局部的虚中,不是虚空无物,而是用模糊的笔触点几下,使之似云,似水,似草,似树。或什么都似,或什么都不似,至于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凭观者自己根据相似的物象去判断,推理和猜测,这种做法,正是老子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在恍惚中将具象引向抽象,使画面增加了一种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朦胧之感,从而引发一种诗意的畅想。(3)以墨色对比显示虚实又是一种创造。通过墨色的明暗对比,将画面的空间延伸、拓阔。墨有外涨的作用,色有收缩的作用。二者相对应,一收一放,画之中的界面自然而然的扩大。(4)动与静的结合,既增强了画面的灵动,打破了宁静,又增加了虚实对比。这种以动破静,以虚状实的手法是欲实反虚的意匠表现,它起到一举三得的作用。首先,它表现一个浑厚的山脉,表现层峦叠嶂的意境,采取的不是现代流行的一些反复积墨的方法,而是以云水从反面去显映的方法。有云的地方山自然突兀峭拔。古人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须烟云锁其腰乃高。”古人之言不欺人,但到了他的笔下,除了显示山的高大之外,又多了一层显示山的雄浑之意,这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的一个创造,比较一下前人和他对画中有云雾出没地方的描述方法可以看出,古人画山,多数是将山头用墨皴得浑厚,但在云与山交汇处,则是用稀疏的线条,以显其被云遮雾障的状态。而他的画中山体,多是在云与山交接处,用浓墨染的浑黑。也就是说,古人表现云,在山头着力,张复兴先生表现云,在山脚着力。这种和古人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云与山对比十分强烈,虚空的云将朴茂的山势衬托的更加巍峨雄壮,从而使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其次,他特喜欢在画的右下角用云来烘托气氛。他往往将左边的画面拓实,显然,这种被拓实的画面尽管出现在左边不起眼的地方,但仍然会使左边过于迫塞。这时,他巧妙地用一条山溪来破其迫塞。动感和虚感于是就同时出现了,这还不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充分体现,那么,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体现在哪个地方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最后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他画出了水的速度和声音。那一溪空明澄碧的清水从远处飞流直下,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受,仰望这条蜿蜒的山溪,会把你的胸中积垢洗的干干净净,闭上眼睛,仿佛一股清凉的水气扑面而来,你会情不自禁的去擦拭溅在脸上的水珠。如果你是一个情怀浪漫的人,你会脱口吟出古人的诗句,或许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许是“万山不许一溪奔”,或许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等。总之,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至于什么样的含义是他的初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他从结构上以溪水破实,使画面两边和谐相称,又用溪水增加了山的质感,最重要的是以溪水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这种作法,不正是顾恺之所推崇的“迁想妙得”的结果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