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弗里兹·克莱斯勒
2023-09-19
  • 弗里兹·克莱斯勒
  • 弗里兹·克莱斯勒 - 钢琴家-资料-作品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弗里兹·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1962年1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美国籍奥地利男小提琴家、作曲家。

弗里兹·克莱斯勒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885年,获得维也纳音乐学院比赛金奖。1887年,获得巴黎音乐学院毕业比赛一等奖。1888年,首次与钢琴家莫利茨·罗森塔尔到美国演出。1889年,与阿尔图·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1896年,真正开始音乐生涯,逐渐扬名于维也纳、柏林。1901年-1903年,举办一系列的美国巡演,因此声名鹊起。1904年,获得伦敦爱乐协会授予的贝多芬金质奖。1910年,首演爱德华·埃尔加献给他的小提琴协奏曲。1923年,曾到中国演奏。1938年,入法国籍。1941年4月27日,在纽约遭遇车祸,头骨破裂。1942年10月,康复后,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复出音乐会。1943年,移民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1947年11月1日,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1962年1月29日,弗里兹·克莱斯勒在纽约去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1875年2月2日,克莱斯勒诞生在维也纳一个著名的内科医生家里。他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7岁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小赫尔梅斯贝格学习小提琴,在安东·布鲁克纳班上学习初步乐理,是该院历史上入学年龄最小的学生。

1878年毕业后,转到巴黎音乐学院从师著名教授马萨尔进修。两年后,年仅12岁,他参加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比赛,在40名比他年长的竞赛者中脱颖而出,赢得第一名,荣获罗马大奖。

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不久,13岁的克莱斯勒偕同钢琴家莫里茨·罗森塔尔赴美演出。于1888年11月9日在波士顿举行美国首演,第二天晚上在纽约斯坦威大厅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评论界表示了审慎的赞赏。

在经过大约半年的美国巡回演出之后,克莱斯勒回到维也纳,在医科大学预科读了两年,然后又去巴黎和罗马学习美术、雕塑和艺术史。

1895年克莱斯勒服了一年的义务兵役,复员后,决定重返乐坛。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时即使是在他的故乡维也纳,他也被胡贝尔曼和库贝利克这样的明星级小提琴家给遮掩了。更糟的是,他申请加入维也纳歌剧院乐队(即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考试却未通过,原因据说是"视奏能力欠佳"。这反而刺激了他发愤练琴,重返独奏家行列的决心。

1897年,他受到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的邀请,作为独奏家与曾把他拒之门外的维也纳爱乐合作演出,引起轰动,德高望重的约阿希姆听了他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1899年11月1日,在德国首都,与阿图尔·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举行了柏林首演,观众席上的伊萨伊起立喝彩,欢呼新一代大师的崛起。从此,克莱斯勒作为小提琴家的地位才得到牢固确立。

1900年,克莱斯勒重返美国,12月7日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举行卡内基音乐厅首次公演,受到美国听众的热烈欢迎。随后,他有时作为独奏家,有时与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和大提琴家让·杰拉迪组成三重奏组,进行了广泛的巡回演出。

1902年,他来到英国, 5月 12日与爱乐乐团合作,举行了伦敦首演。这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克莱斯勒终于获得他早就应该得到的国际声誉。这一年,他与头脑睿智、意志坚定的哈里特·利丝小姐的结合,也帮助他改掉了身上懒散的习气,建立起成功的事业基础。

1910年11月10日在伦敦皇后大厅,在作曲家亲自指挥下,克莱斯勒首演了埃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召回国服役,不久就因在俄罗斯前线负伤退伍。

1919年12月,克莱斯勒来到康奈尔大学,当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正在康奈尔大学教书。他聆听了这场复出音乐会。

1923年,克莱斯勒来到远东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访问演出。

1935-1936年,克莱斯勒和弗朗茨·鲁普录下了贝多芬全部10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则大获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莱斯勒返回奥国从军,1914年因伤退伍并前往美国。

1938年,他加入法国国籍,在法国,他居留到1940年维希政府接管权力为止。随后,他来到美国安家立业。

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1947年11月1日,他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告别演出。

1962年1月 29日,他在纽约逝世。

个人作品

◆克莱斯勒有作旋律的天赋,对和声与对位又有极其敏锐的辨别力。他创作的作品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维也纳情调的沙龙小曲,如《美丽的罗斯玛琳》、《爱之欢乐》、《爱之忧伤》、《维也纳随想曲》都是。在《贝多芬主题小回旋曲》中,他不仅扩充了贝多芬鲜为人知的作品《G大调回旋曲》中的4小节,而且加了一个对比的中段和尾声。

◆《前奏曲与快板》《风流才女》《A大调第九奏鸣曲》

◆在二三十年代,克莱斯勒先后录制了两遍几首最典范的德奥小提琴协奏曲。这包括:莫扎特的《D大调第四协奏曲》(分别录于1924年和1937年)、贝多芬的《D大调协奏曲》(分别录于1926年和1936年)、勃拉姆斯的《D大调协奏曲》(分别录于1929年和1936年)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分别录于1927年和1935年)。

成就荣誉

在漫长的一生中,克莱斯勒曾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合作演出。他的奏鸣曲搭档包括这些钢琴大师:绍尔、布索尼、多纳尼、戈多夫斯基、霍夫曼和拉赫玛尼诺夫。在马勒担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期间,他是乐团的常任独奏演员;在圣·桑和布鲁赫亲自指挥下演奏他们的传世名作;许多现在已被遗忘的作品,如;哥德马克和约克·鲍温(1884一1961)的组曲、戴尔朗热(1868一1943)和谢林(1876-1939)的小提琴协奏曲都曾经是他的保留曲目。当时许多作曲家还将自己的作品题赠给他,从莱哈尔飘逸轻灵的小夜曲到埃尔加鸿篇巨制的小提琴协奏曲,不一而足,1910年11月10日在伦敦皇后大厅,在作曲家亲自指挥下,克莱斯勒首演了埃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据当时参加音乐会的西盖蒂报道:演出掀起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狂热。克莱斯勒面色苍白,镇定自若。这场演出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克莱斯勒作为第一流小提琴家的地位,获得了小提琴家之王的美誉。

这是克莱斯勒的全盛时代。他曾在30天内,连开32场音乐会。以致他的至交拉赫玛尼诺夫羡慕地说:"弗里茨的音乐会这么频繁,真是都不需要练琴了。"

1923年,克莱斯勒来到远东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访问演出。在日本,他对当地的绘画和音乐作品产生了狂热的爱好,甚至想在本人创作中采用日本音调。5月份他来到我国北京,演奏了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他本人的《中国花鼓》、《维也纳随想曲》等。我国小提琴界元老谭抒真先生聆听了这场音乐会。70年后,他写文章回忆当时情景。"音乐会是在一个下午举行的。将近开演时,大总统黎元洪驾到。他和随从坐二楼正中包厢。随后梅兰芳和他的家属随从坐进大总统左邻包厢。音乐会时间一到,克莱斯勒和钢琴伴奏在一位外国官员模样的人陪同下,由上场门走出台来,全场响起掌声。克莱斯勒向二楼包厢昂首注视,然后缓缓俯首答谢。不是鞠躬,身体是笔直的。那时代的外国音乐家都是用这种方式向听众答谢,后来听过的津巴利斯特、海菲茨、库贝利克、西盖蒂都是如此。克莱斯勒演奏时姿态非常安闲自若,从容不迫,朴素典雅。声音好听极了。

人物评价

克莱斯勒在维也纳生活成长的经历,使他在解释维也纳古典大师的作品时有其特别的魅力。

柴科夫斯基对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另有高论。在1880年2月18日致梅克夫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给我的印象并不比他的其他任何作品为佳。他确是一位杰出音乐家,甚至是一位大师,但他的技巧盖过了他的灵感,那么多的准备和迂回曲折之笔,随后本该有所表现而令人陶醉于一时了,结果除令人厌烦之外别无其他。他的音乐没有受任何真感情的触动。它缺乏诗意,但却一贯自命为有深度。这种深度毫无内容,而是空空如也。以协奏曲的开始部分为例,它是一个引子,是为某种美好事物出现所作的一种准备,是一尊塑像的漂亮底座。但这塑像并不存在,我们得到的只是第一个底座上堆叠起第二个底座。我不知道是否已经中肯地道出了勃拉姆斯音乐令我产生的见解,确切地说,是感觉。我要说的是,他一无表现,或者当他要求表现时,却不能充分做到。他的音乐是由某些不明确的、巧妙联结在一起的片段组成的。构思缺乏明确的轮廓、色彩和生命。"说到底,这是性格、气质通然不同的音乐家难于悟解未知领域的例子。

克莱斯勒的一生横跨两个世纪,经历了小提琴演奏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他的风格植根于19世纪,带有依据演奏者的爱好随意挥洒的时代风尚;他的声音开辟未来,揭示了小提琴这件乐器本身固有的潜力。他在内行的趣味高雅的音乐家中间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威望。素来对同行傲视牌脱、不肯轻置一辞的海菲茨惟独由衷喜爱克莱斯勒的演奏,对他富于磁力的个性羡慕倾倒。这一事实足够说明克莱斯勒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地位。

其他信息

揉指

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克莱斯勒这种"好听极了"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歌唱中的颤音在小提琴上需要用按弦的手指颤动的方法来获得。在1880年前后,手指按在琴弦基础育上有意识地作微小颤动的所谓揉指,已经被小提琴家广泛采用。只是有的人用的多一些,幅度宽一些,如法·比学派的代表人伊萨伊;有的人用的少一点,幅度窄一点,如德国学派的大师约阿希姆。但是,他们共同的认识是,揉指是为了加强乐句中某些音符的表现力或者美化歌唱性乐句及音色的一种手段,一种调味品,必须极有节制地使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来演奏的人正是克莱斯勒。在他初出茅庐之际,不仅在演奏抒情旋律时运用揉指,而且在快速经过句中也赋予每个音符生命的悸动的做法,在所难免地遭到了许多保守人士的反对。但是,克莱斯勒首创的持续不断的揉指却是现代弦乐演奏的基础。对克莱斯勒而言,揉指已经不再是偶尔的调味品,而是构成小提琴歌唱性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他那快速灵活的指尖冲动型揉指,是他优美、典雅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种温暖、润泽的发音在他早期录制的唱片中即已赫然可见。1903年的巴赫《咏叹调》(选自D大调乐队组曲),像一位男中音温暖深厚的歌唱。

1910年录制于纽约的马斯涅的《冥想曲》是克莱斯勒最受欢迎的返场曲目之一,处理得严谨、生动、魅力无穷。克莱斯勒的运弓方法也与传统有别。他喜爱利用弓子中间的部分。弓毛绷得紧紧的,放在弦上的压力特别大。这样,声音听起来极其结实。经常运用表情滑指,加上运弓的抑扬顿挫,产生一种类似朗诵式的音响效果,这种朗诵调扩大了弦乐器的表现功能。克莱斯勒自己解释他独具的运弓技巧时说,他之所以运弓幅度较小,是因为他的手臂短,另外也担心弓根容易发出噪音。运弓幅度的节省凭运弓压力的增加来取得平衡,并且得到快速揉指的辅助调整。这些个人特点在1925年录制的夏威夷女王利留卡拉尼所作的《告别夏威夷》和卡德曼所作的《天蓝色的水乡》中都得到尽情发挥。克莱斯勒特别喜欢流行曲调,他的《维也纳随想曲》是个例子。弗里姆尔所作轻歌剧《罗斯·玛丽》中的《印地安人爱情的呼唤》也是他率先在器乐领域予以推广,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首耳熟能详的轻音乐曲。

可能是由于小小年纪就常常背井离乡,克莱斯勒总是散发出一种浓郁的乡愁气息。1938年录制的《伦敦德里小调》就是这样。小提琴在四根弦上依次歌咏,音质纯净,感情浓烈,是小提琴音质音色的理想示范。1930年录的格拉祖诺夫的《西班牙小夜曲》,A弦的泛音响亮轻快,整首乐曲像是天使在歌唱,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人情味、一种内心世界极丰富的歌唱。长期以来,克莱斯勒被看作是甜食式小品的大师,他本人创作的这类小品,以其高度个性化的音响和精湛的小提琴技法,引起几代提琴家的兴趣。但是,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自己出神入化的演绎。

中国花鼓

这是具有东方风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莱斯勒对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曾欣赏过当地中国移民表演的“华埠音乐”。克莱斯勒有感于中国艺人的演奏, 于是选用了花鼓的前奏创作本曲。 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东方旋律作曲时,总是采用速度徐缓的曲调,亦即东方风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这首曲子则突破“徐缓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全曲演奏时间约为三分半钟。克莱斯勒曾在1923年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演奏会,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这首《中国花鼓》。

维也纳随想曲

这是一首运用了维也纳乡土旋律的幻想小曲,内容相当伤感。一段维也纳古都风采的序奏旋律首先出现,接下来的中段旋律为缓慢的行板,B大调,3/4拍,徐缓的圆舞曲充分表现了小提琴双音和波音的魅力,具有咏叹调和间奏曲风格,之后由序奏材料引出来的第一段旋律再现,全曲结束。整个乐曲的演奏时间仅三分钟。这首小品的演奏技巧虽然极为复杂,内容却很充实,不会给人以特意炫耀小提琴技巧的感觉。克莱斯勒出生于维也纳,也成长于维也纳——这首曲子的中段慢板旋律充满了他对祖国的恋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被人填上歌词而成为《战士之妻的摇篮歌》,直到现在仍有人唱它。

标签: 钢琴家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