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方召麟
2023-08-17 16:43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画家姓名:方召麟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14-01-17~2006-02-20

常住城市:香港

创作方向:山水,花鸟

  方召麟,又名 方召麐 (读麟音)。(1914年1月17日-2006年2月20日),生于中国江苏无锡世家,当代杰出国画大师。
  方召麐早年留学伦敦,中年定居香港。诞育八子,传奇一生。从艺八十载,守拙成道,真趣天然。
  方召麐幼时学画,受国画大家钱松喦,陈旧村启蒙;辗转至香港后,拜师岭南名家赵少昂;中年又入大风堂拜师张大千。转益多师,终成自家独特面貌。
  方老作为壮美风格的女画家,中国书画史上尚属罕见。她的作品笔挟风雨雷霆,石破天惊。稚拙朴茂,画格清雄,袒露童心。在继承传统和融合现代的方面,她出入传统,引书入画,骨气洞达,墨香流衍。由于留洋的经历,她的艺术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神韵之美,大胆构图,似之不似,不似之似。
  在艺术风格上,她的小画不纤弱,大画不空泛。凌厉激扬,散藻漓华。山舞海歌,奇崛深质。貌似程式,而自由鲜活,大气充盈。方老的书法亦是碑帖渊源宽博,慈蔼闪烁女性温煦。为海内外画家所钦敬。
  其父方寿颐为江苏纺丝厂的实业家,母为王淑英;13岁起跟随老师陶伯芳努力学习中英文并学国画,1933年随国画大师钱松喦、陈旧村学习山水画,同年其作品入选白浪画会之“无锡各团体书画联展”。恩师钱松喦欣喜之余盛赞她:“此女子日后必有大成。”
1937年,方召麐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欧洲近代史。[2]
方在香港经营出入口公司同时跟随国画大师赵少昂习书画,1951年与国画大师赵少昂到日本举办画展,于东京出版《方召麐近作集》。
1953年她拜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师。
1954年入读香港大学,随国学大师饶宗颐、刘百闵等研读中国哲学及文学,1955年在港大举办办个人画展,1956年到英国牛津大学修读文学博士学位。
1970年在张大千美国之“可以居”随侍聆教一年,创绘山水作品。[2]
她的作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国画成就备受各界肯定。她的作品保留老师的风格,作品色彩浓烈,用笔豪放;“书则刚毅沉厚,画则古朴浑拙,且多年锲而不舍,力求创新,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刘唯迈评),晚年作品多反映世局现况,如《船民图》、《祈求世界和平颂》、《平稳过渡长卷》。作品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尚属罕见。笔挟风雨雷霆,石破天惊;稚拙朴茂,画格清雄,袒露童心。在继承传统和融合现代的方面,她出入传统,引书入画,骨气洞达,墨香流衍。小画不纤弱,大画不空泛。凌厉激扬,散藻漓华。山舞海歌,奇崛深质。由于留洋的经历,她的艺术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神韵之美,大胆构图,主动创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种全新美学面貌。[1]
方召麐由1999年起由于体力退化未能如往常般每天练习7-8小时书画,2001年出席中央图书馆举办《书画缘─方召麐的艺术》个人书画展时需坐轮椅并由子女代答问题。[2]
2006年2月20日上午心脏病发入院,下午5时半因心脏衰竭在其子方津生为院长的圣保禄医院病逝,享年92岁。其后在香港殡仪馆设灵,并于跑马地天主教坟场与其夫方心诰合葬。

方召麐的父亲是实业家,在无锡经营纱厂,家境殷实。七岁之前,她的童年无忧无虑,学习书法绘画,并且随家庭教师学习英文。
七岁那年,战争爆发,方召麐的父亲带着妻女逃难。尽管已经坐上小船,还是没有躲过劫难,幼小的召麐亲眼看见父亲中弹身亡。
孤儿寡母重返无锡时,家里的工厂、财产都已消失殆尽。所幸她有一个坚强开明的母亲,坚持要她和妹妹上学。方召麐先后就读无锡竞志女中、上海启明女校、青岛德女中级学校和上海学华大学。同时拜师著名国画大家钱松喦、陈旧村学习书法绘画,还和老师一起办画展。钱松喦赞她“必有大成”。
留学伦敦 抗战逃难

22岁那年,方召麐留学伦敦。方召麐幼时曾跟家庭教师学英文,这在当时的无锡非常鲜见,成为了她留学海外的良好准备。于是她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欧洲近代史。并在那里结识了未来的丈夫方心诰。
二战爆发,他们从英国回到上海,上海也在打仗。辗转到香港,不久,香港沦陷。这时她已经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了。十年里,拖儿带女地逃难,先后经过了桂林、贵阳、重庆、天津。虽然逃难万分辛苦,但生性乐观的方召麐还是给每一个孩子取了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在天津生下的孩子,叫“津生”;桂林生下的,叫“林生”;安宁时期生下的双胞胎,叫“安生”和“宁生”。后来,这个叫方安生的女孩儿,成为了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
安家香港 中年丧夫

逃难数十年,他们终于在香港安顿下来。方心诰开了一间进出口贸易公司,生活好转,方召麐也开始重拾画笔。
平静的生活下布满暗涌。突如其来的一场医疗事故,夺走了丈夫的生命。
方召麐像疯了一样抓着医生的白大褂要人。但丈夫终究是回不来了。八个孩子围着母亲一起哭,而此时,年纪最小的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父亲到底怎么了。
她没有哭,像失去了哭泣的力气。她不明白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生活刚刚燃起一点希望,就被命运无情的掐灭。

方召麐与一般女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不会垮掉。料理完后事,她打理丈夫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供给家用,抚养孩子;并且真的重拾画笔,拜师岭南名家赵少昂。
方召麐十几岁时,蒙国画大师钱松喦对她进行传统方法的严格训练,具有了扎实的古典书画基础。但不幸的是,因为战乱逃难,她辍笔十年。拜师岭南名家赵少昂,是她十年后二度拿起画笔。
没过几年,方召麐的岭南派花鸟画已经炉火纯青,“换个款就是赵少昂”。然而方召麐却却隐隐感到,这不是自己喜欢的艺术。
苏州籍女画家顾青瑶,是方召麐的朋友。顾青瑶曾在上海和张大千“生平第一知己”李秋君在上海同办“中国女子书画会”,于是也与张大千交好。1953年,张大千正好旅居香港,顾青瑶看到方召麐在艺术上欲寻求突破,遂介绍她拜师张大千。
不久,张大千收方召麐为大风堂门人。
方召麐在四十岁时,又做出一项惊人的事,入香港大学读博士,四十二岁入牛津大学研究《楚辞》。

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史,被记住的女画家不足百位。民国女画家一部分是“玩票”性质,一部分是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当做故事传播。
但方召麐不是这样,她在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画出具有新面貌的、让世界认可的中国画?”“怎么样能够为美术界吹送新风?”
这是一个站在艺术史角度上的思考,而并非只考虑到自己的艺术生涯。这样的工作本不应该交给一个女子,而是需要众多艺术家共同完成。但是,也只有她,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来迈出这样的一步。虽然婚后弃笔十年,但从幼时严格按照传统规矩进行的书法绘画训练,让她拥有了深厚的传统底子;而她留学伦敦时,游历欧洲,后来又曾在美国随侍老师张大千一年,接触到大量顶级的西方文化和现代艺术,因而,方召麐非常自觉的开始了在美术上中西结合的探索。她的日记和题款里经常写道“在伦敦画室试制新画”、“伦敦画室宽畅,试制新画,更能尽兴”等。
这个过程漫长而深入,绝非在国内看一些画册,或者是短短几天的观光所能达到。她在自身深厚的中西美术基础上,将传统笔墨、西画的抽象精神、以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非常自然地融进了画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子,以及中国传统大写意山水的精神;有唐代高古山水的造型,更有汉代墓室壁画的人物,以及她自己天然稚拙的美学趣味。种种因素在一起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但又的的确确脱胎换骨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2]

方召麐的大写意山水风格一出世,就震惊画坛。笔墨势如雷霆闪电,大写意精神淋漓尽致。融汇西方抽象精神和中国传统绘画韵致。
她开创的书画风格,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勉强被后人称为“融合抽象精神的大写意山水“,特点是“稚拙”、“天然”、“大写意”。

方召麐拜师张大千时,曾随他游历欧美,并在“可以居”随侍一年,看到了毕加索、波洛克等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绘画作品。张大千看不明白毕加索的作品,但却晓得此翁的好处是几年一变,有“生”的特点。他同方召麐讲,艺术最高的境界便是“拙”与“生”。
方召麐却从波洛克等人的抽象线条中看出拙的气质,她把这种感觉用在中国画的山中,她的山很有“山舞银蛇”的味道,那些酣畅的线条,并不在表达着具体山石,而在渲染着一种气势。或宏大、或静穆、或开阔,或陡峭。山上树林茂密,但绝不是人迹罕至之处,她总要在山中辟出一条路,让人们可以登攀,而那条路尽头的庙宇,就是她心中的天堂。也许,当年她的命运行到绝望处时,也期望有这样一条路。
方召麐曾多次回到大陆,游历名山大川。祖国山河的雄壮让她不由自主地以厚重大笔来描摹。她的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拙”、“重”、“大”的风范。不仅造型厚重,线条苍劲,山势豪壮,在设色上也多次渲染,在一个色调中造出深浅浓淡和独特的皴法。她或以赭石和朱红染出苍劲的秋山,或以浅花青画出皑皑的冬山,或以绿色夹杂红黄写出春山夏山,制造出青铜器铜绿般的效果,颜色厚重复杂,然而毫无媚俗之气。

同为无锡籍画家,明代的倪云林不肯在画中画人。有人问他原因,他翻了一个白眼说:“当世安复有人?”或许士大夫的生活,让他瞧不上世间俗人。但方召麐却在画中画很多人,这些人有高士,有挑夫,有妇女,有娃娃,有青年人在耕地,也有老年人在行舟。船上一定是堆满蔬果,房间里一定有馍馍。就连她的桃花树,也是那样遮天蔽日,开满了嫣红的花朵,笼罩着人们,让人觉得无比美好。
方召麐的人物来自汉砖上的画像,造型颇有古风,乐观可爱。汉代墓葬塑像最感染人的,就是他们无邪的笑容。不知是大汉国力昌盛所致,还是当时流行的时尚,那些造型都能让人捧腹,感受到“正能量”。方召麐的人物也是这样,总是让人面带微笑,或者忍俊不禁。即便是画吹箫的隐士,也让人感觉是“隐于市”,而非“隐于山林”。
她不光画古代人,还画现代人,画他们穿着泳衣泳裤在下雨的海里游泳,题曰“不怕风雨”。她以时事入画,画一大船人乘风破浪,题曰“平稳过渡”——这是为了香港回归而作。她还书写了香港回归纪念碑,由政府立在黄帝陵中。
方召麐的画里不仅是人物其乐融融,连房子都个个带有不同的表情。这种房子造型脱胎于黄土高原上的守田屋,以及无锡水乡的百姓居所,通常有一个门,两个窗户——在方召麐的线条中,被设计成了嘴巴和眼睛。她画的《家园》,仅仅看这些带有不同表情的房子,就可以捧腹许久。

她还画了很多窑洞。这些画来自于她的陕北之行。窑洞这种居住方式,是无比自然的。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依地势而挖出土洞,仿佛回到人类最早的穴居时代。但与山洞不同的是,窑洞住起来非常舒服,厚厚的黄土形成隔热层,冬暖夏凉。整面墙的窗户,也保证了采光。
方召麐喜欢这样的居住方式。她画窑洞,画窑洞里的人们,给他们的桌上画出一盘盘馍馍,门户上写着“丰年”和“国泰民安”。她给缺水的黄土高原引来溪流湖泊,再造出一条向上登攀的路,成为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的一处场景。
这是她的梦。她梦想世界能有一个桃花源,在那里人们安居乐业,没有战争,没有逃难,没有物质的贫乏,没有失去的痛苦。

方召麐一生勤奋,在艺术上用力尤甚,并在晚年试图变法,画面更加干净清淡,将拙重大的风格,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
但时间是残酷的,即便是精力充沛,四点就起床作画的方召麐也过了花甲,走近耄耋。晚年的方召麐,身体不济,画画越来越轻描淡写了。但苍劲的笔墨线条还在,只是颜色越发纯净。水开始波澜不惊。人仍然是开心的,但不再热闹,山仍然雄壮,却少了咄咄逼人的味道。
一天,年逾九旬的方召麐画了一幅轻轻淡淡、干净无比的山水,被一直追随她的学生李典看到。李典心里咯噔一下,先生这是要去了,她画的是天堂啊。
2006年,方召麐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92岁。
也许我们不该流泪,因为她去到真正的天堂了呀。

方召麐创造的桃花源般的画境受到了无数称颂。香港政府给她许多奖励,包括铜紫荆奖章,在地铁票上也印上她的画。海内外博物馆为她办了许多的展览,出版了几十本不同语言的画集,她还成为不同大学的名誉教授。无锡市政府成立了方召麐艺术研究会,在无锡博物馆开辟了方召麐书画陈列馆。她的画在拍卖行价格仅次于齐白石和张大千。书画家林散之为方召麐赋诗:今观方老眼界开,奇奇怪怪出人才。从今始识书画里,无法之中有法来。
1992年获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1991年画家年奖”;[2]
199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0年获东京富士美术馆最高荣誉奖;
2003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方先后捐出3幅作品给恒生银行;
2000年2月获东京富士美术馆颁赠最高荣誉奖;
2005年6月把其42幅1953至1990年间之作品赠予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方召麟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历年来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获奖,为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方召麐花鸟画集》(东京版)、《方召麐作品集》(论敦版)、《方召麐书画集》(上海版)、《召麐画艺》(香港版)等。书法以楷、行,古拙朴厚,气势磅礴,自具风貌。
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300余幅作品是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她的书画作品达简朴拙、干湿有致、顿挫有力,有气壮山河之势,她的绘画作品风格独特,锐意创新,以“拙”和“生”的韵致、返朴归真的童稚,表现各种人物花鸟造型。 

标签: 香港画家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