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荣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学习经历:1990年9月~1994年7月,西北大学中文系就读,获学士学位。1994年9月~1997年7月,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获硕士学位。1997年9月~2000年7月,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0年8月~2006年4月,任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2006年1月起赴西藏民族学院援藏一年。2006年4月~2014.12,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15年1月~2016年8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2015年底任博士生导师。2014年9月~2016年8月,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2016年6月以“百人计划二期紧缺人才”引进至中山大学;2016年9月-2019年5月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2019年5月校内调动至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出访经历:2002年9月~2003年8月,奉派赴韩国启明大学任教一年。2007年7月~12月,奉派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任教半年。2011年9月~2012年8月,奉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任交换研究员一年; 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经典解释、古典文明与新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学术源流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荣誉:1. 个人专著《潜在写作:1949——1976》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200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8);2. 参与编写及统稿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200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已出版台湾版,韩国语译本即将出版。3. 个人获“2009年度上海市社科新人”奖(2010年评出)4. 个人获选复旦大学“卓学人才”(2011);5. 个人获选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6. 个人获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批客座研究员(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任期满以后,2013年11月被中国现代文学馆聘请为特约研究员。7. 曾获《当代作家评论》(1999)、《南方文坛》(2012)优秀论文奖。 古典研究相关:《古本<老子>校读释》(待出版),15万字,独著,已完成,并修改完四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关1.《潜在写作:1949~1976》,50万字,学术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独著。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200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8)。2.《张爱玲、鲁迅、沈从文——中国现代三作家论集》,独著,22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 《从“实感经验”出发》(论文集),独著,20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4.《此间因缘》(论文集),独著,3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5.《“70后”批评家文丛——刘志荣卷》,3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6.《实感经验与文学形式》,对话集(与张新颖合作),8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7.《百年文学十二谈》(文学史对话集。主持,第一作者),16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出版后《文汇读书周报》《南方都市报》刊发了书评。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44.6万字,参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本人承担五章,并承担全书三分之一的定稿任务,为该书主要撰写者之一。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学术性杂志如《读书》《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均发表长篇评论,多家重要报刊如《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均发表报道,目前被国内几十家高校和国外多家高校选为教材。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将。已出版台湾版,韩国语译本即将出版。9.《当代大陆文学史教程(1949——1999)》,为上书的台湾版,合著,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本人承担五章,并承担全书三分之一的定稿任务,为该书主要撰写者之一。编选:1.协助主编“潜在写作书系”(共十种),独立编选其中的《怀春室诗文》、《春泥里的白色花》二种及编辑处理无名氏遗编二种《<无名书>精粹》及《花的恐怖》,并为此四集撰写长篇研究性后记,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2.共编《把人字写端正——贾植芳生平自述与人生感悟》,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独立承担科研项目: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神话·历史·小说——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史互证”研究》(批准号:09YJA751011)。已结项。2.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史互证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BWY012)。已结项。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层次性研究》”(2002~2004)。已结项。4. 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项目课题:《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虚无体验及其析解——以张爱玲、鲁迅、沈从文为中心》(批准号13PJC013)。5. 复旦大学“卓学计划”资助项目:《“实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1年立项;已结题。6. 复旦大学金苗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史互证研究》,2008年立项,已结题。7.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2000~2002)。已结题。参与科研项目: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2003~2006,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子课题,已结项;2. 南京大学教育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1999~2001,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子课题;已结项。3.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学史理论创新和当代文学》,2002~2005,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子课题。已结项。4. 上海市“高峰”学科项目:《“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学批评:基础重审与前沿拓进” 》,2016—?,主持(因本人调动工作项目另由他人负责)5.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文学史关键人物研究”》,负责子课题:“张爱玲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和心理危机”,已结项。科研、教学获奖情况获奖时间获奖项目名称获奖类别及等级颁奖部门本人在获奖者中的排名情况 200820092009 2011 201220002002 2000 20002003《潜在写作:1949——1976》《潜在写作:1949——1976》个人个人《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问题》如水的旅程:论1958~1976年唐湜的潜在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类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社科新人入选复旦大学“卓学人才”《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1999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复旦大学精品课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教育部上海市《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杂志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复旦大学独立独立仅评出9人独立独立第三第三第三参与者参加国际会议情况:2000 上海,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华东师大主办;2002 上海,第二届国际胡风讨论会,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主办,发表论文;2006 天津,穆旦诗歌国际研讨会,南开大学主办,发表论文;2007 上海,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讨会,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主办;2007 俄罗斯圣彼得堡,“第四届远东文学国际会议”,圣彼得堡大学、复旦大学主办,发表论文;2008 法国巴黎,“中国现代十大留法作家研讨会”,法国七大、复旦大学主办,发表论文。2010 上海,“新世纪文学十年——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哈佛大学东亚系联合举办,发表论文。2011,日本福冈,日本中国学年会,九州大学承办,参会,交流。2012, 北京,第二届国际胡风研究会议,鲁迅博物馆馆主办,发言。2013,上海,“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论坛”,复旦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合办,主办、发言。2014年,韩国春川,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国际研讨会,韩国江原大学、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合办,发表论文。2015年6月 昆山,“潜在写作工作坊”,复旦大学中文系、杜克大学合办,参与主办,作报告并发表论文。2015年12月 上海,“意义的移位与创造:多边文化史的路标(中国-法国-欧洲)”,首届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学术研讨会,作报告并发表论文。另,2015、2017、2018分别参与(或以论文参与)中国古典学会第三、第五、第六届年会,发表论文或主持小组讨论。研究领域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近期论文
权威期刊论文(共4篇)1.《当代文学史的两个问题的再思考》,《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生命最后的智慧之歌:穆旦在一九七六》,《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独著。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转载;并被选入“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之《2004年文学批评》,林建法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3.《缓慢的流水,惶恐的挽歌——漫谈贾平凹的<秦腔>》,《文学评论》, 2006年第2期。独著。4.《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问题》,《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 其他期刊论文古典研究相关(目前暂发表及录用3篇,其中CSSCI论文1篇)1.《论<老子>中的“执古之道”与“执今之道”》,《第三届中国古典学年会论文集》,2015年11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CSSCI。2.《古本<老子>校读释·<德经>1-7章》,《第五届中国古典学年会论文集》,2017年11月。3. 《古典文明与新文化——新世纪如何认识中国的古典文化》,7.5千字,编辑改题以《新世纪如何认识中国的古典文化》刊《文汇报·文汇学人》第348期,2018年6月29日,略有删节。修订全文刊《文学》2018年秋冬卷。4.《古本<老子>校读释,<道经>1-7章》,《第六届中国古典学年会论文集》,2018年10月,长沙。 比较文学相关(共16篇,其中在国外或境外发表论文2篇,国内CSSCI论文10篇)1.《张爱玲与现代末日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2期。第一作者。CSSCI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发。2.《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论<无名书>》,《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独著。CSSCI该文从世界性的现代焦虑及其对之的超克的角度讨论了无名氏的毕生巨著《无名书》,并对其哲学及精神内涵进行了解析。被选入“新世纪编年文选”之《2003年文学批评》(周立民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版);并被编入台湾文学馆编“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之《无名氏卷》(2014)。3.《现代文学的起源、世界视野与中国主体——比较文学已经和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独著。CSSCI4.《阿尼玛变形记——马华作家张贵兴小说<赛莲之歌>的分析心理学解读》,《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1期。独著。CSSCI5.《言情与世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人情小说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CSSCI收入中国作协理论组编《中国文学批评文选2006——2007》,作家出版社2008年3月;)独著。6.《传奇与日常:张爱玲小说的双向改造过程》,1.5万字,《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CSSCI7.《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全文3.6万字,载《一股奔腾的激流——巴金研究集刊卷四》,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修订定稿2.0万字,载《复旦学报》, 2009年第6期。CSSCI8.《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问题》,1.6万字,《南方文坛》, 2012年第1期。除《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转载外,该文曾获2012年度《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并入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CSSCI9.《多多论》,该文用重要篇幅论及其早期创作的外来资源,尤其是从原始材料考掘了其创作风格形成与波德莱尔及茨维塔耶娃的关系,4万字,《文艺争鸣》,2014年第6期。CSSCI10.《藏地经验与当代文学》,7千字,《南方文坛》,CSSCI,核心,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独著。11.《“文革”中读波德莱尔》,首届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学术研讨会《意义的移位与创造:多边文化史的路标(中国-法国-欧洲)会议论文集》,2015年12月,上海。12.《莫言小说想象力的两个特征及其来踪去向》,该文从巴赫金和凯泽尔的理论出发,对莫言小说创作中的“荒诞”与“怪诞”做了辨析,1.4万字,《上海文化》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4期转载。独著。13.《荒诞现实主义: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一个倾向》,《第四届远东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俄)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8。独著。14.《近二十年中国文学中的荒诞现实主义》,3万字,《东吴学术》2012年第1期。该文结合域外文学创作,对怪诞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概念做了辨析,并在比较视野下,对中国语境下的荒诞现实主义创作及其特征首次做了清晰的诗学界定,并对其影响来源做了梳理和辨析。《新华文摘》2012年16期论点摘编。独著。15.《文学更新与知识更新——谈姚伟的<尼禄王>,兼谈新世纪的先锋文学》,《文学》2014年春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版。16.《“从被掳中获救”:围绕新世纪文学的一次谈话》,3万字(与姚伟、蔌弦合作,第一作者),该文从文学越界、实验等角度,探讨了当下文学创作前沿与古典哲学、新兴技术、科幻等的关系,《大家》,2018年第1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关(共69篇,其中在国外或境外发表论文3篇,国内CSSCI论文22篇)1.《关于1949——1976年中国潜在写作的几个问题》,韩国《中国现代文学》(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主办)2001年6月(总20号)。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权威杂志。该文全文收入王晓明先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代表性论文选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中国出版集团 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独著。2.《黑夜中漫游的灵魂:灰娃“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刊于香港《诗网络》杂志21期,2005年6月;又刊《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独著。CSSCI该文被译为日语(铃木将美译),刊载于日本中日双语刊物《蓝BLUE》杂志总第20期。3.《痛苦的雨滴——50——70年代无名氏潜在写作中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刊于日本中日双语刊物《蓝BLUE》总第15期。独著。该文被编入台湾文学馆所编“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之《无名氏卷》(2014)。4.《如水的旅程:论1958—1976年唐湜的潜在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 独著。CSSCI该文获1999年《当代作家评论》奖。5.《地火在运行:张中晓与<无梦楼随笔>》,《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独著。CSSCI该文被选入陈思和等编《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6.《1949年后沈从文书信的文学和精神意义》,《南开学报》2005年第4期。独著。CSSCI7.《抗战爆发: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分界线》,《复旦学报》2001年第4期。独著。CSSCI该文收入章培恒先生主编《文学史分期讨论论文集》,并被选入《2001年中国最佳文论》,(林建法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谈张爱玲小说的修改》,《修辞学习》1997年1月号。第二作者。CSSCI9.《关于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重新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5期。第二作者。CSSCI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转载,并全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选编的《中国年度文论选·99卷》(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10.《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CCSCI11.《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二作者。CSSCI12.《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独著。CSSCI13.《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和打开文学的生活视野——从<妇女闲聊录>反思文学性》,《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CSSCI该文被选入“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之《2005年文学批评》,林建法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14.《“内在于”时代的实感经验及其“冒犯”性——谈<兄弟>,并谈<兄弟>触及的一些基本问题》,3.5万字,《文艺争鸣》, 2007年第2期。第二作者。CSSCI15.《大地与天空的辽阔与隐秘——李娟散文漫谈》,《文艺争鸣》,2011年第15期。独著。CSSCI16.《关于“实感经验”问题的序言三篇》,1.1万字,《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第4期。独著。CSSCI17.《审美批评的原创性:生存根基的畅显与心智的交流》,《南方文坛》1999年第1期。 独著。CSSCI18.《批评的宽度——评说张柠》,《南方文坛》2000年第1期。独著。CSSCI19.《宋炳辉其人其文》,《当代作家评论》, 2007年3期。独著。CSSCI20.《最初的相遇》,《南方文坛》, 2013年3期。独著。CSSCI21.《身在此山,走出此山》,《读书》1998年第6期。独著。CSSCI22.《听音寻路——我的批评观》,《南方文坛》, 2006年第2期。独著。CSSCI23.《一点感想——谈全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南方文坛》,CSSCI,核心,2011年第1期。独著。24.《批评的素心》,《文艺争鸣》,2015年11期。独著。CSSCI25.《胡适举起义旗之后》,学术对话,第一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9月21日。26.《我们今天为什么回忆鲁迅(上,下)》,学术对话,第二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0月12日/19日。27.《弱的自我:从郁达夫说起》,学术对话,第二作者,删节版刊于《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0月26日。全文8千字,改题《软弱的自我:从郁达夫谈起》,刊《郁达夫研究通讯》总第十九期,2002年2月。28.《挖掘与勘探内面世界的尝试——重读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文艺报》2013年3月22日7版。独著。29.《沈从文:我们如何追忆和想象乡土》,学术对话,第一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3日。30.《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对话,第二作者,3.5万字,刊《长城》2005年第5期31.《<从文家书>解读》,2万字,刊《评论》丛刊(江苏省作协主办) 2002年上卷。独著。32.《狂人康复的精神历程: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潜在写作》,4万字,全文收入《一江春水流不尽:复旦师生论沈从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独著。33.《我们如何面对都市——谈张爱玲》,学术对话,第二作者,删节版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9日。全文改题《张爱玲的启示:我们如何面对都市》,刊《上海文学》2003年第2期。34.《穆旦与现代经验》,学术对话,第二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日。35.《无名氏与当代文学中潜在写作的意义》,学术对话,第二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30日。36.《门外读钱诗——钱钟书先生旧诗阅读笔记五则》,5千字,《文艺报》2013年2月28日;独著。该文被《国学》杂志2013年6期全文转载。37.《白云苍狗,关山万里——读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刊《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5月17日8版。独著。38.《晨曦的儿子——论贾植芳先生的生平与创作》,《文景》2005年第1期。独著39.《特殊年代的精神活动:“胡风集团”作家的潜在写作》,《上海文学》2001年第5期。独著。该文全文收入《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1卷》,杜渐坤主编(漓江出版社)。40.《射击与坚守:胡风的狱中写作》,《书屋》2003年第5期。 独著。41.《生命炼狱边的小花:曾卓的潜在写作》,《芙蓉》2003年第1期。独著。42.《生命的伤残、反抗与坚守:牛汉“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黄海学术论坛》第三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月版。独著。43. 《绝望中的抗争与个人主体性的出现——以彭燕郊与绿原1955~1976年的写作为例》,《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独著。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转载。44.《怀念绿原先生》,刊《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10月30日。独著。45.《“七月派”的潜在写作》,《文艺报》2013年7月29日7版。独著。46.《食指与一代人的精神分裂》,《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4期。独著。47.《个人的觉醒与新的诗歌的诞生——论白洋淀三诗人的潜在写作》,《诗探索》(理论卷),2005年第1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独著。48.《文学的民间精神:以莫言为例》,学术对话,第二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2月14日。49.《打开活生生的民间世界——莫言小说四题》,7千字,《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日6版。独著。50.《王安忆:作家的第二口气》,学术对话,第二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2月7日。51.《王小波:先锋与现实》,学术对话,第一作者,刊《大连日报》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2月21日。52.《王小波的两面》,刊《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某期。独著。53.《迁徙的群落:当代文学中的青年女性形象》,《青年学报》,1996年春季号。独著。54.《消费时代人与物的疏离——唐颖与都市文化》,《当代小说》,1999年8期。独著。该文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作家论卷》。55.《蓝天白云之下,战争之外——读宗璞的长篇小说<东藏记>》,《外滩画报》2005年7月21日第39版。独著。56.《一些美好、安静而自然的事情——读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7月30日。独著。57.《通过言说,回到无言的苍茫,找到自己和语言的气息——谈杜涯的诗》,多人对话,参与,《扬子江诗刊》2012年第3期。58.《众说纷纭刘震云》,多人对话,参与,《文学报》1998年6月11日。59.《流水带来的,带走的——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文景》2005年第5期。独著60.《阎强国小说印象》,《上海文学》2005年第9期。独著。61.《刁斗<我哥刁北年表>阅读笔记》,《扬子江评论》2008年5期.独著。62.《童话诗人——谈常立的新童话创作》,《文艺报》2013年3月1日4版。独著。6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曾毅峰、吴娟<飞鸟相与还>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版。独著。64.《香港作家唐睿长篇小说<脚注>大陆版序》,“香港文学新动力”丛书,花城出版社2017年7月版。独著。65.《2013年长篇小说综述》,《东吴学术》,2014年第2期。独著。66.《短篇的命运,在现时代——林建法主编<二○一四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序》(论文),《东吴学术》,2015年第1期。独著。67.《“实感”、经验与视界——“70后”批评家访谈之刘志荣》,答周明全问,《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6年第1期。68.《批评是一种修行》,《文艺报》2012年11月12日。独著。69.《我们时代的内心生活——新世纪三部中国小说的解读》,2.3万字,《东吴学术》2013年第1期。独著。标签: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 博雅学院
相关热点
最新收录
- 千奈美(ちなみん) 06-25
- 皆川琉衣(皆川るい) 06-25
- 凪光(凪ひかる) 06-25
- 织本濑里乃(織本せりの 06-25
- 冈本莉里 岡本莉里 (おか 06-25
- 凯蒂·佩里(水果姐) 06-25
- 吉高宁宁(吉高寧々 Nene 06-25
- 水咲优美(水咲優美) 06-25
- 三月光(三月ひかる) 06-21
- 澪川遥(澪川はるか)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