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涛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奥斯陆大学(UiO)非常任副教授(2018-2021,Associate Professor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2015至今)。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2013-)、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2013-)、首批“仲英青年学者”(2017-)。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香港传媒的中国观念建构》,2012-201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为了忘却的纪念: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播》,2011-2015)和规划基金项目(《媒介事件的公共记忆及其机制研究》,2020-)各一项。出版专著《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与黄顺铭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译著《什么在决定新闻》(石琳、李红涛,北大出版社,2009)、《理解国际新闻:批判性导论》(中传出版社,2016)。在The China Quarterl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logy,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Media,Culture&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中华传播学刊》《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中英文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获得浙江大学教学优质奖、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优秀导师、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优秀论文奖(2017)、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2016,201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2015,2017,2019)、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会奖”二等奖(2016)、中国新闻业研究优秀论文(2017,2019)等教研奖励。教学工作《质性传播研究方法》(研究生必修课程)(2013春季学期开始)《政治传播》(新闻学专业选修课)(2011年夏季学期开始)《传播学专业外语》(博士专业学位课)(2013年夏季学期开始)《媒介素养》(本科生大类课程)(2013年夏季学期开始)《公共传播》(新闻传播专业硕士选修课)(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学硕士必修课)(2012年夏季学期开始intensive course;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广播节目编排与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课)(2010-2013秋冬学期)专著李红涛、黄顺铭:《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1.赵静蓉(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书评《作为媒体记忆的南京大屠杀》,《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3期。2.黄月琴(华中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对话文章《大屠杀的事件性与后创伤主体》,《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3期。3.Zhang Yingjie(张潆洁,法兰克福大学博士候选人)书评,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https://doi.org/10.1080/17544750.2019.15609504.夏媛洁(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书评《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新闻界》,2018年第8期,pp.93-94,100。【点此阅读.pdf】5.许金晶先生书评《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事件到国家记忆》,《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2期。6.刘双庆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书评《书写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人民日报》,2018.3.27,第24版“副刊”。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3/27/nw.D110000renmrb_20180327_3-24.htm7.潘宇编审书评《历史应该如何被记忆》,《光明日报》,2018.1.24,第16版“光明悦读”。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1/24/nw.D110000gmrb_20180124_2-16.htm#8.孙信茹教授(云南大学)书评《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中国青年报》,2017.12.18,第2版“思想者”。http://zqb.cyol.com/html/2017-12/18/nw.D110000zgqnb_20171218_4-02.htm9.《新京报》“书评周刊”推介:《我们真的记住“南京大屠杀”了吗?》,2017.12.16 B10“新媒体”版。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12/16/content_705689.htm?div=-译著李红涛(2016):《理解国际新闻:批判性导论》(Jaap van Ginneken,Understanding Global News:A Critial Introduction),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石琳、李红涛(2009):《什么在决定新闻》(Herbert Gans,1979/2014,Deciding What's New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教学奖励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二等奖),2013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最佳专业导师,2016年。指导硕士论文(孔南平《逆向的边界工作?——新闻社群分化与业界丑闻的话语阐释》)获得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16年。研究奖励著作《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获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类二等奖,2019年。论文《塔克曼到底在说什么?经典移译的语境与<做新闻>中译本的误译》(《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5期),获第七届(2018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暨《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2019年。论文《“点燃理想的日子”: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5期),获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优秀论文奖,2017年。著作《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吴飞、潘一禾、李红涛、高芳芳等)获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论文《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黄顺铭、李红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获得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二等奖,2016年。论文《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媒体记忆领域的边界与批判性议题》(《新闻记者》2015年第7期),获第四届(2015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2016年。论文《“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的内容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期),获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媒介与社会思想”研究生学程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自主设置的研究生专业方向,硕士专业列于传播学二级学科、学制两年,博士专业是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学制四年。本学程依托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学程目前有7位研究生导师,分别是刘于思副教授、李红涛教授、王婧副教授、吴飞教授、章宏副教授、范昀副教授、汪凯副教授,其中前五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本学程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在新闻传播学大的学科架构之下力图吸纳传播学、美学、社会思想与文化批评等学科领域的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具备(1)宽广的知识基础、(2)跨学科的比较视野和(3)跳出媒介看媒介(从媒介看社会、从社会看媒介)的能力,对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社会形成独立的观察、解读与研究,能够提出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论题,并具有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本学程导师均拥有海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覆盖新闻传播学、美学、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等学科门类,从事社会理论与传播思想、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文化政治与文化批评、媒介社会学、文化记忆等领域的研究,近年在SSCI,A&HCI及国内权威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此外,本学程努力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率先推进导师组制度和预答辩制度,并对研究生的独立研究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硕士博士申请事宜,欢迎垂询研究领域
国际传播媒介社会学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体话语"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环境传播。"近期论文
李红涛(2021):《深度媒介化与媒介事件的公共记忆》,《西北师大学报》,第1期,第57-67页。【点此阅读全文.pdf】李红涛、韩婕(2020):《新冠中的非典往事:历史类比、记忆加冕与瘟疫想象》,《新闻记者》,第10期,第15-31页。【点此阅读全文.pdf】李红涛、黄顺铭(2020):《从“十字路口”到“中间地带”:英美媒介社会学的边界工作与正当性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第4期,第39-57页。【点此阅读全文.pdf】李红涛、黄顺铭(2020):《“驯化”媒介社会学:理论旅行、文化中间人与在地学术实践》,《国际新闻界》,第3期,第129-154页。【点此阅读全文.pdf】Edwin A.Schmitt and Hongtao LI(2019).Engaging truthiness and obfuscation in a political ecology analysis of a protest against the Pengzhou Petroleum Refine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logy,26(1):579-598.【点此阅读全文.pdf】Mette Halskov Hansen*,Hongtao LI*&Rune Svarverud(2018).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past,projecting the global futur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53,pp.195-203.【点此阅读全文.pdf】李红涛(2018):《塔克曼到底在说什么?经典迻译的语境与<做新闻>中译本的误译》,《国际新闻界》,第5期,第22-44页。【点此阅读全文.pdf】Hongtao Li&Rune Svarverud(2018).When London hit the headlines:Historical analogy and Chinese media discourse on air pollution,The China Quarterly,vol.234,pp.357-376.DOI:https://doi.org/10.1017/S0305741017001400【点此阅读全文】Chin-Chuan Lee&Hongtao Li(2018).‘Media events’:First quarter of a century and the next,Media,Culture&Society,Special Section:Media Events,40(1):127-130.DOI:10.1177/0163443717726008.【点此阅读全文.pdf】李红涛、黄顺铭(2017):《一个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南京大屠杀纪念与数字记忆的个案考察》(leading article),《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期,页5-26.【点此阅读全文】Hongtao Li(2016).“The Days When Ideals Shined”:Journalistic Nostalgia and the Myth of Golden Age in China,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1(4):452-470.【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2016):《“点燃理想的日子”: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leading article),《国际新闻界》,第5期,页6-30。【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黄顺铭(2015):《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leading article),《国际新闻界》,第12期,页6-25。[点此阅读全文]Andrew Hoskins著、李红涛译(2015):《连结性转向之后的媒介、战争与记忆》(Media,War and Memory after the Connective Turn)(浙江大学文化记忆会议主旨演讲),《探索与争鸣》,第7期,页106-114。[点此阅读全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2015年第12期)李红涛、黄顺铭(2015):《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媒体记忆领域的边界与批判性议题》,《新闻记者》,第7期,页36-45。[点此阅读全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5年第11期,页3-10。“撰写体会”[点此阅读全文])黄顺铭、李红涛(2015):《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leading article),第1期,页5-23。[点此阅读全文](全文收录《新闻学传播学文摘》第2卷,中国社科院新闻所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Hongtao LI and Chin-Chuan Lee(2014).Guanxi Networks and the Gatekeeping Practices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s in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leading article),7:4,355-372.[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黄顺铭(2014):《“谋道亦谋食”:<南方传媒研究>与实践性新闻专业主义》,《当代传播》,第4期,页16-19、28。[点此阅读刊发版][点此阅读未删节版]李红涛(2014):《已结束的“战争”、走不出的“迷宫”:“SARS十年”纪念报道中的隐喻运用与媒体记忆》,《新闻记者》,第4期,页84-93。[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黄顺铭(2014):《“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期,页37-54。[点此阅读全文]Hongtao LI and Chin-Chuan Lee*(2013).Remembering Tiananmen and Berlin Wall:The Elite U.S.Press’s Anniversary Journalism,1990-2009,Media,Culture&Society,35(7):830-846.[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2013):《黄金年代的“十字路口”:<生产新闻>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崛起》,《中国传媒报告》(leading article),第4期,页4-16。[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2013):《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媒体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权威》,《当代传播》,第5期,页18-21;25。[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2013).《中国传播期刊知识生产的依附性:意识形态、机构利益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第23期,页81-112.[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2012):《全球媒介体制:从规范理论到比较研究》,《中国传媒报告》(leading article),第4期,页4-16。[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2012):《匿名评审与学术把关正当性:以中国传播领域学术期刊为中心的考察》,《新闻与传播评论》(2012年卷)(页13-28),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武汉出版社。[点此阅读全文]Hongtao LI(2011).Anonymous Review as Strategic Ritual:Examining the Rise of Anonymous Review among Mainland Chinese Communication Journals,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1(6):595-612.[点此阅读全文]Chin-Chuan Lee,Hongtao Li,and Francis L.F.Lee(2011).Symbolic Use of Decisive Events:Tiananmen as a News Icon in the editorials of the Elite U.S.Pr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16(3):335-356.[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黄顺铭(2010):《有形的知识累积与无形的社群互动: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对新闻传播领域引证研究的反思》,《国际新闻界》,第5期。页6-11。[点此阅读全文]李红涛(2008):《量化评鉴之下的学业/学术实践:对传播领域研究所教育中奖惩机制的探索式观察》,《中华传播学刊》(台湾),中华传播学会主办,第13期,页181-222.(亦曾于2007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主办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乔同舟、李红涛(2005):《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介投影》,《新闻大学》,冬季卷。李红涛、乔同舟(2005):《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40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亦曾于2005年中国传播学论坛宣读)李苓、李红涛(2006):《以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当代传播》,第3期。李红涛、张丹、乔同舟(2004):《剪不断理还乱愈多变:当前图书盗版的三种新花样》,《出版发行研究》,第5期。李苓、李红涛(2005):《传媒研究的四重语境:一个本土化的视角》,《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第1期。(亦曾于2004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宣读)李红涛(2004):《秩序与再生:小说<铸剑>文化原型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书评(book reviews)Hongtao Li(2016).Book review of Talk radio,the Mainstream Press,and Public Opinion in Hong Kong by Francis L.F.Lee,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DOI:10.1080/17544750.2015.1137161[点此阅读全文]Hongtao Li(2016).Book review of Mediating the message in the 21st century(third edition),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DOI:10.1080/01292986.2015.1128183[点此阅读全文]专书论文(book chapters)李红涛(2006):《悲剧戏剧化:2·23校园杀人案的新闻呈现》,收录于张国良、赵凯、张宇丹主编《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复旦大学出版社。(亦曾于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宣读)李红涛、张丹、乔同舟(2005):《成都图书市场盗版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编辑学会秘书处编:《出版业调查报告:第四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会议论文(conference presentations)李红涛、黄顺铭(2019):《从“十字路口”到“中间地带”:英美媒介社会学的疆域之争及其知识政治》,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云南昆明,7.13-14。李红涛(2018):《消逝的“电子纪念碑”:毛泽东追悼会的生命历程与媒介事件的影像记忆》,武汉大学,媒介记忆工作坊,11.24-25;复旦大学,传播中国论坛,11.29-12.1。黄顺铭、李红涛(2014):《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以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为个案》,第七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武汉大学,2014年10月18-19日。李红涛、黄顺铭(2013):《“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报道(1949-2012)的内容分析》,第一届“媒介话语与实践:历史与当下”青年学者论坛,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9月14-15日;第六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清华大学,2013年10月12-13日。李红涛、黄顺铭(2012):《谋道亦谋食:南方阐释社群与实践性新闻专业主义》,第五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11月17-18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李红涛(2012):《场域分化与低度自主:单位体制下的中国传播期刊与知识生产》,“重构新闻-重构阅听人”国际研讨会,1月5日-12日,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Chin-Chuan Lee and Hongtao LI(2011).Commemorating Tiananmen as a Public Trauma:A Case Study of Two US Elite Papers,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IAMCR,July 13-17,Istanbul.LEE ChinChuan,LI Hongtao,Lee FrancisL.F.(2010).Tiananmen as a News Icon:Examining U.S.Elite Press's Editorial Discourses,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IAMCR,18-22 July,Braga,Portugal.LI Hongtao(2010).Anonymous review as strategic ritual:Examining the rise of anonymous review among Chinese communication journals,于国际传播协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ICA)第60届年会宣读,6月22-26日,新加坡。LI Hongtao(2010).Institutional holes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Guanxi mechanisms in the operation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s in China,于国际传播协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ICA)第60届年会宣读,6月22-26日,新加坡。LI Hongtao(2009).Professional media in the orbit of power structure and academic marketplace:A political-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ese scholarly journals,于国际传播协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ICA)第59届年会宣读,5月20-25日,美国,芝加哥。Huang Shunming&LI Hongtao(2009)(Re)building Legitimacy through Discursive Practice:A Study of People’s Daily Editorials in Post-Mao Era(1979-2007),发表于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的创造与革新”研讨会(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a),6月22-23日,英国,伦敦。李红涛(2007):《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发表于第三届国际研究生“当代中国”研讨班,1月8-12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李红涛(2004):《风暴中的公众:非典型肺炎事件的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发表于2004年中华传播学会(台湾)年会,6月24-26日,澳门。担任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副主编,Journalism Studies 和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编委。 相关热点
最新收录
- 千奈美(ちなみん) 06-25
- 皆川琉衣(皆川るい) 06-25
- 凪光(凪ひかる) 06-25
- 织本濑里乃(織本せりの 06-25
- 冈本莉里 岡本莉里 (おか 06-25
- 凯蒂·佩里(水果姐) 06-25
- 吉高宁宁(吉高寧々 Nene 06-25
- 水咲优美(水咲優美) 06-25
- 三月光(三月ひかる) 06-21
- 澪川遥(澪川はるか)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