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1954年生,1977-1981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1-1984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读研究生,师从孙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师从严北溟教授,1988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赴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2000年赴德国弗赖堡大学讲学一学期,2004-2005年又作为美国国务院交流项目富布赖特(Fulbright)学者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一年,曾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为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学术委员、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副主编、《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200册)主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儒藏》编委、《宗教学研究》编委,以及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特约研究员等。以教学和科研的突出成就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并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聘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2018)。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玄学》、《惠能评传》等多部学术著作,并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汤用彤学术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先后主持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近期论文
1、《从“理”的不同含义看朱熹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因素及其局限性》,载《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2、《王充元气自然论的贡献与局限》,载《宗教与无神论研究论集》,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年版3、《佛教般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载《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专刊4、《严北溟和佛学研究》,载《文汇报》1986年8月19日5、《也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载《中国哲学史研究》(北京)1987年第2期6、《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87年第3期7、《佛教的中国化与僧肇的哲学思想》,载《复旦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8、《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载《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9、《悄然来临“禅宗热”》,载《南京日报》1989年3月15日10、《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载《文献》(北京)1989年第4期11、《读〈世界十大宗教〉》,载《人民日报》1989年7月28日12、《禅宗能拯救西方精神危机吗》,载《书林》(上海)1989年第12期13、《惠能行历与〈坛经〉略辨》,载《禅》(河北)1990年第1期14、《略论禅宗的中国化特色》,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0年第1期15、《马祖禅法大义要述》,载《禅》(河北)1990年第2期16、《禅宗--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载《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6期17、《论佛教的中国化与禅宗研究》,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1年8月号18、《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载《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19、《论惠能门下的禅学特色》,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20、《略论佛教与儒、道的互补》,载《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4期21、《儒佛道三教与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载(台湾)《哲学与文化》1992年2月22、《略论法融牛头禅的特色》,载《禅》(河北)1992年第1期23、《从名僧名士的双重人格看中华文化的兼融性》,载《中华文化》(西安)1992年创刊号24、《从“三教”关系看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载《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25、《法门寺与中国佛教文化》,载《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26、《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27、《略论宋代禅学的新特点》,载《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28、《般若与禅观》,载《禅学研究》(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29、《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3年3月30、《关于中国佛学史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载《宗教》(南京)1993年第1期31、《一个流传广影响大的佛教宗派——禅宗》,载《中国文化》(西安)1993年第3期32、《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历史价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教育报》1993年7月14日33、《略论圆瑛“解行相应、弘法救世”的佛学思想特色》,载《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古吴轩出版社1993年9月34、《楼观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载《老子与中华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35、《试论玄禅人生观的异同》(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台湾)《孔孟月刊》1994年1月36、《联系做人,学以致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笔谈》,载《中华文化》(西安)1993年第6期37、《玄禅的社会人生观之比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38、《从宝志、傅大士看中土禅风之初成》,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4年2月39、《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历史价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40、《略论天台佛教文化及其影响》(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41、《老庄玄学与僧肇佛学》,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42、《略论五祖弘忍门下的分头弘化》,载《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43、《太虚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载《佛学研究》第三期(1994年刊)44、《达摩祖师西来意》,载《少林禅苑》1995年第1期45、《美国宗教研究一瞥》,载《社科信息》(江苏)1995第5期46、《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载《社会科学报》1995年7月6日47、《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48、《顿悟心性,自在超然》(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49、《传统与现代 中国与世界:参加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有感》,载《社科信息》(江苏)1996年第3期50、《论中国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学基础-兼论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51、《东山法门与禅宗初创》(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载《东山法门与禅宗》,武汉出版社1996年6月版52、《中国禅与如来禅》,载《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53、《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载《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54、《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55、《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教改的步伐能否再大些》,载《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6、《略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57、《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载《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4期58、《儒佛道三家互补的现代意义》,载《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59、《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60、《精选佛经注释》第17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1、《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中国哲学年鉴1997》,《哲学研究》杂志社1998年2月版62、《惠能南宗顿悟成佛论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3、《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载《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2期64、《论摩罗什及其弟子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载《199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65、《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历史与未来》,载《1993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未来前途之展开》,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66、《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载《佛学研究》1998年刊67、《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载《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68、《宗教信仰自由不容迷信泛滥》,载《新华日报》1999年7月24日第A4版69、《即心即佛与自在解脱──惠能佛性论思想研究》,载台湾《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4月)70、《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出版71、《从宗教信仰自由谈起》,载《江苏统战》1999年9月(总第171期)72、《中国佛教文学概述》,载《上海佛教》1999年第5期73、《近代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概述》,载《正法研究》学术年刊创刊号,1999年11月版74、《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载台湾《佛藏》杂志第15期,1999年10月出版75、《宗教情怀与真理认知——洪修平先生访谈录》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第12期76、《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及前景》(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台湾《中国佛学》2000年春季号4月版,载《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77、《六祖惠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思想研究》,载《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下)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版78、《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载《思想家》(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79、《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载《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9期80、《论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6月81、《论六祖惠能革新佛教的意义及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载《普门学报》(台湾)2001年1月号;载《曹溪禅研究》(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82、《六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说》,载《觉群》(上海)2000年9月刊(总第三期)83、《小乘禅数之学略述》,载《禅》杂志2000年第4期84、《人生禅·分灯禅·杨岐派》序,载《洛阳佛教》2001年第2期85、《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86、《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87、《略论禅宗东土五祖禅法之沿革》,载《佛学研究》2000年刊88、《元代禅史与太谷普愚》,载(韩国)《太谷思想》第1集,佛教春秋社2001年版89、OntheHumaneSpiritofConfucianismandItsModernSignificance,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冬季号)90、《略论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说》,载《人文杂志》(西安)2001年第6期91、《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载《对话二:儒佛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92、《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载《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93、《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载《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94、《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95、《在借鉴中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年5月21日B4版96、《形上之思与现实关怀》(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年6月4日B3版97、《立足传统和面向现代》(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年6月11日B4版98、《李贽与泰州学派》(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99、《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载《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100、《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9期101、《惠能生平事迹考述》,载《曹溪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02、《人间佛教与〈普门学报〉》(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普门学报·读后感》2002年版103、《论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学》,载《宗教大同》创刊号,2002年12月版104、《中国宗教学会在新世纪应该发挥作用》,载《中国宗教学》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105、《长三角的文化整合应提上议程》,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5期106、《略论人间佛教及其在当代的推展》,载《普门学报》第15辑,2002年5月107、《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0版108、《论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109、《隋唐儒佛道三教及其学术影响》,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10、《当代中国佛学研究之结晶》,载《光明日报》2003年5月22日111、《拓展传统研究、参与文明对话》,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12、《人间佛教与都市寺院》,载《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113、《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载《禅宗与中国佛教文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版114、《略论禅宗的分化与四川禅系的禅法特点》,载《峨眉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115、《论“全球化”视野下汉传佛教的诠释与发展》,载《国际佛教学术论文集:传统与现代—汉传佛教现代诠释》,新加坡佛教总会编2005年版116、《禅、禅学与禅宗》,载《双林佛学论坛》,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出版117、《儒佛道三教与当代社会的转型》,载《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亚洲与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118、《回归佛陀的本怀—洪修平教授访谈录》,台湾《普门学报》第28期,2005年7月版119、《文化自觉与儒佛道多元文化互补》,载《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120、OntheDualFeatureofConfucianismandItsRelevanceforModernTimes,载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Summer2005,Issue1,No.1,NewYork,U.S.A.121、《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载《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122、《〈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特色及其历史影响》,载《200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6年版123、《上海世博会与江苏的文化底蕴》,载《文化产业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4、《禅门清规的形成发展》(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少林学论文选》,少林书局2006年版125、《论法融的禅法之特点》,载《行愿大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126、《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特点及其对惠能南宗的影响》,载《禅学研究》第6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7、《从佛教的中国化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载《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128、《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载《佛学研究》2006年刊129、《中印文化互动与隋唐的佛教创宗及学术文化》,载《宗教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30、《传统与现代: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131、《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载《“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132、《论道家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载《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133、《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与杨文会及金陵刻经处》,载《佛学研究》2007年刊134、《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135、《觉悟人生,群心向善——洪修平教授访谈录》,载《觉群》2007年第6期136、《关于中国宗教思想研究的几点问题——兼谈〈中国思想学说史·隋唐卷〉的编撰体会》载《人文学人——张岂之教授纪事》,西安出版社2008年1月137、《元代临济宗法脉延续及海外影响略论》,载《禅学研究》第7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38、《从惠能禅宗的创立及发展看中外文化交流》,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139、《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40、《三教关系视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载《佛学研究》2008年刊141、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andChinesePhilosophy,载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Fall2008,IssueII,No.1,NewYork,U.S.A.142、《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143、《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2期144、《从国学内涵的演变谈〈儒藏〉的编纂》(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45、《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载《2008年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版146、《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程》,载《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147、《跳不脱的图书馆根基,始终是读者——洪修平馆长访谈》,载《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4期148、《儒学、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载《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149、《试论道家、佛教眼中的知识与智慧——兼论中国禅宗的“自性般若”的思想》,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150、《从兴隆塔地宫出土文物看兖州佛教之特点》(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51、《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152、《对当前人间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之反思》,载《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153、《马祖禅法がもつ实践上の特色とその影响》,载《东アジア仏教研究》第9号,日本东京,2011年5月。154、《解脱、修禅与修心——禅宗解脱论研究》,载《中国禅学》第五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155、《〈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理论特色》,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156、《略论〈六祖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载《临济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157、《关注学术前沿,展示最新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3日第4版158、《平凡造就卓越——怀念石峻先生》,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版159、《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不是炒概念,而要做好创新服务》,载《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5月29日第37版160、《论禅与心的的相互关系与黄梅禅》,载《第二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黄梅禅研究》(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版161、《空海与中国唐密向日本东密的转化——兼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5期162、《禅宗研究的新探索》,载《中国禅学》第六卷,大象出版社2012年11月版163、《从佛道关系的角度看慧思与智顗的思想发展》(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慧思大师研究》,岳麓书社2012年12月版164、《儒佛道三教比较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165、《中国年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8日A05版166、《佛教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论衡》(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 相关热点
最新收录
- 椛岛光 06-01
- 星乃梦奈(ほしの ゆな 06-01
- 沖田奈奈 沖田奈々(Nana 06-01
- 藤仁依那 藤にいな(Niina 06-01
- 矢田步美 矢田あゆみ(Ay 06-01
- 妹岳夏目 妹岳なつめ(Na 06-01
- 麻仓香穗里 麻仓かほり 06-01
- 立花广美 (立花ひろみ H 05-31
- 里中瑞穗(里中みずほ Mi 05-31
- 结月莉亚(結月りあ) 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