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万剑怡
2023-05-11 09:55
  • 万剑怡
  • 万剑怡 - 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万剑怡,女,博士,教授,1996年在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200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一年,从事并行分布式算法、大规模计算研究,参与完成国家973计划基础预研项目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完成一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国家一级学报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研究兴趣为分布式并行信息检索与并行数据挖掘。
曾经参与完成的课题:
1.国家863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基础研究课题“一种系统的算法程序设计与证明方法研究”(863-306-05-07-1),1996
2.国家军用共性软件八五预研重点课题“具有容错功能的ADA可重用部件库”(GFYY-Z-7A-6-1-5),199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技术探索项目“实用的软件形式化方法和开发工具研究”(69783006),2001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技术探索项目“分划递推法应用于高可靠Java程序开发方法研究”(69983003),2003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PAR方法的算法设计形式化和自动化研究”(60273092),2006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动态网络中的移动计算关键技术研究”(60363002),2006
7.国家973计划前期预研课题“形式化方法制导的软件自动化研究”(2003CCA02800),2007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PAR平台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若干共性关键技术研究”(60773054),2010
9.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行(并发)算法程序形式化开发方法研究”,2007
10.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动态网络中的移动计算关键技术研究”(2008GQS0056),2006
11.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PAR的构建可信软件关键技术研究”(GJJ08156),2009
主持完成的课题:
1.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曙光并行机上的新型并行程序开发环境研究”(0511041),2007
2.江西省高性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种基于泛型思想的并行编程模型研究”,2009
3.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课题“用于并行程序开发的设计模式研究”,2005

近期论文


1.万剑怡,孙永强,薛锦云,“ExpandingDesignPatternstoParallelProgramming”,第36届面向对象语言与系统技术国际会议TOOLS36,2000(EI:2001055447875)
2.万剑怡,薛锦云,“ADesignPatternforDevelopingParallelDivideandConquerPrograms”,国际未来软件会议ISFST’2001
3.万剑怡,薛锦云,“ParallelProgramminginSRVRT:ACaseStudyof0-1KnapsackProblem”,国际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ICYCS’2001(EI:2003137409511)
4.万剑怡,薛锦云,“一种设计模式的混合规范描述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2001年第27卷第5期(EI:2001456723153)
5.万剑怡,薛锦云,“一个并行分枝限界算法产生器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第37卷第9期
6.万剑怡,孙永强,薛锦云,“一种基于设计模式的三阶段并行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年第39卷第3期(EI:2002397110592)
7.万剑怡,孙永强,薛锦云,“一种从Z规约到并行程序的精化方法”,《软件学报》2002年第13卷第11期(EI:2003087370171)
8.万剑怡,薛锦云,“一种异构计算系统中考虑通信冲突的有效任务调度算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第23卷第2期(EI:2002176928601)
9.万剑怡,薛锦云,“使用规范匹配实现设计模式的自动获取”,《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第23卷第3期(EI:2002397116599)
10.万剑怡,孙永强,薛锦云,“一种将设计模式用于程序精化演算的并行程序设计方法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年第40卷第2期
11.万剑怡,李晓英,“Approachofgeneratingparallelprogramsfromparallelizedalgorithmdesignstrategies”.TheJournalofChinaUniversities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2008,15(3):128-132(EI:20084111629236)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