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华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孙少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1年7月毕业于本校动物生产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动物科学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学术带头人,在2005年带领学科成功申请博士授权点和河北省重点学科;被河北省政府选为出国优秀专家,于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AustraliaDairyCRC进行牛羊遗传育种及生产的合作研究。先后多次受邀出访澳、新、韩、法、德、加等国进行专业考察和学术研究。迄今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4名,其学生曹忠红和吴慧光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和地市级科研项目22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16项;在河北省、新疆、山东等地举办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3万多人次,九次在全国牛业大会做主旨发言,四次被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保定市政府和科协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出版著作10余部。所授课程:本科生《牛生产学》、《动物生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Seminar》、《现代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现代动物遗传育种进展》、《分子生物技术与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生产新技术》等课程。业余爱好:古典音乐,诗词,散文,演讲,绘画书法,艺术摄影,考古,地理历史,建筑结构与艺术,中医针灸,体操,游泳,旅游等。主要成就:1、主持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肉牛高效快繁综合配套技术”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2、河北省重大攻关项目“肉牛杂交优势预测、评估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2001年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1);3、“杂种肉牛DNA多态性与主要生产性能的关系及双肌基因鉴定、分型”,200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4、“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2004年获河北省突出贡献奖(7);5、“肉羊产业化生产杂交利用体系研究”,2006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主要荣誉称号:1、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河北省“优秀教师”;3、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4、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5、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6、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7、保定市政府“教书育人先进个人”;8、保定市“优秀科普工作者”;9、河北农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10、河北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主要代表性著作、论文:主编出版《乳牛学》第四版(58万字),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版;《肉牛简约养殖技术》河北科技出版社2016版;《肉牛养殖新技术问答》河北科技出版社2013版;副主编《现代肉牛产业化生产》(80万字)河北科技出版社2000版。研究领域
牛、羊生产学,分子生物技术与牛羊遗传育种、分子数量遗传学、动物抗病育种,牛羊饲料与营养、牛场羊场规划设计、养牛业发展战略等近期论文
1、《遗传学报》2000年发表“肉牛杂交优势预测、评估及其应用研究”;2、《畜牧兽医学报》2006年发表“绵羊催乳素受体基因PCR-SSCP分析”;3、《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发表“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INHA的研究”;4、《畜牧兽医学报》2010年发表“ActRI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多脊椎变异的关联研究”;5、《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年发表“B细胞异位基因2(Btg2)多态性与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椎性状的关联分析”;6、《中国兽医学报》2010年发表“CXCR2基因多态性与奶牛体细胞评分的关联性”;7、《畜牧兽医学报》2015发表“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BayesCPi进行QTL-MAS2011公共数据集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8、《中国兽医学报》2016年发表“杂交荷斯坦母牛与纯种在产奶、繁殖及抗病性状上的综合对比”;9、《JournalofAppliedAnimalResearch》2018年发表“Estimationof305-daymilkyieldfromtest-dayrecordsofChineseHolsteincattle”(SCI);现任河北省养牛学会副会长、河北省肉牛协会副会长、河北省奶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养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牛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奶业协会育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遗传育种学会理事、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理事,《中国牛业科学》杂志编委、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级学报《畜牧兽医学报》、《遗传》等期刊的审稿专家等职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