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毓林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姓名:袁毓林(Yuan Yulin)性别:男出生:1962年2月27日 国籍:中国, 籍贯:江苏省,昆山市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学历:1968年9月-1973年2月 在江苏省昆山县 肖市小学 读一~四年级1973年3月-1974年8月 在江苏省昆山县 祝巷小学 读五年级说明:因学制调整,所以小学实际读了六年。1974年9月-1976年8月 在江苏省昆山县 金星中学 读初中1976年9月-1978年8月 在江苏省昆山县 千灯中学 读高中说明:当时江苏的初中和高中都是两年制。1978年12月-1980年12月 在 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地区专科班 读师专说明:当时的高等师范专科的学制是两年制的。1984年9月-1987年8月在 浙江省杭州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获 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9月-1990年7月在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读博士研究生1990年7月获 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1年1月-1984年8月 在 江苏省昆山县千灯中学 当教师1990年8月-1996年12月 在 清华大学中文系 当教师1992年升任副教授1996年12月-现在 在 北京大学中文系 当教师1999年升任教授 外语:英语(良好)、俄语(初级)、日语(中级) 专著与论集《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28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袁毓林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汉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和语义解释》,商务印书馆,2012年。《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汉语词类划分手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马辉、周韧、曹宏。《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年。《袁毓林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编著:《现代汉语》第六章:“修辞”,8万字左右;袁毓林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语法分析讲稿》,朱德熙著,袁毓林整理注释,商务印书馆,2010年。《朱德熙文选》,袁毓林、郭锐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与郭锐先生合作主编。《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与罗振声先生合作主编。《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新编中学语文词语详解手册》高中第二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新编中学语文词语详解手册》高中第一册,华夏出版社,1988年。《美化文章语言的技巧》,江苏少儿出版社,1987年;与丛林先生合作,第一作者。 担任课程:本科生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修辞学》《实用汉语修辞》 研究生课程《认知语言学》《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现代语义学》《计算语言学》《语法分析》《语义分析》 近年来主持的课题和研究基金情况:面向计算机的汉语认知语法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001年12月-2004年12月面向信息抽取的语义标注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01JB740006,2001年12月-2004年12月汉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和语义解释,国家社科基金,02BYY033;2002年6月-2005年6月面向语料库加工的词类隶属度研究,国家语委基金,YB105-002;2002年11月-2005年8月汉语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语义标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5JJD740176,2006年1月-2009年12月面向内容计算的汉语语义角色知识库的研究和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7AYY004,2007年7月-2010年6月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周强老师合作,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情境的汉语基本事件内容分析研究》(60573185,2006年1月-2008年12月)。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合作,进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基于人类认知的语义知识融合、计算与评价》(2007AA01Z173,2008年1月-2010年12月)。跟本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李素建、王厚峰老师合作,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文本推理的汉语语义计算模型研究》(项目号:90920011,2009年-2012年)《面向语义搜索的汉语词汇本体知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批准号:10JJD740008,2011年1月-2013年12月《面向计算的文本蕴涵型式库的研究和建设》,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YB125-47;2011年9月-2014年8月《汉语否定表达的认知研究和逻辑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2FYY005, 2012年8月-2014年6月;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三批),项目批准号:12&ZD175,2012年10月-2017年10月;参加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负责子课题《基于认知并且面向计算的语义信息描写框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年1月-2018年12月;跟本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穗志芳老师合作,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本语言表达到概念关系的映射方法研究与资源建设》(项目号:61375074,2013年-2015年)跟本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吴云芳老师合作,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汉语话题的句际关系自动分析研究》(项目号:61371129,2013年-2015年) 获得专利情况: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知识产权局”授权两项: 1. 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第828758号 发明名称:一种汉字的输入方法 发明人:袁毓林 专利号:ZL 2009 1 0083331.5 专利申请日:2009年4月30日 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授权公告日:2011年8月24日 2. 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第1175414号 发明名称: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发明人:袁毓林 专利号:ZL 2011 1 0215176.5 专利申请日:2011年7月29日 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授权公告日:2013年4月17日 获奖情况:1. 《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 2.《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1)2005年11月10日,获: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2006年9月10日,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2006年月日,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 《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获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10月。 4. 《汉语词类划分手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01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 5.《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 2013年3月22日,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 6. 《汉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和语义解释》(商务印书馆,2012年) 2015年10月,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1)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2)计算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处理近期论文
论文:(一)2010年代《疑问代词“谁”的虚指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将刊《语言科学》,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刘彬。《汉英日韩“怀疑”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对比》,将刊《汉藏语学报》,第二作者,署名顺序:朴敏俊、袁毓林。《简析中国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及其表达的替代方案》,将刊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16年第18期。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张驰。《中国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及其表达的乐观主义倾向》,《汉语学报》2016年第4期,第194-215页。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张驰。《现代汉语“S1S2是V”句式的句法特点研究》,《对外汉语研究》2016年第14期,第19-31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刘彬、袁毓林。《从生成词库论看名词的词典释义》,《辞书研究》2016年第4期,第12-26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李强、袁毓林。《量词“场”的事件量化功能分析》,《语言研究》2016年第4期,第1-9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李强、袁毓林。《汉语“比”字句关键要素的常规序列模式探索》,《中文信息学报》2016年第4期,第12-20页。第三作者,署名顺序:朴敏俊、李强、袁毓林。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ba-sent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VII.1-11. 2016.第二作者,署名顺序:王璐璐、袁毓林、李云轩、蒋一笑。《走向深度学习和多种技术融合的中文信息处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No.201(04) 160-167+192,2016年。《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页码102-103。第二作者,署名顺序:王璐璐、袁毓林。《“S1S2是V”句式的主观性及其形成机制》,《语文研究》2016年第3期,第39-43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刘彬、袁毓林。《当前修辞学教学的若干问题》,《当代修辞学》2016年第4期,第34-45页。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李新良。《“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3期,第303-317页。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刘彬。《述结式与“把”字句的构式意义互动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3期,第54-63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王璐璐、袁毓林。《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当代语言学》2016年第2期,第194-215页。署名顺序:李新良、袁毓林。The implicit negation and Counter-Expectation of bai in mandarin Chinese. In Qin Lu and Helena Hong Gao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47-61. Berlin: Springer-Verlag Press. 2015. Zeng, Jinghan & Yuan, Yulin《汉语“白”的隐性否定语义探析》,《澳门语言学刊》2015年第2期,2015年12月出版,第4-14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曾静涵、袁毓林。《名词词义描写和研究需要什么样的语义学知识?》,《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5期,第9-20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李强、袁毓林。《汉英日韩接近性副词和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比较》,《汉日语言对比论丛》(第6辑),第20-34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郑仁贞。《“把”字句的自动释义与句式变换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 51(19): 129-137。第三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顺序:王璐璐、孙薇薇、袁毓林。《“NP+V起来+AP”句式的语义分析》,《中国语言学》第8辑,第123-1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第二作者,署名顺序:王璐璐、袁毓林。《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日本《中国语学》第262号,2015年10月22日。《“胜败”类动词的及物性类型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2015年10月20日。《在科学主义的大林莽在开辟人文主义的小蹊径——几个基于人类乐观原理的语言学研究案例》,《语言学中的科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20日。《“X+重地”结构的陈述性表义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语言研究集刊》(第十四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9月22日。《基于变换的“把”字句的分类研究和语言建模》,《汉藏语学报》2015年第8期。《汉韩“白”类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4期。《汉语反事实表达和相关的思维特点》,《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Linguistic Knowledge-driven Approach to Chinese Comparative Elements Extraction,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SIGHAN Workshop on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SIGHAN-8), pages 79-85, Beijing, China, July 30-31, 2015.《经历体标记“过”和句末助词“了2”的完成体用法对比》,韩国《中国语文学论集》第91号,2015年4月30日。《汉语经历体“过”句式的体特征和时态句的语义功能》,韩国《中语中文学》第60辑,2015年4月20日。《服务于国际汉语教学的同义名词辨析查询系统建设》,《对外汉语研究》2015年第12期。 《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语言科学》2014年第6期。《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4期。《词汇本体知识及其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怎样用物性结构知识解决“网球问题”?》, 《中文信息学报》2014年第5期。《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面向计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概观》,《励耘学刊·语言卷》2013年第2辑。《谨慎使用高引用指数 改进定量评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9日,期刊B04。《汉语“词库—构式”互动的语法描写体系及其教学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1期。《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和句式特点之间的关系》,《汉藏语学报》2013年,第7期,第147-166页。《基于生成词库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语义知识体系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6期,第23-30页。《面向计算的汉语动词蕴涵关系研究和型式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第120-130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李新良、袁毓林。《关于辞书中词性标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研究》第9期,第142-153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第二作者,署名顺序:曹宏、袁毓林。《试析“把”字句对述结式的选择限制》,《木村英树教授还历纪念 中国语文法论丛》,第107-129页。[日本]白帝社,2013年5月出版。《基于语义类和物性角色建构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2期,第172-181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魏雪、袁毓林。《“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语言研究》2013年,第2期,第54-64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9期,第46-57页。全文转载。《作为方法论策略的零形式和零成分》,《汉语学报》2013年第1期,第19-30页。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王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6期,第22-32页。全文转载。《隐性否定溢出的例证调查和博弈论分析》,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第九辑),第97-11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王明华。《由述结式构成的“把”字句的语义类型》,澳门大学《南国人文学刊》2012年第2期,第118-128页。To Construct the Interpretation Templates for the Chinese Noun Compounds Based on Semantic Classes and Qualia Structures, in Papers of the 26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CLIC26), 8-10 November, 2012, Bali, Indonesia, published by 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as of Indonesia, pp. 609-619. 第二作者,署名顺序:魏雪、袁毓林。《修辞学家可以向邻近学科学些什么?》,《当代语言学》2012年第3期,第286-300页。《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中国语文》2012年第3期,第99-113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6期,第16-30页。全文转载。《“差点儿”和“差不多”的意义同异之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第66-75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3期,第22-30页。全文转载。《基于情境网络的汉语亲属名词的语义描写体系》,《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3期,第318-333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张秀松、袁毓林、陈振宇、周强。《汉语亲属关系的语义表达和句法实现》,《语言学论丛》第42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11-235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张秀松、袁毓林、陈振宇、周强。《“Neg+Wh+VP”和“Wh+Neg+VP”意义同异之辨——兼谈全称否定的排他性保留和特称容忍的逻辑机制》,《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第195-204页。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王明华。《汉语词类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第83-90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魏雪、袁毓林。《中国语言学在信息科学的话语权——建设语言资源,争取有话可说》 ,《中国语言资源动态》2010年第1期(总第7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商务印书馆主办,内部刊物。The Family Resemblances in Word-classes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刊Linguistics in China, No 1, pp. 259-271(《语言学文选》第一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2010年。《汉语不能承受的翻译之轻——从去范畴化角度看汉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语言学论丛》第42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1年第3期,第页。全文转载。《零形式和零成分的确立条件》,《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3期,第220-231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1期,第页。全文转载。《一种由问题推动的语法研究路线——以副词“都”的语义功能的探索为例》,《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2-11页。《一种基于大知识库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中文信息学报》2010年,第3期,第117-123页,署名顺序:陈振宇、袁毓林、张秀松、周强。《文本蕴涵的推理模型与识别模型》,《中文信息学报》2010年,第2期,第3-13页,署名顺序:袁毓林、王明华。《中国语言学在信息科学的话语权——建设语言资源,争取有话可说》,《中国语言资源动态》2010年第1期,第10-14页,商务印书馆内部刊物。 《从认知假设到计算分析和程序实现——一种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计算范式与技术路线》,《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2期,第97-114页。署名顺序:袁毓林、陈振宇、张秀松、李湘、周强、高嵩。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2期,第页。全文转载。《汉语和英语在语法范畴的实现关系上的平行性——也谈汉语里的名词/动词与指称/陈述、主语与话题、句子与话段》,《汉藏语学报》2010年,第5期,第139-168页。《汉语亲属关系的语义表示和自动推理》,《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第44-56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陈振宇、袁毓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5期,第页。全文转载。 (二)2000年代《文本蕴涵的类型层级和推理机制》,《中国语言学》第3辑,第123-1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王明华。《怎样判定语法结构的类型》,《对外汉语研究》第5期,第145-168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第291-307页。第一作者,署名顺序:袁毓林、李湘、曹宏、王健。《亲属关系的逻辑意义及其自动推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第45卷,第16期,第43-47页;第二作者,署名顺序:陈振宇、袁毓林、张秀松、周强。《关于“每”和“都”的语义配合和制约关系》,《汉藏语学报》第2期,第105-123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8月。《用同义表达形式来扩充信息检索的查询语句例证研究——对于一种基于语义的搜索方式的若干设想》,《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第123-131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9期,第页。全文转载。《语义资源建设的最新趋势和长远目标——通过影射对比、走向统一联合、实现自动推理》,《中文信息学报》,2008年,第3期,第3-15页。《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2期,第109-121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7期,第页。全文转载。《面向信息检索系统的语义资源规划》,《语言科学》2008年第1期,第1-11页,袁毓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5期,第页。全文转载。《汉语拥有关系的语义模式和语法表现》,《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4期;两人合作,第一作者袁毓林,第二作者王健。《语义角色的精细等级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中文信息学报》,2007年,第4期。《论“都”的隐性否定和极项允准功能》,《中国语文》,2007年,第4期。《方位词和代词模糊划分的隶属度量表》,王建华、张涌泉主编《汉语语言学探索》, 200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东方语言学》创刊号,2006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对“词性就是表述功能”的质疑》,《中国语文研究》2006年第2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对“词类是表述功能类”的质疑》,《汉语学报》2006年第3期。《论“连”字句的主观化表达功能——兼论几种相关的“反预期”和“解-反预期”格式》,日本《中国语学》第253号,2006年。《词类性质的证伪性测试和本体论检讨——从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角度看》,《语言学论丛》第3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关于等价功能和词类划分的标准》,《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试析“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兼论“都”右向约束功能的形成机制》,《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认知科学和汉语计算语言学》,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数量词模糊划分的隶属度量表》,新加坡《汉语研究和计算学报》2005年第2期。《“都”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4期。《现代汉语虚词模糊划分的隶属度量表》,《汉语学报》2005年第4期。《用动词的论元结构跟事件模板相匹配——一种由动词驱动的信息抽取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05年第5期。《用逻辑和篇章知识来约束模板匹配——逻辑结构和篇章结构知识在信息抽取中的运用》,《中文信息学报》2005年第4期。《试析中介语中跟“不”相关的偏误》,《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试析中介语中跟“没有”相关的偏误》,《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再议处置性代词句》,《中国语言学论丛》第3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与徐烈炯先生合作,第一作者。《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基于统计的语言处理模型的局限性》,《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都/也”在“Wh + 都/也 + VP”中的语义贡献》,《语言科学》2004年第5期。《无指代词“他”的句法语义功能——从韵律句法和焦点理论的角度看》,《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走向多层面互动的汉语研究》,《语言科学》2003年第6期。《句子的焦点结构及其对语义解释的影响》,《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一套汉语动词的论元角色的语法指标》,《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话题的结构和功能〉述评》,《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苏州话人称代词构拟中的时间差——读陈忠敏〈论苏州话人代词的语源〉献疑》,《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理论模型、分析技术和逻辑工具——21世纪中国语言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汉语学报》第6期,2002年下卷;收入《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3期。《方位介词“着”及相关的语法现象》,《中国语文研究》2002年第2期。《述结式的论元选择及其句法配置》,《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信息抽取的语义知识资源建设》,《中文信息学报》2002年第5期。《稼轩词“甚今年”句的结构和意义补议》,《语文研究》2002年第4期。《汉语句子的文意不足和结构省略》,《汉语学习》2002年第3期。《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规则及其认知解释》,《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汉语话题的语法地位和语法化程度——基于真实口语的历时和共时考量》, 《语言学论丛》第2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朱德熙先生评传》,《汉语学报》2001年下卷,2003年出版。《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计算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取向》,《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语文研究》2001年,第2期。《连谓结构的否定表达》,《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一个汉语词类的准公理系统》,《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从表达功能和历史来源的角度看》,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第1期(创刊号),2000年。《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志》,《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3期。《否定式偏正结构的跨维度考察》,《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2年。《照应的结构限制和认知解释》,《继承与创新——王维贤倪宝元教授教学科研50年纪念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三)1990年代《并列结构的否定表达》,《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3期。《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面向当代科技的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汉语动词的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价名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言难题征答》,《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3、4期。《建立语法学的逻辑学基础——中国语法学晚出之原因探析》,《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语言信息的编码和生物信息的编码之比较》,《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2期。Theoretical Reflection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 4, 1997.《关于分词规范和规范词表的若干意见》,《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4期。《“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2期。《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1期。Linguistic Hypotheses Concerning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 4, 1995.《融会古今中西对流——赵元任早年的语言研究及其影响》,《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On the Valence of Nouns in Mandar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 3, 1994.《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句法空位和成分提取》,《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语言学范畴的心理现实性》,《汉语学习》1993年第4期。《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自然语言理解的语言学假设》,《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祈使句式“V+着”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4期。《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祈使句式和状态补语的类》,《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四)1980年代《语用学研究述评》,《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话语的结构类型和连接手段》,《云梦学刊》1989年第2期。《准双向动词研究》,《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论变换分析方法》,《汉语学习》1989年第1期。《语言交际的匹配机制及其规约》,《修辞学研究》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例谈“的”字结构的几种格式》,《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8期;第一作者,与丛林先生合作。《论句法的强制性——从一类N1N2名词的句法语义分析展开》,《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表达精确风格庄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语体风格分析》,《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与倪宝元先生合作,第二作者。《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论修辞学的理论目标、对象范围和研究角度》,《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论修辞学的研究角度》,《修辞学论文集》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怎样建立同义歧形句的描写框架——介绍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语文导报》1987年第8期。《系统方法的成功使用——读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语文导报》1987年第8期。《〈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指要》,《语文导报》1987年第6期。《关于动词对宾语的褒贬选择》,《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从预设看否定形式的比喻》,《汉语学习》1987年第1期。《理解当代语言学的一把钥匙——推荐《语言学中的逻辑》》,《语文导报》1987年第2期。《简论语用常规的修辞偏离——从会话公设角度看有关的修辞方式》,《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论比较修辞学的对象范围及其他》,《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简论口头语体的特征和类型》,《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7期。《语用研究的兴起》,《语文导报》1986年第6期。《VAN句式位移与A的性质》,《汉语学习》1986年第2期。《比喻结构的转换生成研究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信手挪用盎然生趣——介绍挪用的修辞手法》,《修辞学习》1984年第4期。《浅论“的”字结构的修辞作用》,南通师专《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丛林先生合作。《“约喻”浅说》,《语文月刊》1984年第4期。《着色点染化虚为实——谈谈虚摹的修辞手法》,《语文月刊》1982年第9期。《“怎么样”补议》,《语文战线》1982年第12期。《浅谈“衍词”》,《修辞学习》1982年第3期。《汉语量词的描摹性》,《汉语学习》1981年第6期。《浅谈修饰性暗喻》,《语文学习》1981年第12期。学术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杂志编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杂志编委,南开大学《南开语言学刊》杂志编委,华中师范大学《汉语学报》杂志编委,延边大学《汉语学习》杂志编委,日本中国语学会《中国语学》杂志特约编委,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杂志编委,韩国《中国语教育与研究》杂志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汉语研究和计算学报》国际编委,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文信息学报》杂志编委,商务印书馆《赵元任全集》编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社 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