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华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李迪华,男。二、著作成就2.1专著目录李迪华,路露,韩西丽,孟彤.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世界建筑、城市与景观”课程教学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李迪华,韩西丽,孟彤.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世界建筑、城市与景观”课程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李津逵,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李津逵,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地震后和谐生态家园重建工作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策划和主要撰稿与通稿人,联系作者)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俞孔坚,DavorinGazvoda,李迪华.多解规划——北京大环案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三、参与项目2009年~2010年—北京市浅山区生态保护战略规划研究2009年~2010年—二连浩特市人居城市建设规划研究2008年~2010年—四川省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地震后重建规划2007年~2008年—北京市城乡用地标准研究2007年—杭州市城市河流景观规划研究2007年—中国国土生态安全规划研究2007年—汶川大地震震区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影响快速评估2006年—山东省威海市城市风貌研究2006年—北京市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2005年~2006年—土地生态设计标准研究2005年~2006年—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与生态恢复重建技术规程集成2004年~2007年—中国京杭大运河整台保护研究2003年~2005年—浙江省台州市城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2003年~2004年—北京石花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研究2002年~2005年—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02年~2004年—北京城市可持续社区建设模式和指标体系研究2002年~2003年—网络时代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2001年~2008年—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示范村(镇)研究2001年~2002年—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2001年—云南省红河州旅游生态保护研究1999年~2001年—可持续城市水系绿色通道设计的景观生态学途径1999年~2000年—北京市“十五”期间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研究1998年~2000年—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城乡规划中的安全格局理论与案例1995年~199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DihuaLIAssociateprofessorofcollegeofArchitectur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vicedeanofGraduateSchoolofLandscapeArchitecture,PekingUniversity.Hehasamultipliedbackgroundsofacademyonurbanecologyandlandscapeplanningpractice,memberofAcademicCommissionofUrbanEcologicalConstruction,ChineseSocietyofCityPlanning.ImmediatelyaftertheWenchuanEarthquakeheorganizedagroupofpeopletopublishingabook,Manualofpost-quakereconstructionforaharmoniousecologicalhome,whichisapartofmajorcontributionfromPekingUniversityduringthattime!HetookchargeofPost-quakeReconstructionPlanningofWolongNationalNaturalReserve.HeisonchiefofsomeinnovativeEcologicalCityPlanningandLandUsePlanningProjectsinBeijing,ShenzhenandShunde(Guangzhou),Inner-MongoliaandWuhan,HangzhouandTaizhou(Zhejiang).Hispublicationsarefocusingonecologicalurbanstudiesandlandscaperesearches.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城市生态学研究,生态学在城市研究和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近期论文
学术论文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俞孔坚,乔青,李迪华,袁弘,王思思.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9,(8).韩西丽,李迪华.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4).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3).唐会然,李迪华.城市历史性空间“再设计”途径研究——以巴黎皇家广场为例[J].新建筑,2009,(2).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李春波.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3).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乔青,奚雪松.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2009,(10).李迪华,袁弘,王鑫.对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体系的思考及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9,(4).俞孔坚,李迪华,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地理科学进展,2008,(2).俞孔坚,李博,李迪华.自然与文化遗产区域保护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以福建武夷山为例[J].城市规划,2008,(10).俞孔坚,熊亮,李青,刘文晋,李迪华.震后农村居民安置模式研究——以四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居民安置为例[J].新建筑,2008,(4).韩西丽,俞孔坚,李迪华,王思思.基塘-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英文)[J].自然资源学报,2008,(6).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郑华,李迪华,李智琦,张宏锋,庄长伟.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12).袁弘,汤敏,刘琰,李迪华.地震灾害挑战我国农村土地政策[J].新建筑,2008,(4).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裴丹.网络化和拼贴:拯救乡土村落生命之顺德马岗案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2).裴丹,李迪华,俞孔坚.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3).周菁,李迪华,张蕾.菏泽市游憩网络的构建——探索整合各类游憩资源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途径[J].中国园林,2006,(8).刘海龙,李迪华,黄刚.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5).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KongjianYu,DihuaLi,NuyuLi.TheEvolutionofGreenwaysinChin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6,76:Pages223-239.欧阳志云,王如松,李伟峰,JuergenPaulussen,李迪华,肖燚,王效科.北京市环城绿化隔离带生态规划[J].生态学报,2005,(5).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5,(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9).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9).朱强,李迪华,方琬丽.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模式——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9).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9).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俞孔坚,周年兴,李迪华.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3).欧阳志云,李伟峰,JuergenPaulussen,王如松,李迪华.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城市规划,2004,(4).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J].中国园林,2004,(5).陈昌笃,李迪华.湖南省武陵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J].生态学报,2003,(11).李迪华,岳升阳.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谈北京五环路西北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2002,(2).李迪华,DavorinGazvoda,韩晓晔.奥林匹克公园之荷花:将城市、生态和人的活动整合在一起的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2,(5).李迪华,岳升阳.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谈北京五环路西北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2002,(2).俞孔坚,张东,李向华,吴本,胡丽娟,高英,赵永侨,陶相勇,李迪华,孟亚凡.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1,(5).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J].中国园林,2001,(1).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J].中国园林,2001,(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李迪华,范闻捷.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李迪华.土壤描述标准化和定量化的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李迪华,俞孔坚,武弘麟,王忠平.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灵魂──一份来自三峡移民新城规划建设调查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0,(2).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8).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8,(4).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3).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7月~2010年6月),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2008年~2011年),北京园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2002年9月至今),《现代园林》编委,《景观设计学》副主编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