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姜涛
2023-05-05 16:08
  • 姜涛
  • 姜涛 - 副教授 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
姜涛,1970年生于天津,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研究员,研究领域为20世纪新诗史、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学术研究之外,还从事诗歌创作和当代诗歌批评。

人物专访
【中文·师说】姜涛:诗歌·中文心路

专著与论集
《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诗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好消息》(诗集),台北秀威科技,2013年。
《图本徐志摩传》,长春出版社2011年。
《巴枯宁的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百年新诗史略》(与谢冕、孙玉石等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鸟经》(诗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与温儒敏等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编著
《语文素养读本》(中小学24卷,担任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016年。
《百年新诗选》(上下卷,与洪子诚等合编),三联书店2015年。
《中国百年新诗大典》16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
《诗歌读本(大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新诗总系》(20年代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闻一多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汉花园青年诗丛》(六种),作家出版社2007年。
《北大文学讲堂》(与温儒敏合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在冲撞中栖身》(高校文学经典书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

担任的课程
研究生课程:
《1940年代战时中国文学研究》
《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社会》
《现代诗歌研究专题》
《现代诗文创作与研究》

本科生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现代诗歌与文化》
《现代诗学经典导读》
《大学语文》

科研项目
2016年6月—2018年12月,“战时中国”与新文学的历史重塑,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项目。
2014年9月—2016年6月,“战时中国”与1940年代新文学的形式实验,北京大学中文系自主科研项目。
2006年6月—2009年3月,20世纪中国新诗总系(第一卷),北京大学“中坤学术发展基金”。
2006年1月,中国现代诗论丛编(第一卷),北京大学“中坤学术发展基金”。
2005年6月—2011年4月,新文学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

获得奖项
2015年,《诗东西》杂志诗歌批评奖
2014、2015年,北京大学杰出人文青年学者奖
2014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2012年,“王瑶学术奖”青年著作奖
2012年,教育部名栏:现代诗学研究奖
2008年,汉语诗歌十佳诗人
2007年,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
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9年, 刘丽安诗歌奖

近期论文


论文
《“社会改造”与五四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视域》,《文学评论》2016年4期。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在当代精神史的构造中》,《新诗评论》2016年第20辑。
《一份自我辩难的“蓝图初稿”:1948年<新路>群体的建国思考》,《人间思想》第4辑,2016年。
《东北之行、报人视角与穆旦内战时期写作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2015年第28辑。
《“报人”与“诗人”的视野同构:穆旦在1946—1948》,《文艺争鸣》2015年11期。
《“混搭”现场与当代诗的文化公共性》,《艺术评论》2015年9期。
《“重新研究”的方法和意义》,《读书》2015年8期。
《“一二九”与王瑶先生的学术起点》,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6期。
《大诗学与现代性困境中的穆旦问题》,文艺争鸣2014年10期。
《被句群囚禁的巨兽之舞》,《在北大课堂读诗》(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失陷的想象》,《在北大课堂读诗》(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一个诗人的内战时感》,读书2014年9期。
《室内硬写的改造:丁玲<一天>读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年9月1日。
《穆旦的精神结构与现代性问题》(序言),《穆旦的精神结构与现代性问题》,人民出版社2014年。
《思想方法的内在支援》,《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3期。
《室内硬写的改造——丁玲<一天>读后》,《文艺争鸣》2014年6期。
《大文学史与历史分析视野的内在化》,《文学评论》2013年6期。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诗建设》11辑。
《为“天问”搭一个词的脚手架》,《东吴学术》2013年3期。
《一首短诗中的情感教育》,《语文学习》2013年4期。
《历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读札记》,《文艺研究》2013年4期。
《从代际视角看五四之后“文学青年“的出现》,《云南大学学报》2013年1期。
《“快感之快”与当代诗歌的总体性》,《新诗评论》2012年第二辑。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今天》2012年冬季号。
《诗歌想象力与历史想象力》,《读书》2012年11期。
《从周作人的<小河>看早期新诗的政治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第8期。
《沈从文与1920年代北京的文化消费空间》,《都市文化研究》第七辑。
《解剖室、病理学与诗人人格的生成》,《新诗评论》2012年第一辑。
《窗外的群山反倒像是观众》,《当代诗》2012年第三辑。
《拉杂印象:十年变速器的朽坏》,《中国诗歌评论》(复刊号)2012年1月。
《“老实说了吧”前后:1920年代文坛上“导师”与“青年”之争》,《中国文学学报》2011年第二辑。
《“变态”社会中的“常态”构想:胡适1920年代有关青年问题的言论》,《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6期。
《“无须社”与1920年代北京的文学小社团》,《新文学史料》2011年4期。
《“菜园”体验与五四时期文学“志业”观念的发生》,《励耘学刊》2011年第12辑。
《当代诗歌情境中的“学院化”习性》,《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6期。
《看风景的诗学:当代诗的政治可能性》,《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24号,2011年11月1日。
《五四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态度》,《文学评论》2010年5期。
《巴枯宁的手》,《天涯》2010年5期。
《“室内作者”与20年代小说的“硬写”问题》,《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3期。
《浪漫主义、波西米亚“诗教”兼及文学“嫩仔”和“大叔”们》,《当代诗》(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菜园”体验与五四时期文学“志业”观念的发生》,《中国语中国文化》第7号,日本大学文理学部,2010年3月。
《新诗的发生及活力的展开》,《百年中国新诗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在山巅之上万物尽收眼底——重读骆一禾的诗论》,《新诗评论》2009年第二辑。
《革命动员中的青年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4期。
《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态度》,“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23日。
《新诗研究,需要激活动力》,《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3期。
《开放“本体”与研究视野的重构——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辩护之外》,《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从会馆到公寓: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3期。
《“病中的诗”及其他——周作人眼中的新诗》,《新诗评论》,2008年第1辑。
《“村里有个叔叔叫雷锋”》,《文学界》2008年第4期。
《反思的向度》,《文艺争鸣》2008年第2期。
《“公寓空间”与沈从文早期作品的经验结构》,《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2期。
《在物质文化的拼盘中》,《星星诗刊》2007年第3期。
《1930年代的大学课堂与新诗的历史讲述》,《学术月刊》,2007年1期。
《当总体性视角丧失以后》,《星星诗刊》2006年第5期。
《“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该如何讲述自己的身世》,《新诗评论》,2006年第1辑。
《全装修时代的“元诗”意识》,《文艺研究》,2006年3期。
《“每骄傲一次,就完美一小会儿”——臧棣论》,《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
《一首诗又究竟在哪》,《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
《“选本”之中的读者眼光》,《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3期。
《没有共识,何需争辩》,《明天》第2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
《小大由之:谈卞之琳四十年代的文体选择》,《新诗评论》,2005年第1辑。
《开放问题空间之后:从“新诗”到“现代汉诗”》,《文艺研究》,2005年3期。
《从“抒情的放逐”谈起》,《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3期。
《冲击诗歌的极限——海子与80年代诗歌》,《北大文学讲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从“不确定的空间”涌出的可能性》,《现代中国》第四辑。
《“混杂”的语言:诗歌批评的社会学可能》,《上海文学》,2004年第6期。
《“标准”的争议与新诗内涵的歧义》,《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转折”视野中的现代文学》,《南方文坛》2004年第4期。
《“新月”的内外:臧克家的位置》,《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25日。
《文学的内外:有别于方法》,《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起点的驳议:新诗史上的〈尝试集〉与〈女神〉》,《文学评论》,2003年6期。
《“新诗集”与“新书局”:早期新诗的出版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