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昕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双学士(社会学专业)(2006)美国杜克大学法律博士(J.D)(2009)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J.S.D)(2018)工作经历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2020—)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授(2013—2020)美国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纽约、香港办公室专职律师(2010—2013)(合译)詹姆斯•哈克尼:《非凡的时光:重返美国法学的巅峰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独译)迈克•费恩塔克:《规制中的公共利益》,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合译)约翰•康芒斯:《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华夏出版社2009年荣誉奖励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2018年)美国隐私法学者年会最佳论文奖(2018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团队二等奖(201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近期论文
研究成果“EnforcingLawandNormsforGoodCitizens:OneViewofChina’sSocialCreditSystemProject”,Development,Vol.63,2020“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视角——法治分散、德治集中与规制强化”,《中外法学》2019年第6期(《社会科学文摘》转摘)“超越马法(?)——网络法研究的理论推进”,《地方立法研究》201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重新发现社会规范:中国网络法的经济社会学视角”,《学术月刊》2019年第2期“数据隐私问题的维度扩展与议题转换:法律经济学视角”,《交大法学》2019年第1期“犀利还是无力:重读《代码2.0》及其法律理论”,《师大法学》2018年第1辑(与张永健合作)“比例原则还是成本收益分析——法学方法的批判性重构”,《中外法学》2018年第6期“‘教义学启发式’思维的偏误与纠正——以法学中的‘自杀研究’为例”,《法商研究》201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守法作为借口’:通过社会规范的法律干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桑本谦合作)“真相、后果与‘排除合理怀疑’——以‘复旦投毒案’为例”,《法律科学》2017年第3期“联署发文、合作研究与法学学术品质的提升”,《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2期“公众人物隐私保护:一个框架性理论重述”,《现代法学》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申欣旺合作)“规范如何落地——法律实施的未来与互联网平台治理的现实”,《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4期“自愿披露隐私的规制”,《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第1辑(2016年)“产权话语、新闻生产与创新竞争”,《科技与法律》2015年第2期“认真对待现实主义——评《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第3期“DisclosingChina’sCorruptionRisks:ASecuritiesRegulationPerspective,”DukeJournalofComparative&InternationalLaw,Vol.24,2014“执行既难、研究不易”,《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七卷(2010年)“细节中的魔鬼”,《法律和社会科学》第六卷(2010年)“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行为学运动:突飞猛进抑或踯躅向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潜力与局限”,《法律书评》第七卷(2008年)“心理学对法律研究的介入”,《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二卷(2007年)“正义的形象——对西方美术作品中正义女神形象的考察及其对当代法治话语的启示”,《北大法律评论》第七卷第二辑(2006年)“冤案的认知维度与话语困境”,《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一卷(2006年)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