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已出版《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专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第一作者)、《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编著)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奖。曾任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系主任、牛津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主持教育部和国际组织委托的项目10余项,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所授课程: 教育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硕士、博士课程;质性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硕士、博士课程;课程教学论:硕士、博士课程;课程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教育博士班课程;教师教育与课程教学专题:博士班研讨课;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博士班研讨课;实践反思的教育研究:教育学原理博士生研讨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本科生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大学暑期课程;人际交往技能:高级管理者培训班。科研项目:“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专项“中国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2014“知识转化与身份获得:实习生与重要他人互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一般项目,2010-201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6-2009“国际教育情境下的中文项目发展研究”,乐成国际学校委托课题,2009-2011“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研究”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所委托课题,2010-2011“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课题,2008-2009“中国西部教育发展项目”,教育部与世界银行及英国国际发展部项目合作项目,负责“参与式教师培训与学校发展计划”的技术援助,2004-2009“综合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规划课题,2002-2005“参与式教师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课题,2001-2005“综合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课题,2000-2002“北京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北京大学立项课题,2000-2001“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规划研究”,教育部师范司课题,2004-2006“高等学校的教师录用制度研究”,中国研究负责人,福特基金会课题,波士顿学院组织,2000-2001《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负责组织编写《教育研究方法》部分,2001-2013“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国家重大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1999-2005“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题,负责人之一,2002-“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工作研究项目”中“新课程传播与社会理解”和“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估研究”两个课题的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项目,2003-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主持“学校绩效发展性评估”研究项目,2004-2012“中国大学质量评估指标研究”,网大课题,1999-2001北京大学通选课现状调查研究,北京大学教务部资助课题,2003“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规划课题,1998-2001“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育部与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项目,项目设计专家、国内专家协调人、教师培训负责人、教育研究专家、教育监测和评估顾问,1998-2006“教师培训与教育技术研究”,世界银行项目,1999-2001“质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教育部留学生基金项目,1995-1998“欧洲一体化与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资助,负责人之一,1997-2000获奖情况:2012年获闵维方优秀奖教金一等奖2010年获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优秀奖“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2009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优 秀成果评比三等奖“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2009年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2009年本人担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获得北京大学第二届人文社会科 学优秀科研机构奖2009年获北京大学2008-2009年度教学优秀奖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2006年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 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北京大学正大奖特等奖《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2002年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专著 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2.9 2002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专著 新闻出版署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 2001.6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获北京大学第七届文科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 奖),2001年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改革开放30年 精品奖参与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50年》2000年获北京市人文社科著作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教 育图书奖一等奖2000年《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著作 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5 1998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1998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人文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师证书学术交流经历:199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做访问教授2012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做访问教授;国际交流:多次在如下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做合作研究: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士、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日本、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国内交流:经常应邀在国内各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参加学术会议,主持培训,开展合作研究等。给学生的话:\近期论文
发表成果:1. 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二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主编《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一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主编《21世纪引进版精品教材-研究方法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主任之一《质性研究方法译丛》,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主编《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主编,2004,北京《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质的研究论文集》,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北京《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北京《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北京《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北京“质性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代序),威利格著《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人民 邮电出版社,2013“用质性研究范式透析社会事实”(代序),《质性研究博士文库》,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代序),陈宇卿主编《学做质性研究:质性研究中的经验 和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在行动研究中改变自己与世界”(代序),载王蔷、张虹主编《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合 作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范式的探索:实践-反思取向的教育质性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质性研究教学的悖论”《教育学术月刊》2010/5“我为什么对质性研究情有独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3、18“重寻亲历的生活体验——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独特魅力”《教育现象学手册》序,教育科 学出版社,刘洁译,2010“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做课题”,戈一萍主编《静安教育》,2010“教育研究质的方法研讨”(上、下)载丁刚主编《聆听新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质性研究:一种可学但不可教的实践活动”(代序),载《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 二卷,2009/12“社会建构主义质性研究的一次成功尝试”代序,载龙迪著《性之耻,还是伤之痛》,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教育叙述探究与现象学研究之比较”,第二作者,《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教育研究》,2008/5“质的研究的理论范式和功能定位”,载《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一卷,重庆大学 出版社,2008“用叙事的方式思考和探究”《叙事探究》序,台湾:元照智胜出版集团,2008“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在参与和对话中理解和解释”《质性研究方法译丛》总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有关质的研究方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编《教育科研大家谈》, 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理解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外国教育研究》2006/3,第二作者“关于质的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研报告》2006/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基础教育课程》,2005/4-5“访谈的定义与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 研究与探索(二)》,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社会学研究》2001/2,北京“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武汉“社会科学中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 文化对话(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本土概念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北京“社会科学研究中写作的功能”《学术界》2000/5,合肥“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6/6,北京“质的研究中的个人倾向问题”《教育研究》1998/1,北京“定性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教育研究》1996/7,北京“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社会学研究》1997/6,北京“从范式的角度看社会科学的质量评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4,香港“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高等教育研究》1997/4,武汉“教育研究中访谈的回应技(艺)术”《教育科学》1998/4,长春“教育研究中访谈的倾听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太原“访谈中的提问技(艺)术”《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武汉“研究者个人身份在质的研究中的运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2,武汉“教育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高等教育论坛》1997/2,北京大学“定性研究评介”《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6,武汉“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问题”,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使命:走向社会化》1999“什么是行动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武汉“质的研究中的资料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99/2,长春“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教育评论》1999/1,福建“扎根理论的思路与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武汉 2. 教师教育《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第一作者“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现状调查报告”,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资助课题“中国 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研究”,2012,第一作者“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的财政问题研究”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资助课题“中国 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研究”,2012,第二作者“日本人的教育观” 《教师月刊》,2012/9“日本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月刊》,2012/10“日本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教师月刊》2012/11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知识为何重要”《基础教育课程》2012/7“从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育研究》2012/4,第一作者“教师专业发展:永无止境的追求”《基础教育课程》2011/12“日本授业研究的启示”《中国教师》2011/4,第二作者“办公室对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11/3,第二作者“开启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反思性对话”《教育学术月刊》2011/2,第二作者“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之关系探讨”,载中国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 主编《教师资格制度的选择与理论建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教育叙事与教师发展”,载丁钢、王枏主编《教育叙事工作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0“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探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审视‘Mentoring’启导现象”《现代教育管理》2010/6,第二作者“从实践性知识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分子属性”《全球教育展望》2010/1,第一作者“教师说故事,说教师的故事”《教育学术月刊》2010/1,第二作者“寻找和重构自我和世界——教育叙事于教师发展的独特魅力”《北京教育》普教2010增 刊“教师如何创生自己的知识”《中国教育报》2010/1/22“从教师与‘理论’的关系看教育公平问题”,载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7北京年会暨国际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9/11“在多重对话中学习与成长”《人民教育》2009/17“谁用谁知道——实践性知识提升教师的‘使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20“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教育研究》2009/10“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引入案例式研修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18;被中国人民 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10/1转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知识论基础》《教育学报》2009/2;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 心《教育学》2009/8转载“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生态学转向”《现代教育管理》2009/7,第二作者“新手教师的定位问题:自我、学科与学生”《当代教育科学》2008/9,第二作者“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研究的有效尝试”(代序)载陈鸣鸣著《高职教师的专业发 展阶段特点:质性研究的视角》,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教师在变革中成长”(代序),载吴筱萌《理解变革中的教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澳门大学“教师讲故事,讲教师的故事”研讨会, 2009年10月23-25,主题发言“课程实施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第十一届“两岸三地课题理论研讨会”, 2009年10月30-11月1日,重庆,西南大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3日,被人民大学报刊 复印《教育学》2008/6转载“教师和‘专家’的关系定位”《教育发展研究》2007/12“谁来决定教师的专业需求?”《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0日“以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载《校本教研在行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参与式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6/5“有关教师知识的概念溯源”,第二作者,《课程教材教法》2005/6“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科学2003》,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4年11月 “行动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然途径”《河南教育》2004/9“教师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基础教育课程》2004/3,第二作者“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2),2003年6月;台北: 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建立高效的教师自我发展机制”《湖南教育》2003/4“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与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关于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2002/6“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有关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在“人才培养创新背景下的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第四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2011年 10月21-22Implications of Lesson Study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ld Association of Lesson Study Conference, Tokyo University, Nov. 24-29, 2011Teaching Research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eijing Forum, Peking University, Nov. 4-6, 2011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Glob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ummi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Oct. 28-30, 2011An Inquiry into Components of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Japa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No. 4. 2010Knowledge Generation of Teachers in Chinese School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okyo University, Japan, August 16-19, 2009Practical Knowing: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Seoul Univers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ctober 31, 2008Teacher Training with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CCRTVU. On-Line Publ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November 20003、 课程与教学“教育公平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2/7,第二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息息相关”(代序),载何旭明著《学习兴趣的唤起》,教育科 学出版社,2011“研究生课程内容研究:价值、选择与组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第二作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感言”《课程、教材与教法》2011增刊“教育改革中‘课例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基础教育》2011/2“追求教育的智慧生活”(代序)载魏薇、王红艳编著《中外学校教育经典案例评议100 篇》、陈英敏主编《中外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100篇》、路书红、乔资 萍编著《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评析100篇》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课程专家的集体思考”《基础教育课程》2009/1-2,作者之一“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3,第二作者“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性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8,第二作者“角色扮演的作用与要求”《教育与现代化》,2004/1“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教育科学研究》2003/3 “在参与中学习——成人培训方式的更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清华教育研究》2003/4 “如何处理参与式培训中的冲突?”《课程教材教法》2003/8“如何营造一个支持性培训环境?”《教育科学》2003/1“如何为培训作需求分析?”《师资培训研究》2003/2“如何在参与式学习中使用直观手段?”《开放教育研究》2003/3“如何在培训中组织小组讨论?”《当代教育论坛》2003/4“如何做培训计划”《教育论坛》2003/3“如何在培训中使用头脑风暴?”《幼儿教育》2003,7、8“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载邢克超主编《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与学生与课程改革的看法比较”,第二作者,《高等 育研究》2002/3“哈佛经验与北京大学本科通选课设置的比较”,第二作者,《江苏高教》2002/6“我国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1998/1“做人与做事”,第一作者,《高等教育论坛》1998/3,北京大学“综合大学理科人才素质和课程体系研究”,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1997/1 “哈佛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沿革”《比较教育》1997/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哈佛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介绍”《外国教育资料》1996/5“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高等教育论坛》1996/1 English as a Median of Instru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Education, keynote speech a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English connecting global campuses”, 2010/11/13, Waseda University, Japan.4、 高等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第一作者,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中国高等教育五十年》丛书《高等教育原理》主编之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论文集》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元培计划’为例”《中国教育科研报告》2008年第2 卷第1辑“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践研究”《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4“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6年,总第10期“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3“中国的学术职业”载阿特巴赫主编《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 教授职业透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成长的烦恼——北京大学本科实验班学生归属感研究”,第二作者,《教育探索》2003 年专集 “欧洲一体化与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陈学飞主编《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Nagoya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No. 11, March, 2011.Recent Reform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hina. RI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Reports. No. 14, September 2010 Hiroshima University, Japan.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China. In P. Altbach ed. The Decline of the Guru: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Oxford University: Reflections of a Visiting Schola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1999, No.17.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1998, No.13.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visited from an American Experience. 2nd auth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1997 No.1.5. 教育发展研究(参与、平等、贫困、性别、民族、跨文化交流)《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学校发展计划与学校自主发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再版“在参与中发展——‘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经验回顾”,在“促进区域内义务教 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北京师范大学举办,2010年5月28日至29日,河北丰宁县“参与式学科培训教材的本土化尝试”,代序:《云南西发项目文集》,2008“在参与中学习与发展”序,载《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教育咨询关系中的平等、公平与学习”, 载《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8“学不能被教——做教育咨询专家的思考”《中小学管理》2007/6“本土环境下的教育国际化”,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普通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全球教育展望》2003/9“参与式方法答疑”《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如何理解参与?”《教育参考》2003/2“中国西部女童教育探索综述”,载中国/联合国计划署义务教育项目管理办公室《中国西部女童教育探索》,2002“参与式方法—开发西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 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An Old Issue in a New Era: educated women in China's transition from a comman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In R. Griffin (Ed.)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tics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Oxford: Symposium Books, 2001.Why Wang Xiaogang Doesn’t Go to School – A Case Study of One Student Who Dropped Out.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1, September & October Issue. Amonk, NY: M. E. Sharpe Inc. Publishers. Campus Culture across Cultures.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China and the World: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Rodopi Editions, Amsterdam, 1998.Insider and Outsider in Intercultural Research. In Hu Wenzhong (Ed.) 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1999.兼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教育部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刊物编委、海淀区政协委员。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