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杨绛
2023-09-24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1942年冬,完成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并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78年至198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1986年被西班牙国王授予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4年,获得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杰出成就奖;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她的作品《干校六记》曾获全国优秀散文奖,《堂吉诃德》获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她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的写作风格流露着超凡脱俗、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杨绛的父亲是法学家杨荫杭,曾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丈夫是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她的姑姑、杨荫杭之妹杨荫榆,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她的的妹妹杨必也是一位翻译家,曾任傅雷之子傅聪的英文老师。


人物生平

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父母籍贯江苏无锡。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宝昌路。

1913年,举家迁居苏州大石头巷。

1914年,举家迁居杭州保倜塔附近。

1915年,在贝满幼儿院上幼儿班,后迁居西城东斜街,在西单牌楼第一蒙养院上学前班。

1919年,在大王庙小学上学。

1920年,随大姐三姐前往上海启明上学。

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

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钟书。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39年秋,任苏州振华女校(沪校)校长兼高三级英语教师。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振华女校(沪校)停办。

1942年,任工部局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业余写剧本

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956年,作品《吉尔·布拉斯》经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一版。

1959年,发表研究萨克雷(W.M.Thackeray)的论文《论〈名利场〉》,后因全文欠“红线贯穿”而受到批判。

1960年,任全国文代会代表。

1962年8月14日,迁居干面胡同文研所宿舍。

1965年1月,《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1966年8月9日,被“揪出”,在外文所所内扫厕所;同年8月27日,交出《堂吉诃德》全部翻译稿,并于晚间在宿舍被剃“阴阳头”。

1967年4月24日,被外文所免去劳动。

1970年6月1日,《堂吉诃德》译稿由前组长张黎索还;同年7月12日,下放至“五七干校”。

1971年4月4日,随干校迁明港“师部”。

1972年,重新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1973年,返回北京;同年12月23日,迁入北师大小红楼,翻译《堂吉诃德》工作暂停。

1974年,迁入学部7号楼西尽头一办公室居住,并继续翻译《堂吉诃德》。

1975年4月5日,《堂吉诃德》初稿译完。

1977年,完成小说《大笑话》。

1978年4月底,译作《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出版;9月8日—18日,任第四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妇女代表;11月9日,完成小说《玉人》。

1979年6月5日至28日,随代表团访问法国;同年10月,《春泥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0年5月,发表论文《事实—故事—真实》;同年7月,短篇小说集《倒影集》手稿由李国强带到香港交刘以鬯出版。

1981年初,《倒影集》年在香港出版;5月,散文集《干校六记》在香港出版。

1983年,《喜剧二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2日至12月5日,随代表团访问西班牙马德里、英国伦敦。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1986年,获“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11月,出版《关于小说》;同年,作品《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出版,《丙午丁未纪事》在《收获》第6期发表,《失败的经验》在《中国翻译》第5期发表。

1987年,散文集《将饮茶》由三联书店出版。

1988年11月,长篇小说《洗澡》在香港出版;同年12月,长篇小说《洗澡》在北京出版。

1989年《堂吉诃德》繁体字本在台湾出版。

1990年,《将饮茶》在台湾出版。

1991年,写下了《第一次下乡》及《顺姐的自由恋爱》。

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钟书去世。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2004年,出版《杨绛文集》。

2007年,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2011年7月,以答问形式发表了《坐在人生边上》。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虚岁算法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

主要作品,

著作

名称时间体裁出版社/刊物/出版地《杨绛全集》2014年8月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洗澡之后》2014年8月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坐在人生边上》2011年7月散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07年散文集商务印书馆《我们的钱瑗》2005年9月散文集三联书店《杨绛文集》2004年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们仨》

2003年6月24日

散文集三联书店《杨绛作品集》第六版2003年4月7日作品集社科出版社《从丙午到流亡》2000年1月文集社科出版社《杂忆与杂写》1992年7月散文集花城出版社《洗澡》1988年11月长篇小说香港《回忆我的父亲》1986年专著/《干校六记》1981年5月散文集香港《春泥集》1979年10月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论〈名利场〉》1959年研究论文/《璐璐,不用愁!》1934年短篇小说《大公报文艺副刊》

以上资料来源

,

译作

名称时间出版社/刊物《斐多》2000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小癞子》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堂吉诃德》1978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吉尔·布拉斯》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英国文化丛书》1948年商务印书馆《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1948年商务印书馆,

剧作

名称时间体裁《风絮》1945年悲剧《游戏人间》1945年英式喜剧《弄真成假》1944年英式喜剧《称心如意》1943年话剧,

荣誉记录

,

创作特点,

沉郁淡泊

通读杨绛散文,浓烈直白的抒情、冷嘲热讽的锋芒、有理有据的辩论、声嘶力竭的宣泄并不多见,但细细品味会发现,锋芒、宜泄、温暖、激情随处可见,这就是淡泊之中蕴藏浓郁的和谐。杨绛散文自然平淡,与周作人散文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悲愤之情暗含于“淡泊名利中”,这突出表现在反映文革生活的文章中。文革生活可以说是杨绛的黑暗史,期间其生活最困苦,精神打击最大。杨绛突然从优越的大小姐生活被迫分配到落后、艰苦的农村“劳改”,接受肉体上的折磨:从被人们仰慕的读书人,突然演变为“臭老九”,在“登台就有高帽子戴”的生活当中,受尽旁人白眼,精神上受到凌辱。因此,杨绛在身不由己的文革时期,无奈接受了那场浩劫。杨绛内心当然对其耿耿于怀,但其散文并没有表现出对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咬牙切齿,也没有宣泄其满腔的怒火,却淡化文革暴行。她不谈及文革中人性被摧残的恐惧,而仅以纯粹的文字,干干净净叙述着琐事、小事。简约沉寂的文字,粗略一看平淡无稽。但平淡中有沉郁,是现实压迫中内心压抑的外露。随手翻看其散文,叙述娓娓道来,沉郁的悲痛也蕴含其中:住房被占、工作颠来倒去无非是扫厕所、乐于助人的女婿死于非命、丈夫被迫下放、上台戴高帽等。杨绛以平淡、不动声色的叙述将这些侮辱、惨痛勾勒,在文字的沉静当中折射内心的悲愤与无奈,沉寂文字背后是波涛汹涌挣扎的内心。杨绛将沉郁以淡泊为伪装,用淡泊将内心的苦痛与激情中和,有机统一了文章主客观色彩,独特美学蒸蒸呈现。以反讽的姿态对现实做进退有度的解构,作者表面表现得越平静,其精神则越跌宕起伏。

,

含蓄深情

杨绛的文字凝练而含蓄,把自己的同情心与深情深藏于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中,既不会暴露出对丑恶的极度厌恶与愤怒之情,也不会让浓烈的情感如瀑布般宣泄出来。她用理智拿捏着自己对情感的表达,她的文字如水一般平缓而深沉,圆润而醇厚。杨绛极为擅长用短句子作为情感表达的收尾,冷峻而含蓄,让情绪仅仅点到为止,以淡然的语调将往事的痛苦与哀伤笔一带过,体现出文字的“中和”之美。杨绛含蓄节制的文字之下,蕴藏着对善良人们的同情,对挚爱的深情,寥寥数字概括心中的千言万语。《丙午丁未年纪事》是杨绛自居“陪斗者”的视角所记叙的“文革”小侧面,她用她温厚而充满同情的笔调再现了十年浩劫中的“小插曲”和“小点缀”,那是一个个能够温暖岁月,点亮黑暗的故事,也这正是杨绛所说的“乌云的金边”——“乌云遮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力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大多数人对“文化大革命”的书写都是充满愤怒或是记叙残忍与暴戾的一面的,杨绛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那些“披着狼皮的羊”,讽刺与幽默的背后掩藏着她对善良人的感恩与深情。 

,

乡土风情

杨绛在回忆从北京迁居到无锡的情景时使用了吴地方言,意在逼真地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大王庙》中每当“我”和姐姐穿短裙在街上走时都会被无锡妇女呼邻唤友地围观:“快点来看呶!梳则辫子促则腰裙呶!”《回忆我的父亲》中一同事称赞其父亲“唔笃老太爷直头硬!”《小吹牛》中,售票员说:“伊肚皮痛啦?”司机:“勿要紧,送侬到门口。”此外,杨绛还善于使用方言来刻画特定的人物,抒发对亲情的眷恋。在《黑皮阿二》中,她以上海方言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一个当地流氓地痞的嘴脸;杨绛幼年时主要负责看护妹妹杨必睡午觉,因而,在《记杨必》中,杨绛以“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二伯伯怎么凶!着得里一记!”等无锡方言,描绘出姐妹间的欢愉和妹妹模仿姐姐说话的声调、神情和口吻。 

,

焦点透视

在戏剧结构艺术方面,杨绛承袭了西欧小说、戏剧中贯常使用的焦点透视法,并采用了西方“流浪汉”体小说单线行进的构造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非戏剧化倾向。“流浪汉”小说是西欧十六世纪中叶的一种新派小说形式,它吸取了古希腊史诗的游历主题,摒弃了传统的骑士传奇或寓言叙写的固有模式,通常以某一特定人物为线索书写故事。杨绛20世纪40年代所作的戏剧正是“借主角的遭受,揭露社会上各个角落的龌龊,讽刺世人的卑鄙,写这个很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是似“流浪汉”式的行文模式。且对杨绛剧作的读解中,这些“流浪汉”式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即“闯入者”。他们或因生存、或因欲望、或由于理想主义的激昂,都逃离了原有的活动空间意欲强行闯入另一个空间生存,上演着一幕幕闯入者与既定秩序的矛盾冲突。杨绛通过塑造不同类型“流浪式”的闯入者形象来掘发现实社会种种矛盾和困境,展现更加广阔的叙述空间,表现对这个复杂社会的严肃思考。

,

写人艺术

杨绛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特殊的审美张力,并且通过特有的个性特征可以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杨绛的记人散文可以将人物独特的性格和个性展现出来,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杨绛在写人的时候,尤其注重入物性格的独特性,可以再现人物的言语、动态、动作等。在《记钱钟书与围城》当中,杨绛将一个具有痴气的钱钟书再现出来。这样一个在人们心中的才子钱钟书,在杨绛笔下却充满了傻气和稚气;钱钟书会一个人自言自语,在小学时期会将青蛙带到教室,因为上课时候玩弹弓,被教师惩罚……在《回忆我的父亲》当中,杨绛通过描写父亲生活当中的往事,将其无私的个性特质展现出来。在杨绛的散文当中,例如钱钟书、杨萌杭等人物特有的个性,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杨绛散文在人物描写方面就好像细雨润物,可以让读者在舒缓的叙述当中感受到人间真实的情感。杨绛为人谦逊不张扬,始终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因此她写出的文章也具备含蓄慰藉的美感。 

,

批评艺术

杨绛在批评作品中显现出的独特气质对当下文学批评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呈现为:一、杨绛的批评作品首先是一篇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的美文。批评文章一如她的散文一般洗练精审、亲切自然,犹如拜望鸿儒之后的兴会随感,闲话般娓娓道来。置身杨绛的批评美文之中,方可知晓文学批评不必为了批评而批评,亦可以是情感的抒发,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二、杨绛的文学批评从不脱离具体作品,也并不晦涩难懂,难得的是,她的批评研究具有分量,暗含让读者资以“反三”的“一隅”。

,

个人生活,

感情生活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在牛津,杨绛与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1998年12月19日7时38分,钱钟书因病去世,享年88岁。

,

人物关系

杨氏家族世居无锡,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绛的母亲是唐须嫈,于1937年11月17日,在逃避日寇时在乡间患恶疟疾去世。杨绛的父亲是杨荫杭,191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清室肃亲王善耆讲授法律,于1945年3月27日,在苏州寓所脑溢血去世,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母亲墓旁。 

杨绛的大姐杨寿康于1899年出生,二姐杨同康于1903年出生,三姐杨闰康于1906年出生。1912年,大弟杨宝昌出生。1914年,小弟杨保倜出生。1916年,七妹杨漆出生。1921年,小妹妹杨必出生。1968年3月4日,小妹妹杨必因急性心脏衰竭,在上海去世,8日火葬。1982年10月31日,七妹杨漆去世。1994年10月18日,三姐杨闰康去世。1995年11月27日,大姐杨寿康去世。 

1937年5月19日,女儿钱瑗出生。1967年12月31日,钱瑗与王德一注册结婚。1970年6月13日,女婿王德一被极左派诬为“五一六”自杀身亡;12月1日,妹婿孙令衍在天津大学自杀去世。1974年5月4日,钱瑗与杨伟成注册结婚。1995年底,钱瑗腰痛发病。1996年1月,钱瑗住进温泉胸科医院;11月3日,胸科医院报钱瑗病危,患肺癌转脊椎癌,病发已是末期。1997年3月4日,钱瑗去世,8日火化。 

,

人物纪念

2021年是著名作家杨绛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也是她去世五周年,2021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杨绛日课全唐诗录》手稿影印本,以表达对她的诚挚纪念。

,

人物评价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评)

“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夏衍评)

“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评)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作家黎戈评)

,

轶事典故

不打扰父亲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勇敢说穿高底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标签: 网络作家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