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男,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上饶县。搞过教育研究、当过电视台长、做过县报总编。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西省上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个人简介
徐勇,男,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上饶县。搞过教育研究、当过电视台长、做过县报总编。自幼酷爱诗文,迄今在《诗刊》、《词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散文选刊》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散文、教育论文等作品数百篇(首)。部分作品入选《21世纪中国诗歌精选》、《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和《中国新诗白皮书》、《当代中国爱情诗选》等选本。倡导构建“新诗教育学”引起了教育界与诗歌界的肯定和关注,2001年第2期《诗刊》称他为“新诗教育学创导者”。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西省上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获奖情况
1、1988年10月,诗歌《梦》荣获《辽宁日报》社举办的全国春风杯青少年文学大赛优秀奖。
2、1990年11月,诗歌《峭崖缝里的无名花》荣获首届“黄河象”杯全国文学作品征文大奖赛诗歌组第二名。
3、1990年12月,诗歌《有关一棵树的种种猜测》荣获上饶地区文联、文化局举办的诗词大赛一等奖。
4、1991年11月,诗歌《汲水的人》获《诗歌报月刊》举办的“汲水的人”同题诗全国大奖赛优秀奖。
5、1992年5月,诗歌《又见桃花》荣获《江西青年报》“太阳杯”诗歌大奖赛优胜奖。
6、1992年11月,诗歌《秋思》荣获贵州省作家协会“华夏青年文学大奖赛”佳作奖。
7、1999年10月,主持开展的《新诗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被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8、2000年第3月,教育论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人民教育》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征文一等奖。
9、2000年8月,教育论文《新时期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矛盾与对策》荣获《政治教育》全国征文二等奖。
10、2000年8月,论文《新诗教育研究》参加《中国教育报》举办的“中国基础教育回顾与展望”全国教育科研成果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
11、2001年4月,论文《新诗写作与想象能力》参加《中国教育报》举办的“作文新导法”全国征文评选,荣获二等奖。
12、2001年10月,诗歌《稻草人》荣获中国诗歌学会美岛杯全国网络诗歌大赛优秀奖。
13、2002年4月,诗歌教育论文《新诗:语文教育的新天地》荣获江西教育期刊社2001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14、2002年4月,《欲飞的七行》(组诗)荣获江西谷雨诗会优秀创作奖。
15、2003年6月,组诗《欲飞的七行》(八首)荣获江西第五届谷雨文学奖。
16、2004年10月,歌曲《寻找》(潘期尧曲、董燕演唱)荣获上饶市首届原创歌曲演唱会优秀创作奖。
17、2005年10月,歌曲《常常想起一个人》(杨军曲、王璐演唱)荣获上饶市第二届原创歌曲演唱会优秀创作奖。
18、2006年2月,组诗《欲飞的七行》(八首)荣获上饶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届上饶市优秀文学艺术奖”。
19、2007年11月,歌曲《小桃》(扬军曲,邱瑜、郑承康演唱)荣获上饶市第四届原创歌曲演唱会优秀创作奖。
20、2009年5月,歌曲《小桃》(扬军曲)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共和国六十周年优秀词曲大赛”中荣获银奖。
21、2010年5月,歌曲《自豪上饶》(吴明祥曲)入闱上饶市市歌唯一候选篇目。
22、2010年12月,歌曲《常常想起一个人》(杨军曲、王璐演唱)荣获上饶市廉政文化歌曲创作二等奖。
23、2010年12月,歌曲《鄱湖美》(谭建曲)入闱“金歌银曲唱鄱湖”全国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推荐歌曲。
,诗歌观点
优秀的诗,它应该像金子一样无时不闪射出无可阻挡的光芒。这种光照得愈久愈远,诗的生命就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致力于追求“质朴而高蹈、简约而旷达”的诗风。因为这种诗看似不着痕迹,甚至有些笨拙,却意蕴丰富,苦心孤诣,积淀了诗人深厚的修养和功力,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索。
这种诗歌诗魂飞升而不暗淡,诗质高贵而不从俗,思想深遂而不费解,意境悠远而不沉寂,语气舒缓而不乏力,句式参差而不杂乱。诗人的心态,当如长空搏击之余的苍鹰兀立于峭崖之巅,一边梳理雕翎,一边对来路的风雪雷电投以超然的一瞥;似冲击峡谷之后的江流,尽管浩淼平缓,但不改初衷直奔海洋!
生活中没有的,请到我的诗中去寻找。
,部分作品
《月岩》
向一片月光奔去!向月光的轻奔去
穿过三清大道,我将与谁相会
如此漫长,仿佛远古的一声呼唤
我只在坡上打了个盹,鲜花开遍了山冈
那是多么令人震颤的一瞬,抿紧的嘴角
至今有着怎样的温暖和美!
告诉爬往峰顶的草
在它们的身后,有人被哐当哐当的列车载走
是呀,我说过那匆匆的列车
就像一阵风,将逃散的花朵一一赶进蜂房
没有什么不是在抵达中迷失。没有什么
可以让过往的白天,怯生生地亮着
有人说昨夜看见了流星,我要告诉他:
那是时光陷进了大地
而大地是广阔的,如果能够
我要把哀伤留在天堂,让幸福下凡人间
(原载《诗刊》2006年9月上半月号)
《们常常谈起那个夜晚》
一个夜晚,它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
月亮,而是皎洁的月光下
找不见谁的身影
一个身影,它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
被找见,而是发现之后那个人
转身离去
(原载《诗刊》2006年2上半月号)
《兰亭》
是什么让我突然想起一个亭子
这样低矮,这样幽深
永和九年,我还不知自己在哪
会稽山的兰花,已等了千年
没有什么比兰花更美 没有什么
比兰花开遍的凉亭更为动人
本来我的声名更盛。只是远去的曹娥江
不肯为我研一池墨水
告诉兰花,我正赶来。这些花瓣,这些颤栗
让我不攀升,也不沉沦
(原载《诗刊》2006年2上半月号)
《方向》
风帆扬起的地方,
那是我们出发的方向。
看南湖红船,
一路劈波斩浪高歌远航。
号角响起的地方,
那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听八一枪声,
唤醒亿万儿女奋发图强。
红旗飘起的地方,
那是我们仰望的方向。
走近天安门,
心中更加坚定崇高信仰。
啊,方向凝聚力量,
我们万众一心共赴复兴梦想;
啊,方向闪耀光芒,
我们携手并肩同创华夏辉煌!
(原载《词刊》2011年第2期)
《常常想起一个人》
——献给方志敏
常常想起一个人,
想起了他,我的全身热血沸腾。
翻开课本,他朴素的身影越走越近。
仰望着他的身影,
我感到无比崇敬。
多少黄昏,我读着他动人的故事,
知道有一种精神叫清贫。
艰苦的岁月里,
它是屹立的丰碑,
铸就了坚贞的英魂。
常常想起一个人,
想起了他,我的肩上倍感重任。
打开记忆,他激昂的声音越传越近,
聆听着他的声音,
我平添无限豪情。
多少清晨,我读着他壮丽的人生,
明白有一种境界叫神圣。
和平的环境里,
它是高挂的明灯,
照亮了前进的航程。
常常想起一个人,
他的身上凝聚着伟大的清贫。
想起了他,
我的全身热血沸腾。
常常想起一个人,
他的心中装着可爱的中国。
想起了他,
我的肩上倍感重任。
(原载《词刊》2011年第2期)
《蜀道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
山万重,水万重,
我的心中有亿吨岩浆在奔涌。
多少凌云志,
转眼无影踪。
我欲赴长安,长安在风中,
风中飘啊飘啊飘,我的歌喉不能歌咏。
白云悠悠,背影匆匆,
天涯何处觅英雄,
一轮弯月挂在苍穹。
天生我材必有用,
酒浓浓,眼蒙蒙,
我的命运被谁的手指在拨弄。
多少黄梁梦,
醒来一场空。
我欲上蜀道,蜀道在空中,
空中荡啊荡啊荡,我的彩笔无法形容。
钟声悠悠,时光匆匆。
人生何处不风流,
一朵青莲开在心中。
(原载《词刊》2008年第12期)
《由高考作文谈新诗写作》
我想既然“文体不限”并且没有往年“除诗歌以外”的明确要求,那么写诗意意味着一种可能。果真如此,不啻为沉闷的诗歌教学吹进一缕新风。
众年周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远古时代,到唐朝科举以诗取士,直至明清,无论庙堂抑或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教。出口言诗,成了古代文人的“无意识”;开口唱诗,是古代大众的一种习惯。热爱诗歌、吟诵诗歌、创作诗歌,使他们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既然中国有着如此深远的诗教传统,为何我们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如此地远离诗歌和诗教呢?作文不作诗,考试不考诗写作。这种诗意的冷落和诗教的苍白是现代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中国当代教育发展长河中的一段逆流?
21世纪的大门正在徐徐开启。21世纪是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而各国之间的竟争,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竟争。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所以转变教育观念,开发学生创造力,变“承传教育”为“创新教育”,是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积极吸收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充分挖掘语文潜在的创新价值和学生潜在的创新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90年代以来,高考作文已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想象和创新。这对促进语文创新教育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前我们的语文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学”的束缚,仍在“标准化”的怪圈里打旋,导至练习泛滥、题目成灾、考试频繁等现象。标准化最大的弊端是妨碍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这种现象是根源在于高考制度。高考一直被称为教育的指挥棒,除了选拔人才外,还对教育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语文高考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日,才是中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自由”腾飞之时。
那么,该怎样来为语文高考“正本清源”呢?于漪、钱理群、刘锡庆等专家都主张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或者以作文为主。而笔者则认为高考除了以写作为主外,还应增加新诗写作内容。因为写作的背后是阅读、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而新诗写作则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等全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因为新诗是生命的跳动、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活跃。我们于1998年初开始在江西省上饶县部分中学小主持开展了“新诗教育”的专题研究探索,惊喜地发现,新诗写作训练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佳途径。
英国诗人雪莱说:“诗是神奇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周;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然溯源到它;它同时又是一切其它思想体系的老根和花朵。”由此可见,“创造”乃是诗歌的生创和灵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塔索也指出:“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和诗人。”他把诗人的创造才能提高到了极点。上帝创造万物,而诗人是艺术世界的造物主。诗人用新颖的构思和奇妙的想象,在自己的诗篇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广博、瑰丽、神奇的世界。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伟人、大师,诸如毛泽东、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马克思、泰戈尔、莎士比亚等都以其诗人的创造力,成就了其非凡的伟业,对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写诗需要五种能力:第一,准确地观察和忠实的描绘能力;第二,敏锐的感受能力;第三,认识、动作、意象、思想和感情价值的沉思能力;第四,想象和幻想能力;第五,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虚构的能力。这五种能力难道是诗人所独有的吗?不!这是一切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所共有的一种能力。
创造力既然维系国运兴衰、民族存亡,而开展新诗写作训练,就是有目的培养这种创造力的一种创新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学生中开展新诗写作训练呢?或许有人问:人人作诗,国人都变成诗人,岂不诗满为患?笔者于此倡导强化新诗写作训练,并非要求人人都去做诗人,而是通过开展新诗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创造素质。即让每一位学生都插上想象的翅膀,尽可以驰骋才思,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作一番天马行空的“畅想”,做一次无拘无束的“遨游”,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创造崭新世界。当然,能因此多出几位大诗人,甚至有人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岂不是诗歌之幸!教育之幸!中国之幸!
“新诗教育”研究还表明:新诗写作训练除了具有独特的创造教育功能外,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我们要把学校办成一所诗的学校……我想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新诗写作训练有着如此独特而显著的教育功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奏响学生心中的诗弦?有什么理由不放飞学生诗歌的翅膀?有什么理由不把诗写作列入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的范围?笔者呼吁:中国应尽快构建新诗教育体系,将新诗写作训练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改革语文的考试内容,突出新诗写作地位。但愿今后高考作文题年年“文体不限”,甚至把新诗写作单独命题;但愿新诗写作教学尽快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愿每一位学生都通过新诗写作训练,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
诚如是,我们的教育将充满勃勃生机,我们的祖国将重振泱泱诗国的雄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本文在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12期发表后,产生较大反响,迅速被《教师博览》、《语文学习》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
标签: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