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魏国公
2023-09-12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魏国公,“魏”,指国号,即为封地范围。但自唐以降,外姓封爵没有实际封地。国公,中国古代封爵名,位次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历朝封魏国公者,凡78人,其中不知名者3人。其中出名者有李密、房玄龄、李光弼、杨国忠、赵普、韩琦、范仲淹、史弥远、赵孟頫、徐达等。


北周

李弼

李弼(494年-557年),字景和,陇西成纪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李弼少时远大抱负,体力过人。永安元年(528年),为尔朱天光的别将,随尔朱天光西征,因功升任征虏将军,又与贺拔岳讨败万俟丑奴。作战时,李弼总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尔朱天光前去洛阳,李弼隶属侯莫陈悦,任大都督。

永熙三年(534年),投靠宇文泰,任秦州刺史。后随宇文泰击败窦泰、收复弘农,征战沙苑,又与贺拔胜攻克河东,平定汾州、绛州。大统十四年(548年),平定北稽胡的反叛,官升太保,加柱国大将军衔。北周明帝元年(557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武,追封为魏国公,附祭于太祖庙庭。

李晖

李晖,李弼次子,初赐爵义城郡公,尝卧疾期年,文帝忧之,赐钱一千万,供其药石之费。魏恭帝二年,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岐州刺史。从文帝西巡,率公卿子弟别为一军。后袭赵国公,改袭魏国公。天和六年,进位柱国。

隋朝

王韶

王韶,字子相。后周时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杨广镇守并州时,以王韶为行台右仆射。晋升为上柱国。秦王杨俊为并州总管后,王韶仍然当长史。一年多后,因劳累过度而去世,时年六十八岁,隋文帝诏命为他修建府邸。隋炀帝即位后,追赠他为司徒、尚书令、灵州豳州等十州刺史、魏国公。

王士隆

王士隆,王韶之子,袭封魏国公。略知书计,尤便弓马,慷慨有父风。大业之世,颇见亲重,官至备身将军,改封耿国公。数令讨击山贼,往往有捷。越王杨侗称帝,士隆率数千兵自江、淮而至。会王世充僣号,甚礼重之,署尚书右仆射。士隆忧愤,疽发背卒。

李密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北周魏国公李弼曾孙,父李宽,祖李曜。袭爵蒲山郡公。

大业九年(613年),跟随杨玄感谋反,失败后四处逃窜。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东郡发动农民起义,因以韦城瓦岗寨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李密投奔翟让,自成一营,击败隋朝名将张须陀,名声大振。致使翟让把首领的位置让给李密,李密自封魏公。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计杀翟让,真正地当上了瓦岗军首领。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等人拥立杨侗为帝,招降李密,封其为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投靠李唐,不久又叛变,被盛彦师所杀。

唐朝

裴寂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

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此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

629年(贞观三年),裴寂受僧人法雅牵连,被免官削邑,放归原籍,后流放静州,并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不久,裴寂病逝,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房彦谦之子,唐初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进爵邢国公。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李楷洛之子,唐朝名将,契丹族。

公元749年(天宝八年)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封蓟郡公。

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加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魏国公。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八月,唐肃宗再次诏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郑国公。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

贾耽

贾耽(730年—805年),字敦诗。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天宝十载(751年),贾耽登明经第。乾元元年(758年),任临清尉,累擢汾州刺史,任内有异绩,后迁河东节度副使。大历十四年(779年),征拜鸿胪卿,旋即迁山南西道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年),徙山南东道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召为工部尚书。贞元元年(785年),出任东都留守。次年,改义成军节度使。

贞元九年(793年),以右仆射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内虽无关于安危大计的建言,但他恭行温厚,被时人称为淳德君子。贞元十七年(801年),封魏国公。唐顺宗即位后,进左仆射。

永贞元年(805年),贾耽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傅,谥号“元靖”。

杨复恭

杨复恭(公元?—894年),字子烙,太监。为唐天下兵马都监杨复光从兄。他通文墨,常监诸镇兵。唐僖宗时,因参予镇压庞勋起义有功,由河南监军升为宣徽使,旋为枢密使。后因黄巢起义军克攻长安,僖宗逃居兴元,杨氏代田令孜为左神策中尉。僖宗回长安,任观军容使,封魏国公。后定策立唐昭宗,专典禁兵,操纵朝政。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 被迫致仕,后为李茂贞擒杀。

崔胤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右仆射崔从之孙,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多次升迁后官拜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官拜宰相。与朱温相结,想要靠朱温掉除宦官。屡次被罢官,均因为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次官拜宰相,当时人们称他为“崔四人”。光化三年(900年)扶危匡国致理功臣、特进、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判度支、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崔胤可开府仪同三司,进封魏国公,加食邑一千户,余如故。

天复元年(901),崔胤遗书朱温,令他出兵迎驾,宦官韩全诲先劫昭宗到凤翔投靠李茂贞。天复三年,昭宗回到长安后,他劝朱温尽杀宦官,自任判六军十二卫事,筹谋另建禁军。第二年,被朱温杀死。

王仁祐

王仁祐,唐高宗废皇后王氏之父。王氏册封皇后时,王仁祐封特进、魏国公,不久便死去,赠司空。

薛平

薛平,字坦涂,唐代藩镇。薛仁贵曾孙,薛楚玉之孙,昭义节度使薛嵩之子。唐穆宗时,平定成德兵马使王庭凑兵变有功,加封为右仆射,进封魏国公。

崔铉

崔铉(?~869) 唐代宰相,字台硕。户部侍郎崔元略之子。擢进士第,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唐会昌三年(84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与李德裕不和,罢为陕虢观察使。宣宗初,擢河东节度使。大中三年(849),以御史大夫召,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博陵郡公。大中九年(855),出为淮南节度使。咸通初,徙山南东道、荆南二镇,封魏国公。卒于江陵。他是柳公权书《神策军碑》的撰写者。唐德宗时,苏冕编纂《会要》40卷,创立了典志类史书的会要体,记载从高祖到德宗九朝的典章制度,尔后崔铉据此写成《续会要》四十卷,续编德宗到宣宗的史事。

李文暕

李文暕,唐宗室,郑孝王李亮孙,襄邑恭王李神符子,官幽州都督、魏国公。垂拱中,坐累贬藤州别驾,诛。

窦怀贞

窦怀贞(?-713年),字从一,唐朝宰相,左相窦德玄之子。

窦怀贞早年历任清河县令、越州都督、扬府长史,后升任御史大夫,依附于皇后韦氏,娶皇后乳母为妻,被时人讥讽为国赩。唐隆政变后,他杀妻请罪,被贬为濠州司马,再次依附太平公主,得以被召回朝,任殿中监,不久拜相,任左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封中山县公。同年九月,改任侍中。

窦怀贞与太平公主结为朋党,官至尚书右仆射、平章军国重事。玄宗继位后,迁左仆射,晋封魏国公。他与太平公主图谋不轨,意欲作乱,结果事情泄露。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窦怀贞畏罪自杀,死后被改为毒姓。

杨元琰

杨元琰,参与张柬之领导的神龙政变,功成加封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睿宗即位,三迁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初,拜太子宾客致仕。

路岩

路岩,字鲁瞻,路群之子,唐代大中间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职。

36岁居相位,国家权力落入他与韦保衡手中,“二人势动天下”。后因权位之争与韦保衡交恶,被贬出京城,出任剑南节度使,之后再入京,升迁为中书令,封魏国公,重掌大权。

后被视为有“异图”坐罪。先移任荆南节度使,赴任途中被贬为新州刺史,后又被免官、流放、抄家。至新州,皇帝下诏赐死,并割取喉管验证。

杨国忠

杨国忠,本名杨钊,唐中期权臣。杨贵妃同曾祖兄,张易之之甥。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之后,升任宰相,因搞倒李林甫有功,封魏国公,改封卫国公。死于安史之乱。

李绛

太常卿李绛进封魏国公。

五代

桑维翰

桑维翰(898年—947年),字国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臣,石敬瑭卖国的帮凶。唐朝河南府洛阳人。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及第,后投奔河阳节度使石敬瑭为幕僚。石敬瑭勾结契丹篡国,他极力赞成,并由他办理具体事宜,以贿赂、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皇帝”为条件获得契丹帮助,为石敬瑭灭后唐立下汗马功劳。936年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桑维翰两度出任宰相,广受贿赂,权倾朝野。后晋少帝石重贵在位时,封魏国公。契丹灭晋时,被后晋降将张彦泽缢杀。

符彦卿

符彦卿(898年 ─ 975年),字冠侯。中国五代及北宋初期将领,曾多次与辽朝军队作战。一生共侍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后汉高祖时封魏国公,后周太祖时封封淮阳王,后进封卫王。后周世宗时,改封魏王。

宋朝

赵普

赵普,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周时任赵匡胤推官,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为北宋开国功臣之一。历任右谏议大夫,户部侍郎,枢密副使,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等职。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宋太宗时又两度拜相。淳化三年春,拜太师,封魏国公。是年七月薨。追封韩王,配飨太祖庙,谥忠献。

韩琦

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庭。 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蒋之奇

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一作颍叔。北宋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嘉祐二年(1057)考“春秋三传科”中了进士。蒋之奇为官40余年,当官为民,长于理财,治漕运,以干练称。学识深厚,著作等身。他能诗善书,尤工篆书,传世墨迹有《辱书帖》《北客帖》等。

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改知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因好友龙邹浩因言事获罪受株牵连被贬。到宋徽宗建中年间,之奇恢复为翰林学士,拜同知枢密院。第二年,又由枢密院副职调任为正职。

崇宁元年(1102)升为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府。后又因弃河、湟事被革职。告老回乡后去世,终年74岁。去世不久,皇帝又全部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穆”。《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九、李心传《旧闻证误》 卷一、孙觌《鸿庆居士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六、史能之 《(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五等都有记载。

张浚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抗金大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调山南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绍兴间,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隆兴元年(1163),封为魏国公。隆兴二年八月﹐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乾道五年(1169)谥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子:张栻、张杓;孙:张焯、张忠纯、张忠恕。

洪皓

洪皓,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生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怀康国济民之志,秉忠孝节义之风,积极入仕,谱写了人生和家族的光环篇章。是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岁中进士,殿试中“北宋六贼”王黼左丞相、朱勔宁远军节度使,见洪皓器宇轩昂、仪表堂堂、文才超群、答辩如流、绝非常人。欲招为女婿。洪皓侦知王、朱两人都是奸臣蔡京的党羽,就坚决回绝了。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归赠太师魏国公,卒谥“忠宣”,原配无锡沈氏,朝散大夫沈复之女、太常博士沈松年之妹,封魏国夫人,绍兴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殁,享寿五十。又妣陈氏,宋高宗曾援笔撰《赞忠宣像》。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齐名。洪皓长子洪适,榜眼官至丞相,太师、魏国公,有四十卷古文字学专著《释隶》闻世。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靖康元年二月,追封范仲淹魏国公。

冯拯

冯拯(958~1023),字道济。宋朝宰相。乾兴元年,进封魏国公。

赵宗懿

赵宗懿,宋太宗赵炅的曾孙、商恭靖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的长子。初封濮国公,英宗时为宿州团练使,封和国公。宋神宗时,镇宁军节度使、魏国公宗懿追封舒王。

赵宗惠

赵宗惠,赵允升之子,赵元佐之孙,宗室,因祖父赵元佐死后追封魏王,赵宗惠降级袭封魏国公。

赵宗立

赵宗立,赵允言之子,赵元佐之孙,宗室。本来是赵宗惠袭封,但是由于中书上书说赵宗惠是旁支不应袭封,于是改令赵宗立袭封魏国公。

赵士伣

《宋史》载:宗室士伣追封魏国公。

赵楷

赵楷,宋徽宗第三子,初名赵焕,始封魏国公,进高密郡王、嘉王,历奉宁、镇安、镇东、武宁、保平、荆南、宁江、剑南西川、镇南、河东、宁海十一节度使。政和八年,廷策进士,唱名第一。母王妃方有宠,遂超拜太傅,改王郓,仍提举皇城司。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北伐之役,且将以为元帅,会白沟失利而止。钦宗立,改镇凤翔、彰德军。靖康初,与诸王皆北迁。

赵材

赵材,宋徽宗之子,早死。魏国公。

赵旉

赵旉(1127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宋高宗对他格外疼爱。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授,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后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三岁。宋高宗追封其为“元懿太子”。

秦桧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汉族,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逝,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史浩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极,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史弥远

史弥远(1164年—1233年),字同叔。南宋中期权相、右仆射史浩之子。宋宁宗、宋理宗两朝宰相。宝庆元年封魏国公。追封卫王,谥忠献。

留正

留正,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七十八岁。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名符其实的“三朝元老”。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累官签书枢密院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学士等职,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卒赠太师,谥忠宣。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先后封申国公、越国公、卫国公、魏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死后追封魏郡王,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武行德

武行德(908年—979年),并州榆次人。家贫,樵采自给。体伟力大,石敬瑭召入帐内。后晋天福初,授奉国都头,改控鹤指挥使,宁国军都虞候。刘知远起兵太原,即称河阳都部署,奉表劝进。广顺初,加兼侍中,迁河南尹、西京留守。周世宗即位,兼中书令,进封宋国公。入宋,加中书令,进封韩国公,再授忠武军节度使,改封魏国公。以本官致仕。

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贾昌朝

贾昌朝(997—1065)字子明。宋朝宰相、文学家、书法家,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真宗(朝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谥文元,卒年六十八。著作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百二十二卷。

辽国

韩匡美

《辽史》载:南京统军使魏国公韩匡美封邺王。

赵思温

赵思温(?-公元939年),字文美,卢龙人。性格果锐,膂力惊人。最初奉燕帅刘仁恭为主公,后投降后唐李存勖。神册二年(公元917年),辽太祖派大将攻夺燕地,赵思温前去降附。官检校太师。死后被追封为太师、魏国公。

萧惠

萧惠(983-1056) ,辽朝中期重臣。字伯仁,又作贯宁、管宁,小字脱古思,契丹族,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初从伯父萧排押征高丽,力战破高丽奴古防守之军,以功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开泰时,历南京统军使,东京留守事、西北路招讨使,封魏国公。后迁南京统军使,历顺义军节度使、东京留守、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北枢密使,进封韩王。重熙中,帝征西夏,惠从河南进兵,因未设备,夏师突至,军败,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重。还师,因子慈氏奴战死,诏释其罪。后改封魏王卒。

元朝

张文谦

张文谦(1216—1283),邢州沙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农学家。县志称其为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是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张文谦身居高位,刚明简重,凡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在元朝初期稳定国家、建立纲纪、恢复经济、制定历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御史中丞、昭文馆大学土领太史院事、枢密副使等职。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宣。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张文谦升任中书左丞,协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积极主张轻摇薄赋,与百姓休养生息,得到百姓的称赞。在治理大名时,张文谦重用郭守敬,考察该地区水利,治理河道,发展生产。1262年张文谦将聪明过人、精通天文历法的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赋才华的郭守敬有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机。

1264年,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整顿吏治,兴学重教,积极传播汉地先进文化,使西夏落后、鄙野的羌俗为之一变。在西夏时,张文谦还支持郭守敬对唐徕、汉延等大小数十条渠道进行疏浚修复,万余顷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现“塞北江南”的景象。

1270年,元朝中央设司农司(后改称大司农司),张文谦以参加攻事兼任司农卿,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掌管劝课农桑、水利、乡学、义仓等事。这些农官巡行各地,劝保农桑,指导生产,不几年,功效昭著,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进了元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天下后,张文谦以昭文馆大学土身份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制定历法的工作。王恂、郭守敬等人在张文谦的支持、领导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四海测验,掌握了大量准确的天文数据,于1280年编订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授时历》,将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张晏

张晏,张文谦之子。仕至御史中丞,死后赠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文靖。

昔里爱鲁

昔里爱鲁,昔里钤部之子。初袭职大名路达鲁花赤。至元五年(1268),从云南王征金齿诸部,立有战功。后数年间,累迁广西、云南,历任宣抚使、招讨使、副都元帅、参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书右丞,从镇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战,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疠而卒,赠平章政事。

因其子昔里教化有功,加赠爱鲁太师,追封魏国公,改谥忠节。

昔里教化

平章政事教化太子太保、太尉、平章军国重事、魏国公。

布鲁海牙

布鲁海牙(1197年—1265年),又译勃鲁海牙,大蒙古国大臣。畏兀儿人。元朝名臣廉希宪之父。先世是高昌畏兀儿贵族,年轻时即归附成吉思汗,随蒙古军西征。后成为忽必烈之母唆鲁禾帖尼的家臣,专管燕京、中山的军民匠户。不久,升任为真定路达鲁花赤,后改官为燕南诸路廉访使,执法平允,慎于用刑。后升顺德等路宣慰使。布鲁海牙不仅为官清廉,且汉化很深,以其官职“廉访使”为子孙取汉姓“廉”。元成宗大德年间赠仪同三司、大司徒,封魏国公,赐谥号“孝懿”。

廉希宪

廉希宪(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畏兀儿族。大蒙古国至元初著名政治家,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父布鲁海牙,曾任燕南诸路廉访使,遂以官为姓,子孙皆姓廉。廉希宪幼魁伟,举止异凡儿。稍长,笃好经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忽必烈目为“廉孟子”,由是知名。

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宪宗九年(1259年),从攻南宋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宪宗死,劝忽必烈北归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等阴谋叛乱。旋以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将浑都海进攻。进中书平章政事,综核名实,裁抑侥幸。论事帝前,无所顾忌,曾言阿合马奸,史天泽被谗时,廉希宪力为之辨。

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宪行省荆南。他至镇后,禁剽掠,录用故宋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至元十四年(1277年),因病召还。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受命领中书事,然病情日重。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宪病故,年五十。大德八年(1304年),赠清忠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正”。后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尚书。封魏国公。

粘合重山

粘合重山,金朝的贵族,知道金朝快灭亡,投降元朝,授中书平章政事,死后,封魏国公,谥宣昭。

粘合南合

粘合南合,魏国公粘合重山子。封魏国公,谥宣昭。

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窦默

窦默(1196—1280),古代医家名。初名杰,字汉卿,后改名,字子声,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赵与芮

赵与芮,宋理宗赵昀的弟弟,在宋是封荣王。投降元朝后封醇贤大学士,封魏国公。

赵孟頫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宋朝宗室,赵与芮之子,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实录》。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李孟

李孟(1255—1321),字道复,号秋谷,元代中叶政治家。封秦国公、韩国公。死后,赠旧学同德翊戴辅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文忠。

盖苗

盖苗(1290—1347),字耘夫,元朝大名路元城人。他为官清正,爱怜百姓,是著名的良吏。死后,赠摅诚赞治功臣、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魏国公,谥文献。

董抟霄

董抟霄(?-1359) 元朝将领。字孟起,磁州(今河北磁县)人。曾参与镇压元末农民起义,战功卓著。后被义军首领毛贵击杀,赠宣忠守正保节功臣、荣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定。

靳德进

靳德进,元朝天文学家。死后,赠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文穆。

张留孙的三代祖先

张留孙(1248~1321)又名张宗师,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始祖,名留孙,字汉师。张留孙是张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领袖。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亡,张宗演应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留孙从行。次年,宗演还龙虎山,留孙留大都,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之职。后来,他经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历次加封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开府仪同三司。

大德年间,元成宗追封他的三代祖先都为魏国公。

明朝

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汉族军事家、明朝开国功臣,曾任中书省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好友,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明仁宗之外祖父。

吴(注:西吴)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吴(注:张士诚之东吴)功,封信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达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长得罪,进位第一。

至正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领袖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这是他一生中几乎唯一的失利),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洪武十七年(1384年)患背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辉祖

徐辉祖,徐达长子。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袭,领中军都督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文帝卽位,削爵。永乐五年卒。徐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达薨,嗣爵。以避皇太孙讳,赐今名。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元将阿鲁帖木儿隶燕府,有异志,捕诛之。还领中军都督

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燕王子高煦,辉祖甥也。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久之,命帅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俄被诏还,诸将势孤,遂相次败绩。及燕兵渡江,辉祖犹引兵力战。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万历中录建文忠臣,庙祀南都,以辉祖居首。后追赠太师,谥忠贞。

徐钦

徐钦,徐辉祖子。永乐五年七月辛巳袭。九年,钦与成国公朱勇、定国公徐景昌、永康侯徐忠等,俱以纵恣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钦归就学。十九年来朝,遽辞归。帝怒,罢为民。仁宗即位,二十二年十月乙巳复故爵,是年十一月庚子卒。

徐显宗

徐显宗,徐钦子。洪熙元年三月戊寅袭。正统十三年卒。

徐承宗

徐承宗,徐钦子,徐显宗弟。正统十三年七月戊子袭,领前府。天顺初,守备南京,兼领中军府,公廉恤士有贤声。天顺七年十二月庚寅卒。

徐俌

徐俌(1450-1517),徐承宗子字公辅,凤阳人,徐达五世孙。成化元年(1465)袭爵。成化十五年,奉孝陵岁祀,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弘治九年(1496),掌中军都督府事,守备南京。弘治十三年辞解任,获准许,加太子太傅。正德六年(1511),仍奉命守备南京。徐俌先后历官数十年,性最孝,持身廉慎。对权贵,气刚严,不少抑,见者莫不畏惮。正德十二年七月十二日病卒于官。年六十八。赠太傅,谥庄靖。

徐鹏举

徐鹏举,徐奎璧之子,徐俌孙。正德十三年十一月,从祖父徐俌那里继承魏国公爵位。隆庆四年二月薨,享国五十七年。

正德十六年守备南京兼掌中军都督府事。嘉靖四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初三薨。

徐邦瑞

徐邦瑞,徐鹏举子。隆庆六年四月丙寅袭。万历二年,南京中府佥书。十七年卒。

徐维志

徐维志 ,徐邦瑞 子。一作徐继志,万历十七年九月丙寅袭。十九年正月己酉协守南京兼领后府。二十一年八月癸未卒。

徐弘基

徐弘基,徐维志 子。万历二十三年七月己亥袭,佥书南京军府。三十五年协守南京,领后府。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启元年,以疾辞任,加太子太保。崇祯十四年复守南京,加太傅。卒谥庄武。

徐文爵

徐文爵,徐弘基之子。崇祯末袭。在南京向满清投降,贬为庶民。也有说在南京投降的魏国公叫徐久爵。在《清世祖实录》里则作徐州爵。这三个名字或者是同一个人,又或者是三兄弟,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标签: 农学家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