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枝,女,豫剧旦角。本姓胡,生于开封县罗王乡的胡毛寨村。7岁那年,双枝的父亲因病去世,双枝和她母亲失去了生活来源,孤女寡母的常受族人欺负,于是流落到开封,栖身破庙靠乞讨度日。在乞讨中,双枝的母亲遇到了老乡——在开封大相国寺靠说河南坠子谋生的艺人马司光,就改嫁他为妻。从此,胡双枝改姓马,跟着继父赶场说书,才有了安稳的住处、有了口饱饭吃。8岁那年,马双枝开始随继父学河南坠子,13岁便在开封大相国寺唱红。马双枝对河南坠子这一艺术形式十分痴迷。她聪明灵巧、记性好、学得快,不出一年,就可以顶替继父在台上唱“小段”了。马双枝手打简板一开口,声音虽然还显稚嫩,但却清脆柔媚、婉转悠扬,很受听众喜爱,纷纷往台上扔赏钱。到了13岁时,马双枝已经是大相国寺曲艺舞台上的一名红角了。1927年的一天,永安舞台的男旦演员李瑞云和年轻的班主杨金玉信步来到马双枝的书棚下,两人都被马双枝清纯的形象、优美的唱腔和出色的表演所吸引,久久不肯离去。后来,杨金玉和李瑞云找到马司光,说出了想请马双枝姐妹几个改唱梆子戏的意思。马司光也想让女儿们多一个挣钱的门路,欣然答应。就这样,马双枝就和说坠子书的三个姐妹马桂枝、马玉枝、范丽凤一起拜了永安舞台的著名演员李瑞云、杨金玉为师,改唱梆子戏。那时马双枝年方十六,正当妙龄,一双小脚,长相俊俏,光彩照人,在剧中扮演张爱姐,形象秀美、娇艳妩媚,唱腔清脆甜润、灵巧华丽,表演细腻活泼、清新动人,观众纷至沓来,无不喝彩叫好,一时轰动省城,永安舞台“人满为患”,马双枝从此和豫剧结下不解之缘。后来,马桂枝、马玉枝、范丽凤等人又重回坠子书场,唯独马双枝留下,成为永安舞台的头牌演员。马双枝和杨金玉结婚后继续在永安舞台演出,10年间,共演出剧目二三百出,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妇女形象:如《蝴蝶杯》中的胡凤莲、《罗帕记》中的张淑贞、《春秋配》中的姜秋莲、《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香囊记》中的周凤莲、《打金枝》中的金枝等,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各具特色。尤其是她在《花打朝》中扮演的七奶奶在罗府赴宴吃鱼的一场戏,马双枝从生活中提炼表演素材,演得惟妙惟肖、俏皮生动、令人捧腹,被开封观众编成了歇后语流传:马老双吃鱼——得手。马双枝和杨金玉可谓模范夫妻。杨金玉不但是好演员、好掌班,而且还是个好老师,很注意教育培养人才,阎立品、崔小英等都曾拜他为师,其他如马金凤、李秀荣、李真荣、王梅英等也都受过他的教益。他的门徒遍及开封,当时有传言说:“进了开封不用问,不是杨门就是赵门。”“赵门”是赵清和,“杨门”就是杨金玉。马双枝和杨金玉的结合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两人生活上互相照顾,艺术上互相促进,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一直被同行们称道,传为美谈。马双枝从小缠脚,三寸金莲走起台步来轻盈袅娜,犹如凌波微步一般,深受欢迎,当地老百姓编顺口溜说“看戏要看马小脚,看后顶吃一服药”“空着肚子赤脊梁,也得看看马双双”。1938年开封沦陷前夕,杨金玉、马双枝夫妇率领戏班逃出开封,一路向西,在西安演出,为豫剧在大西北的传播做出了贡献。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双枝和丈夫一起返回河南,在许昌周围和开封附近的长垣、封丘一带演出,并在长垣王世禄科班担任教师,后来以此为基础成立了长垣新艺剧团。1951年,马双枝应邀到西安市民众剧团担任主演,已经年届中年的马双枝再次叱咤西北舞台。1956年,河南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马双枝应邀参加。当时,她已经45岁了,可在与曹子道联袂演出的她的拿手好戏《花打朝》时,其风采不减当年,博得满堂喝彩。马双枝也为豫剧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后期,许多女演员如马金凤、阎立品、马兰香等慕名投师,她都乐为教授。这些徒弟后来都成为豫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马双枝在培养这些新秀方面功不可没。马双枝性格刚强,从不趋炎附势。在“文革”中,马双枝遭受迫害,下放到西华农场劳动改造。1979年10月平反后重返西安,退休养老。1980年,马双枝因身心俱瘁病逝于西安。河南文艺界有关部门及亲朋好友、学生等致电哀悼。西安市隆重召开了追悼会,西安豫剧团所送挽联为“坤伶先驱名载艺术史册,艺苑园丁汗浇中原桃李”。
出生: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逝世:1980年,农历庚申年
标签: 豫剧旦行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