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和,男,评书演员。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丞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1912年),正式拜张致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致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以及天津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聊斋志异》单行本。
出生: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逝世:1955年1月16日,农历甲午年腊月廿三日
标签: 评书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