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欧阳通
2023-07-14 13:09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 中文名:欧阳通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中国
  • 出生日期:公元625年
  • 逝世日期:公元691年
  • 代表作品:《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

  • 欧阳通介绍

    欧阳通(公元625~公元691)唐代大臣、书法家。字通师,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书。初拜兰台郎,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人物简介

    欧阳通,欧阳询第四子。询去世时,通尚年幼,母徐氏抚养至殷,盼子继承父业。询书手迹,散在民间,家藏无几,徐氏不惜重价购回若干。通朝夕临摹,书法大进。

    初拜兰台郎,凤仪中迁中书舍人,母徐氏病故,通居丧尽哀,时论称有唐60年来,朝官中居丧最严谨者。后迁怀州刺史,衡尉卿。累迁殿中丞、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封渤海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中国历代宰相志》)为相月余,武后欲废中宗,立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泣谏,进折邪之说,请立睿宗为太子。言甚切,忤逆武则天。天授二年(691)为来俊臣陷害下狱,五毒备至,终无异词。来俊臣只好对岑长倩长子岑灵源用刑,诬欧阳通、格辅元等数十人谋反,“皆陷以同反之罪,并诛死”。神龙元年,诏追复官;还家产,立庙祀之,并荫一子官继嗣。

    夫人胡氏,生子三:幼明、幼让、幼咸(因员公子、从弟欧阳韶配王氏无出,承父命特出继福建晋江潘湖欧阳韶为嗣)。

    欧阳通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碑刻有《道因法师碑》及《泉南生墓志》。时人称其父子书法为“大小欧阳体”。今长沙市望城县书堂山下,尚有其父子读书习字处遗迹。

    子孙后代

    欧阳幼明,字仲廉

    欧阳璟,字崇文,候官令

    欧阳琮,吉州刺史

    欧阳昶,字子愿,渤海子欧阳幼让

    欧阳琮有八世孙欧阳万为安福令,有二孙欧阳雅、欧阳楚。

    欧阳雅世系:欧阳雅,字正言

    欧阳铉

    欧阳鄠、欧阳郴、欧阳邦

    欧阳邺

    欧阳谟

    欧阳托,字达明

    欧阳效,字德用,韶阳簿

    欧阳远

    欧阳楚有孙欧阳鄂和子欧阳成。

    相关文献

    出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丁母忧,居丧过礼。起复本官,每入朝,必徒跣至皇城门外。直宿在省,则席地藉藁。非公事不言,亦未尝启齿。归家必衣缞绖,号恸无恒。自武德已来,起复后而能哀戚合礼者,无与通比。年凶未葬,四年居庐不释服,家人冬月密以毡絮置所眠席下,通觉,大怒,遽令彻之。 五迁,垂拱中至殿中监,赐爵渤海子。天授元年,封夏官尚书。二年,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为相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通与岑长倩固执以为不可,遂忤诸武意,为酷吏所陷,被诛。神龙初,追复官爵。

    书法特色

    据《旧唐书》载欧阳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 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由此可见,欧阳通的书法渊源家法,尽学父书,《述书赋》有“继美”之誉,并赞之曰:“父掌礼邦,子居庙堂,随运变

    化,为龙为光”。通对自己的书法亦很自负,特别是对文房四宝特别讲究,张主鷟《朝野佥载》谓其:“常自矝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和管,狸毛为心,复以秋兔毫。松以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坚薄白滑者,乃书之。” 其书流传其代表作有《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铭》。欧阳通的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挺劲,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十分浓重的隶意,这就成为他楷书的一种特色,这种锋棱的捺在书法术语中称为“批法”刘苫载《书概》谓:“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正由欧阳通善用仰势、背势和锋棱之势,故能给人的一种神采奕弈的艺术感受。明王世贞其书曰:“《道因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但锋芒棱角太露既促成了他的书法特色,也成为历代评论家的众矢之的,杨士奇批评他的字“少含蓄之趣”,《书断》谰其书“瘦怯于佼”这与当时时代惟“君子藏器”的审美观念有关,事实上书法艺术的负格当注重于阴阳的某一方面时,势必急略了另一方面,不管如可欧阳通的楷书矩*森严,笔力清劲,结字雅正,意度飘逸,乃不失为一代名家。

    作品欣赏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李俨撰,欧阳通书,

    现收藏於西安碑林。碑全文楷书,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高312厘米,宽103厘米。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建。碑文完整无缺,碑头雕作螭首,碑额处雕饰佛瞰,瞰下横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

    欧阳通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此碑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但锋芒棱角太露,这既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方面的局限,即“少含蓄之趣”(杨士奇)。清何绍基称此碑“险劲横铁,往生育突过乃翁”。故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欧阳通楷书点事谨严清劲、结字雅正、取势多端的特点,又要防止其用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分扁平倾倒等问题。道因法师据梁启超考《续高僧传》查无此人。故“其学业行谊,赖此碑以继”(见《饮冰宝文集》)。

    家谱世系

    《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古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 福建欧阳氏古谱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配偶

    一世 欧阳通 625-欧阳韶626-配王氏夫人

    二世 欧阳幼明645- 欧阳幼咸655-配蔡氏孺人(通公季子)

    三世 欧阳昶公670-欧阳素公672-配郑氏恭人

    四世 欧阳琮公700- 欧阳衍公700-配范氏夫人

    五世 欧阳晤公725- 欧阳昌公725-配黄氏淑人 (琮公季子入承)

    六世 欧阳彻公756- 欧阳詹公755-配林氏宜人(承眷长沙)

    七世 欧阳弦公775-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配徐氏恭人

    八世 欧阳邈公800-欧阳澥820-配陈氏淑人

    九世 欧阳规公825-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字克章号狮山居士870-配刘氏黄氏二夫人

    十世 欧阳绪公850- 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嫡子)配李氏夫人

    十一世 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欧阳观952-郑氏夫人

    十二世 欧阳诚公(和公)900- 欧阳修1007-

    十三世 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 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 欧阳托公(弦公)975-

    十六世 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 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07年出生时间相差甚远)。

    唐朝宰相

    唐高祖▪ 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杨恭仁▪ 封德彝▪ 裴矩▪ 高士廉▪ 李元吉▪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李世民唐太宗▪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李靖▪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高士廉▪ 温彦博▪ 岑文本▪ 魏徵▪ 侯君集▪ 杨师道▪ 戴胄▪ 刘洎▪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崔仁师▪ 杨弘礼▪ 王珪▪ 杜淹▪ 杨恭仁▪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李勣唐高宗▪ 长孙无忌▪ 褚遂良▪ 于志宁▪ 张行成▪ 高季辅▪ 李勣▪ 柳奭▪ 宇文节▪ 韩瑗▪ 来济▪ 崔敦礼▪ 李义府▪ 许敬宗▪ 杜正伦▪ 辛茂将▪ 任雅相▪ 卢承庆▪ 许圉师▪ 上官仪▪ 刘祥道▪ 窦德玄▪ 乐彦玮▪ 孙处约▪ 姜恪▪ 陆敦信▪ 戴至德▪ 刘仁轨▪ 杨武▪ 李安期▪ 张文瓘▪ 赵仁本▪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来恒▪ 薛元超▪ 李义琰▪ 高智周▪ 张大安▪ 裴炎▪ 崔知温▪ 岑长倩▪ 郭正一▪ 魏元同▪ 王德真▪ 郭待举▪ 刘景先武则天▪ 刘仁轨▪ 薛元超▪ 郭正一▪ 姚崇▪ 裴炎▪ 袁恕己▪ 敬晖▪ 岑长倩▪ 郭待举▪ 魏元同▪ 刘景先▪ 韦弘敏▪ 桓彦范▪ 王德真▪ 武承嗣▪ 崔詧▪ 李景谌▪ 韦方质▪ 裴居道▪ 韦思谦▪ 苏良嗣▪ 张光辅▪ 韦待价▪ 范履冰▪ 傅游艺▪ 宗秦客▪ 欧阳通▪ 狄仁杰▪ 任知古▪ 崔神基▪ 崔元综▪ 李昭德▪ 娄师德▪ 陆元方▪ 豆卢钦望▪ 王孝杰▪ 杨再思▪ 周允元▪ 王方庆▪ 宗楚客▪ 武三思▪ 吉顼▪ 张锡▪ 韦安石▪ 朱敬则▪ 唐休璟▪ 张柬之▪ 韦承庆▪ 骞味道▪ 沈君谅▪ 王本立▪ 邢文伟▪ 武攸宁▪ 史务滋▪ 格辅元▪ 乐思诲▪ 裴行本▪ 杨执柔▪ 李游道▪ 袁智弘▪ 姚璹▪ 李元素▪ 王璇▪ 韦巨源▪ 苏味道▪ 韦什方▪ 杜景俭▪ 孙元亨▪ 李道广▪ 王及善▪ 魏元忠▪ 李峤▪ 李怀远▪ 顾琮▪ 李迥秀▪ 韦嗣立▪ 崔玄暐▪ 房融▪ 刘袆之唐中宗▪ 袁恕己▪ 武三思▪ 李怀远▪ 刘景先▪ 岑长倩▪ 郭待举▪ 韦弘敏▪ 崔玄暐▪ 杨再思▪ 张柬之▪ 房融▪ 韦承庆▪ 桓彦范▪ 敬晖▪ 祝钦明▪ 魏元忠▪ 豆卢钦望▪ 韦巨源▪ 李峤▪ 于惟谦▪ 苏瑰▪ 宗楚客▪ 纪处讷▪ 张仁愿▪ 韦嗣立▪ 崔湜▪ 赵彦昭▪ 韦温▪ 郑愔▪ 裴谈▪ 岑羲▪ 张嘉福▪ 李旦▪ 姚崇▪ 韦安石▪ 唐休璟▪ 萧至忠▪ 张锡唐睿宗▪ 李隆基▪ 李峤▪ 萧至忠▪ 张仁愿▪ 韦嗣立▪ 赵彦昭▪ 韦安石▪ 苏瑰▪ 唐休璟▪ 裴谈▪ 张锡▪ 岑羲▪ 崔湜▪ 刘幽求▪ 钟绍京▪ 李日知▪ 薛稷▪ 姚崇▪ 崔日用▪ 宋璟▪ 郭元振▪ 张说▪ 窦怀贞▪ 魏知古▪ 陆象先唐玄宗▪ 刘幽求▪ 韦安石▪ 魏知古▪ 崔湜▪ 陆象先▪ 窦怀贞▪ 岑羲▪ 萧至忠▪ 郭元振▪ 张说▪ 姚崇▪ 卢怀慎▪ 源乾曜▪ 宋璟▪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杜暹▪ 萧嵩▪ 宇文融▪ 裴光庭▪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李适之▪ 陈希烈▪ 杨国忠▪ 韦见素▪ 崔圆▪ 崔涣▪ 房琯唐肃宗▪ 韦见素▪ 崔圆▪ 裴冕▪ 崔涣▪ 李麟▪ 苗晋卿▪ 张镐▪ 王玙▪ 吕諲▪ 李岘▪ 第五琦▪ 李揆▪ 萧华▪ 裴遵庆▪ 元载▪ 房琯唐代宗▪ 李适▪ 苗晋卿▪ 裴遵庆▪ 元载▪ 李辅国▪ 刘晏▪ 李岘▪ 王缙▪ 杜鸿渐▪ 裴冕▪ 杨绾▪ 常衮唐德宗▪ 崔佑甫▪ 常衮▪ 李勉▪ 杨炎▪ 卢杞▪ 马燧▪ 关播▪ 萧复▪ 乔琳▪ 刘从一▪ 姜公辅▪ 李晟▪ 张延赏▪ 韩滉▪ 崔造▪ 柳浑▪ 李泌▪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卢迈▪ 崔损▪ 赵宗儒▪ 郑余庆▪ 齐抗▪ 高郢▪ 郑珣瑜▪ 张镒▪ 齐映▪ 浑瑊▪ 窦参▪ 卢翰▪ 杜佑▪ 刘滋唐顺宗▪ 杜佑▪ 郑珣瑜▪ 高郢▪ 韦执谊▪ 杜黄裳▪ 袁滋唐宪宗▪ 贾耽▪ 韦执谊▪ 杜佑▪ 杜黄裳▪ 袁滋▪ 郑余庆▪ 于頔▪ 郑絪▪ 武元衡▪ 李吉甫▪ 韩宏▪ 裴洎▪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宏靖▪ 韦贯之▪ 王涯▪ 崔群▪ 李墉▪ 李夷简▪ 皇甫镈▪ 程异▪ 令狐楚▪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李逢吉▪ 裴度唐穆宗▪ 韩宏▪ 裴度▪ 李夷简▪ 令狐楚▪ 张弘靖▪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元稹▪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皇甫镈唐敬宗▪ 李程▪ 窦易直▪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裴度唐文宗▪ 裴度▪ 韦处厚▪ 杨嗣复▪ 李珏▪ 李宗闵▪ 段文昌▪ 宋申锡▪ 李德裕▪ 李固言▪ 郑覃▪ 王涯▪ 李训▪ 贾餗▪ 舒元舆▪ 李石▪ 陈夷行▪ 崔珙▪ 崔郸▪ 路随▪ 李逢吉▪ 杜元颖▪ 王播▪ 牛僧孺▪ 窦易直唐武宗▪ 李固言▪ 李石▪ 杨嗣复▪ 崔郸▪ 牛僧孺▪ 崔珙▪ 李德裕▪ 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崔铉▪ 杜悰▪ 李回▪ 郑肃▪ 李珏唐宣宗▪ 李让夷▪ 李绅▪ 郑肃▪ 李回▪ 白敏中▪ 韦琮▪ 崔元式▪ 李德裕▪ 卢商▪ 马植▪ 周墀▪ 崔龟从▪ 任铭▪ 魏扶▪ 裴休▪ 魏谟▪ 崔慎由▪ 郑朗▪ 萧邺▪ 刘瑑▪ 夏侯孜▪ 蒋伸▪ 令狐绹唐懿宗▪ 令狐绹▪ 白敏中▪ 萧邺▪ 夏侯孜▪ 蒋伸▪ 杜审权▪ 杜悰▪ 毕諴▪ 杨收▪ 曹确▪ 高璩▪ 萧置▪ 徐商▪ 路岩▪ 于琮▪ 韦保衡▪ 王铎▪ 刘邺▪ 赵隐▪ 萧仿▪ 崔彦昭唐僖宗▪ 郑畋▪ 卢携▪ 王铎▪ 李蔚▪ 郑从谠▪ 崔沆▪ 豆卢瑑▪ 王徽▪ 裴澈▪ 萧遘▪ 韦昭度▪ 郑昌图▪ 杜让能▪ 孔纬▪ 张浚▪ 韦保衡▪ 赵隐▪ 刘邺▪ 裴坦▪ 刘瞻▪ 刘崇望▪ 萧仿▪ 崔彦昭唐昭宗▪ 韦昭度▪ 孔纬▪ 杜让能▪ 张濬▪ 刘崇望▪ 崔昭纬▪ 徐彦若▪ 郑延昌▪ 王抟▪ 崔胤▪ 李磎▪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王溥▪ 独孤损▪ 柳璨▪ 陆希声▪ 苏检▪ 卢光启▪ 韦贻范唐哀帝▪ 裴枢▪ 独孤损▪ 崔远▪ 柳璨▪ 张文蔚▪ 杨涉

    标签: 中国人物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