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差异程度可从三个层面来审视:基因差异、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非平均分布在全球;由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且初级生产更高,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较为丰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覆盖地球表面虽不足10%,却拥有全球约90%物种。海洋生物多样性则以西太平洋沿岸(海面温度最高)及各海洋的中纬度区域较高。物种多样性分布呈现出纬度梯度。生物多样性大多有密集于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倾向,且随着时间愈加繁盛,但是由于森林砍伐带来的主要后果,预期未来生物多样性可能会趋缓。生物多样性和维系着生命的许多过程(演化、生态及文化)息息相关。
环境变化剧烈通常会导致大规模灭绝。地球上曾经存活过的所有物种,估计超过99.9%(总计超过50亿种)已经灭绝。世上目前物种数量约有1,000万至1,400万种,其中约120万种已被登录,超过86%物种则尚未被描述。相关DNA碱基对的总量估计为5.0x10,重达500亿吨。相较之下,生物圈的总生物量预估有高达4万亿吨的碳。2016年7月,科学家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最后共同祖先(LUA)中识别出355个基因的组合。
地球年龄约为45.4亿年。目前的共识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至少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即冥古宙炽热岩浆开始凝固后的始太古代。西澳大利亚34.8亿年前的砂岩中发现了微生物席化石。还有在格陵兰岛西部37亿年前变质沉积岩中发现的石墨也是早期生物物质物理证据。2015年在西澳大利亚41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生物物质的残迹”,引述其中某位研究人员的说法:“如果地球生命相对出现得这么迅速,放诸宇宙间可能也是常态。”
生命起源以降,发生过五次生物集群灭绝及几次小型灭绝事件,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大规模地急遽下降;然后在周期式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之后,经常也伴随着生物多样性急剧上升。但是人类出现以后,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基因多样性也一损俱损,被称作第六次大灭绝—全新世灭绝;人为影响正是主因,栖地破坏尤甚。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健康有许多正面影响,少数研究呈现的负面影响算是瑕不掩瑜。
标签: 生物学家
- 彩乃圣罗(彩乃せいら) 07-24
- 心阳希美(心陽のぞ美) 07-24
- 七绪绯美佳(七緒ひみか 07-24
- 阳野爱实(陽野めぐみ) 07-24
- 1818黄金眼郑女士 07-24
- 发际线男孩小吴 07-24
- 乔瓦尼·多梅尼科·马拉迪 07-24
- 夏尔-欧仁·德洛奈 07-23
- 板垣公一 07-23
- 平山清次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