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荣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我本科电气自动化,浙江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博士后。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2005-至今),我受Herbert Simon《人工科学》中“设计科学”思想激励,坚持“工程师的立场和视角”,致力于在技术哲学、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论》研究中开拓“交叉学科”新思路,发展出一套“工程设计哲学理论与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十余年来在科学演化、技术人工物双重属性理论、工程设计方法TRIZ、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工程伦理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和《资本论》等方面有着持续且连贯的研究。代表作《工程设计哲学》荣获2015教育部三等奖(交叉学科)和2014年浙江省政府三等奖,《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荣获2017年浙江省政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已在《哲学研究》、《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Springer国际会议论文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国外访学:(1)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2007年10月-2008年11月),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额资助,师从世界著名技术哲学家Peter Kroes教授,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与写作。(2)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15年2月-2016年2月),合作教授Peter Kroes,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荣誉兼职: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教学工作《资本论》与当代(博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研究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生)工作研究项目“技术哲学社会人工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ZX027),2019.7-2022.6。“当代增强技术的未来与实践面向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20ZD045)第五子课题,2020.12-2025.12。“‘互联网+双创’的伦理与社会稳定风险”,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16ZJQN013YB),2016.7-2018.6。(已结题)“《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工业革命思想及当代应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项课题)(16MGC0404),2016.4-2017.12。(已结题)“中国工程职业制度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程实践的伦理形态学研究”(15ZDB015)第四子课题,2016.1-2020.12。“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C35042),2016.1-2017.12。(已结题)“《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技术和拜物教思想研究——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项课题(13MGC0112),2013.7-2015.6。(已结题)“马克思技术哲学与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的比较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13ZJQN037YB),2013.11-2015.6。(已结题)“面向对象的改进型物-场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5158),2010.1-2012.12(已结题)。“当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CGZX06YBQ),2010.8-2012.8(已结题)。“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国博士后基金会项目(20090461399),2009.12-2011.6(已结题)。“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浙江省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B09ZX01),2009.9-2010.8(已结题)。“面向对象的物-场模型改进型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0009663),2009.11-2011.3(已结题)。参与项目:“面向公共安全的跨媒体呈现与验证和示范平台”,科技部(2012CB316406)[973项目“面向公共安全的跨媒体计算理论与方法”(2012CB316400)第六子课题]。2012.1-2016.12。“制造强国背景下工程创造力的测评、提升机理及系统性开发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974172),2020.1-2023.12,参与(2/8)出版著作(1)潘恩荣:《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ISBN 978-7-308-15185-6。(2)潘恩荣:《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陈凡、罗玲玲:中国技术哲学与STS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004-9988-6,中图分类号:TB21-02。获奖:1.《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017年11月24日,1/1。2.《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第一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奖,青年成果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10月28日,1/1。3.《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第二十四届“董氏基金”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2017年6月10日,1/1。4.《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三等奖,教育部,2015年12月10日,1/1。5.《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014年2月28日,1/1。6.《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合会,2014年9月3日,1/1。7.《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第二十届“董氏基金”优秀成果论文奖,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2013年5月23日,1/1。8.《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12月27日,1/1。9.“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11月23日,1/1。[以《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和《走向工程设计哲学》联合申报]10.《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第十八届“董氏基金”优秀成果论文奖,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2011年4月30日,1/1。荣誉:仲英青年学者,2019年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5年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013年(第二期),哲学政治学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2011年(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浙江大学“青年岗位能手”,2013年观点一、浙大教授提出“明日科学”理念2017-05-19 21:00|浙视频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张迪拍友乔丽莎编辑余西萌http://zj.zjol.com.cn/news/645256.html?from=timeline&weixin_share_count=52017年5月19日,在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期间的“智慧共享体系实验室研讨会”上,潘恩荣教授提出“T+1科学”,即“明日科学”理念。潘恩荣认为,在人工智能普遍应用的未来社会,“人机秩序”重构将引发社会角色、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等重大变化。例如,消费者即生产者:当一个消费者需要某个产品时,他就可以调用智慧共享体系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知识储备,消费者同时变身生产者,制造出新产品。二、潘恩荣、张为志:《无科学不哲学》[N],《中国科学报》,2018-12-24,第7版。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2/342121.shtm?id=342121&bsh_bid=3300142191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以下简称“智能革命”)很可能掀翻打碎现有的哲学—人文体系,引发“覆巢之祸”。因此,能否保有某些“完卵”——哲学—人文的种子——变得格外重要。如果哲学—人文远离智能科技甚至批判智能科技,都将制造哲学—人文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对立甚至冲突。如果我们要保有某些哲学及人文的种子,选择合作竞争远比对立冲突有效。因此,哲学—人文研究主动与智能科技实施“大跨度文理交叉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思路。智能革命背景下,哲学—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智能科技及其工业革命展开,如此哲学—人文才能以“时代精华”的形态存在且保留种子,而不是成为故纸堆的“人话传说”。简单来说,这样的理想状态是一种“无科学,不哲学”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科技已经开始冲击现代化世界大局的“人”的概念。当“人”的概念发生重大变迁,现代化世界大局也将发生重大变迁。对于当代中国的哲学—人文研究而言,它不仅可与智能科技交叉产生新的研究领域,还可以在现代化世界大局变迁之际挖出已经在故纸堆中的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人文思想与智能科技交叉而获得新的种子——新的研究增长点。三、潘恩荣、孙宗岭:《在历史中汲取创新文化的养分》[N],《浙江日报》,2019年3月18日,第8版。从马克思断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文化已经初具雏形,有成气候之象。惟创新者立、惟创新者富、惟创新者强,已经成为公理。百家争鸣就是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历史形象,是各种创新勃发所需要的“土壤”。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文化,需要探寻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根源,这必须从百家争鸣中循脉溯因。时代问题的凸显,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术生态的生机,政府合理的政策等集成形成的创新文化孵化了百家争鸣。政府要充分且必要地履行责任,为各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各项坚实的保障,营造创新的观点不被忽视、创新的行为不被轻视、创新的人才不被蔑视、创新的成果不被漠视的执政环境,孕育尊重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的社会气象。鉴先秦时代百家争鸣,资中国新时代创新文化,百家提观点、百家寻路子、百家搞创新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一个“富矿”。讲座公益公开《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在线”栏目(主站)公益公开:https://www.wiscean.cn/online/intro/zju-02B站公益公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T4y1A7aS本讲座主要面向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技术专家及相关从业人员阐述一种新的人工智能伦理理念和思路——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仅仅依靠外在于技术的伦理道德规范人工智能使用,难以从源头上遏制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从内在于技术的伦理道德维度探索并建立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本讲座内容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伦理部分研究,版权所有。作者系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作者之一。本讲座内容首发于2020年7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暑期工程博士政治课系列报告。引用请按格式要求注明来源:1)学术引用格式:潘恩荣:《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R/OL],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暑期工程博士政治课系列报告,2020年7月14日,https://www.wiscean.cn/online/intro/zju-02。2)非学术引用格式:「智海在线前沿系列讲座」|潘恩荣:《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暑期工程博士政治课系列报告,2020年7月14日,https://www.wiscean.cn/online/intro/zju-02。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与工程伦理、《资本论》哲学思想、人工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学位第一专业博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设计理论、工程设计哲学、设计文化(设计学[工学],科学学位第二专业博导,工业设计系,计算机学院)(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伦理”工程博士伦理导师,专业学位,教育部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中心(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导师是CAD中心金小刚教授]""近期论文
(1)潘恩荣:《一种特殊的设计进路:通过技术促使公众理解艺术》,《信睿周报》,2020(20):6-7.https://mp.weixin.qq.com/s/-oER9gxI9NY4YbqducSofw(2)潘恩荣、杨嘉帆:《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0(3):33-39.(3)潘恩荣、孙志艳、郭喨:《智慧集成与反身性资本重组——人工智能时代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动力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2):42-47.(4)潘恩荣、陈婧洁:《“最多跑一次”的新工业革命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6):21-27.(5)潘恩荣、阮凡、郭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问题重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介入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19(5):93-99.(6)潘恩荣,孙宗岭:《“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的工程伦理风险根源探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5):96-101.(7)潘恩荣,孙宗岭,张为志:《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6日,第1640期,第6版.(8)潘恩荣,阮凡,林佳佳:《资本逻辑背景下技术集成的社会风险及其演化机制》,《科学学研究》,2018,36(10):1744-1749.(9)潘恩荣,杨明芳,林佳佳:《“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对新疆地区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一种“宏观的工程伦理”思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6):62-68.(10)吴旭平,潘恩荣:《“两山”理论的制度性实在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7):70-75.(11)潘恩荣,杨明芳,乔丽莎:《公众与创新创业——工业革命视野中“互联网+双创”的伦理盲区及其应对》,《自然辩证法研究》(封面文章),2016,32(12):53-57.(12)潘恩荣:《<资本论>研究需要引入“技术逻辑”》,《哲学研究》,2015(9):103-107.(13)潘恩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哲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8):41-46.(14)潘恩荣:《科研伦理问题背后的两种科学——一种技术辩证法视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4):22-28.(15)潘恩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动力建构——基于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视角》,《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5-52.(16)潘恩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的思维惯性》,《浙江社会科学》,2014(11):100-105.(17)潘恩荣:《面向对象的改进型物-场模型研究》,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十一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4)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程学科2012年度结题项目成果汇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44.(18)潘恩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与自然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封面文章),2014,30(3):41-46.[《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2014(7):72-78.](19)潘恩荣:《马克思与技术哲学经典》,《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7日,B4版.(20)E.Pan:Object-Oriented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ical Artifacts.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Reflections on Practice,Principles and Process,Springer,2013,329-341.(21)潘恩荣:《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哲学研究》(封面文章),2012(1):98-10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12(5):22-23;《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2012(5):26-32.](22)潘恩荣:《技术方法论研究——TRIZ的方法论基础》,载陈凡、陈红兵、王天恩编:《技术与哲学研究(2010-2011年第六卷)》,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366-370.(23)潘恩荣:《TRIZ与技术认识论》,《科学学研究》,2010,28(6):816-821.(24)潘恩荣:《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哲学研究》,2010(1):107-112.(25)潘恩荣:《走向工程设计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2):61-67.[《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2010(4):21-31.](26)潘恩荣:《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自然主义式的认知》,《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5):43-47.(27)潘恩荣:《科学概念的认知进路与转向——科学技术论视野》,《科学学研究》,2006,24(1):12-17.[《新华文摘》,报刊文章篇目辑览,2006(9):168.](28)潘恩荣,何亚平,肖国强:《创新文化研究与波普尔哲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1(10):5-9.(29)潘恩荣,何亚平:《区域文化中的异化现象》,《科学学研究》,2003,21(S1):6-10.(30)潘恩荣:《谈谈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性》,《今日科技》,2003(8):12-14.广州市南沙区创化计算机法律解读技术及应用研究院“学术与工程伦理咨询委员会”,主任(2019-2024)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9-2024)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2018-)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创新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2019)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11-)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2010-2013)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员(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相关人物
最新收录
- 张贤明 05-29
- 朱晓海 02-29
- 陈敬熊 02-29
- 乔纳森·道林 02-29
-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02-29
-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02-29
- 阿梅代奥·阿伏伽德罗Am 02-29
- 杨笛一 02-29
- 劳伦斯爱德华佩奇 02-29
- Oren Etzioni 02-29
- 夏洛特·弗罗塞·菲舍尔 02-29
- 刘芸 02-27
- 周希正 02-27
- 周琳琳 02-27
-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