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强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刘永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获得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和答辩成绩均为优秀(summa cum laude)。2014年起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任教,2015年评定副教授。先后获得德国阿登纳奖学金、马尔巴赫奖学金、CSC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和资助。在柏林自由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目前重点从事跨学科图像研究、舞蹈、表演与述行文化研究、文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已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和其它项目10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4项。主持大学慕课《德语现代主义文学》和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德语文学概论》的建设项目。近几年的主讲课程包括:(一)德国文学史与作品选读本课程采用德国原版多媒体音像历史教材,通过原著节选阅读,使学生掌握德国文学的主要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了解德语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课程以启蒙运动作为切入点,主要介绍19世纪和20世纪后德语文学发展,按各个时期选读经典作品。(二)西方文论本课程主要研读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若干经典理论作品(如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何谓启蒙?》、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悲哀》、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克勒:《创造性的信仰》、本雅明:《经验与贫乏》、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等)。文本皆为德文选段,力图通过文本细读和研讨,使参与者能够基本把握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和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三)德国文学理论本课程讲授德语国家文学理论的基本历史演进概况、主要理论框架和理论流派,重点学习内蕴式文本阐释理论(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叙事学理论,接受美学、文化学理论以及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课程结合文学文本,学习德语国家的文学生成、传播、接受和文学影响和作用方面的理论。科研项目主持完成的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世纪初德语文学的图像性问题研究”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德语早期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语言反思和图像诗学”浙江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霍夫曼斯塔尔与卡夫卡的文化理论研究”校级青年项目:“海涅诗作中的舞蹈与越界”校级青年项目:“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原始主义思潮”校级青年项目:“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的美学构想及其艺术表现”浙江卫视委托项目:“纪录片《爱上中国》策划、翻译”校级教改项目:大学慕课《德语现代主义文学》课程建设2016年德国马尔巴赫文学档案馆博士后项目:“霍夫曼斯塔尔对中国文学的创造性接受”2018年德国马尔巴赫文学档案馆博士后项目:“安德里安文稿中的自我虚构”浙大文科专项项目:“霍夫曼斯塔尔对文字化交往模式的反思与批判”校级青年项目:“19世纪德语现实主义文学的空间诗学研究”主持进行中的项目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的视觉感知与身体表达研究”(项目编号:17CWW014)。参与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当代外国文学大事记:1980―2000年》(项目编号:06Aww001)子项目《德语文学卷》(王炳钧、任卫东主编;已结项)。浙江大学吴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0&ZD135)子课题“二十世纪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范捷平教授主持;已结项)。上海外国语大学卫茂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歌德全集》翻译项目”(项目编号:14ZDB090)子课题“歌德美学和自然科学著述翻译与评注”(谢建文教授主持;进行中),与范捷平教授共同负责翻译歌德的《自然科学论稿》。浙江大学王永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索引(CFLSI)的研制和应用”(项目编号:18ZDA284),第四子课题(高奋教授主持;进行中)。专著Schriftkritik und Bewegungslust:Sprache und Tanz bei Hugo von Hofmannsthal.(《文字批评与动觉愉悦——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的语舞主题研究》)Würzburg:Koenigshausen&Neumann,2013。(关于该著作的专题评论文章:Ditta Rudle:Hofmannsthal und der Tanz seiner Zeit.In:Der Tanz.22.Mai 2014;Vincent Kling:Yongqiang Liu,Schriftkritik und Bewegungslust:Sprache und Tanz bei Hugo von Hofmannsthal.(Book review).In:Journal of Austrian Studies,2015,Vol.48(3),p.136-138.)编著1.(与范捷平合作)主编:《跨学科图像研究》(德文学术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出)2.独立主编:“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之《冯至卷》,丛书总主编:许钧、郭国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出)译著(德)莉莉·塔尔:《精英下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瑞士)赫尔曼·黑塞:《罗斯哈尔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与谢莹莹合译)。(德)洛蕾利斯·辛格霍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德)弗兰克·施茨廷:《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与丁君君合译)(德)彼得·斯洛特戴克:《犬儒理性批判》,河南大学出版社(与贾涵斐合译,即出)。参与著作王炳钧、任卫东主编:《当代外国文学大事记:1980-2000年》(德语文学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负责撰写“1989年”、“1999年”、“2000年”三个年度单元的部分)。范捷平等著:《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第六卷)现代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负责撰写关于“法国和德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章节)。期刊专栏主持“图像研究”专栏,撰写专栏导读,载:《德语人文研究》2020年第1期。译文:(德)E.T.A.霍夫曼:《沙人》(节选),载:《外国文学》,2006年第5期。(德)托马斯·马内科:《宠物店男孩》,载:《红桃J(德语新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组织召开研讨会2015年5月,浙江大学“主体话语批评”全国学术研讨会(与李媛教授共同担任会议负责人)。2016年10月28日-30日,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浙江科技学院外语学院/中德学院承办的“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动物、人、机器”全国学术研讨会(与范捷平教授共同担任会议负责人)。2019年11月1日-3日,浙江大学“中德图像交叉研究国际研讨会”(独立担任会议负责人)。教学获奖1.2014-2015学年院级优秀班主任2.2015-2016学年校级优秀班主任科研获奖论文《东方和西方的平衡——以<埃及海伦>为例论霍夫曼斯塔尔晚期创作中的和谐思想》获得“第十三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二等奖”。研究领域
现当代西方文论近现代德语文学戏剧学媒介研究""近期论文
格奥尔格的象征之歌。载:《德语学习》,2005年第6期。荷尔德林的天鹅之歌。载:《德语学习》,2006年第1期。霍夫曼斯塔尔的“生命之歌”。载:《德语学习》,2006年第2期海涅文学奖之争。载:《德语学习》,2006年第6期德语文学术语诗歌篇,连载:《德语学习》,2008年第1、2、3期。“我不想知道我是谁”——海纳米勒诞辰八十周年纪念。载:《德语学习》,2009年第3期诗人的文学宣言——评格林贝恩的《备忘录》。载:《德语学习》,2009年第4期文字与图像的拼贴游戏——评赫塔穆勒的诗歌创作。载:《德语学习》,2009年第6期审美与感知方式——论霍夫曼斯塔尔的诗剧《傻子与死亡》。载:《德语学习》(学术版),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冯亚琳等(主编):《感知、身体与都市空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从言说到观看——论霍夫曼斯塔尔的《一封信》。载:《德语学习》(学术版),2010年第2期。'Tiere oder Goetter oder beides zugleich'. Hofmannsthals Begegnung mit St. Denis und ihre Auswirkung auf seine Tanzaesthetik. In: Literaturstrasse. Würzburg 2012 (Band 13)东方和西方的平衡――以《埃及海伦》为例论霍夫曼斯塔尔晚期创作中的和谐思想。载:《外国语文》,2012年第5期。Mediale Verschraenkungen von Sehen und Lesen. Allegorische Anschauung in Hugo von Hofmannsthals Das Glück am Weg. In: Literaturstrasse. 2013 (Band 14) .“我试图回忆,但我回忆到的只是种种回忆”——论霍夫曼斯塔尔《在希腊的瞬间》中的记忆和主体性问题。载:《德语人文研究》,2013年第1期。象征与献祭仪式——论霍夫曼斯塔尔《谈诗》中的象征理论与原始主义。载:《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文字秩序中的越界尝试――论霍夫曼斯塔尔《时间的胜利》中的感知模式与媒介间性。载:《德语人文研究》,2014年第1期。Hugo von Hofmannsthals Suche nach Unmittelbarkeit in Diskursen der Intermedialitaet und Interkulturalitaet. In: Hans-R. Fluck / Jianhua Zhu (Hrsg.): Vielfalt und Interkulturalitaet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 Tübingen: Stauffenburg, 2014.Befreiung von den Schranken der Schrift: Das 'Primitive' und das Schöpferische bei Hugo von Hofmannsthal. In: Literaturstrasse. 2014 (Band 15) .Schriftkritik und Performanz des Koerpers. Hugo von Hofmannsthals erste Tanzdichtung Der Triumph der Zeit. In: Qian Minru / Wei Yuqing (Hg.): Interlingualitaet, Interkulturalitaet, Interdisziplinaritaet.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15.Tanz aus der Haut. Verwandlung im Tanz bei Heinrich Heine. In: Literaturstrasse. 2015 (Band 16).“跃出自己的肌肤”――海涅诗作《波马雷》和《阿塔特罗尔》中的舞蹈与越界。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Hugo von Hofmannsthals Aesthetik des Schoepferischen vor dem Ersten Weltkrieg. In: Wei Liu / Andreas Kurz (Hg.): 1914 – Ein Jahrhundert entgleist. Wien: Praesens 2015.Wahrnehmung und Gebaerde in Hugo von Hofmannsthals Pantomimeszenarium Das fremde Maedchen. In: Literaturstrasse. 2016 (Band 17).霍夫曼斯塔尔《陌生女孩》中的身体姿势与视觉感知。载:《德语人文研究》,2016年第2期。Auf der Schwelle zwischen Raum- und Sinnordnung. Strategien der Raumkonstruktion bei Adalbert Stifter und Franz Kafka. In: Literaturstrasse. 2017 (Band 18, Heft 2).Wechselseitige Affizierung von Bild und Schrift in Hugo von Hofmannsthals Prosatext Die Bilder. In: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2017 (Band 25)Bookreview: Handbuch der deutsch-jüdischen Literatur. In: PaRDes. Zeitschrift der Vereinigung für jüdische Studien e.V. 2017 (Heft 23).审美、图像与主体危机——论霍夫曼斯塔尔的诗剧《愚人与死神》。载:范捷平主编:《主体话语批评》。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Hugo von Hofmannsthals jüdische Pantomime Der Schüler. In: Oesterreichische Literatur in China, Band 4: Jüdisches Oesterreich – jüdisches China. 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n aus dem 20. Jahrhundert. 2018 (Bd 4).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的美学构想及其艺术体现——以杂文《论哑剧》和哑剧《爱神与普绪刻》为中心。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8年第2期。(原载于:《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霍夫曼斯塔尔哑剧《学徒》中的理性批判、舞蹈与仪式性。载:《外国语文》,2018年第5期。霍夫曼斯塔尔《两幅画》中的“看”与“读”。载:《德语人文研究》,2018年第2期。Ueber die Bild-Schrift-Relationen in Hugo von Hofmannsthals Prosatexten Bilder und Das Glück am Weg. In: Jahrbuch der Oesterreich-Bibliothek in St. Petersburg. Band 13: Oesterreichische Literatur: Kommunikation, Rezeption, Translation. 2019 (Bd. 13). The Aporia of Language Criticism in Hugo von Hofmannsthal's Chandos-Letter. In: The Proceedings of 2019 Youth Academic Forum on Lingust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 2019.论霍夫曼斯塔尔《途中幸福》的图像性特征。载:《外国文学》,2019年第6期。Poetik der Vision in Hugo von Hofmannsthals Augenblicke in Griechenland. In: Literaturstrasse. Chinesisch-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Sprach- und Literaturwissenschaft. Sonderband 1: Das gute Leben. Hrsg. v. Hans Feger / Natalie Chamat. 2019, S. 43-52.担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浙江省翻译协会理事;《外国文学研究》《上海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科技学院学报》《Literaturstraße》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标签: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相关热点
最新收录
- 千奈美(ちなみん) 06-25
- 皆川琉衣(皆川るい) 06-25
- 凪光(凪ひかる) 06-25
- 织本濑里乃(織本せりの 06-25
- 冈本莉里 岡本莉里 (おか 06-25
- 凯蒂·佩里(水果姐) 06-25
- 吉高宁宁(吉高寧々 Nene 06-25
- 水咲优美(水咲優美) 06-25
- 三月光(三月ひかる) 06-21
- 澪川遥(澪川はるか)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