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罗群
2023-05-17 14:37
  • 罗群
  • 罗群 - 研究员 博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罗群: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9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煤田地质勘探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是石油数学地质,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2001年9月任教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石油构造分析,博士论文题目是“断裂控烃理论及其在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和柴达木盆地中的应用”,该博士论文2002年、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同年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2001年9月进入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从事断裂控油气作用研究,2005年8月出站后留校。曾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石油地质学》、《数学地质》、《油气资源综合评价》、《油气田勘探》、《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测量学》、《断裂控烃理论》、《地震成藏学》、《纳米石油地质学》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地质学学科前沿课。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顶,国家973项目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获省部级技进步一等奖6顶、二等奖5项、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著学术著作6部.参编一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曾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负责石油地质专业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1997年被评为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授予“大庆石油学院1996-1997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任北京市第25届博士后联谊会常务理事;2003年-2012年创建和发展高科技企业“北京石大博创复杂油气藏技术开发中心”,任总经理、董事长; 201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大学2008-2010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9年创建地质学领域学术网站“地质论坛(www.dizhiluntan.com)”,创办“地质论坛”研究会。罗群博士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浓,在盆地构造研究与断裂控油气作用分析、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于1998年5月系统地提出“断裂控烃理论”, 2009年提出“地震成藏学”概念,并在2011年初步建立“地震成藏学”的学科理论框架;2014年提出“纳米石油地质学”的理论构想。代表作品有:1998年5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2002年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石油-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2007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2012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地震成藏学导论》;201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高原内陆咸化湖盆断裂控烃机制与控藏模式》。由他带领的多学科团队在陆相盆地断裂控盆控烃控藏、地震--地质一体化、致密油成藏与地质评价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报、中央电视台华人频道、中国科技成果等知名媒体曾报道。

研究领域


石油数学地质、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

近期论文


1993
(1)Luoqun.Fault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in LS fault depression,Nanjing university and US geological survey press,1993.5
(2)Luoqun..Inversion structure and traps in LS depression,Nanjing university and US geological survey press,1993.5
1996
(3)刘银河, 罗群. 松辽盆地梨树凹陷反转构造特征[J]. 地质论评, 1996(S1):78-82.
(4)罗群, 卢宏, 刘银河, 等. 梨树凹陷断裂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6(03):6-10.
(5)白新华, 罗群. 松辽盆地梨树与德惠凹陷地震地层的划分对比[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6(04):1-6.
(6)罗群, 施尚明. 圈闭评价的可靠性探讨[C]// 全国石油行业质量可靠性学术研讨会. 1996.
(7)罗群.白新华. 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系统,成油体系动力学论文集. 地质出版社,1996 , 88-94.
1997
(8)张树林, 罗群, 白新华. 圈闭评价的可靠性探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7(01):9-11.
(9)罗群. 试谈如何建立科研运行的良好机制[J]. 中国地质教育, 1997(01):52-54.
(10)罗群, 白新华, 刘银河. 圈闭成藏动、静态综合评价法[J]. 地质科技情报, 1997(02):52-57.
(11)白新华, 罗群. 汤原断陷中生界地层及含油气远景预测[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7(04):33-35.
(12)张树林, 罗群, 白新华. 大庆长垣以西断层倾向盘天然气聚集效应与成因分析[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7(1):9-11.
1998
(13)罗群, 白新华, 张树林. 松辽盆地大安—新肇地区天然气聚集成藏条件研究[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8(01):42-45.
(14)罗群, 白新华, 刘晓冬. 汤原断陷次级凹陷充填序列及石油地质意义[J]. 新疆石油地质, 1998(02):53-56.
(15)罗群,白新华,张树林. “复杂地区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及其在汤原断陷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 1998(20):30-38.
(16)白新华,罗群.断层封闭性评价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8(22):89-102.
1999
(17)罗群. 大庆长垣以西天然气成藏条件定量分析[J].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1999(01):5-11.
(18)罗群. 汤原断陷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 新疆石油地质, 1999(02):14-19.
(19)罗群, 白新华. 汤原断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03):247-251.
(20)罗群.“断裂控烃理论”概要[J],勘探家,1999(04):08-14.
(21)罗群. 辽河盆地冷家地区断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6):1-5.
(22)罗群. 创新思维及其运行模式[J]. 中国地质教育, 1999(2):16-18+45.
(23)罗群. 新时期高校教研室管理模式探讨[J]. 石油教育, 1999(7):25-26.
(24)罗群. 圈闭成藏的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21(3):207-214.
(25)罗群.白新华. 断裂封闭性的可靠性探讨. 小型油气藏,1999, 4(2):1-5.
2000
(26)罗群. 辽河冷家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J]. 断块油气田, 2000(01):23-26.
(27)罗群, 孙宏智. 松辽盆地深大断裂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J]. 天然气工业, 2000(03):16-21.
(28)罗群, 孙宏智. 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关系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0(03):225-231.
(29)罗群. 辽河盆地冷家地区陈家逆断层特征与油气分布[J].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21(2):110-113.
2001
(30)罗群, 郑德山, 孙宏智. 地质-地震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法及其应用[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01):26-29.
(31)罗群, 刘为付, 郑德山. 深层火山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1(03):196-198.
2002
(32)罗群. 断裂控烃理论与油气勘探实践[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2,27(6):751-756.
(33)罗群, 白新华. 天然气藏的破坏机理与保存条件评价——以莺山断陷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2(02):98-101.
(34)罗群. 泥岩压实动态分析法定量评价石油初次运移[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02):71-73.
(35)张洪, 罗群, 于兴河. 欧北-大湾地区火山岩储层成因机制的研究[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2,27(6):763-766.
(36)高春文, 罗群. 生储盖组合划分新方案[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06):29-31.
(37)罗群,胡勇,李德生.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李德生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645-659
2003
(38)方立敏, 罗群. 北塘凹陷断裂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1-5.
(39)罗群, 庞雄奇.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3(01):1-5.
(40)孙德君, 罗群. 柴达木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战略方向[J]. 石油实验地质, 2003(05):426-431.
(41)罗群, 庞雄奇.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J]. 石油学报, 2003(03):24-29.
(42)庞雄奇, 罗群, 姜振学, 等.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J]. 地质科学, 2003(03):297-306.
(43)罗群, 庞雄奇. 断陷盆地群的含油气系统特征——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01):27-30.
(44)罗群, 庞雄奇, 边树涛,等. 一种可能存在的油气圈闭新类型——断层体油气圈闭[C]// 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
(45)罗群. 断裂控烃理论与油气勘探实践[C]// 石油大学. 2003:751-756.
2004
(46)彭勇民,黄捍东,罗群等. 东蹼凹陷文138断块沙二下亚段层序地层. 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47)白新华, 罗群. 东营凹陷纯东地区断裂划分及断裂活动特征[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4(06):1-3.
(48)姜振学, 庞雄奇, 罗群, 等. 柴北缘西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06):692-695.
(49)陈少军, 罗群, 王铁成, 等.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J]. 新疆石油地质, 2004(01):22-25.
(50)陈淑兰, 罗群.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聚集[J]. 天然气工业, 2004(03):22-26.
(51)马新华, 王涛, 庞雄奇,罗群等. 深盆气高孔渗富气区块成因机理物理模拟实验与解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4(04):383-388.
(52)白新华, 罗群. 利用异常地层压力参数判断断层封闭性[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06):13-15.
(53)罗群, 黄捍东, 庞雄奇, 等. 自然界可能存在的断层体圈闭[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03):148-150.
(54)于俊吉, 罗群, 张多军, 等. 北部湾盆地海南福山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实验地质, 2004(03):241-248.
2005
(55)姜振学, 庞雄奇, 曾溅辉,罗群等.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 地学前缘, 2005(04):507-516.
(56)罗群, 庞雄奇, 姜振学.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J]. 地质论评, 2005(02):156-162.
(57)刘元, 罗群, 庞雄奇, 等. 柴达木盆地马海气田地质特征及运聚成藏机理模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02):158-163.
(58)李凤君, 罗群, 陈淑兰,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构造油气运聚成藏机理与模式探讨[J]. 石油科学, 2005, 2(4):5-12.
2006
(59)罗群,吏锋兵,黄捍东,周海民. 中小型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12):560-573.
(60)李宏义, 姜振学, 庞雄奇,罗群等. 柴北缘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性聚集及成因[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05):586-590.
(61)陈晓云, 罗群. 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 断块油气田, 2006(05):8-10.
(62)李宏义, 姜振学, 庞雄奇,罗群等. 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J].地球科学, 2006(02):214-220
(63)姜振学, 庞雄奇, 罗群,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四—五号地区油气成藏过程[C]// 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
(64)韩保清, 罗群, 黄捍东,等. 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 28(4):12-14.
(65)王华桥, 邹伟, 罗群,等. 纯东地区目的层反射资料小波分频处理与解释[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06, 29(4):285-289.
(66)黄捍东, 罗群, 王春英等. 柴北缘西部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01):44-48.
2007
(67)王风华, 罗群, 李玉喜等. 柴达木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与成因[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02):19-22.
(68)王世艳, 罗群, 宋子学等.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盒8段深盆气藏含水层成因及其物理模拟[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03):413-418.
(69)黄捍东, 罗群, 刘洪昌等. 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7,29(5):49-53.
(70)董艳蕾, 罗群, 边树涛等. 纯化油田纯东地区断裂控烃成藏机理及模式[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7(04):6-9.
(71)罗群. 断裂控烃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 中国湖北钟祥, 2007[C].
(72)黄捍东,罗群,付艳,王保华. 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研究与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694-700.
(73)罗群, 黄捍东, 王保华等. 低序级断层的成因类型特征与地质意义[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03):19-21.
(74)黄捍东, 彭勇民, 罗群. 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文138断块沙二段下亚段层序地层[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04):7-11.
(75)彭勇民, 黄捍东, 罗群.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66块沙三下段精细沉积相分析[J]. 现代地质, 2007(04):705-711.
(76)罗群, 周海民, 董月霞, 等.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以南堡凹陷为例[J]. 中国石油勘探, 2007(02):7-14.
(77)李宏义, 汤良杰, 姜振学,罗群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七号构造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J]. 地质学报, 2007(02):271-276.
2008
(78)彭勇民, 黄捍东, 罗群, 等. 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湖底扇与重力流沉积[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8(01):32-38.
(79)廖林, 边树涛, 黄捍东,罗群等. 松辽盆地南部新立油田泉三、四段薄互层储层预测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8(06):811-818.
(80)周永炳, 罗群, 宋子学. 岩石物理相评价参数统计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8(02):76-79.
(81)罗群, 宋子学. 油气沿断裂向下幕式运移的机理[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02):170-171.
(82)罗群. 陆相断陷盆地坡折带成因类型及控砂模式——以南堡凹陷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15(6):10-13.
(83)罗群, 庞雄奇. 海南福山凹陷顺向和反向断裂控藏机理及油气聚集模式[J]. 石油学报, 2008(03):363-367.
(84)罗群,卫建荣. 测井组合识别-地震联合反演法预测薄层生物灰岩[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2008(04):103-107.
(85)杨晓敏, 罗群, 黄捍东, 等. 顺向断坡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以孤北斜坡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01):10-13.
(86)罗群.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2):115-120.
(87)罗群, 庞雄奇. 顺、反向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及其差异性--以海南福山凹陷为例,石油学报,2008年第3期.
(88)罗群,超压间歇释放断裂幕式倒灌机理及其勘探意义,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第3期.
(89)罗群.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冲断带断裂特征及其控藏模式[J]. 地球学报, 2008(05):619-627.
2009
(90)罗群, 黄捍东, 李玉喜. 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控藏模式[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34-38.
(91)杜玉山,罗群. “层序等时格架-旋回分级控制”联合地层划分对比法及其运用——以松辽盆地太东-宋芳屯地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09(04):161-165.
(92)黄捍东, 张如伟, 罗群, 等. 基于地震沉积学的隐蔽圈闭识别—一个胜利油田的实例分析(英文)[J]. Applied Geophysics, 2009(02):175-183.
(93)罗群, 黄捍东.地震成藏学的提出与应用[J]. 石油学报,2009(30):876-881.
(94)罗群, 姜振学. 地震成藏耦合分析法--一种高效快捷的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法[C]// 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
(95)罗群, 杨竞, 魏分粮. 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02):1-3.
2010
(96)罗群. 试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理论创新的概念、模式与思考[J]. 中国石油勘探, 2010(05):6-10.
(97)罗群. 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3):205-210.
(98)罗群.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的岩心观察描述——以文明寨致密砂岩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10(03):229-231.
(99)罗群. 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1):10-13.
(100)罗群. 断裂控烃理论的概念、原理、模式与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03):316-324.
2011
(101)黄捍东, 罗群, 赵迪. 深层高孔渗碳酸盐岩储层岩相识别模式与应用——以普光气田为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2):275-280.
(102)罗群. 断裂带的输导与封闭性及其控藏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5):474-479.
(103)彭勇民, 宋传春, 王登稳,罗群等. 济阳坳陷车15井区浊积扇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J]. 中国地质, 2011, 38(5):1289-1297.
(104)黄捍东, 曹学虎, 罗群. 地震沉积学在生物礁滩预测中的应用——以川东褶皱带建南—龙驹坝地区为例[J]. 石油学报, 2011, 32(4):629-636.
(105)鲍园, 罗群, 韦重韬, 等. 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南屯组有效储集层形成条件[J]. 新疆石油地质, 2011(05):461-463.
2013
(106)罗群, 王崇孝, 唐敏, 等. 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模式与关键技术应用尝试——以扇体圈闭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3(06):30-34.
(107)鲍园, 罗群, 王超勇, 等. 地震成藏学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1):280-286.
(108)罗群, 黄捍东. 深层低幅度构造解释思路与模式——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九区三叠系为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1):58-62.
(109)罗群, 宋岩, 姜振学. 致密油成藏研究现状、挑战与对策[C]// 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2013.
2014
(110)佟斯琴, 李斌, 罗群, 等. 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J]. 断块油气田, 2014,21(6):686-691.
(111)佟斯琴, 李斌, 罗群, 等. 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单砂层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35(4):517-525
(112)王崇孝, 罗群, 宋岩等. 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 2014(06):659-667.
(113)罗群, 张晨, 高雄雄, 等. 地震成藏学研究进展、内涵与挑战: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0: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 中国北京, 2014[C].
(114)罗群, 杨银平, 唐敏. 致密砂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以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油藏为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 36(3):41-45.
(115)汤国民, 罗群, 庞雄奇, 等. 柴北缘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成藏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4(01):17-22.
2015
(116)金珊, 高杨, 赵岩,罗群等. 阴极发光技术在酒泉盆地下沟组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 中国湖北武汉, 2015[C]
(117)李斌, 胡博文, 石小虎,罗群等. 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体系及典型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研究[J]. 地学前缘, 2015(06):167-176.
(118)汤国民, 罗群, 庞雄奇, 等. 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天然气来源及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5(04):446-456.
(119)汤国民, 罗群, 庞雄奇, 等. 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动态物理模拟——以柴北缘鄂博梁Ⅲ号构造为例[J]. 天然气工业, 2015(09):24-34.
(120)孙维凤, 宋岩, 公言杰,罗群等. 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致密油储层特征[J]. 地质科学, 2015, 50(1):315-329.
2016
(121)代全齐,罗群,张晨. 基于核磁共振新参数的致密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16(07):887-897.
(122)高雄雄, 罗群, 姚立邈, 等. 源储组合特征对花海凹陷致密油成藏的影响[J]. 特种油气藏, 2016(02):55-58.
(123)李斌, 罗群, 胡博文, 等. 湘西地区叠加型前陆盆地沉积环境演化模式研究[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6):81-90.
(124)李斌,胡博文,罗群等. 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录井地质数据的处理及应用[J]. 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2016(01):7-12.
(125)李斌,罗群. 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特种油气藏,2016,2016(5):12-16
(126)袁青,罗群. 齐家南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成藏模式,特种油气藏,2016,23(1):54-57
(127)Chen Zhang,Luofu Liu,M. Santosh,Qun Luo,Xin Zhang,Sediment recycling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vidence from Sr–Nd–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in granitoids of the Chinese Altay,Gondwana Research,2016,142-160.10.1016/j.gr.2016.08.009,SCI(一区)
(128)Chen Zhang, Qun Luo*, Xin Zhang, Luofu Liu, Dongdong Liu, Pengfei Wang, Keji Yang, Jian Wang, Yan Zhao,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Aketas adakitic granites in Eastern Junggar: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Geological Journal. Vol.53(2016), pp.80-101(三区)
2017
(129)罗群, 魏浩元, 刘冬冬, 等. 层理缝在致密油成藏富集中的意义、研究进展及其趋势[J]. 石油实验地质, 2017(01):1-7.
(130)罗群,冯桂莲,张晨,等. 纳米油气的结构化聚集成藏假说,特种油气藏,2017年, 24(1):6-10
(131)胡博文,李斌,鲁东升,罗群等. 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含气性主控因素——以湘西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03):83-91.
(132)Qun Luo , Chen Zhang* , Quanqi Dai, Dongdong Liu , Wei Yang, Luofu Liu ,Xiangye Kong, Xinpeng Wang , Xiaoyu Liu, Keji Yang .,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act carbonate pore–throat network systems in the Xiagou Formation in Qingxi Sag, Jiuquan Basin, China,”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159 (2017),pp.853–868(JCR分区:石油:一区)
(133)Chen Zhang , Deyu Zhu , Qun Luo* , Luofu Liu, Dongdong Liu , Lin Yan , Yunzhao Zhang.,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Permian LucaogForou mation tight oil reservoir, Junggar Basin, NW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vol.146 (2017) ,pp.279–295(三区)
2018
(134)刘洛夫,罗群,乔锦旗等,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村油田石炭系构造特征与成藏条件,地质通报,2018,37(1):70-82
(135))Chen Zhang , M. Santosh , Luofu Liu* , Qun Luo , Xindg Zhang , Dongdong Liu., “Early Silur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rie subduction in NW Junggar: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data on alkali granites and adakites,” Lithos,vol. 300–301 (2018) ,pp.314–329(一区,TOP)
(136)Chen Zhang , Luofu Liu , M. Santosh, Qun Luo , Xin Zhang., “Sediment recycling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vidence from Sr–Nd–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in granitoids of the Chinese Altay,” Gondwana Research , vol.47 (2017) ,pp.142–160(一区,TOP)
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论坛”研究会会长。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