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云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工作经历1974年1月-1975年6月,天津市武清县豆张庄乡高场村务农1975年7月-1978年3月,天津市武清县豆张庄乡高场学校任中学教员1985年1月至1986年9月,天津财经学院统计系,任助教、讲师1989年7月至1991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讲师1991年6月至199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系副主任,副教授1994年6月至200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9月至2009年6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6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9月至12月,世界银行中国项目咨询专家。2004年3月至5月,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千年发展目标(MDGs)重大项目设计国际咨询专家组)咨询专家。2004年4月至2007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ADB)(“改进中国服务业统计项目”)咨询专家。2007-2009,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西藏拉萨老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线研究项目设计咨询专家组)咨询专家。基金项目1.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国家体改委体改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等联合研究组,1997、1998、1999年,完成,其中1996年发展报告获奖,综合研究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2.首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北京市百人工程重点项目(1996年)。3.全国粮食商品批发价格指数编制研究,郑州商品交易所,1997年。4.“十五”规划指标体系基础研究,国家计委委托课题,1999年10月完成。5.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研究(张塞主持,本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八五重点项目,1999年2月完成。6.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与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合作),1998年完成。7.中国国际竞争力及综合国力统计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年6月完成。8.国际合作项目:Australia-China Trade after the Asia Crisis: Issues and Forecasts to 2020,1999年6月至12月(完成)。9.中国1995年工业普查统计分析研究,国家统计局工普办,1996年。10.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分析,国家医药医药管理局,1998年。11.中国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应用研究,国家计委委托课题,2000年8月完成。12.国际合作项目(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元启动后欧盟服务产业竞争力研究,1999年6月至2000年11月(完成)。13.中关村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北京市社科联项目,2000年1月至12月。14.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15.厦门市率先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厦门市政府,2000年8月至12月。16.怀柔县“九五”期间科技进步量化研究,怀柔县计委,2000年5月完成。17.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量化研究,教育部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2000年12月完成。18.中国国际竞争力应用研究,教育部第二批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999年至2001年。19.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20.北京市工业振兴计划项目跟踪调查方案设计,北京市科委,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21. 西部中心城市竞争力及综合统计分析,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1年1月至7月。22. 南阳市工业竞争力发展研究,南阳市政府,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23. 北京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量化研究,北京市科委,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24.北京房山区竞争力应用研究,房山区政府项目,2001年至2002年。25.北京市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001年6月—2003年12月。26.北京市18区县竞争力评价,北京市社科联项目,2002年1月至12月。27. 南海市城市竞争力研究,南海市政府项目,2002年4月至9月。28. 国际合作项目:Measuring the Outcome of China’s National Improved Stove Program, The Regent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1.12—2002.12。29.广西综合竞争力研究,广西自治区计委,2002年7月-12月。30.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研究,全国人口普查办项目,2002年10月。31.国民意识调查,日本文部省统计数理研究所,2002年10月。32.经济区划与西部县域经济人均指标比较研究,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33.有效利用碳氢燃料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证研究,日本能源研究所,2002年10月。34.中国高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研究,国家社科教育专项基金项目,2002年5月。35. 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与金融资源配置研究,国家开发银行,2002年-2003年。36.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间接因素分析,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3年1月至5月。37.中国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和企业竞争力定位研究,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2003年4月—2004年8月。38. 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分析研究,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3年11月-2004年7月。39.多用户遥感业务运行抽样技术与系统实现,科技部2003年度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项目,2003年12月。40. 中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研究,国家统计局企业经济调查总队,2003年11月—2004年12月。41.中日韩24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研究,2003年1月-2004年1月,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韩国三星集团经济研究所合作,日本外务省项目。42. 澳门特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澳门基金会,2003年11月。43. 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攻关项目,2003年12月。44. “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首都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北京市发改委项目,2004年6月。45.如何增强深圳的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深圳市发改委项目,2004年6月。46.“十一五”期间及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资源需求及对策研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2004年4月。47.北京市旅游卫星帐户及其分析应用研究,2004年7月-12月,北京市旅游局。48.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研究,2004年6月-12月,北京市西城区政府。49.北京市家庭、工作、性别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2004年1月-2004年12月,与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合作,日本文部科学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0.长三角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前期项目研究,2005年6月-11月。51.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2005年7月-12月。52. 国民意识调查,日本文部省统计数理研究所,2005年10月。53. 国民环境意识调查,日本文部省综合环境研究所,2005年11月。54.2005年度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态势评价,商务部,2006年3月。55.北京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9月—2008年10月。56.西藏宏观经济需求拉动研究,西藏区政府发改委,2006-01-25。57. GDP历史数据修订,国家统计局,2006-08-11。58. 援外比较研究,商务部,2006-08-28。59. 高技术产业统计体系,国家发改委,2006-09-29。60. 海淀区科技进步研究,海淀区科委,2006-10-26。61. 国家旅游卫星帐户测算编制技术,国家旅游局,2006-12-30。62. Innovatio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s : A Study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Secto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2006-08-21.6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代价研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7年4月-2008年6月。64. 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研究,国家统计局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项目,2007年5月。65. 农村对住宅空间抽样方法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农村抽样调查空间化样本抽选与管理系统”子课题,2007年11月-2010年10月。66. 改革与完善普查方法 北京市统计局 ,2008-07-02。67. 农村样本轮换方案研究 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 2008-10-29。68.服务经济发展研究--南海 佛山市南海区委 2008-10-08。69.我国对外援助统计数据整理与比较研究,商务部援外司,2008-10-15。70. 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功能开发,北京市统计局 2008-12-25。71. 基于微观数据的我国统计核算数据估算模型方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项目批准号:08JJD910248, 2008年12月18日.72. 海淀科技园区创新指数研究,海淀科技园区,2008-11-25。73. 广东省交通设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研究,广东省交通厅,2008年11月。74. 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端化研究,北京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09年3月。75. 海淀科技园区创新指数研究,海淀科技园区,2009-6-25。76. 北京市技术交易对经济发展贡献研究,北京市科委,2009年8月-2010年3月。77. 北京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北京市经济普查办公室重点项目,2009年9月—2010年5月。78.积极推动信用债券发展,加强债券市场建设,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09年7月。79.统计生产力与资源配置研究,国家统计局科研所重大项目, 2009年9月。80.北京市技术交易调查,北京市科委, 2009年10月-2010年5月。81.北京市重点行业竞争力与控制力研究,北京市统计局,2009年12月-2010年5月。82.中关村科技园区指标体系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体系研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10年6月。83. 欧美制造业回归的远景竞争力量化分析及与中国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商务部重大项目,2010年9月。84. 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研究,新华社道琼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85. 海淀区技术市场促进核心区建设作用研究,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2010-12-16。86. 改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律政策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010-11-25。87. 2009年海淀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交易统计分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10-10-12。88. 文化产业统计口径指标体系,文化部课题子课题,2010-09-01。89. 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研究,国家统计局工业司,2010-05-17。90. 北京市R&D对经济发展贡献研究,北京市统计局,2011年5月。91. 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研究,新华社道琼斯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92. 经济社会公共数据的空间统计样本数据开发及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12月。93. 北京旅游市场分析研究,北京市发展旅游委员会,2011年12月94.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商务部项目,2012年3月。95. 北京技术交易价格水平计算方法及发布标准研究,北京市科委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12年8月。96. 国家核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2012年12月。97. 中国统计质量保证框架研究,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2012年12月。98. 地区保险业增加值理论方法研究,保监会2012年12月。99. 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比较研究,中宣部体改办,2013年7月。100.我国主产区动力煤生产价格指数编制研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中国华能集团、郑州商品交易所,2013年11月。101.GDP的科学性和实际价值在哪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2013年10月。102.2013年海淀区旅游产业市场分析研究,海淀区旅游委员会,2013年10月。103. 基于大数据政府统计改革发展的互联网公司统计报表制度设计研究,国家统计局基地重点项目(编号201401),2014年8月。104. 中关村科学城作用研究,海淀区统计局队,2014年9月。105. 基于三经普数据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2014年12月。106. 基于普查的统计局名录库维护研究,西城区统计局,2014年10月。107. 海淀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规模控制统计研究,海淀区统计局,2014年12月。108. 海淀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统计分析研究,海淀区统计局,2014年12月。109. 海淀区高精尖经济结构统计分析研究,海淀区统计局,2014年12月。110. 高技术产业指标体系研究,国家发改委,2014年12月。111. 海关税收收入统计预测研究,国际海关总署, 2014年12月。112. 广东经济发展新常态新路径研究,广东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重点课题,2015年1月。113. 全球、地区与国内空间价格指数及其测算方法研究,国家统计局国际比较项目(ICP)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1月。114. 中国无线电频谱经济价值计算方法研究,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2015年7月。115. 海淀区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海淀区统计局,2015年10月。116.文化部全国扩大城乡文化消费政策试点城市评估,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16年9月。117.构建社会化技术市场统计工作体系,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16年12月。118. 互联网统计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重大攻关项目,2017年1月。119.大数据时空微结构统计方法及经济运行与社会活动风险精确监测研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7年1月。120. 文化部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17年9月。121.关于深化统计体制改革相关重大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统计局,2017年9月。122.新形势下北京市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空间实证研究,北京市统计局,2017年8月。学术奖励获奖成果1.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2013年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6月。2006年8月获第八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3.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8月。2006年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区域竞争力主题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5.统计学,参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9月。1995年获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与曹远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1999年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4.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2000年7月获第五届全国统计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成果奖。5.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问题和发展战略,统计研究,1996年第5、6期连载。1998年获第五届全国统计优秀成果二等奖。6.统计学(合著),1998年获第五届全国统计优秀成果二等奖。7.面向21世纪的中国院校高级统计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研究,2000年7月获第五届全国统计优秀成果二等奖。8.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月版),2001年12月获国家统计局全国优秀统计教材奖。9.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预测,2001年 7月获北京市统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0.厦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对策思路研究,2001年 7月获厦门市市委调研咨询报告一等奖。11.首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2000年12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2.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2002年6月获第六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13.关于评估、改进和保证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2002年6月获第六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课题二等奖。14.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研究,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5. 高等院校经济和工商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育研究,2002年6月获第六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课题三等奖。16.《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进步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第三届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课题二等奖,1996年6月。17.《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首届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6月。18.《我国宏观经济效益统计系统研究》,首届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1年6月。19. 北京市18区县竞争力研究,2002年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 海淀区企业创新发展实证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08年获第九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专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11月。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1995年获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2. 政府统计数据科学运用:中国工业化与结构转型效率研究(联合国工发组织研究报告),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3. 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1988-2008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2015年12月10日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主要教学成果获奖情况1、《国民经济统计学》(袁寿庄、赵彦云、高敏雪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1995年12月)2、“国民经济核算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199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3年9月,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赵彦云等),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0月。(全国统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01年)4、第五届吴玉章科研奖,2008年4月【科研发明专利】1、2008年8月20日,发明专利号:ZL2004 1 0046260.9。发明人:赵彦云,王汶,钟卫,王作成,郝志敏。发明专利名称:用于作物单产和森林单位蓄积量估计的分层回归遥感抽样技术。专利权人:中国人民大学。2、2009年4月8日,发明专利号:ZL2004 1 0046261.3。发明人:王汶,赵彦云,钟卫,王作成,郝志敏。发明专利名称:用不同尺度遥感数据估计面积变化的对称系统设计。专利权人:中国人民大学。开设课程本科生: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研究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国际竞争力研究、城市竞争力研究博士生全校经济管理类前沿课: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应用研究领域
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家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创新指数及应用、互联网统计与大数据应用。""近期论文
1.国际竞争力发展的主要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年第2期。2.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问题和发展战略(上),统计研究,1996年第5、6期连载。(两篇)3.世界国民经济核算新发展,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4.从国际竞争力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5.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6.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 载于《Social Impact of theAsian Financial Crisis》(ed. Tran Van Hoa), Macmillan Press Ltd.,UK,2000年(英文)7.统计现代化是中国迈向21世纪的基础,中国信息报,1996年1月11至25日连载。8.世界国民经济核算新发展,《统计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10月9.Cultur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Information, in Japan,1999,3.10.首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企业报,1998年12月14.15.21.22.28日连载。11.首都国际竞争力评价,首都经济,1998年9月。12.英国创新趋势分析,北京统计,1999年3月。13.科技竞争力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技月刊,1999年4月。14.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战略与管理,1998年3月。15.面向市场进行科技资本重组,中国科技日报,1998年11月21日。16.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17.欧元的国际竞争力,载于1999年PECC金融与市场发展委员会“欧元研讨会”论文集。18.Foreign Trade of Asia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andits development,载于《The Cures,their Effectiveness and Prospects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Crisis》(Edited by Tran Van Hoa), Macmillan Press Ltd.,UK,2000年(英文)。19.China: Be in Safety or in Danger,同上,(英文)注:论文17和18在澳大利亚Sydney 澳大利亚工商联合会与Wollongong大学主办 “亚洲国家贸易与发展研讨会”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of Asia Countries)上宣读。20.1997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2期。21.中国国际竞争力,求是内部文稿,1998年。22.中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僚望,1998年9月。23.中国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战略,经济经纬,1999年3期。24.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研究,日本法政大学统计研究所“统计研究”(日文),1999年5月。25.从国际竞争力看我国的两个转变,北京日报,1996年4月11日。26.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调查分析,中国企业报,1998年3月4期连载。27.国民收入分配的控制,中国资产新闻,1997年11月。28.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资产新闻,1997年5月。29.北京、上海、广州私营企业家成长的比较,中国改革报,1998年4月。30.中国科技竞争力及其发展,管理世界,1999年5月。31.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评析及展望,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第1期,32.中国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跨世纪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33. 21世纪展望: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科技日报,2000年2月25日。34. 首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社会主义特色研究,2000年第2期。35. 中国生活质量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管理世界, 2000年8月。36.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金融研究, 2000年8月。37.The Studies for Ero Competitiveness to U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a-FranceMacroeconomy, Beijing, 27-29 May 199938.Economic Structure Changing in China: 1987-1997,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put-Output Techniques, Macerata, Italy, 21-25 August 200039.The Impact of Asia Financial Crisis, the Asia Crisis>Macmllan Press 200040.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国际竞争力测度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41.The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of Fund Flow Movement in China, The Journalof Econometric Study of Northeast Asia(JESNA), Vol.2 No.1, August 2000.42. 企业怎样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信息报,2000年10月26日。43.中国国际竞争力有多强(上、下),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6期、第17期连载(包括7篇论文)。44.为中国应用统计开拓奋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4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6期。46.高校统计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研究,统计学(复印报刊资料),2000年第1期。47.21世纪:全面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中国统计,2001年第1期。48.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竞争力,中国统计,2001年第3期。49. 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50.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统计研究,2001年第7期。51. China : Aspect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a Globalized Economy, Macmllan Press 2001。52. 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研究,2001年第5期。53. 建设具有一流竞争力的科技园区,前线杂志,2001年第4期。54.充分发挥首都国际竞争力的三大优势,前线杂志,2001年第2期。55. 社会科学及管理中的统计学,中国统计,2001年第4期。56. 自然科学中的统计学,中国统计,2001年第5期。57.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为什么是中国21世纪发展主题,科技日报2001年8月10日。58.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科技日报2001年8月10日。59.国际竞争力评价原理与方法,科技日报2001年8月10日。60.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预测方法,北京市第11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10月。61.日本国际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经济活页文选》2002年第3期。62.日本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经济活页文选》2002年第3期。63.日本政府行为与日本国家竞争力,《经济活页文选》2002年第3期。64.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转载)65.中国的竞争力在哪里,环球时报,2002年6月17日第15版。66.金融危机让泰国清醒,环球时报,2002年7月22日第18版。67.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经济日报2002年8月9日第15版。68.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69. 2002年世界竞争力主流竞争要素与中国发展要点,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0月。70. 南海国际竞争力有多高,经济日报,2002年10月25日。71. The Studies on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Chinese Electronic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1987-2000, Canada,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put-Output Technique,2002-10-10-1572. 从宏观经济层面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变化,载《统计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1月。73. China, New Asian Regionalism and the WTO,APE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pact of Crises on Trade, Regionalism and Globalisation in Asia and Australia,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 5-6 July 200274. 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科技指标及其在政策中的应用—中澳科技指标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75. 中国大陆科技国际竞争力现状、问题与对策,2002年亚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竞争与区位优势分析国际研讨会,2002年8月。76.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77. 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78. 国际竞争力对社会经济统计的影响,《统计研究》2003年第1期。79. 南海市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信息报,2003年4月11日第5、6版。80. 世界经济歧路徘徊,国际竞争力谁胜谁?--2003年IMD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中国信息报2003年5月30日第5版。81. 加入WTO后的中国国际竞争力:2002年的评价与分析,《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学界如是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82.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83. 广西综合竞争力评价,中国信息报,2003年6月27日第5、6版。84. 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信息报,2003年7月25日第5、6版。85.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信息报,2003年8月8日第5、6版。86.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信息报,2003年8月22日第5、6版。87. 中国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信息报,2003年9月5日第5、6版。88. 北京市城区、近郊、远郊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89. 中国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评价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90. 我国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北京统计》2003年第9期。91. 提升大学竞争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8期。92. 中国国际竞争力最新分析,经济日报2003年9月2日第11版。93. 2003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6期。94. 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95. 中国31省市竞争力评价报告(日文),日本法政大学日本统计研究所,统计研究参考资料,No.85,ISSN 0288-8734, 2004年2月。96. 中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97. 中国31省市食品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信息报,2004年12月3日第5、6、7版。98. 中日产业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分析研究,中国统计,2004年第7期。99. 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100. 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101. 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102. 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关键分析,英才2005年9月。103. 我对《数据》的统计期望,数据2005年第2期。104. 官方统计新期望,中国统计2005年第6期。105. Key Factor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Utilization in ASEAN+3, Macmllan Press 2005106. Indoor Air Pollution in Rural China:Cooking Fuels,Stoves,and Health Status, 合作者John W. Peabody等,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March-April 2005, Number 2,Volume 60.107. 我理解的GDP,数据2006年第1期。108. 统计法还应发力的三个方面,中国统计2006年第1期。109. 北京地区科技竞争力的分析和对策,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110. 中国企业管理软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111.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理论参考》2010年第10期转载。112. 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有多强,中国统计,2006年第7期。113. 统计生产力与统计创新网络建设,统计研究,2006年第9期。114. 高增长率并不代表强竞争力,人民论坛,2006年第12期B。115. 中国国际竞争力:强劲增长、成本优势、政府引领、社会基础――2004-200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116. 国际竞争力:中国的热点在哪里?,中国统计2007年第2期。117.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118. La Globalizcion Economica De China Y Su Cloabaracion Con La Economia Europea(西班牙文:全球化的中国和与欧洲的合作与对欧洲的政策),Yanyun Zhao,Veinte anos en la Union Europea, Numero 9, Segundo Semestre De 2006,321-346119. 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制高点战略,科学时报2007年12月10日B2周刊专版。120. 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评价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第6期。121. Exploring the Sources of Chinese Competitiveness in Manufacturing,P87-104 edited by Annette Bongardt and Celeste A. Varum, INA, ISBN 978-989-8096-12-8, PORTUGAL 2007.122. Xu Jian,He J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Yanyun Zhao (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家统计局行政专家顾问组委员国家统计局统计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创新调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会长(1995-2012)、顾问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2003-2007)、常务理事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校分会会长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大数据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十大新闻评奖委员会委员(1995-2008)日本INFORMATION杂志国际编委2000-2001年亚太经济论坛(Asia Pacific Economic Forum,缩写APEF)2004年执行主席,2010年执行主席。西班牙证券交易研究所 I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编委中国国际统计培训中心-联合国统计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专家,1995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中国全面小康建设目标”项目咨询专家,2004年亚洲开发银行“改进中国服务业统计”项目咨询专家,2003.11-2007.11世界银行西藏拉萨老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咨询专家,2007-2009 相关热点
最新收录
- 吉高宁宁(吉高寧々 Nene 06-25
- 水咲优美(水咲優美) 06-25
- 三月光(三月ひかる) 06-21
- 澪川遥(澪川はるか) 06-21
- 冈本莉里 岡本莉里 (おか 06-21
- 宗像丽奈(宗像れな) 06-21
- 温碧霞 06-21
- 舒淇 06-21
- 叶玉卿 06-21
- 叶子楣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