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河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主任。 1984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198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学专业,200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自1984年起,一直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科研专项、地质大调查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和中直机关优秀青年称号,获得部科技成果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发表论文60余篇。 正在主持和最近完成的科研项目:地球早期岩石中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新疆吐哈地区硝酸盐矿床的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及矿床成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LA-MC-ICP-MS微区同位素分析和定年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2011铁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及标准物质研制,地质大调查项目,2008-2010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与创新点在国际上首次实验测定了硅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系数,为硅同位素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固体样品的氦、氖、氩、氪、氙5种元素的同位素全分析方法,研制了矿物流体包裹体惰性气体同位素分析的压碎装置。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硝酸盐的δ17O、δ18O、δ15N全分析方法,首次在新疆吐-哈盆地超大型硝酸盐矿床中发现了明显的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17O),证明了硝酸盐是由光化学反应产生的,该矿床是通过大气沉积形成的。对太古代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硅铁建造BIF的硫、硅、氧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明显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和硅同位素负异常,首次揭示了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33S)与BIF类型及同期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查明了BIF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广泛分布,1.8Ga以后BIF突然消失的根本原因。建立了BIF形成的新机制:无论是Algoma型,还是Superior型BIF都是由地球早期的海底喷气作用形成的;在海底喷气活动过程中SiO2首先沉淀,形成硅质层,Fe2+经氧化形成Fe3O4随后沉淀,形成磁铁矿层;一套韵律层代表了一次海底喷气活动,海底喷气的周期性活动形成了规律性的韵律层。研究领域
同位素地球化学,包括:氧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矿物微区同位素分析和定年技术、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在大气、海洋、环境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应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等刊物编委 相关热点
最新收录
- 水咲优美(水咲優美) 06-25
- 三月光(三月ひかる) 06-21
- 澪川遥(澪川はるか) 06-21
- 冈本莉里 岡本莉里 (おか 06-21
- 宗像丽奈(宗像れな) 06-21
- 温碧霞 06-21
- 舒淇 06-21
- 叶玉卿 06-21
- 叶子楣 06-21
- 杨思敏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