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刘建平
2023-05-16 10:25
  • 刘建平
  • 刘建平 - 教授 硕导-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刘建平,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国际政治学博士课程毕业,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日本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日本学刊》、《开放时代》、《国际政治研究》、《中国图书评论》、《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传播》等多种学术期刊发表专题论文多数,代表作如《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略的形成》、《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初期的对日外交》、《历史与政治学视野中的党史文献编纂》、《东亚的中国:地区政治经验与地区主义思想》、《从广岛到福岛:日本核灾难的历史学、传播学与政治学》、《“钓鱼岛问题”话语体系建构: 战略意义、实证方法和概念比较》、《战后日本领土的基本概念、问题发生及其国际处理规范》等;在《南方周末》等多种报刊发表评论、访谈,并有研究论文在中央级内参发表。出版论著《新中国的原点》、《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结构》、《当代中国史论:实证的知识呈现与思想表达》、《战后东亚的国际传播与地区秩序》和译著《日本新保守主义》、《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期间参与编撰《毛泽东年谱》建国后部分。

研究领域


战后中日关系史、中国政治外交史、东亚地区政治、国际传播学等。""

近期论文


1.开辟可持续知识对话空间——中日关系遭遇危机以来日本学术出版的应对。现代出版,2019年第03期,21-27页。
2.中国对日外交的“国际法转向”探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再认识。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10期,14-18、37、61-62页。
3.战后日本领土的基本概念、问题发生及其国际处理规范。日本学刊,2017年第06期,60-79页。
4.“钓鱼岛问题”话语体系建构:战略意义、实证方法和概念比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01期,42-50页。
5.直面中日关系溃败的“民间”历史地层——日本人中国观研究的外交学革命意义。开放时代,2016年第05期,192-207、11页。
6.日俄和约交涉的新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学刊,2016年第05期,70-82页。
7.战后中日关系的“钓鱼岛问题”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战略再思考。开放时代,2015年第04期,89-113、7-8页。
8.钓鱼岛问题的“战后处理论”话语建构。日本学刊,2015年第01期,55-83页。
9.战后东亚秩序的“帝国”结构原理:从“阵营对抗”到“正常化”。开放时代,2014年第06期,126-151、8页。
10.东亚的“脱战后”与中日交流的转型。日本学刊,2014年第03期,21-35页。
11.“中国意义”的丧失与战争责任伦理的解体——评马场公彦著《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04期,141-145页。
12.建构“中国革命”的传播学叙事论纲。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52-55页。
13.理解“廖承志时代”:战后中日关系的传播政治学。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28-34页。
14.从广岛到福岛:日本核灾难的历史学、传播学与政治学。开放时代,2012年第08期,74-91页。
15.日本情绪化对华政治传播及其效果。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06期,34-37页。
16.东亚的中国:地区政治经验与地区主义思想。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06期,52-68、157-158页。
17.日本“东亚想象”的挫折:从帝国主义到帝国工具主义。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04期,75-82页。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政治思潮的后殖民状况分析——以“对日新思维”为例。开放时代,2011年第03期,85-101页。
19.从美国的公共外交认识国际传播。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08期,50-55页。
20.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其国际政治学意义。开放时代,2010年第07期,87-107页。
21.《南京!南京!》与战争记忆重构——后殖民文化的国际传播学分析。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4-14页。
22.中国对日外交在20世纪60年代的转型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30-46页。
23.边缘性焦虑:“不高兴”中国的病理分析。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08期,14-20页。
24.战后中日关系的“赔偿问题”史。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03期,34-44页。
25.中日“人民外交”的挫折:过程研究与结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02期,75-98页。
26.现代中国的土地政治学。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01期,24-35页。
27.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初期的对日外交。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04期,147-163页。
28.历史与政治学视野中的党史文献编纂。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09期,17-27页。
29.中国的民间外交: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国际观察,2008年第05期,25-31页。
30.“西藏问题”视野中的西方与中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07期,106-110页。
31.“天价”日本农产品的腐败经济学。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05期,115-117页。
32.战后中日关系之“人民外交”的生成:过程与概念。开放时代,2008年第03期,16-34页。
33.从思想共同体重建共同体精神。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02期,18-23页。
34.野坂参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新中国对日外交思想探源。开放时代,2007年第06期,76-93页。
35.作为帝国主义政治学的“记忆”与“忘却”。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1期,11-26页。
36.历史“共同研究”的虚与实:跨国学术要“超越”什么?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4期,23-28页。
37.社会史学视野中的公共安全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06期,8-13页。
38.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05期,10-15页。
39.战后中日关系研究的概况与问题——以中日两国的学术专著为中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05期,34-40、125-126页。
40.革命政治过程中理论的生成:以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为中心。学海,2005年第01期,29-41页。
41.化解人权与主权之间的紧张:国际法准则和中国历史的逻辑。学术探索,2004年第06期,63-68页。
42.从国际政治到世界政治——朝鲜核危机之六方会谈处理模式的理论意义。学术探索,2004年第03期,61-65页。
43.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开放时代,2003年第02期,18-28页。
44.慎重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与牛军先生商榷。国际论坛,2000年第03期,69-75、16页。
45.“一边倒”冷战体制下和平共处的限度:朝鲜战争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国际论坛,2000年第02期,40-48页。
46.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略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05期,155-171、208页。
47.“中间地带”理论与战后中日关系(上)。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05期,78-86页。
48.“中间地带”理论与战后中日关系(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01期,81-91页。
49.从中日关系正常化看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转折。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01期,64-75页。
50.刘少奇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初步探索。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03期,81-83页。
51.姚力文、刘建平。重温新民主主义——“阶级革命论”复活的知识错误与政治迷失。炎黄春秋,2012年第02期,55-59页。
52.走出东亚悲情。南风窗,2011年第20期,42、44、46、50页。
53.从世界历史和中国问题理解全球化:知识、话语、体制的主体性思考。阴山学刊,2010年第02期,5-8页。
54.以世界政治实现人类主义价值共识——从联合国宪章看主权与超国家权力的关系。阴山学刊,2009年第03期,81-84页。
55.姚力文、刘建平。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炎黄春秋,2009年第02期,1-7、9页。
56.中国的日本论和对日外交危机。阴山学刊,2008年第03期,89-94页。
57.在比较历史研究中理解民族主义:伪问题与真问题。阴山学刊,2008年第01期,88-92页。
58.社会冷战论:在政治史、社会史研究中理解中国。阴山学刊,2007年第05期,86-92页。
59.战争责任问题与革命外交遗产。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1期,114-118页。
60.苏联、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及其体制的确立。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06期,64-71页。
61.五四精神与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命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01期,61-63页。
62.刘建平、姚力文。政治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刘少奇。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06期,19-23页。
63.林代昭、刘建平。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03期,87-93页。
(注:1-50皆为CSSCI来源期刊)
专著:
1.专著《战后东亚的国际传播与地区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
2.专著《当代中国史论:实证的知识呈现与思想表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专著《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专著《新中国的原点》,西苑出版社1999年。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