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范佳翎
2023-05-12 17:23
  • 范佳翎
  • 范佳翎 - 讲师 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范佳翎,赫哲族,民盟盟员。2000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考古学,毕业后获北京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联合奖学金资助赴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研究院(Institute of Archaeology)攻读考古遗址管理硕士学位(MA in Managing Archaeological Sites),回国后自2007年至2012年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至2016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背景
l 2000-2004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历史学学士(考古学专业)
l 2005-2006 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研究院(IoA) 考古遗址管理硕士(MA in Managing Archaeological Sites)
l 2011-2016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文化遗产保护博士
主讲课程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文化遗产学概论》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博物馆学概论》(参与)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世界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管理》
本科生通识核心课《文化遗产概览》
研究生必修课《遗产研究:理论与方法》
研究生必修课《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参与)
研究生必修课《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专题》(参与)
研究生选修课《批判遗产研究》
研究生选修课《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文件选读》
留学生全英文课程Chinese Archaeology(参与)
留学生全英文课程Modern China: Culture and Politics(参与)
主要工作
国家文博领域政策制定
参与《国家文博事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和编制
参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及评定细则》编制
参与《中国涉外考古总体规划》编制
科研课题
主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自主科研课题《基于公众考古学的大遗址保护、利用与管理研究》
主持国家文物局课题《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可行性研究》
主持国家文物局课题《国外考古管理政策整理与分析项目》
主持国家文物局课题《基于互联网的公共考古平台及示范运行》
主持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课题《北京市西城区关于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政策研究》
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参与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文物行业术语研究》
参与国家文物局课题《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情况调研》
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技术标准分类研究》
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自主科研课题《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
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自主科研课题《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设计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世界
遗产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参与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文物学)”(17ZSK037),担任外国文物分支副主编
参与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核心价值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展示规划
参与5·12地震遗址博物馆概念性规划
参与曲阜鲁国故城保护规划编制
参与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
参与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参与元上都遗址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
参与大运河安徽段保护规划
参与大运河遗产南旺枢纽分水遗址展示设计
参与里耶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参与郑州大遗址保护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
世界遗产相关工作
参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编制(该遗产项目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与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件与管理规划编制(该遗产项目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主持广西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申报文本编制(该遗产项目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他
中国博物馆协会选派赴浙江省博物馆访问学者(2022年9月15日-2023年3月15日)
中央电视台《中国考古大会》节目学术专家组成员、中央电视台2022年《开学第一课》节目顾问
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文博新媒体“考古观察站”创办者、负责人(微博、抖音账号:考古观察猿;微信公众号:考古观察站)
2022年9月9日,受邀为中国文物报社主办2022 年博物馆金牌讲解员线上培训课程授课
2022年8月22日,受邀为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江西省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中国文化遗产公开课·2022年文博短视频制作及直播研修班”授课
2020年5月17日,受邀参加由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政府主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南京博物院联合承办的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 “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论坛,并作题为《从日本博物馆分类看我国多元博物馆体系的构建》报告
2018年10月25-28日,赴意大利西西里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ICAHM)2018年年会,并作题为《围墙内外:地方文化视野下的河南省平粮台遗址的整体管理策略》的报告
2018年4月18日,受邀参加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系列活动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沙龙,作题为《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回顾与反思》的报告。
2018年3月19日至21日,受英格兰遗产委员会邀请和资助,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参加“双墙对话——中国长城与哈德良长墙保护管理研讨会”,并作题为《中国长城遗产阐释初探》的报告。
2017年10月9至10日,参加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协办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新时代博物馆定义的再思考国际研讨会”
2016年8月28日至9月2日,获世界考古学大会(WAC)全额资助,赴日本京都参加第8届世界考古学大会(The 8th World Archaeological Congress ),并作题为Art Helps Archaeology的报告
2011年8月,受邀赴山东蓬莱参加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作题为《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报告。
2011年,受汶上县政府委托,主持“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公众考古咨询策划”项目
2008年11月12日到11月21日,赴美参加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国际考古历史博物馆和藏品委员会(ICMAH)主办的主题为“博物馆与灾难”(Museums And Disasters)国际研讨会
担任2008年、2009年全国考古领队班讲师,负责考古遗址的阐释和展示、公共考古学部分教学
2008年,在山东南旺大运河枢纽遗址考古发掘期间策划、开展“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并负责《汶上南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及龙王庙古建筑群调查与发掘报告》中公众考古章节的撰写
科普写作
范佳翎著,米莱童书编绘,《复杂世界的简单原理:文物考古-发现我们的过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年。
范佳翎,《英国早期的“电视考古”》,《大众考古》,2013年10月刊,第4期。
曾获奖励
北京市教委颁发北京市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排名第5)
北京教工委颁发2021年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二等奖
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
2019年第九届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五·四”表彰“青年标兵”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最佳教案奖
第11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3-2014年度 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
2013年 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2012-2013年度 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2011-2012年度 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

研究领域


文化遗产(特别是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和管理
公共考古学和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
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史
批判遗产研究
博物馆学""

近期论文


[英]罗德尼·哈里森著,范佳翎、王思渝等译,《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范佳翎,马莹,司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载钱益汇主编, 博物馆蓝皮书: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范佳翎,张子璇. 通州与威尼斯的运河生态水城模式对比分析[J].新视野2021(02):116-120.
范佳翎、张凌,《英格兰考古管理政策初探》,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201-211页。
范佳翎,《关于促进非国有小微博物馆发展的建议》,载《文化决策参考》,2019年第11期。
范佳翎,《第四届文化遗产思辨研究国际会议热点观察-跨学科旨趣》,《中国文物报》2018年09月14日 第5版。
范佳翎,《作为思想史的保护史——<建筑保护史>读后》,《文物》,2016 年第4期。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探索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年2月。(世界遗产册副主编)
杜越主编,《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世界遗产教育策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章撰稿人)
范佳翎,《“公众考古学”和“公众考古理念”辨析》,《南方文物》,2013年第4期。
范佳翎,《基于公众考古学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和管理研究》,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社会科学专辑II——政策法规与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9月。
FAN J. How to Shar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in Situ with the Public: A Case Study from Nanwang Site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M]//STONE P G, ZHAO H. Sharing Archaeology: academe, practice, and the public.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180-98.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编著,《汶上南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及龙王庙古建筑群调查与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六章“汶上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撰稿人)
孟宪民等编著,《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九章、第十一章撰稿人)
陈曦、范佳翎,《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用后评价(POE)》,《中国文物报》2012年5月25日第5版。
范佳翎、陈曦翻译,《将考古遗址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加以复兴和展示的新方法》,《南方文物》,2013年第1期。
刁道胜、范佳翎,《国外经验与北京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2期。
杜越等著,《中小学校如何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四章撰稿人)
刁道胜、范佳翎著,《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加快北京市民办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载北京文化论坛文集编委会编,《打造先进文化之都 培育创新文化:2011北京文化论坛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范佳翎,《如何理解‘Public Archaeology’》,《中国文物报》2012年3月16日7版。
范佳翎,《‘公众化’实验考古》,《中国文物报》2012年8月17日7版。
李水城统稿,《穿越藏羌民族走廊:中国西部田野科学考察:“藏东——滇西北古文化与人地关系”笔谈》,《中国文物报》,2012年12月7日第5版。(参与)
范佳翎等,《考古Follow Me》,《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1日文化遗产日专刊15、16版。
《分享考古发掘过程,促进文化遗产保护——记“汶上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11日。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