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李志刚
2023-05-11 00:11
  • 李志刚
  • 李志刚 - 博士 副教授 硕导-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会员,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荣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获教育部科技一等奖1项。已发表SCI/EI论文53篇,其中包括SCI论文33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已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8项。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MPCE)编委、CSEE of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CSEE JPES)编委,以及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审稿人。(Google Scholar Statistics by 2021.4.16:Citation=1872;h-index=18;i10-index=27)
欢迎电气、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建议具备以下条件:(1)有志于从事电气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深入钻研电力、能源系统工程的核心数学理论与算法难题;(2)敢于担当,勇于探索,执行力强;(3)数理基础扎实,数学课程成绩优秀、有数学建模大赛经历者优先;(4)英语基础好,四六级成绩在560以上或通过IELTS、TOEFL、GRE等外语考试者优先;(5)熟练掌握C++/Java/Matlab等编程工具,有独立开发程序经验者优先。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rrently I DO NOT have any open positions for internatinoal students. Please do not email me to request for acceptance letters.
工作经历
2016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教授(破格)。
教育经历
2011年-2016年: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学博士(优秀毕业生、优秀学位论文);
2014年-2015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
2007年-2011年: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学学士(优良毕业生)。
获奖、荣誉称号
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0年:IEEE PES General Meeting最佳会议论文奖;《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优秀审稿专家;
2019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CSEE JPES》优秀青年学科编委;Excellent Reviewer for MPCE;《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优秀审稿专家;
2018年:Best Reviewer for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2017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
2016年:Outstanding Reviewer for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16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研究生最高学术荣誉);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
【学术会议与邀请报告】
1. 特别分会主席,6th Asia Conference on Power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CPEE 2021),重庆,2021;
2. 特别分会,“Data-Driven Dispatchable Region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in Power Systems”,2020 IEEE IA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Power System Asia Technical Conference,山东青岛(线上),2020;
3. “计及集中供热管网不确定性的电-热耦合系统鲁棒调度方法”,第七届电工学科青年学者学科前沿研讨会,安徽合肥,2020;
4. “Operatio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2019;
5. 能源互联配电网专题研讨会特邀报告,第六届电工学科青年学者学科前沿研讨会,广西南宁,2019;
6. 技术委员会成员兼青年学者论坛主席,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IEEE PowerCon 2018),广州,2018;
7. 专题研讨会特邀报告,2nd IEEE Conference on Energy Internet and Energy System Integration(IEEE EI2 2018),北京,2018;
8. 重庆大学青年学者交流论坛,重庆,2018。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等多个纵向课题。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吴文传,李志刚,王中冠 著,《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控制与优化调度》,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3月。
科研创新
1. 李志刚,黄彬,吴青华,郑杰辉,一种考虑新能源随机性的主动配电网概率等值建模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811472690.5,授权。
2. 李志刚,于金雨,吴青华, 一种基于电压幅值对数变换的近似线性潮流计算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810382585.6,授权。
3. 吴文传,张伯明,孙宏斌,王彬,郭庆来,李志刚,蔺晨晖,基于供热管网储热效益的热-电联合机组组合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6106569994,授权。
4. 吴文传,张伯明,孙宏斌,郭庆来,王彬,李志刚,蔺晨晖,基于供热管网储热效益的热-电联合优化调度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6106570703,授权。
5. 吴文传,张伯明,孙宏斌,王彬,郭庆来,李志刚,蔺晨晖,基于修正广义Benders分解的多区域分解协调动态经济调度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6107507285,授权。
6. 吴文传,张伯明,刘振铭,孙宏斌,王宁,李志刚,郭庆来,单克,王巍,黄文伟,陈恩黔,肖倩宏,考虑发电调节次数约束的在线滚动调度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2104245117,授权。
7. 吴文传,张伯明,孙宏斌,李志刚,郭庆来,电力系统在线滚动调度中不可行传输断面约束的辨识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310439186.6,授权。
8. W. Wu, B. Zhang, H. Sun, Z. Li, Q. Guo,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feasibility of transmission interface constraint in online rolling dispatching,” Patent #9721313, Issued on August 1, 2017. (美国发明专利)
教学活动
主讲多门英语授课专业课程,如电路(全英)(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2次)、电路与电子技术(全英)、电工与电子技术(双语)。
指导学生情况
【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特点】
1. 标准高、要求严,研究方向与细节指导有机结合;
2. 重视数理基础与专业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
3. 做高质量的研究,研究成果多发表于高水平期刊或会议;
4. 与国际一流研究团队密切合作,有广泛的出国深造与访学途径。
迄今培养(或协助培养)研究生7人,包括:高校任教2人,境外深造2人,电网任职3人。
1. 尚筱雅,《基于改进强化学习算法的终端电网在线等值建模方法及其应用》,2019届博士,毕业去向:广州航海学院讲师。
2. 黄锦波,《多主体能源系统分布式运行优化方法研究》,2019届硕士,两次获硕士国家奖学金,毕业去向:广州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3. 黄俊,《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运行算法研究》,2019届硕士,毕业去向:江苏省电力调度中心。
4. 黄彬,《考虑可再生能源随机性的电网静态等值方法研究》,2019届硕士,毕业去向:赴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5. 江昌旭,《分层协作强化学习及其在配电网负荷建模中的应用》,2020届博士,毕业去向:福州大学讲师。
6. 周焕生,《计及源-网-荷不确定性的综合能源系统扩展规划和鲁棒调度研究》,获博士国家奖学金,2020届博士,毕业去向: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
7. 刘彦期,《计及无功-电压安全与场景可实现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调度域评估方法研究》,2020届硕士,毕业去向:赴澳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的团队
所在团队为“智能能源网及其自动化”团队,广东省第二批引进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从英国利物浦大学引进;团队有核心成员9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团队特聘顾问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期从事计算机智能和交叉学科在电力和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及信息管理研究,发表SCI论文250余篇、英文专著3本,授权专利30项(含国际专利3项)。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子课题、863子课题、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共12项。

研究领域


目前的研究兴趣为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能源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综合能源系统建模与分析、人工智能在电力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等。部分研究方向包括:
1. 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大电网调度与运行方法
(1)可再生能源集群不确定性建模:可再生能源集群(如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出力具有随机性和相关性,本研究建立描述可再生能源随机性与相关性的数学表达,为计及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分析与运行提供基础模型。
(2)可再生能源可调度性分析方法:可再生能源出力的随机性会威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调度范围是有限的。本研究旨在定量地评估电网可以安全接纳的可再生能源出力范围,为电网的扩展规划和运行提供参考。
(3)考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随机性的多时间尺度鲁棒调度方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会对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带来显著影响,影响系统备用水平与阻塞管理,因此需要在日前、日内、实时各个时间尺度的发电调度环节考虑其不确定性。基于鲁棒优化理论,本研究对日前的机组组合、小时级与分钟级的发电调度计划进行优化,使得调度计划具备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鲁棒性,使得在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任意场景下系统运行状态均满足安全性
(4)多区域大电网分散式调度方法:多区域电网的协调优化可以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然而多区域互联大电网通常由不同的调度机构负责运行,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实现将不同区域电网的模型放在一起进行集中式优化。本研究提出多区域大电网的分散-协调优化调度方法,使得各个调度机构之间仅需少量的数据交换,即可达到与集中式优化相同的结果,从而在保持数据私密性和决策独立性的前提下提高互联电网运行的整体效率。
(5)近似凸化最优潮流理论及其应用:最优潮流是电力系统优化问题的基础模型。最优潮流在数学上具有非线性和非凸性,在理论上无法采用已有的数学规划方法得到全局最优解。本研究探索将最优潮流近似为凸优化问题的方法,将最优潮流近似地转换为数学上可以完美求解的凸问题,从而提高最优潮流的可解性和求解效率。
2. 综合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调度
(1)多能耦合系统联合调度方法:电、热、冷、气等不同形式能源系统的耦合日益紧密,多能耦合系统的联合调度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以电、热耦合系统切入,本研究建立多能耦合系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及其求解算法,模型中详细考虑供热系统的热力工况与水力工况,通过利用供热管网的储热能力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灵活性。
(2)多能耦合系统潮流分析与状态估计:潮流分析与状态估计是未来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的基础应用。以电、热、气耦合系统切入,研究多能耦合系统的潮流计算方法,以克服传统牛顿-拉夫逊法存在的依赖初值、收敛速度不稳定、缺乏无解判断能力的问题;研究多能耦合系统的动态状态估计方法,详细考虑不同形式能源网络的动态特征,充分利用多能耦合系统量测的冗余度提高状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近期论文


【期刊论文】
1. Weiye Zheng, Yunhe Hou, Zhigang Li*, “A Dynamic Equivalent Model for District Heating Networks: Formulation, Existence and Application in Distributed Electricity-Heat Oper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accepted, 2020.
2. Xinyu Liang, Zhigang Li*, Wenjing Huang, Q. H. Wu, Haibo Zhang, “Relaxed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for Integrated Electrical and Heating System Coordination Hedging Communication Packet Loss”, 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 vol. 8, no. 5, pp. 874-883, Sept. 2020.
3. Wenjian Zheng, Zhigang Li*, Xinyu Liang, J. H. Zheng, Q. H. Wu, Fan Hu, “Decentralized State Estimation of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s Considering the Communication Packet Loss”, 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 vol.8, no. 4, pp. 646-656, July 2020.
4. Bin Huang, Zhigang Li*, Jiehui Zheng, Q. H. Wu, “Probabilistic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Equivalence with Correlated Uncertain Injections for Grid Analysis”, 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vol. 14, no. 11, pp. 1964-1977, Aug. 2020.
5. Yanqi Liu, Zhigang Li*, Q. H. Wu, Haibo Zhang, “Real-time Dispatchable Region of Renewable Generation Constrained by Reactive Power and Voltage Profiles in AC Power Networks”, 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 vol. 6, no. 3, pp. 528-536, Dec. 2019.
6. Huansheng Zhou, Zhigang Li*, Jiehui Zheng, Q. H. Wu, Haibo Zhang, “Robust Scheduling of Integrated Electricity and Heating System Hedging Heating Network Uncertainties”, IEEE Trans. Smart Grid, vol.11, pp. 1543-1555, March 2020.
7. Zhigang Li, “Closure to Discussion on ‘Approximate Linear Power Flow Using Logarithmic Transform of Voltage Magnitudes with Reactive Power and Power Loss Consideration’”, IEEE Trans. Power Syst., vol. 34, pp. 3985-3985, Sept. 2019.
8. Xiaoya Shang, Zhigang Li*, Jiehui Zheng, Q. H. Wu, “Equivalent Modeling of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Uncertainty of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 vol. 112, pp. 83-91, Nov. 2019.
9. Tong Zhang, Zhigang Li*, Q. H. Wu, Xiaoxin Zhou, “Decentralized State Estimation of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s Using the Asynchronous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Applied Energy, vol. 248, pp. 600-613, Aug. 2019.
10. J. Huang, Z. Li*, and Q. H. Wu, “Fully decentralized multiarea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practical regulation constraints of de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 vol. 105, pp. 351-364, Feb. 2019.
11. Z. Li, J. Yu, and Q. H. Wu, “Approximate linear power flow using logarithmic transform of voltage magnitudes with reactive power and power loss consideration”, IEEE Trans. Power Syst., vol. 33, pp. 4593-4603, July 2018.
12. J. Huang, Z. Li*, and Q. H. Wu, “Coordinated dispatch of electric power and district heating networks: a decentralized solution using optimality condition decomposition”, Applied Energy, vol. 206, pp. 1508-1522, Nov. 2017.
13. X. Shang, Z. Li*, T. Ji, P. Z. Wu, and Q. H. Wu, “Online Area Load Modelling in Power Systems Using Enhanc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Energies, vol. 11, p1852, Nov. 2017.
14. Z. Li, W. Wu, B. Zeng, M. Shahidehpour, and B. Zhang, \
【学术团体与组织】
1.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2. IEEE PES直流电力系统技术委员会(中国)直流输配电系统仿真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
3. IEEE PES电力系统运行、规划与经济技术委员会(中国)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规划及商业模式技术分委会,理事;
【学术期刊编委】
1. 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编委,2018年至今;
2. 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青年学科编委,2017年至今。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