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工作经历2019.09 - 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 研究员2015.05-2019.08 日本 筑波大学 国际统合睡眠医科学研究机构 博士后2011.04-2015.04 美国 西南医学中心 博士后2009.03-2011.03 同济大学 博士后教育经历2004.09-2009.02 同济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2000.09-2004.07 东北农业大学 生物技术 本科团队成员马境 博士教育经历2000年9月-2004年7月 本科 东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2004年9月-2007年7月 硕士 导师: 章龙珍 教授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 水生生物学2007年9月-2011年12月 博士 导师: 庄 平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水生生物学科研经历2013年4月-2015年7月 博士后 导师: Richard C. Wang 教授美国 西南医学中心2015年8月-2019年12月 博士后 导师: Masashi Yanagisawa 院士日本 筑波大学 国际统合睡眠医科学研究机构2020年1月- 科研助理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李玉 在读博士教育经历2013年9月-2017年7月 本科烟台大学 海洋学院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2018年9月-2020年7月 硕士 导师:吴琼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2020年9月- 在读博士 导师:王志强 研究员(PI)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获奖情况曾获2017年度“山东省优秀毕业生”、2019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田惠文 在读博士教育经历2013年9月-2017年6月 本科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2017年9月-2020年6月 硕士 导师:赖仞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2018年6月-2020年6月 交换硕士 导师:赖仞 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20年9月- 在读博士 导师:王志强 研究员(PI)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发表论文1. Tian, H., Liu, M., Li, J., Xu, R., Long, C., Li, H., Mwangi, J., Lu, Q., Lai, R., & Shen, C. Snake C-Type Lectins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 the Prey Immobilization in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and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Venoms. Toxins, 12(2), 105, (2020). IF: 4.009获奖情况曾获2017年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2017、2018年度“校级一等学业奖学金”、2019年度“校级二等学业奖学金”、2020年度“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刘炬杭 硕士教育经历2014年9月-2018年7月 本科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2018年9月-2020年7月 硕士 导师:吴琼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学毕业论文题目:利用Easi-CRISPR技术构建Gtl2转录终止的Knock-in小鼠模型2020年7月-2021年2月 技术员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2021年3月- 在读博士 导师:王志强 研究员(PI)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获奖情况曾获2019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2015年大一年度“创新项目二等奖”丁凯航 在读硕士教育经历2016年9月-2020年7月 本科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2020年9月- 在读硕士 导师:王志强 研究员(PI)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获奖情况曾获2017年度“校级二等奖学金”、2018、2019年度“校级一等奖学金”、2020年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优秀毕业生”李 莹 在读硕士教育经历2016年9月-2020年7月 本科东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2020年9月- 在读硕士 导师:王志强 研究员(PI)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中心获奖情况曾获“全国大学生生命联赛省级三等奖”、“Student Innovation Practical Training校级优秀”赵一夔 在读硕士教育经历:2010年9月-2014年7月 本科东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2014年9月-2015年6月 硕士 导师:高继国 教授东北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培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20年9月- 在读硕士 导师:王志强 研究员(PI)工作经历:2015年6月-2019年8月 工程师 团委书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空间微生物研究室 工作期间参与发表学术论文5篇 参与科研项目7项获奖情况: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Alumni于莹莹 硕士2019年11月-2020年7月 技术员 招生信息博士招生: 每年招收博士1名。我校采取“申请-考核”制度,欢迎有神经生物学、电生理、小鼠基因编辑、蛋白质组和脂质组学等相关经验的硕士生申请。特别欢迎生物信息学相关方向的学生申请,从事组学相关方向的研究。硕士招生: 每年招收硕士1名。常年欢迎优秀本科生加入实验室!招聘信息因研究需要招聘以下科研人员:实验室管理员/技术员(一名)1. 具有生物学或者医学相关大专及以上学历。2. 负责实验室经费管理,日常财务报销。3. 负责仪器耗材试剂订购,实验室仪器日常维护和保养。4.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PI指导下能独立完成一定的日常实验。5. 具有分子克隆、小鼠实验、免疫染色或生物信息学分析等经验者优先考虑。6. 能长期稳定工作的优先考虑,需要在本岗位有两年以上工作计划。三、岗位待遇: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中心提供一流的科研环境以及与学历和经验匹配的有竞争力的待遇。四、申请方式:请申请者将简历以及两位推荐人的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并注明姓名+申请岗位。长期有效,欢迎咨询。研究领域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过程,也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未解之谜之一。2005年,在庆祝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该刊杂志社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生命科学领域中关于“昼夜节律”和“细胞重编程”的研究均已取得突破并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与睡眠相关的问题“为什么需要睡眠(Why do we sleep)?”和“为什么需要做梦(Why do we dream)? ”则尚无具体结论。睡眠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优质的睡眠是机体正确执行各项生理功能的基础,是机体恢复机能、抵御和化解疾病风险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健康的关键因素。与睡眠相关的疾病有90多种,是涉及全人类的重要医疗卫生公共问题,全球患病率约为9%-15%。我国约有4亿多人受睡眠问题困扰,近六成的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等长期睡眠障碍会改变身体调节能力,造成脑内代谢废物的堆积,增加痴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并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症等心理和精神问题。睡眠失调造成个人严重负担,提升国家经济运行成本。2010年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将“睡眠健康”列入《健康公民2020计划》的42个主题之中;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重视睡眠健康”作为重要行动之一,提倡\"人人都要学会科学合理睡眠\"。睡眠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睡眠基础研究主要包括调控和功能两个方面。睡眠调控研究是指在分子、细胞、环路、脑区、行为等不同生物学层次,对用于表征睡眠的多种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时长、节律、稳态、状态转换等。睡眠功能研究是指在不同的生物学层次,研究睡眠对正常生理功能、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目前,我们对睡眠的调控和功能、对睡眠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等基础生物学问题还非常欠缺了解;有效的临床干预治疗手段也非常有限。睡眠研究的门槛较高,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知识,国内外专门聚焦于睡眠的研究机构屈指可数。睡眠研究需要科研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融合其它相关学科的技术手段,近年来睡眠领域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多为新技术、新方法在睡眠领域的应用。睡眠具有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实验室希望通过整合定量蛋白质组学、定量蛋白质磷酸化组学和小鼠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鉴定获得若干睡眠调控通路上的关键分子,进而阐明睡眠稳态调控的分子与生物化学机制,解码睡眠的生物学功能,攻克睡眠之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睡眠调控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睡眠的调控机制是睡眠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难点,确定调控睡眠的关键基因是睡眠领域竞争的焦点。本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多种技术的优势互补,以基因修饰小鼠为模式动物,以不同层次的分子生化技术为手段,以睡眠调控为研究目标来展开相关科学实验。力争发现参与睡眠调控的关键效应基因,阐明睡眠调控的分子机制。(2)重要睡眠功能的分子机制。短期或长期睡眠剥夺均会在不同的生物学层次上对生物体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是探索睡眠功能的主要方法。(a)根据短期睡眠剥夺得到的结果,科学家先后提出了众多的理论假说,目前证据较为充足的是“记忆巩固说”和“突触稳态说”,其背后的分子机制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b)长期睡眠剥夺促使实验动物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现象,如食物摄取增加、体重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体温降低等,但是其背后的分子、生化、细胞等层次的机制还一无所知。本研究方向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系统的研究长期睡眠剥夺改变小鼠生理特征的生物学机制,以期找到可应用于临床预防、治疗的靶标。(3)睡眠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融合其它相关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是突破睡眠研究难点近期论文
1. Tingting Lou▼, Jing Ma▼, Zhiqiang Wang*▼, Yuka Terakoshi, Chia-Ying Lee, Greg Asher, Liqin Cao, Zhiyu Chen, Katsuyasu Sakurai* and Qinghua Liu*. Hyper-Activation of mPFC Underlies Specific Traumatic Stress-Induced Sleep–Wake EEG Disturbances. Front. Neurosci. 14:883. (2020). IF: 3.707 (▼Co-First Author, *Corresponding Author) 2. Zhiqiang Wang, Jing Ma, Chika Miyoshi, Yuxin Li, Makito Sato, Yukino Ogawa, Tingting Lou, Chengyuan Ma, Xue Gao, Chiyu Lee, Xiaojie Yang, Shuang Zhou, Noriko Hotta-Hirashima, Daniela Klewe-Nebenius, Aya Ikkyu, Miyo Kakizaki, Satomi Kanno, Liqin Cao, Junmin Peng, Yonghao Yu, Hiromasa Funato, Masashi Yanagisawa, Qinghua Liu. Quantitative phospho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molecular substrates of sleep need. Nature, 558, 435–439, (2018). IF: 43.7693. Hiromasa Funato, Chika Miyoshi, Tomoyuki Fujiyama, Takeshi Kanda, Makito Sato, Zhiqiang Wang, Jing Ma, Shin Nakane, Jun Tomita, Aya Ikkyu, Miyo Kakizaki, Noriko Hotta-Hirashima, Satomi Kanno, Haruna Komiya, Fuyuki Asano, Takato Honda, Staci J. Kim, Kanako Harano, Hiroki Muramoto, Toshiya Yonezawa, Seiya Mizuno, Shinichi Miyazaki, Linzi Connor, Vivek Kumar, Ikuo Miura, Tomohiro Suzuki, Atsushi Watanabe, Manabu Abe, Fumihiro Sugiyama, Satoru Takahashi, Kenji Sakimura, Yu Hayashi, Qinghua Liu, Kazuhiko Kume, Shigeharu Wakana, Joseph S. Takahashi, Masashi Yanagisawa. Forward-genetics analysis of sleep in randomly mutagenized mice. Nature, 539, 378-383,(2016). IF: 43.7694. Zhiqiang Wang, Shimeng Liu, Miyo Kakizaki, Yuuki Hirose, Yukiko Ishikawa, Hiromasa Funato, Masashi Yanagisawa, Yonghao Yu, Qinghua Liu. Orexin/Hypocretin activates mTOR complex 1 (mTORC1) via an Erk/Akt-independent and calcium-stimulated lysosome v-ATPase pathway. J Biol Chem, 289(46): 31950-9, (2014). IF: 4.3235. Xingjun Wang*, Zhiqiang Wang*, Yujun Wang, Xirui Huang, Yujia Hu, Ru Zhang, Margaret Ho, Lei Xue. FoxO mediates APP-induced AICD-dependent cell death. Cell Death Dis, 5: e1233, (2014). (*Co-First Author) IF: 6.1476. Zhiqiang Wang, Zhimin Zhou, Zhanyun Guo, Chengwu Chi. Snapsho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nd HIV envelope glycoprotein 120. Acta Biochim Biophys Si, 42 (5): 358-362, (2010). IF: 2.1817. Zhongjun Wu*, Yu Zhu, Derong Huang, Zhiqiang Wang*. Constructing the HBV-huma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BV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9:146, (2010). (*Corresponding Author) IF: 4.598. Zhiqiang Wang, Yuhong Han, Xiaoxia Shao, Chengwu Chi, Zhanyun Guo. Molecular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from Conus marmoreus. FEBS Journal, 274 (18): 4778-4787, (2007). IF: 4.1299. Yibing Wang, Liqin Cao, Chia-Ying Lee, Tomohiko Matsuo, Kejia Wu, Greg Asher, Lijun Tang, Tsuyoshi Saitoh, Jamie Russell, Daniela Klewe-Nebenius, Li Wang, Shingo Soya, Emi Hasegawa, Yoan Chérasse, Jiamin Zhou, Yuwenbin Li, Tao Wang, Xiaowei Zhan, Chika Miyoshi, Yoko Irukayama, Jie Cao, Julian P. Meeks, Laurent Gautron, Zhiqiang Wang, Katsuyasu Sakurai, Hiromasa Funato, Takeshi Sakurai, Masashi Yanagisawa, Hiroshi Nagase, Reiko Kobayakawa, Ko Kobayakawa, Bruce Beutler, Qinghua Liu. Large-scale forward genetics screening identifies Trpa1 as a chemosensor for predator odor-evoked innate fear behaviors. Nature Communication, 9:2041, (2018). IF: 13.09210. Haoming Liu, Chunyang Liang, Rahul K. Kollipara, Masayuki Matsui, Xiong Ke, Byung-Cheon Jeong, Zhiqiang Wang, Kyoung Shin Yoo, Gaya P. Yadav, Lisa N. Kinch, Nicholas V. Grishin, Yunsun Nam, David R. Corey, Ralf Kittler, Qinghua Liu. HP1BP3, a Chromatin Retention Factor for Co-transcriptional MicroRNA Processing. Molecular Cell, 63, 1–13, (2016). IF: 14.3711. Mi Zhou, Zhiqiang Wang*. Advances in drug delivery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Life Science Research, 13(4): 370-376, (2009). (*Corresponding Author)12. Zhiqiang Wang, Zhimin Zhou, Zhanyun Gu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family. Life Science Research, 13(6): 548-553, (2009).13. Weihua Chen, Zhiqiang Wang, Yuhong Han. The progress in studies on A-superfamily conotoxins.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18(4): 373-379, (2006).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