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宣利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吴宣利,2016年起担任通信工程系系副主任,2017年至今担任电信学院本科教学助理,IEEE VTS Harbin Chapter Chair,黑龙江省青科协装备制造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研究发展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973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科研任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骨干研究人员。到目前为止,获黑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5,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2和第4,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2、第4和第5,二等奖1项,排名第7;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检索10篇、EI检索60余篇、ISTP检索10余篇;共申请专利80余项,其中40余项已获授权;出版专著1部、教材1本。担任IEEE Globecom、IWCMC、ICC、ISCC、QBSC、IWCMC、CCECE等多个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TPC member);为IEEE Selected Topic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通信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以及IEEE ICC、Globecom、PIMRC、VTC、ISCIT、ICUWB、ICIC等国际知名会议审稿100余篇。获奖情况及发表著作(一)科研获奖情况沙学军,吴宣利,梅林,张钦宇,迟永刚. 《时频协同资源复用及抗干扰分数傅里叶通信系统理论研究》. 2016.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张中兆、沙学军、白旭、吴少川、吴宣利、高玉龙、张佳岩、侯煜冠、刘宁庆、沈一鹰、吴玮.《基于时频联合抗干扰的红外图像传输信号处理方法》. 2012. 黑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沙学军,张钦宇,孟维晓,吴宣利,张中兆. 《超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理论及其验证平台》. 2011.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张中兆、沙学军、白旭、吴少川、吴宣利、高玉龙、张佳岩、侯煜冠、刘宁庆、沈一鹰、吴玮.《基于时频联合抗干扰的红外图像传输信号处理方法》. 2012.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沙学军,张钦宇,孟维晓,吴宣利,张中兆,汪洋,梅林,迟永钢,吴绍华,张乃通. 《超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理论及其验证平台》. 2011.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孟维晓,沙学军,顾学迈,张中兆,张乃通,郭庆,吴宣利,张成文,石硕,贾世楼. 《宽带无线传输理论与多天线空时信号处理》. 2009.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二)教学获奖情况吴宣利. 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华北赛区三等奖. 2018.03吴宣利. 哈工大第六届研究生课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2017.07吴宣利. 黑龙江省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哈工大选拔赛工科组优秀奖. 2017.06(三)撰写专著或教材沙学军, 吴宣利, 何晨光. 移动通信原理、技术与系统(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04张中兆, 沙学军, 张钦宇, 吴宣利. 超宽带通信系统.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3工作经历2008.04-2012.12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 讲师2010.05-至今硕士生导师2012.12-至今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 副教授2015.05-至今博士生导师2016.11-至今通信工程系副主任2017.05-2018.012019.02-至今电信学院本科教学助理2013.01-2014.01加拿大McGill大学 访问学者教育经历1998年-2002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 本科2002年-2004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硕士2004年-2008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博士2009年-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博士后科研项目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TDD超密集网络中的高能效智能干扰管理以用户为中心的超密集网络系统建模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干扰管理方法联合信道互易性与变换域处理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研究异构网络协同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宽带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与协作传输机理研究SCMA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员研究方向1 超密集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谢子怡、邹浩博、张立妍、陈志杰研究方向2 基于人工智能的干扰管理及资源分配:吕东杭、袁国程研究方向3 基于信道互易性的物理层安全:王禹辰、许智聪、张久宁研究方向4 能效优化方法研究及其在超密集网络中的应用:潘天助研究方向5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王禹辰招生信息1. 博士研究方向:(1)超密集网络中高能效与高谱效的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2)物理层安全(3)通信系统能量效率优化方法2. 硕士研究方向:(1)超密集网络关键技术研究(2)基于人工智能的干扰管理与资源分配(3)多小区联合能效优化方法(4)边缘计算与云计算(5)物理层安全讲授课程《移动通信(双语教学)》 简介:本科生专业核心课《宽带移动通信系统》 简介:研究生选修课《LTE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仿真及实现》 简介:创新研修课《移动宽带LTE原理》 简介:大四选修课《移动改变生活——5G的前世今生》简介:文化素质课程专利授权专利:第一作者:1. 吴宣利 沙学军 沈清华 石硕 林迪 邱昕 姜来为. 协作超宽带中的转发时隙分配及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专利号: ZL 201010131161.6,授权公告日: 2013年1月16日2. 吴宣利 付楠楠 吴玮 孙陆宽 赵婉君 韩杏玲. 一种非理想信道下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400304.7,授权公告日: 2016年8月24日3. 吴宣利 孙陆宽 吴玮 李卓明 赵婉君 付楠楠.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LTE-A非码本波束赋形方法. 申请号:201310611100.3,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授权公告日:2017.03.014. 吴宣利 付楠楠 孙陆宽 赵婉君 韩杏玲 马哲明. 一种TD?LTE?A中提升边缘用户吞吐性能的反馈模式切换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369652.2,授权公告日:2017年4月26日5. 吴宣利 赵婉君 吴玮 付楠楠 李卓明 马哲明. 基于SLNR波束赋形的考虑用户需求的功率分配方法. 申请号:201410293234.X,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5日;授权公告日:2017.11.036. 吴宣利 付楠楠 孙陆宽 赵婉君 韩杏玲 马哲明. 一种TD-LTE-A中提升边缘用户吞吐性能的反馈模式切换方法. 申请号:201410369652.2,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授权公告日:2017.04.267. 吴宣利 韩杏玲 付楠楠 吴玮 赵婉君 马哲明 李想. 一种TD-LTE中低丢包率的实时业务调度方法. 申请号:201410333571.7,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4日;授权公告日:2017.08.258. 吴宣利 马哲明 沙学军. 基于SLNR多用户双流波束赋形的资源分配方法. 专利申请号201510054326.7,申请日期:2015年1月30日;授权公告日:2017.11.039. 吴宣利 韩杏玲 吴玮 李欣悦 付楠楠 马哲明. 一种面向协作频谱感知的正交窄带波形设计方法. 申请号:201510590197.3,申请日期:2015年9月16日;授权公告日:2017.11.0710. 吴宣利 韩杏玲 吴玮 赵婉君. 用于LTE系统中混合业务调度方法. 申请号:201510079437.3,申请日期:2015年2月13日;授权公告日:2018.01.2611. 吴宣利 韩杏玲 王若楠 马哲明 吴玮 李欣悦. 基于中继的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的方法. 申请号:201510556993.5,申请日期:2015年9月2日;授权公告日:2018.02.1612. 吴宣利 胡少领 吴玮 李卓明 沙学军. 一种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申请号:201410802888.0,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2日;授权公告日:2018.09.0713. 吴宣利 马哲明 李卓明 韩杏玲 张佳俊. 一种波束赋形中基于有效速率的单双流切换方法. 申请号:201510594084.0,申请日期:2015年9月17日;授权公告日:2018.09.0714. 吴宣利 马哲明 王若楠 吴玮 韩杏玲. 一种基于资源利用率的时延优先调度方法. 申请号:201510582830.4,申请日期:2015年9月14日;授权公告日:2018.10.02第二作者:15. 沙学军 吴宣利 赵龙海 李卓明 白旭 吴玮 TD-LTE-A扩频OFDM系统的多基站协同通信方法. 专利号:ZL 201210439840.9 授权公告日:2015年5月6日16. 沙学军 李勇 吴宣利 基于频域与分数傅立叶域正交基函数的波形协同信号调制与解调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006109.1 授权公告日:2015年1月28日17. 沙学军 李月 吴宣利 邱昕 吴玮 叶亮 李卓明. 基于天线协同的蜂窝系统上行链路干扰抑制方法. 专利号:ZL 201210505112.3 授权公告日:2014年12月3日18. 沙学军 吴宣利 孟维晓 邱昕 林迪 宁晓燕 史军. 分数傅里叶变换域超宽带脉冲信号调制与解调方法. 专利号:ZL 200810064922.3 授权公告日:2011年5月11日19. 沙学军 吴宣利 宁晓燕 吴少川 迟永钢 高玉龙. 切普直接扩频信号与跳频信号联合传输与接收方法. 专利号:ZL 200810064412.6 授权公告日:2011年4月6日20. 沙学军 吴宣利 邱昕 林迪 张中兆 张乃通 吴少川. 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域的超宽带时分信道复用方法. 专利号:ZL 200810064427.2 授权公告日期:2011年2月9日21. 沙学军 吴宣利 张钦宇 张乃通 吴少川 高玉龙. 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自适应干扰分离的信号收发装置. 专利号:ZL 200810064045.X 授权公告日期:2011年2月9日第三作者:22. 沙学军 房宵杰 吴宣利 马聪. 基于多序列组合扩频的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域信号传输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221915.5 授权公告日:2016年1月22日23. 沙学军 姜来为 吴宣利 吴玮 李卓明 赵龙海. TD LTE-A系统中移动终端与中继节点混合载波协作通信方法 专利号:ZL 201210250470.4 授权公告日:2015年7月22日24. 沙学军(1) 李勇(2) 吴宣利(3). 基于频域与分数傅立叶域正交基函数的波形协同信号调制与解调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006109.1 授权公告日:2015年1月28日25. 26. 沙学军 宁晓燕 吴宣利 张乃通. 一种信道资源复用的传输方式及其接收方法.专利号:ZL 200710144991.0 授权公告日期:2011年5月11日27. 沙学军 宁晓燕 吴宣利 迟永钢 张中兆 吴少川 高玉龙 林迪 邱昕. 基于多域协同多址技术的脉冲超宽带通信方法 专利号: ZL 200810064410.7公告日期:2011年5月11日28. 沙学军 林迪 吴宣利 宁晓燕 邱昕 吴少川 高玉龙. 分数傅立叶变换域采用传输参考方法的脉冲超宽带信号传输方法. 专利号:ZL 200810137091.8 公告日期:2011年4月6日29. 张中兆, 沙学军, 吴宣利, 张乃通. 一种超宽带脉冲波形信号的构造方法和接收方法. 专利号: ZL200510010027.X 公告日期: 2007年11月7日第四作者:30. 沙学军 姜来为 刘晓萍 吴宣利 吴玮. 一种基于信号压缩与外推技术的信号发射与接收方法及其实现装置. 专利号:ZL201310064226.3 授权公告日:2015年8月19日31. 沙学军 王焜 吴玮 吴宣利 白旭 高玉龙.双天线卫星通信系统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方法. 专利号:ZL201210551818.3 授权公告日:2015年3月11日32. 沙学军;梅林;李涛;吴宣利;迟永刚;熊李娜. 混合载波体制通信系统中分数域资源复用方法. 专利号:201110197061.8,授权日期:2014年8月27日(注:之前为受理)33. 沙学军 李勇 梅林 吴宣利 房宵杰 邱昕 吴玮. 基于四项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的窄带干扰抑制方法 专利号:ZL201210120739.7,授权日期:2014年8月27日34. 沙学军 唐珣 迟永钢 吴宣利 张钦宇 孟维晓 吴少川. 一种多进制双正交直扩跳频混合信号的产生与接收方法 专利号:ZL 200810209607.5 公告日期: 2012年4月25日35. 沙学军 温容慧 迟永钢 吴宣利 吴少川 高玉龙 白旭. 基于环境感知的切普信号与余弦信号联合的信号调制和解调方法及其信号发射和接收方法. 专利号: ZL 200910073289.9 公告日期: 2012年2月22日36. 沙学军 宁晓燕 迟永钢 吴宣利 梅林 吴晓涛 詹宗超. 一种无线自组网测距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测距系统. 专利号: ZL 200910072178.6,公告日期: 2012年1月25日第五作者:37. 沙学军 王焜 李勇 房宵杰 吴宣利 梅林 . 基于OFDM频谱压缩的信号发射和接受方法 专利号:ZL201210460126.8,授权日期:2015年1月8日38. 沙学军;邱昕;王焜;李勇;吴宣利;吴玮. 一种基于经典分数傅立叶变换的干扰抑制方法. Z专利号: 201210028116.7 授权日期: 2014年6月4日39. 沙学军 唐珣 宁晓燕 迟永钢 吴宣利 梅林 吴少川. 分数傅里叶域和频域联合跳频信号的发射与接收方法及装置 专利号: 200810064381.4 公告日期: 2012年6月6日40. 沙学军 唐珣 吴少川 迟永钢 吴宣利 白旭 高玉龙. 一种基于分数傅立叶变换的时频联合同步方法. 专利号: ZL 200910073302.0 公告日期: 2012年4月25日41. 沙学军 宁晓燕 梅林 迟永钢 吴宣利 吴晓涛 吴少川. 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信道中多径时延和多普勒频移估计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系统. 专利号: ZL 200910072891.0,公告日期: 2011年12月28日42. 沙学军, 唐珣, 迟永钢, 吴少川, 吴宣利, 高玉龙, 陈萍. 分数傅立叶变换域辅助直扩系统多径信号捕获方法. 专利号: ZL 200810136867.4 公告日期: 2011年8月17日43. 沙学军 温容慧 迟永钢 邱昕 吴宣利 吴少川 石硕. 一种余弦与切普信号联合的信号调制和解调方法及基于所述方法的信号发射和接收方法. 专利号: ZL 200910072061.8 公告日期: 2011年8月17日44. 沙学军 史军 迟永钢 冉启文 吴宣利 张钦宇 张乃通. 一种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域低采样信号恢复方法 专利号: ZL 200810209791.3 公告日期: 2010年11月17日第六作者:45. 沙学军 邱昕 王焜 房宵杰 梅林 吴宣利. 基于加权分数傅立叶变换的多域联合多址方法 专利号: CN201110216824.9 公告日期: 2013年6月5日第七作者:46. 沙学军 李勇 王焜 房宵杰 李月 梅林 吴宣利 . 基于四项加权分数傅立叶变换的带宽压缩技术 专利号: ZL 201210486890.2 公告日期: 2014年12月3日受理专利:第一作者:1. 吴宣利 郎哲 吴玮 沙学军 李卓明 胡少领. 一种基于喷泉编码下的改进型MMRS固定中继节点选择的信号传输方法. 申请号:201310125248.6,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1日2. 吴宣利 付楠楠 李卓明 赵婉君 吴玮 李想. 一种TD-LTE-A中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联合用户选择和波束赋形方法. 申请号:201410238926.4,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3. 吴宣利 赵婉君 李卓明 吴玮 沙学军. 一种TD-LTE-Advanced中继系统中兼顾吞吐量和公平性的上行资源分配方法. 申请号:201410802818.5,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2日4. 吴宣利 韩杏玲 吴玮 李欣悦 付楠楠 马哲明. 一种面向协作频谱感知的正交窄带波形设计方法. 申请号:201510590197.3,申请日期:2015年9月14日5. 吴宣利 肖雨桐 邓啸 沙学军 吴玮 李卓明. 基于RGB重构的森林图像切割后的火焰/烟雾识别方法. 申请号:201611116917.3,申请日期:2016年12月7日第二作者:6. 梅林 吴宣利 沙学军. 一种混合载波通信系统的带内陷波方法及装置. 申请号:CN201410705132.4 授权公告日:2016年6月22日第三作者:7. 吴玮 管修挚 吴宣利 李卓明 白旭 沙学军. TD_LTE_A系统中终端D2D协作中继通信实现方法. 申请号:201210295172.7,申请日期:2012年8月20日8. 沙学军 姜来为 吴宣利 吴玮 李卓明 赵龙海. 系统中移动终端与中继节点混合载波协作通信方法. 申请号:201210250470.4,申请日期: 2012年7月19日9. 沙学军;赵龙海;吴宣利;吴玮;李卓明;姜来为. LTE系统多终端协作通信方法. 申请号:CN201210190803.9,申请日期:2012年6月11日10. 高玉龙;王思;吴宣利;吴玮;吴少川;李卓明;沙学军. 一种结合频谱分配与功率控制的Femtocell中干扰抑制的方法. 申请号:CN201210178877.0,申请日期:2012年6月1日11. 沙学军;邱昕;吴宣利;吴玮;吴少川;白旭;房宵杰. 单边带多载波传输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方法及装置. 申请号:CN201210160267.8,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12. 沙学军;房宵杰;吴宣利;李卓明;吴玮;吴少川;白旭. 一种基于森林火点去扰动单点定位装置的背景干扰消除装置及消除方法. 申请号:CN201210092161.9,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13. 张中兆 马琳 吴宣利 谭学治 沙学军 史军 陈萍. 基于后向投影法的超宽带穿墙点目标定位成像方法 申请编号: 200810064964.7 申请日期: 2008年7月21日第四作者:14. 沙学军;付占宇;宋晓程;吴宣利;房宵杰;吴玮;李卓明. 一种服务器及采用该服务器的自助旅行系统. 申请号:CN201210090538.7,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15. 沙学军;王焜;房宵杰;吴宣利;吴玮;白旭;高玉龙. 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图像拼接方法. 申请号:CN201210092941.3,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16. 沙学军;房宵杰;邱昕;吴宣利;李卓明;白旭. 煤矿多功能终端及采用该终端的基于IP宽带网的煤矿井下调度系统及调度控制方法. 申请号:CN201210080469.1,申请日期:2012年3月26日17. 沙学军;李勇;梅林;吴宣利;房宵杰;邱昕;吴玮. 基于四项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的窄带干扰抑制的方法. 申请号:CN201210120739.7,申请日期:2012年4月23日18. 沙学军;邱昕;梅林;吴宣利;迟永钢. 一种混合载波直接序列扩频CDMA传输系统. 申请号:CN201110057485.4,申请日期:2011年3月10日19. 沙学军 邱昕 宁晓燕 吴宣利 白旭 张钦宇. 一种基于多电平准正交扩频码序列的扩频通信方法. 申请号: 201010156726.6 申请日期: 2010年4月27日20. 沙学军 梅林 张钦宇 吴宣利 吴少川 詹宗超. 基于多路变参数的四项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的信号抗截获及抗干扰方法. 专利申请号: 201010301259.1 申请日期: 2010年2月5日21. 沙学军 史军 迟永钢 吴宣利 张乃通 张钦宇 张中兆 李牧. 一种基于分数阶小波变换的信号分离方法. 申请号: 200910072915.2,申请日期: 2009年9月17日22. 沙学军 梅林 宁晓燕 吴宣利 迟永钢 张乃通. 基于四项加权分数傅立叶变换与分布式发送天线的载波协同通信方法. 申请号: 200910072874.7,申请日期: 2009年9月14日23. 沙学军 温容慧 迟永钢 吴宣利 邱昕 张钦宇 吴少川. 一种不等功率谱密度的分数傅里叶变换域调制解调方法 申请号: 200810209634.2 申请日期: 2008年12月8日24. 沙学军 唐珣 迟永钢 吴宣利 温容慧 吴少川 高玉龙. 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域的线性调频信号干扰回避传输方法 申请号: 200810064308.7 申请日期: 2008年4月16日第五作者:25. 沙学军;邱昕;梅林;房宵杰;吴宣利;吴玮;白旭. 基于加权分数傅立叶变换域的窄带干扰抑制方法. 申请号: CN201210120740.X 申请日期: 2012年4月23日26. 沙学军;付占宇;曲金鑫;房宵杰;吴宣利;李卓明. 一种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进行智能信息查询的方法. 申请号: CN201210093226.1 申请日期: 2012年3月31日27. 沙学军;房宵杰;金钒石;宋晓程;吴宣利;吴玮;白旭. 森林火点去扰动单点定位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定位方法. 申请号: CN201110418101.7 申请日期: 2011年12月14日28. 梅林;沙学军;李涛;熊李娜;吴宣利;白旭. 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扩展的OFDM通信系统. 申请号:CN201110197056.7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29. 沙学军 唐珣 吴少川 迟永钢 吴宣利 白旭 高玉龙. 一种基于经典分数傅立叶变换的信道参数估计方法. 申请号: 201010132111.X 申请日期: 2010年3月25日30. 沙学军, 唐珣, 迟永钢, 吴少川, 吴宣利, 高玉龙, 白旭. 一种基带直扩信号相频域接收方法 申请号: 200810064900.7 申请日期: 2008年7月10日31. 沙学军, 温容慧, 郭佩, 迟永钢, 吴宣利, 唐珣, 吴少川. 一种分数傅立叶变换域多址的信号产生与接收方法.申请号: 200810064161.1 申请日期: 2008年3月24日第六作者:32. 沙学军;付占宇;安然;房宵杰;宋晓程;吴宣利;李卓明. 基于移动平台的手机旅游信息查询系统. 申请号: CN201210130926.3 申请日期: 2012年4月28日33. 沙学军 邱昕 王焜 房宵杰 梅林 吴宣利. 基于加权分数傅立叶变换的多域联合多址方法. 申请号:201110216824.9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9日34. 姜琰俊 石硕 顾学迈 郭庆 杨明川 吴宣利 贾敏 韩帅 林佩. 一种基于距离辅助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方法. 专利申请号: 201010182744.1 申请日期: 2010年5月26日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1 超密集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向2 基于人工智能的干扰管理及资源分配研究方向3 基于信道互易性的物理层安全研究方向4 能效优化方法研究及其在超密集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方向5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近期论文
第一作者:1. X. L. Wu, Z. M. Ma, X. Chen, F. Labeau, S. Han. Energy Efficiency-Aware Joi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Multi-User Beamform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9, 68(5): 4824-4833. (SCI: 000470017500060 ,EI: 20192307011047,影响因子:5.339)2. X. L. Wu, X. L. Han, X. Deng, F. Labeau, S. Han. Transform domain processing-based cooperative spectrum sharing protocol with adaptive relay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2018, 4(3): 529-543. (SCI: 000444593700008,EI: 20192307011047,影响因子:5.339)3. X.L. Wu, X. L. Han, F. Labeau. High Capacity Spectrum Sensing Framework Based onRelay Cooperation. China Communications. 2016, 13(8): 117-126. (SCI: WOS:000382095500012)4. X.L. Wu, Z. M. Ma, Y. Wang. Joint User Group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Multi-User Dual Layer Beamforming in LTE-A.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5,19(10): 1822-1825. (SCI: 000363246600040,EI: 20154201406033,影响因子: 1.463)5. X.L. Wu, N. N. Fu, F. Labeau. Relay-based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Frameworkunder Imperfect Channel Estimation.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5, 19(2):239-242. (SCI: 000349537500032,EI: 20150900565231,影响因子: 1.463)6. X.L. Wu, M. X. Luo, K. Liu, Q. H. Shen. Channel estimation algorithms for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in amplify-and-forward cooperative system. Wireless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2014, 14(9): 1352-1364. (SCI检索INSPEC:14660599,EI检索: 20143418085346,影响因子: 1.291)7. X.L. Wu, X. J. Sha, C. Li, and N. T. Zhang. Pulse Shaping for CognitiveUltra-Wideband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2010, 10(6): 772~786 (SCI检索: WOS:000277962300004,影响因子: 1.291)8. X.L. Wu, X. J. Sha, N. T. Zhang. Pulse Shaping Method to Compensate for AntennaDistortion in Ultra-Wideband Commun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F-Information Sciences. 2007, 50 (6): 878~888 (SCI检索: 232LF(000251020500006),影响因子: 0.388)9. 吴宣利,陈旭. 干扰门限与回程容量限制下UDN的能效与谱效联合优化算法[J]. 通信学报. 2019, 40(12): 86-97 10. 吴宣利, 谢子怡, 吴玮. 室内超密集网络中基于干扰图的自适应干扰协调方法[J]. 通信学报. 2019, 40(9): 15-2311. X.L. Wu, Y. J. Pei, F. Labeau, W. J. Zhao. Fairness-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 inRelay-enhanced TD-LTE-A Systems. 2016 IEEE 84th Vehicular TechnologyConference, VTC Fall, Montreal, Canada.12. X.L. Wu, X. L. Han, F. Labeau. Cooperative Spectrum Sharing Protocol Based onTransform Domain Processing with Joint Secondary Selection and PowerAllocation. IEEE IWCMC 2016, Pafos, Cyprus. 2016: 475-480 (EI检索:20164502992265)13. X.L. Wu, Z. M. Ma, X. D. Lin. Effective Data Rate Based Rank Adaptive ReceiveAntenna Selection. 2015 IEEE Globecom. SanDiego, U. S. 2015: 1-6 (EI检索:20161902355219)14. X.L. Wu, N. N. Fu, L. K. Sun, Y. Wang. Channel Reciprocity Based Frequency DomainCQI Feedback Algorithm in TD-LTE-A Systems. IWCMC 2015 Conference. Dubrovnik,Croatia, 2015: 1174 – 1179(EI检索:20155001675643)15. X.L. Wu, W. J. Zhao, F. Labeau. SLNR Beamforming Based Iterative Power Allocationin TD-LTE-A Downlink. IWCMC 2015 Conference. Dubrovnik, Croatia, 2015: 84 – 89(EI检索:20155001675834)16. X.L. Wu, X. L. Han, X. D. Lin. QoS Oriented Heterogeneous Traffic Scheduling inLTE Downlink. 2015 IEEE ICC. London, United Kingdom, 2015: 3088 - 3093(EI检索:20160201791120)17. 吴宣利, 韩杏玲, 赵婉君. LTE系统中一种低丢包率的实时业务调度算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5, 47(03):24-28. (EI检索: 20151800796914)18. X.L. Wu, N. N. Fu, D. Lin, W. J. Zhao. User Satisfaction Based Joint User Selectionand Beamforming in TD-LTE-A Downlink. 17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odeling,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 Montreal,Canada. 2014: 153-158 (EI检索:20144600188718)19. X.L. Wu, L. K. Sun, J. Yu, X. D. Lin, Y. Wang. User-Satisfaction-Based WeightedSLNR Beamforming in TD-LTE-A System. 2014 IEEE ICC. Sydney, Australia, 2014:1290-1295 (EI检索:20143818170375)20. X.L. Wu, W. J. Zhao, W. Wu. Throughput and Fairness-Balanced Resource AllocationAlgorithm in TD-LTE-Advanced Relay-Enhanced Network. 2013 InternationalWorkshop on High Mobil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HMWC2013). Shanghai, China.Nov. 1 – 3, 2013: 82~86 (EI检索:20140817346619)21. X.L. Wu, M. X. Luo, L. K. Sun, N. N. Fu. User Fairness Based Adaptive PowerAllocation in TD-LTE-A Downlin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ptember 21-23, 2013, Kunming, China: 423~43022. X.L. Wu, L. K. Sun, W. J. Zhao.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Based Waveform Designfor Spectrum Sensing.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Vols. 457-458 pp 1491-1497, October12-13, 2013, Hong Kong, China. (EI检索:20134717004861)23. X.L. Wu, L. K. Sun and M. X. Luo. A Sphere Detection Based Adaptive MIMODetection Algorithm for LTE-A System.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Vol. 5 No.2B, 2013, pp. 25-2924. X.L. Wu, M. X. Luo, L. K. Sun, N. N. Fu. Signal to Leakage and Noise Ratio BasedBeamforming and User Scheduling for TD-LTE-A Systems. Advanced MaterialsResearch. Vol. 760-762, 2013, pp 551-555 (EI检索:20134416937815)25. X.L. Wu, Y. Cao, Z. Lang. Relay Deployment Scheme in LTE-Advanced System. IEEEICWITS. Hawaii, USA. 201226. X.L., Wu, L. K. Sun, and R. N. Wang. The Analysis of Detection Algorithms in UWBSpatial Multiplexing System.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strumentation, Measurement,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IMCCC).Harbin, China, 2012: 437-440 (EI检索:20131016081491)27. X.L. Wu, L. K. Sun, W Feng, M. X. Luo.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Based PulseShaping Algorithm in IEEE 802.15. 4a.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strumentation, Measurement,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IMCCC).Harbin, China, 2012: 441-444. (EI检索:20131016081492)28. X.L. Wu, C. Luo, X. Z. Yang, L. K. Sun, Y. Cao. Performance analysis ofultra-wideband 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indoor office LOS environment.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2012, 19(5):101-106 (EI检索:20130916074528)29. X.L. Wu, M. X. Luo, L. W. Jiang, L. K. Sun. Distributed Cooperative SpectrumSens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Joint Use of Network Coding and Transform-DomainProcessing. IEEE CHINACOM 2012. Kunming, China, 2012: 179-184 (EI检索:20130916068571)30. X.L. Wu, L. K. Sun, R. N. Wang, X. J. Sha. The Reform of Assessment Method forMobile Communication Cours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sin Education (ICFCE 2012). Shanghai, June, 201231. X.L. Wu, K. Liu, M. X. Luo and Q. H. Shen. LMMSE channel estimation algorithmbased on delay time-domain windowing in AF cooperative systems. IEEE CHINACOM2011. Harbin, China, 2011:1-6 (EI检索:20121214869034 Best Paper Award)32. X.L. Wu, Y. Cao, X. Z. Yang, and C. Luo.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UWB Based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Indoor Office LOS Environment. 2011 Cross StraitQuad-Regional Radio Science and Wireless Technology Conference. Harbin, China.2011: 996-1000 (EI检索:20114414464403)33. X.L. Wu, X. Qiu, X. Z. Yang. SDP Based Pulse Shaping Method to Compensate forAntenna Distor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10). Hangzhou, China. 2010:2367-2370 (EI检索: 20110913704790)34. X.L. Wu, D. Lin, X. Z. Yang. Performance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PulseWaveforms in Ultra-Wideband 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Signal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Harbin,China. 2010: 692-695(EI检索: 20105213521096)35. X.L. Wu, Q. H. Shen, X. X. Su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Frequency Domain ChannelEstimation of DS-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ervasive Computing, Signal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Harbin, China. 2010:628-631(EI检索: 20105213521133)36. 吴宣利,林迪,白旭,邱昕. 协作超宽带中的转发时延分配方法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42(9):1383-1387 (EI检索: 20104613383299)37. X.L. Wu, X. Qiu, X. Y. Ning, and D. Lin, Orthogonal Hermite Functions BasedOrthogonal Pulse Shaping Method. 2009 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Computer Engineering (CCECE2009). Saint Johns, Canada, 2009: 496~499 (EI检索: 20094412409326;ISTP检索: BMC07)38. 吴宣利, 沙学军, 张乃通. 脉冲超宽带系统中波形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1(1): 1~6 (EI检索: 20091311977486)39. 吴宣利, 沙学军, 林迪. 超宽带系统中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干扰抑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0(增刊1): 104~108 (EI检索: 083711540824)40. X.L. Wu, X. J. Sha, N. T. Zhang. Orthogonal Wavelet Based Dynamic Pulse Shapingfor Cognitive Ultra-Wideband Communications. IEEE Globecom conference. NewOrleans, LA, USA, 2008: 4856~4860. (EI检索: 20092612146785)41. X.L. Wu, X. J. Sha, N. T. Zhang. Meyer Wavelet Based Orthogonal Pulse ShapingAlgorithm for UWB Communication System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munications (ICC). Beijing, China, 2008: 3928~3932(EI检索: 083711545900;ISTP检索: BIH49)42. 吴宣利, 沙学军, 张乃通. 超宽带通信中补偿天线失真的脉冲成形方法. 中国科学E辑. 2007, 37 (10): 1329~133843. X.L. Wu, X. J. Sha. Pulse Shaping Based on Orthogonal Hermite Functions forUltra-Wideband Communications. The 11th North-East Asia Symposium on Nano,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liability. Harbin, China, 2007(11):7~1144. X.L. Wu, X. J. Sha, N. T. Zhang. Combined-Waveform Design Method and ItsApplication in Ultra-Wideband Pulse Shape Multiple Access. IEEE ICCCASconference. Guilin, China, 2006: 1273~1277 (EI检索: 081011131899;ISTP检索: BFD81)45. 吴宣利, 沙学军, 张乃通. 基于正交小波的新型超宽带脉冲波形构造方法.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6(2): 12~16(EI检索:06239926290)46. 吴宣利, 沙学军, 张乃通. 基于正交小波的新型超宽带脉冲波形构造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 南京, 2005: 127~132第二作者:47. D.Lin, X. L. Wu, F. Labeau, and A. Vasilakos. Internet of Vehicles for E-HealthApplications in View of EMI on Medical Sensors. Journal of Sensors. vol. 2015,Article ID 315948, 10 pages, 2015. doi:10.1155/2015/315948 (SCI检索:WOS: 000352392700001, EI检索:20151500727750)48. D.Lin, X. L. Wu, and X. J. Sha.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 based transmittedreference scheme for UWB commun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Sciences. 2011, 54 (8): 1712~1722 (SCI检索:WOS:000293188100015,影响因子: 0.702)49. Y. T. Xiao, X. L. Wu, W. Wu. 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Base Stations in Ultra-dense Networks. IEEE Globecom 2019, USA.50. X. Chen, X. L. Wu, S. Han. Joint Optimization of EE and SE Considering Interference Threshold in Ultra-Dense Networks. Interna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Mobile Computing(IWCMC), Tangier, 2019: 1-6. (EI检索: 20193207269714)51. G. Zineddine, X. L. Wu. A New Two-Microphone Reduce Size SMFTF Algorithm for Speech Enhancement in New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2019 E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Harbin, China. 2019: 186-202(EI检索: 20193007223947)52. Y. T. Xiao, X. L. Wu, C. Y.,Meng, and W. Wu.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lgorithm to Minimize Interference among Co-Channel Users in Ultra-Dense Networks. 2018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Signal Processing, and Systems (CSPS), Dalian, 2018: 473-480 (EI检索: 20192206975358)53. J. J. Zhang, X. L. Wu, W. Wu and Y. T. Xiao. \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