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张子立
2023-05-10 09:50
  • 张子立
  • 张子立 - 博士 青年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
张子立,台湾基隆人。
学习经历:
本科 (Bachelor)
中国台湾
政治大学
哲学专业
硕士 (Master)
中国台湾
政治大学
哲学专业
博士 (Ph. D))
中国台湾
政治大学
哲学专业
工作经历:
青年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2015.10-至今
中国上海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
青年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2012.10-2015.10
中国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兼任助理教授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2012.02-2012.7
中国台湾
国立东华大学(National Dong Hua University)
客座助理教授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2010.08-2011.7
中国台湾
东海大学(Tung Hai University)
兼任助理教授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2009.08-2012.7
中国台湾
台北科技大学(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2009.08-2010.7
中国台湾
政治大学(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近期研究重点:
王阳明哲学之现代诠释。研究重点为对英语世界王阳明哲学研究现况之反思,以及与英美当代伦理学比较哲学之尝试。前一方向之具体成果为英语论文
“Re-exploring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Lianzhi: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预定于2016年10月刊登于国际英语期刊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后一方向之具体成果为中文论文〈同一性、道德动能与良知: 中西伦理学对话之一例〉﹙已在2016年8月刊登於《哲学与文化》507期﹚,以及英语论文“Personal Identity, Moral Agency and Liang-zh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orsgaard and Wang Yangming” ﹙已于2015年1月刊登于国际英语期刊Comparative Philosophy﹚
科研成果及代表作
著作:
张子立:《从逆觉体证到理一分殊:试析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台北:五南出版社,2014。
主要讲授课程
宋明理学(外籍生全英语课程)、儒家哲学的现代诠释、比较哲学、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现代新儒学与伦理学,特别是从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境中,探讨如何进行儒家的现代诠释。"

近期论文


中文著作
(1)张子立:2000年11月〈再论朱子归入自律伦理学的可能
性〉,《鹅湖月刊》305期,页54-64。
(2)张子立:2005年8月〈释朱子脱然贯通说〉,《东吴哲学学报》12期,页99-125。
(3)张子立:2007年1月〈道德感之普遍性与动力性-谢勒与牟宗三的共识〉,《鹅湖月刊》396期,页54-64。
(4)张子立:2014年5月〈“本体宇宙论”与“实现物自身”:论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两种创生型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页47-56。
﹙5﹚张子立:2014年7月〈论普遍人性:实践的印证与共识的印证〉,《鹅湖月刊》486期,页54-64。
(6)张子立:2016年6月〈论道德与知识两种辩证关系: 朱子格物致知说重探〉,《中正汉学研究》27期,页163–190。
﹙7﹚张子立:2016年8月〈同一性、道德动能与良知: 中西伦理学对话之一例〉,《哲学与文化》507期,页175-196。
英语著作
﹙1﹚Chang, Tzuli. 2015. “Personal Identity, Moral Agency and
Liang-zh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orsgaard and Wang
Yangming.” Comparative Philosophy, (6) 1: 3-23.
﹙2﹚Chang, Tzuli. 2016. “Re-exploring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Lianzhi: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66) 4 : 1196-1218.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