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张军,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1963年生于中国安徽省。中国国籍。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核心经济学期刊《世界经济文汇》主编。他是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是中国多个地方政府的咨询顾问,曾参与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欧盟等对华项目。他操非常流利的英语,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之一。他经常被国际组织邀请出席会议、论坛或者在国际的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过去十年来,他是Wilton Park Conference、The Chatham House、The Chicago Societ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t. Gallen Symposium, Korea China Forum、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The Forum Asia(CASA)、Mizuho Global Forum 等特邀演讲嘉宾。他也是国际上诸多著名跨国公司和商学院频繁邀请出席其在华活动并发表演讲的中国经济学家。他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几百篇评论。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2003)和《组织、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2004)和《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5)等。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的评论与观点频繁见之于国内外重要的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CCVT经济频道、CCTV英语频道、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第一财经、东方卫视、BBC World Service、PBS、Bloomberg、ABS、KBS、凤凰卫视、亚洲电视台、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纽约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朝日新闻》)日本)、《金融时报》(英国)、《华盛顿邮报》(美国)等。他还是世界报业辛迪加(Project-Syndicate)、《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了望东方周刊》等多家财经专栏作家。教育和学历复旦大学(1985,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1988,经济学硕士)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1990, 国际暑期学院(ISSE)结业证书)复旦大学(1992,经济学博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AFRAS 学院(University of Sussex, 1993,博士后)工作经历1988-1993,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助教、讲师1993-1997,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1997-至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94,10-1995,5 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7,9-1998,3 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STICERD 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8,3 任丹麦奥胡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教授1998,11-1999,1 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经济学部招募研究学者1999,7-8, 任日本青山学院国际政治与经济系IMBA 讲座教授2000,6-8, 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0,9-2001.9 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2.6-8 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2002,9-2003,1 任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特聘讲座教授2003,1 任香港岭南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3,6-8 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2004,6-7 任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商学院讲座教授2005,6-9 任芬兰赫尔辛基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世界研究院”(WIDER)访问研究员。2005,7-2006,12 任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共存”数字教学项目特聘讲座教授2006,4- 任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2007,5-8 任加拿大女王大学政策研究学院访问研究员2007,1 2 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8,3-5 任美国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荣誉与奖励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5)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张军等,2005)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张军等,2004)第7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2004)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02)第2界蒋学模经济学奖获得者(2002)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000-200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00)第六界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1999)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青年教师研究类二等奖(199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199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1994-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获得者(199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1986-1993)研究资助国家“985”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项目(2007-2009)上海市“曙光”计划跟踪项目(2006-2008)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4-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1-2003)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基金(2000-2001)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2003)福特基金会/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公共政策研究项目”(2000-2001)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9)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招募基金(1999)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997-199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九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1997-1999)英国科学院王宽诚奖学金(K. C. Wong Fellowships,1997-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4 -1995)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中国学者发展项目基金(CSCC, Washington, D.C., 1994 -1995)英国文化委员会技术合作奖学金(British Council, 1992-1993)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奖学金(British Cable & Wireless, Plc, 1990)讲授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现代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英文课程Microeconomics、Managerial Economics、Macro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China’s Economic Reform、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等。中文著作《中级微观经济学》(主编),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与周黎安合编),2008年,上海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转型、治理与中国私人企业的演进》,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读懂中国经济》,2006年,中国发展出版社。《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级微观经济学》(主编),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200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书里书外的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高级微观经济学》(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话说企业家精神、金融制度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走近经济学》,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市场的微观结构》(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协调博弈:互补性与宏观经济学》(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比较经济模式: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经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经济、社会与文化:张军经济随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我们身边的经济学》,(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微观经济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新版。《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出版社1996年版。《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分析》,立信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公司的理论与经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公共选择》(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法和经济学》(主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西方宏观经济学导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英文论著BooksEconomic Refo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with Arthur Sweetma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2008.An Introduction to Market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95.Chapters in Books“Triggering Economic Growth in Post-Reform China: What Do We Know About It?”, edited by Greg Mills and published by 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 in Africa, as part of the compilation of papers entitled Globalisation and Economic Success.“Comments on Asia’s Financial Crisis” in J. Sachs and W. T. Woo (eds), Asia Economic Papers, MIT Press.“Investment-Growth Nexu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Yoshinori Shimizu (eds), Economic Dynamism of As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From the Asian Crisis to A New Stage of Growth, 2007, Singapore: Th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China and India: Why do They Need to Learn and Trade with Each Other?”, In Hernaikh Singh(ed), South Asia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Towards Greater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2007, published by 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 Singapore.“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Lok Sang and Robert Ash (eds), China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Economy: Studies on Globalization, 2006, Palgrave Macmillan.“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Doowen Lee et al (eds)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sm of the Northeast Asian Economies, 2005,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Economic Restructuring: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in Mengkui Wang et al (eds), China’s Economy,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4, 26-51.Scale and Sale: An Overview of State Enterprises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Chan-Hyun Sohn (eds) Structural Refor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the Northeast Asia, Korea Development Economic Association and Kore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2003, 25-34.Refereed Papers“Term Limits and Rotation of Chinese Governors: Do They Matter to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 2008, 13(3): 274-297;“Introduc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Robust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 2008, 13(3): 255-259;“Estim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 Series (1952-2004) with Applic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8, 6(2):177-196;“The Financial Deepening-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1987-2001”,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7, 5(1):37-50.“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3, 14: 713-734.“Market Size, Scale Economies, and Pattern of Loss-making in China’s State Industry”, 2000, East Asian Review. no.4 (March), 3-28.“Growth in Industrial Output in Post-reform China: Dual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Fringe”, (with William Hallagan), 1998, East Asian Review, no. 2 (March), 1-17.“Market Structure, Cost Differences and the Process of Non-Public Conversion of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v, No. 2, 3-16.“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form,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A Missing Link”, Fud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3, no. 3, 2006, 1-16;“Understand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hat Have We Known?”, Fud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 no. ?, 2007, 1-16.Working Papers“China’s Economic Growth: Trajectories and Institutions”, Research Paper No. 2008/33, UNU-WIDER, Helsinki, Finland.“The Financial Deepening-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1987-2001”, Research Paper No. 2007/08, UNU-WIDER, Helsinki, Finland.“The Determinates of Profitabilit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vidence from Census Data”,(with Liang and Murakami),working paper #19,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Japan.“Starting Positions, Reform Speed and Economic Outcome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with William Hallagan), 2000, working paper #280,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USA, also includ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held at Qing hua University July 23-26,1999.“Excessive Entry into the Markets: A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 (with William Hallagan) 1998,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Scale and Sale: An Overview and Prospect of China’s State Enterprises Reforms”, 1998, Wilton Park Conferences, West Sussex, England.“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1996, Management Centre, King’s College London, England.“AFTA and Beyond: Chinese Perspective”, 1994,ESCAP, United Nations, Bangkok, Thailand.Short Opinion Articles“The GDP Craze”, www.cbiz.cn, 15/6, 2003“Should Shanghai Reindustrialize Itself?”, www.cbiz.cn , 20/7, 2003“Capitalize Chinese Economy”, www.cbiz.cn, 2/11, 2003“Deft touch needed to cool down the investment”, Shanghai Daily, 14/6, 2004“Fiscal prudence can nourish the economy”, Shanghai Daily, 28/1, 2005“Stay the course to fix the imbalance”, Shanghai Daily, 18/2, 2005“China may rewrite economic theories”, Shanghai Daily, 27/6, 2005“China Exchange Rate Puzzle”, South Africa Business Daily 和Western AustralianEvening, 23/7, 2005“Reform Before It Is Too Late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12, 2005“Financial Discrimination, Corruption, and the Rise of China’s PrivateEnterprises”, BizShanghai, 14/6, 2006“The rise of imbalanced growth in China”, WIDER Angle(http://www.wider.unu.edu/newsletter/angle2006-2.pdf), no.2, 2006“China’s Financial Fetish”, Project Syndicate, 4/2, 2007“Building Financial Hubs: Dogmatic and Misguided”, Shanghai Daily, 10/2, 2007“China boom is over”, New York Sun, 31/1, 2008国际学术会议(2003 年以后)2003 年1 月24 日应邀在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做“Growth-Investment Nexusin Post-Reform China”的学术报告。2003 年9 月6-11 日出席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新制度经济学国际协会”(ISNIE)的年会以及“罗纳德.科斯研究所”(RCI)主办的制度分析方法研讨班。2003 年9 月25-26 日应韩国总统首席政策顾问,韩国发展经济学协会主席李廷雨博士的邀请出席在汉城举办的韩国发展经济学协会的年会并做嘉宾演讲“Restructuring State Enterprises in China”。2003 年10 月22-25 日出席在法国Clermont-Farrand 市的CERDI 举办的第4 届中国经济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做了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Growth in China: An Assessment” 的演讲。2003 年11 月11-13 应邀在韩国大田市举办的“21 世纪东北亚的经济与技术合作”的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做了首场报告“Economic Integ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ssues and Prospects”。2004 年1 月15-17 日应邀出席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主办的“寻找新秩序的亚洲”的国际研讨会。还应邀在日本法政大学和一桥大学做了学术两场报告。2004 年3 月10-12 日在印度新德里参加了由印度“中国研究院”(ICS)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联合主办的国际会议“中国经济改革25年”(Twenty Five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2004 年7 月5 日应邀在韩国汉城参加“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第三次访韩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he 3rd Visit of CES to Korea)并做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投资效率的学术报告。2004 年7 月20-23 应邀在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参加以“ 亚洲共存”(Co-Existence of Asia) 为主题的远程教学录像, 分别是“How China Integrated with the World Economy” 和“Can China Sustain its Economic Growth?。在东京期间应邀在著名的青山学院(Aoyama)“中国经济协会”做了学术报告 “Current Overheating in China”。2004 年10 月28-30 日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做了“Re-estim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 Series:1952-2000”的学术报告。2005 年3 月11 日应邀在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做了英文报告“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2005 年3 月21-22 日应邀在伦敦Middlesex University 参加英国中国经济学会(CEA)主办的“China Dynam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主题年会并在开幕式后用英文做了“Can China Grow Faster?”的演讲。2005 年3 月23 日上午在伦敦应邀在英国外交部新闻发言局(Foreign Press House)外交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 主办的“2020 年的中国和印度”报告会上做嘉宾主讲人(另一位为印度学者),就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了英文演讲,之后回答了在场人员的提问。英国卫视做了现场转播和采访。2005 年4 月7-12 日应邀赴澳大利亚参加在布里斯班举行的“澳中经济高峰论坛”并在会上用英文做了“Remarks on China’s Financial Reforms”的报告。2005 年7 月20 日-9 月30 日应邀到芬兰赫尔辛基的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国际研究院(UNU/WIDER)从事研究工作。2005 年9 月28 日应邀在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院(ECONOMICUM)的系列讲座“Macro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Seminar”上做了“Growing China’s Economy”的学术讲座。2005 年10 月4 日上午应邀在芬兰银行转型研究所(BOFIT)做“The Existence and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Deepening-Productivity Nexus”的学术报告。2005 年10 月31-11 月3 日应邀在英国出席威尔顿庄园会议(Wilton Park Conference)并在会议上做了“Making them Cheaper: The Impact of China Riseon Globalization”的英文讲演。2005 年11 月7-8 日应邀在新加坡出席由南非Brenhurst 基金会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所(IDSS)联合主办的国际会议“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Success: Policy Options for Africa”。2005 年12 月12-14 日应CASA ASIA 之邀赴西班牙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3 届亚洲论坛”(III Forum Asia)并在会上做“Understanding China Economic System: Getting Incentives Right”的演讲。2006 年4 月27-29 日应邀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参加了由Chicago Society 和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主办的国际会议“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并在会上做了“Politics and China’s Growth from Below”的演讲。2006 年11 月7-9 日应邀出席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的国际会议“South Asia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 Towards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会议由ISA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举办。在会议上做了“China and India: Why Do They Should Learn from and Trade with Each Other?”的演讲。2006 年11 月10-15 日应邀出席在埃及开罗Marriott Cairo 酒店举行的“全球化与经济成功:非洲的选择”(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Success: Policy Options for Africa)国际会议并发表专题讲演“Trigger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hat Have We Known?”。会议由非洲Brenthurst 基金会和埃及的Konrad-Adenauer Foundation 基金会资助。来自世界银行和欧美、亚洲以及非洲等各国的经济学家出席了会议。2006 年12 月16-17 日应邀在韩国汉城的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访问,出席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起的E-LEARNING 项目的会议。2006 年12 月19-22 日应邀在日本东京帝国饭店出席由IDE 举办的“The Rise of the BRICs”国际会议并以嘉宾的身份发表“Making Growth Happen in China”的主旨演讲。2007 年3 月2-3 日应邀在澳门大学参加“中国经济增长:原因与前景”的学术研讨会并做“Trigger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的嘉宾报告,出席会议的嘉宾还包括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ouglas North 和James Mirrles 以及伦敦经济学院的许成钢教授等。2007 年4 月13 日应邀参加Brookings Institutions 在华盛顿举行的Asia Economic Panel(AEP)的会议并担任评论,评论文章Comments on Asia’s Financial Crisis” 收入会议文集将由美国MIT 出版社出版。2007 年4 月16-17 日在英国Nottingham 大学出席留英中国经济学会第18届年会并在全体会议上发表了嘉宾讲演“Political Governance and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2007 年5 月27 日-8 月13 日赴加拿大女王大学作访问学者。2007 年9 月7-8 日应邀在芬兰赫尔辛基出席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世界研究院(UNU-WIDER)举行的国际会议“South Engines of Economic Growth”。在会议上发表报告“China Economic Growth: Trajectory and Evolving Institutions”。2007 年9 月15-16 日参加CEA(UK)与CCES 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转型与增长:政府、市场与政策”,来自欧洲和美国、日本等经济学家50 多人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上用英文报告了论文“Term Limit and Rotation of Chinese Governors: Do They Matter to Economic Growth?”。2007 年10 月16-18 日应邀在韩国大邱出席“2007 NEA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论坛并做嘉宾讲演“Northeast Asia Economic Integration: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Political Wisdom”。该经济论坛由韩国东北亚地区政府联合会秘书处(NEAR)和庆尚北道联合主办。2007 年11 月4 日-5 日应邀在韩国首尔出席首届“中国论坛”(China Forum)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Mundell 教授担任嘉宾演讲人。在韩国期间还与韩国的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等见面。5 日下午还接受了韩国著名的报纸《每日经济报》(Maeil Business Newspaper)的专题采访和韩国电视台的专访。2007 年11 月6-7 日应日本瑞穗研究所(Miruho Research Institute)的邀请出席在日本东京经团连会馆举行的Mizuho Global Seminar 并作为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论坛上发表了英文演讲“Why China Welcomes Globalization”。2007 年12 月3 日-7 日应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RCHSS)主任瞿婉文教授的邀请,3 日经香港飞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在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分别做了“中国经济改革30 年”和“官员的任期限制、异地交流和经济增长:来自省级数据的证据”两场学术报告。2008 年2 月25-27 日应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邀请,在奥克兰大学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的纪念孔子学院成立一周年的“周年公开讲座”(Anniversary Public Lecture)上用英文发表了主旨演讲“Thirty Years of Transformation: What is Special about China’s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转型三十年:中国经济实验的独特方式)。2008 年5 月8-10 日应邀赴新加坡出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举办的“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ingapore”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Shanghai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A Revolving Relationship 报告。2008 年5 月14-18 日应邀以嘉宾身份赴瑞士圣加仑大学出席第38 届圣加仑论坛(The 38th St. Gallen Symposium)并发表“How China System Works”的演讲。主要工作成绩与评价经济研究特别是,(1)系统研究和度量了中国的工业改革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影响;(2)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1978年后中国金融深化、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3)估计了中国1952-2006年间各省物质资本存量以及其他面板数据,为国内外学者拟合中国的总量生产函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库并得到广泛引用。研究成果集中见之于国际英文刊物和国内权威刊物以及数部专著中;(4)从理论和经验上探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人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制度经济学以及工业组织理论等方面教学和研究达20 年。现为复旦大学西方经济学科的学术带头人,“211”和“985”二期建设项目和课题负责人,担任国家重点经济学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已经出版专著和翻著20多种,编写教材5种,经济学随笔5种,在国内权威刊物《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等以及在国外经济学刊物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East Asia Review 等发表论文50多篇,其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短论200 余篇。其中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19篇。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刘俊婉等在2004年第四期《经济家》上发表的“经济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一文中统计数据显示:(1)候选人在过去5年“经济学领域被引最多的前40名学者”中排名第9位,被引次数为423次;(2)候选人1994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专著《现代产权经济学》近五年内在经济学领域被引126次,排在“五年内在经济学领域被引100次以上的著作”的第25位。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经验实证研究。""近期论文
代表性中文论文“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变化研究:1978-2005”(与陈诗一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3与增长模式”,《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中国地方官员为什么要改善基础设施?”(与王世磊合作),《经济学季刊》,2007年1 月(第7卷第2期)。“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10月(第7卷第1期)。“官员的任期限制、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与高远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高远等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首篇。“中国金融深化-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78-2001”(与金煜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中国省国际资本存量的再估计”(与吴桂英等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王祺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与现有的结论”(与陈诗一等合作),《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号。“市场结构、成本差异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与罗长远等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的首篇。“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另一种测度方法”(与章元合作),《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新的发现与解释”,2002,《经济研究》,第6期首篇。“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对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解释”,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1期。“关于信息产品共享的经济模型”(与姜建强合作),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2期。“中国国有工业利润率的变动模式:1980-1997,2001,《经济研究》,第3期。“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经济学分析”(与冯曲合作),2000,《经济研究》,第7期。“中国制造业利润率的决定:来自普查的证据”(与村上直树等合作),2000,《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冬季号。“转型国家的初始条件,改革速度和经济增长”(与Hallagan合作),1999,《经济研究》,第10期。“需求,规模效应和中国国有工业的亏损:产业组织的方法”,1998,《经济研究》,第6期。“改革起点和改革路径:一个可行的模拟”(与Hallagan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1期首篇。“苏联的增长方式:一个综述”(与韩贤旺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8期。“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1994,《经济研究》第9期。“中央计划经济下的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1993,《经济研究》,第5期。“寻求短缺的制度原因”,1991,《经济研究》,第12期。“产权结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企业制度”,1989,《经济研究》,第8期。“改革后中国农村改革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过渡经济学:我们知道什么?”,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转轨经济中的过度进入问题--对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1998,《复旦学报》,第1期。“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1997,《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20卷(秋季)。“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回顾与争论”,1997,《上海经济研究》,第4期。“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1996,《改革》,第5期。“中国的渐进改革为什么成功?”,1996,《经济学家》,第3期。“关系:一个初步的经济分析”,1995,《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信息费用、有限理性和计划的约简:对中国计划经济结构的一个假说”,1992,《经济发展研究》,第3期。“国有企业的货币激励:理论与经验研究”,1991,《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关于企业制度的理论模式”,1991,《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全国青联第一届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理事新制度经济学国际协会(ISNIE,USA)会员韩国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研究生论文特聘校外审查人(external examiner)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论文学校外审稿人中金国际“经济学/金融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欧洲China Biz Speakers 演讲人(www.chinabizspeakers.com)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国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聘任课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聘任课程教授上海市委宣传部咨询专家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东方卫视高级顾问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和都市改造基金会理事上海浦东创业研究院理事会理事上海复源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咨询专家和评审委员会委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经济学(季刊)》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学术委员《经济学报》学术委员《China Economic Journal》学术委员《经济研究》特聘审稿人《改革》学术委员《中国金融评论》学术委员《社会科学战线》学术委员《江苏社会科学》学术委员《政治经济评论》学术委员《产业经济评论》学术委员《制度经济学研究》学术委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委员《中国经济观察》学术委员《海洋经济评论》学术委员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大学华中政法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浙江财经学院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