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波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学历及主要经历1983年7月 北京语言大学外文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硕士课程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7月—1992年2月,复旦大学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2年至今,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讲师、副教授。1992年3月—1993年3月,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4月—1999年3月,长野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9月—12月,爱媛大学外国人特聘教授。2005年7月—9月,山口大学东亚研究科外国人教授。专著、编著、译著专著《梁实秋——传统的复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编著《梁实秋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梁实秋批评文集》,海南出版社1998年。《台湾少年小说选》,上海少儿出版社1990年。《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合编,第一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国际化:岛国日本的历史选择》(合编,第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合编,第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合编,第一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日文化与政治经济论》(合编,第一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译著《东盟经济的地壳变动》(合译,第一译者),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把时光染成蓝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呼吸历史——对亚太区域的人文思考》(合译,第一译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白河夜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东山再起——77岁开始的新航程》(合译、第一译者)。《近代日中交涉史的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报刊评论《松枝茂夫及其他》,《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5日。曾主持和参与的项目“日本近代作家与上海(1920—1937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12月立项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个人项目。“特大型都市公益性文化体系研究——东京和上海的比较”,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12月立项项目,个人项目,已经完成。目前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近年来中国人日本观的变化”,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资助项目,主要参与者之一,进行中。曾主持的学术会议“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1999年5月,复旦大学内。主持者之一。内容详见会议论文集。“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国际会议,2002年5月,复旦大学内。主持者之一。内容详见会议论文集。将主持的学术会议“东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氧气——从中日韩交流的视角”,于2006年9月举行,主持者之一。开设课程本科生课程“日本概况”,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日语专业三年级课程。“日本报刊阅读”,同上。“日汉-汉日翻译理论与技巧”,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日语专业三年级至四年级课程。“日本影视”,同上四年级课程。“20世纪的日本”,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日语专业四年级课程。“东亚文明史”,复旦大学全校公共选修课。硕士研究生课程“近现代中日文学比较论”,外文学院日文系一年级至二年级研究生。“日本概论”,同上。“日本现代文学作品研读”,同上。“东亚文化概论”,国际政治系二年级研究生研究领域
中日比较文化、比较文学,日本语言与文化""近期论文
学术论文《心地的呐喊——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文科月刊》1986年第5期。《传记应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评郁云的〈郁达夫传〉》,《书林》1986年第9期。《梁实秋:熟悉的名字,陌生的人》,《书林》1987年第4期。《梁实秋:一个地道的知识分子》(2.7万字),香港《文学世界》1987年创刊号。《冷峻的风格 沉重的襟怀——陈千武诗略论》,《台港文谭》1988年第3期。《纯真率直 孤高冷峻——台湾诗人罗门印象》,《台港文谭》1989年第1期。《姚一苇访谈录》,《台港文谭》1989年第3期。《雅舍小品: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略论梁实秋散文的内蕴》,《书林》1989年9—10合期。《梁实秋传略》(3万字),《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真实的梁实秋》,《语文学习》1992年第6期。《本世纪20年代中日文学家间的交往——以上海为中心》,《日本研究集刊》1994年第1期。《近现代中日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相异性》,《日本学刊》1995年第4期。《本世纪20年代日本作家在上海的文学活动》,《日本学研究》1995年第4期。《论近现代日本翻译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论文集《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明治时期日本翻译文学述论》,论文集《日本研究论集》(2),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战后日本大众文化的展开于战后社会世相》,《面向太平洋》2000年第1期。《小泉八云与周作人日本文化论的比较》,论文集《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从近代食文化的流变看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折衷性》,《日本学刊》2000年第4期。《村松梢风的中国游历和中国观研究》,《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2期(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选刊《外国文学研究》同年第12期全文转载)。《松枝茂夫的中国文学缘》,《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4期。《日本作家梢风在“魔都”上海》,《上海滩》2001年第7期。《作家村松梢风与田汉和郭沫若》,《日本研究集林》2002年第1期。《战后日本对亚洲主义的认识——以竹内好和林房雄的言论为中心》,论文集《中日文化与政治经济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从汉字文化圈的基盘看东亚一体化的可能性——以中国汉字文化在日本的影响为中心》,论文集《21世纪的东亚:机遇、挑战与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中国文化的流风遗韵与近代日本文人的汉学修养》,《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2期。以下为收录与各类文学词典或名著提要内的评析文篇目:《赵南栋》篇,《文学人物鉴赏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唐寅《中州揽胜序》篇唐寅《菊隐记》篇文征明《游洞庭东山诗序》篇王士祯《焦山题名记》篇朱国祯《黄山人小传》篇,以上收录于《历代小品大观》,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洪素丽《悲歌岛乡》篇,《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篇鲁迅《摩罗诗力说》篇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篇周作人《人的文学》篇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篇,以上收录于《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文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