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铭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主要学历1987年10月—1993年1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1985年9月—1987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9月—1985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本科生工作经验1994年10月—今: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1994破格初站)、副教授(1995)、教授(1997破格)、博导(2001)1993年10月—1994年10月:英国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博士后1991年10月—1993年10月:英国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田野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1985—1987年——“人类学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之一。1988—1991年——汉人社会中的仪式与时空专题研究课题,伦敦大学中心基金会、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资助,博士论文研究项目。1991—1993年——“中国地方传统与互助制度:10个村落研究”,英国经济社会科学院资助,田野研究、资料分析。1993—1994年——“中国传统宇宙观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资助,独立研究。1994—1996年——“中国民间权威与象征资源比较研究”,英国城市大学资助,研究课题主任之一。1995—1997年——“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制度的改革”,国家教委博士后课题,独立研究。1996年—今——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国家教委“九五”重大课题,主要研究人员。1996年—今——“中外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一般项目,课题主持人。1996年—今——“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课题,课题主持人。1996年—今——“中韩华侨与侨乡社会比较研究”,韩国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资助,中方合作者。1999年—今——“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的再研究”,云南省政府省校合作基金,课题主持人。2004年—今——“藏彝族走廊的族群与文化”,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境外讲学经验2005年4月:台湾东华大学“族群与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2001年12月:法国索邦大学互惠知识国际会议、欧盟(布鲁塞尔)跨文化研究国际大会2001年6月:应法国国际跨文化研究院邀请任访问教授,展开法国农村人类学调查2000年5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人类学系访问讲学2000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人类学系与东亚研究中心联合讲演“第三只眼睛:迈向本土人类学的反思”2000年3月:马里文化部互惠知识大会2000年1月—6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讲授博士课程“人类学的中国问题”1998年12月: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国际跨文化研讨会1997年9月:全欧汉学会第12界大会主题讲演(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1995年6—19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人,从事台湾汉人社区人类学调查。1991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沿线的英雄史诗专家会议”学术简介从研究生期间开始译介西方人类学理论,博士论文期间专门研究城市仪式、时间—空间象征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博士后期间转向乡村研究与理论研究,曾在闽台三村、一市中从事长期田野调查,撰述大量中文论著现已发表中文学术专著18部,英文专著1部,译著3 部,主编论文集7部,及大量中外文核心期刊论文。获奖情况1990年伦敦大学东方非洲研究学院研究奖励(Postgraduate Research Awards)1990年伦敦大学核心研究基金奖助(Cent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Awards)1996年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8年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首届)1998年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教育部青年教师奖(第二届)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之《人类学是什么》)主要业绩积极参加和组织科研活动,发表大量学术著作,研科成果具有前沿性;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培养较多研究生,开设多门课程;曾作为班主任,组织全国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本单位研究室组织工作、外事联系、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博士点的建设、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有贡献。附:主要著述一览表1986年“心理人类学述议”,载于《人类学研究》(1986年试刊号)。1987年《当代人类学》(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唐宋时期人口增长与泉州港的勃兴”,载于《福建人口》,1987年第1期。1989年“文化进化论:回顾与前瞻”,载于《人类学论丛》(第1卷),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990年“试论考古人类学”(与叶文程合作),载于《当代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1991年“政治人类学与传统政治制度分析”,载于《建设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1992年“The politics of culture or a contest of histories: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in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1992, Vol.16, No.1-2.1993年Flowers of the state, grass of the people: yearly rites and aesthetics of power in Quanzhou, South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London Ph.D Thesis, 1993.1994年“Quanzhou: the Chinese city as cosmogram”, in Cosmos, 1994, No.2.Review: Chinese Almanacs (Richard Sm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smos, Vol.10, No.1, pp.131-134.1995年“Place, administration and territorial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Late Imperial China,1995, No.2.“ 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 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文化想象的力量:读萨伊德《东方学》”,载于《中国书评》(香港),总第6卷。“远方文化的迷:民族志与实验民族志”,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3卷。“家族、社会与国家”,《北京青年报》,1995年11月20日。1996年“中国文化与社会知识的理念”,《北京青年报》,1996年2月5日。 “功能主义人类学的重新评估”, 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概述”, 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人类学与文化学说”, 载于《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1—2期。“中国民间传统与现代化”, 载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 “宗族、国家与社会——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6卷。“历史、人情与互惠:闽南两村社会互助与福利的民间模式”, 载于《福建与台湾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第3卷),台湾中央研究院1996年版。“文化•经济•符号”, 载于《读书》,1996年第11期。“现代的自醒:塘东村田野调查与理论对话”, 载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若干特点”, 载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合编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当代西方人类学思潮评介》(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专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山街的记忆:一个台湾社区的信仰与人生》(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合编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合编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合编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译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布迪厄:制度、实践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载于《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2期。“功能主义与英国社会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空间阐释的人文精神”, 载于《读书》,1997年第5期。“思考的实践”, 载于《读书》,1997年第7期。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载于1997年第5期。“人与社会再生产:从《生育制度》到实践理论”, 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5期。“体验•自觉”, 载于《读书》,1997年第9期。“超越文化的局限:本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20卷。“地方道教与民间信仰:法主公研究笔记”, 载于《民俗研究》,1997年第4期。1998年《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专著),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幸福、自我权力与社会本体论”,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 载于《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象征的秩序”,《读书》,载于1998年第2期。“船帮、妈祖、跨世纪”, 载于《读书》,1998年第7期“家国天下”,《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8年9月25日。“国家与社会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24卷。“文化与普遍性解释——别的讲演之后的讲演”, 载于《当代艺术与人文科学》,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日常江村之思”,〈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8年9月11日。“El patrimonio en duda: un templo sus fiestas”, in Anthropología de la Transmisión Heretaria, edited by José Anthonio de Rota, pp.139-178, Universidate Da Coruña Servicio de Publications, 1998.“作为文化翻译的述评——《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之“深描说”,《中国书评》,1998年第11期。1999年“王铭铭回应曹树基——兼论学术价值”,《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1月12日。“知识的现状:学科之乱”,〈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11月30日。“文明的焦虑”,〈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2月3日。《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History, fraternity and reciprocity: the folk model of welfare and mutual aid in two south Fujian villages, in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Yearbook, Hong Kong Press for Social Sciences, 1999.“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载于《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知识的自觉——读邓正来《研究与反思》”,《学术思想评论》,1999年第5辑。“村落姓氏与权力”,《民俗研究》,载于1999年第1期。“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家庭危机与公共权力——台湾石碇乡生活史研究笔记”, 载于《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版。“地方政治与传统的再创造”, 载于《民俗研究》,1999年第4期。“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之一)”,载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2000年《非我与我:王铭铭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社会人类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5月版。《甜蜜的悲哀》(与胡宗泽合译,第一译者、序言作者),北京三联书店。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之二),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2万字。寻找一种人的观念,《读书》2000(3)。他者的意义——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内在困境,《南方文坛》,2000(3)。灵验的遗产:围绕一个村神及其仪式的考察,《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危亡与超生:1896年东南沿海的超度仪式,《民族学研究集刊》2000(1),总83。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奢侈生出了资本主义——说《奢侈与资本主义》,《文汇报》2000年12月16日,书缘版。Comment: “Putting Global Capitalism in Its Place” (Mayfair Yang),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41, Number 4, pp.502-503.2001年“Shiding: Popular authority, life history and social power”, i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Summer 2001, Vol.1, No.4.留住天伦之乐,《北京日报》,2001年1月1日人类学在20世纪中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王铭铭自选集》(新世纪学人文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流动的礼物——读《礼物的流动》,《文汇报》书缘版,2001,4,7。我们的文化是怎样西传的——读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文汇报》书缘版,2001,4,14。阿Q,秋菊… …故事还在上演——读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文汇报》书缘版,2001,4,21。漂泊的洞察——读《民族与民族主义》,《文汇报》书缘版,2001,4,28。波伦亚思古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马里三地(一),《读书》,2001年第7期。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缘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Grassroots Charisma: Four Local Leaders in China, Co-Authored with Stephan Feuchtwang, London: Routledge, 2001.从“天下”到“国族”——兼及互惠理解,《跨文化对话》,第7辑,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文世界:中国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年刊》(主编),2001年卷“Le renversement du ciel”, in Trancultural Dialogue (2), Alliage, 2001.“从芝加哥到萨林斯的世界”,《社会理论丛刊》,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人文史观”——潘光旦与我们这代人的问题,《论证》,2001年第2辑。推己及人,推人及己,《论证》,2001年第2辑。2002年“The third eye: towards a critique of ‘nativistic anthropology’”,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Vol.22, Issue 22, PP.149-174.《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费孝通与我们所要承担的”,《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年10月25日。“Tributes and shares of center: some notes on Chinese ‘pilgrimages’”, in En el Camino: Cultura y Patrimonio, Jose Antonio Fernandez de Rota y Monter ed., pp.43-56, Universidade Da Coruna.“The Fa Zhu Gong Festival: The Birth of a God or the Reproduction of Loc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in The Chinese at Play: Festivals, Games and Leisure, edited by Anders Hansson with Bonnie S. McDougall, London: Kegan Paul, 2002.“钟敬文”,《南方周末》,2002年12月26日。2003年《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人类学述评选集》(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赵旭东著),第1-1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版。“村落研究二人谈”(与刘铁梁合作),《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由张光直想起的”,《读书》,2003年第6期。《无处非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漂泊的洞察》,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人类学文化性格的探寻者”,《中国民族学纵横》,民族出版社。“Europe, une terre sans ancestres”,Les Assises de la Connnaissance Reciproque,Alain Le Pichon ed., Paris: Le Robert, 2003.“针对念群说的几句‘废话’”,《东方》,2003年第10期。“远山的呼唤”,《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3年12月22日。2004年“柏林墙的价格”,《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1月5日。 “中国马达”,《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1月19日。“两种书”,《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1月19日。“冥币中的哲学”,《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2月2日。“魁阁的过客”,《读书》,2004年第2期。《裂缝间的桥——解读摩尔根<古代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重新树立起摩尔根的旗帜”,《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3日。“社会生活的道德想象”,《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3月36日。“摩尔根与‘政治文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第7期。“禄村:‘消暇经济’的再解释”,《三农中国》,2004年第1期。“Mapping ‘chaos’:the dong xi fo feuds of Quanzhou, 1644-1839”, in Making Place: State Projects, Globalisation and Local Responses in China, Stephan Feuchtwang ed., pp.33-60, London: UCL Press.“序”,《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保住‘处女江’”,《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4月19日。“储藏‘民族自传’的大厦”,《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被现代性包裹的肉体”,《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4年5月10日,No.9。“戏说的‘全球化’”,《城市俱乐部》,2004年5月号。“动物园的公共性”,《经济观察报》,专栏版,2004年5月31日。“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五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刊物),总第8期,第3卷。《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村曲缘何挽歌调”,《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5月28日。 “雅典娜的风姿”,《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no.10,2004,7,19。“蛮界迷思”,《城市俱乐部》,2004年7月号。 “我所读到的‘现代性’”,《中国最佳讲座》,李公明主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在乡土世界寻找遗产——关于《溪村家族》”,《文汇报》书缘版,2004年9月11日。“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11)。“天下作为世界图式”,《年度学术20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导论”,《西北民族研究》,2004(4)。“文化生态的发展观”,《经济观察报》,2004年11月22日。2005年“茶及其‘他者’”,《读书》,2005年第3期。“说香史”,《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谈‘天’录(之一)”,《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寻找中国人类学的世界观”,《中国最佳讲座2004》,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朝圣:历史中的文化翻译”,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费孝通的学术理想”,《书城》,2005年5月号。“我所认识的费孝通”,《南风窗》,2005年5月16日。“Anthropology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Asian Anthropology, Vol.4.《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水的精神”,《社会学家茶座》,第11辑。“谈‘天’录(之二)”,《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糖粒上的历史”,《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槟榔与咖啡”,《读书》,2005年第11期。《重归“魁阁”》(与潘乃谷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谈‘天’录(之三)”,《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过去二十五年来的中国人类学: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评《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中国书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6年“我想象中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悍妇与乡约”,《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乩•书写•神秘主义”,《社会学家茶座》,第13辑(2006年)。“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enemy: the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Southeast coast”, in Southern Fujian: The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s in Post-Mao China, Tan Chee-beng e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6.“文化史三题”,吴天泰主编《族群与社会》,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李济给张光直的一封信”,《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3月31日。《没有后门的教室——人类学随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君子比德于玉”,《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我们的‘祖先’吃人吗?”,《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5月24日。“学位‘大跃进’的忧心”,《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5月30日。“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疾病与医疗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人文问题”,《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7日。“儿童不易承受之重”,《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12日。“警惕遗产保护中的运动化苗头”,《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15日。“质疑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21日。“中国学术的‘语言时尚’问题”,《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22日。“如此修旧如旧等于破坏”,《广州日报》专栏版,2006年6月28日。研究领域
致力于中国人类学研究,在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区域研究、宗教人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研究专长。目前除继续既有研究脉络外,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上的异文化叙述及海外民族志及文化展示研究。""近期论文
2020,王铭铭,《古典学的人类学相关性:还原并反思地引申一种主张》,《社会》第2期;2019,王铭铭,《从地理—宇宙形态、历史时间性看学术体系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第4期;2019,王铭铭,《<古代社会〉一个时代的车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5期;2019,王铭铭,《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学术月刊》第8期;2019,王铭铭,《升平之境:从《意大利游记》看康有为欧亚文明论》,《社会》第3期;2019,王铭铭,《植物/文化:<物与人> <地方知识与自然阶序>序文二则》,《西北民族研究》;2018,王铭铭、渠敬东、大卫·帕金、杨圣敏、张志强、江湄、朱晓阳、罗祎楠、邓小南、孙静、加娜古丽,《人类学与当代世界的危机》,《探索与争鸣》第11期;2018,王铭铭,《费孝通(英文版<社会理论百科全书>词条)》,《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2018,王铭铭,《在国族与世界之间:莫斯对文明与文明研究的构想》,《社会》第4期;2018,王铭铭,《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逝去的繁荣》修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18,王铭铭,《社会中的社会——读涂尔干、莫斯<关于文明概念的札记>》,《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2018,王铭铭,《“道德环境”与文明》,《学海》第2期;2018,王铭铭,《在国族与世界之间:莫斯对文明和文明研究的构想》,《社会》第4期;2018,王铭铭,《费孝通(英文版<社会理论百科全书>词条)》,《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2018,Wang Mingming,Some Turns in a 'Journey to the West': Cosmological Proliferation in an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in Janet Carsten and Simon Frith eds., British Academy Lectures, 2016-2017,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Wang Mingming, Afterword: a view from a relationist standpoint, The New Chinese Anthropology, Cardo: Revue Internationale d’Anthropologie Culturelle $ Sociale, Paris: de 1’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Sorbonne Paris Cité.2017,Wang Mingming, \曾任行政职务1996年6月—2001年12月: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兼秘书长担任社团职务2005年—: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2000年6月—今: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世界》年刊主编1998年6月—今: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6月—今:法国国际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1997年12月—今: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海外会员1997年12月—今:英国《国际文化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学术编委1995年—2000年: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学术编委1991年1月—今:北欧民俗学会会员社会兼职中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2004-2006)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2001起)云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2000起)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