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磊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王鑫磊,1981年10月出生,上海嘉定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2003年7月,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毕业后直升复旦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专业,硕博连读,专业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200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起,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任副研究员,并曾先后兼任院长学术助理、科研秘书等职,现兼任文史研究院教授会议秘书。出版著作1、《人间鸿壑:中国社会代沟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6月,22万字。2、《一座世界名城的文明多元化——扬州瘦西湖景观历史演进的文化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21万字。3、《同文书史:从韩国汉文文献看近世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24万字。译文:1、参与《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中译本)(本杰明•艾尔曼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1月出版)一书翻译工作,翻译第四章“科学与基督教传教活动”、第七章“中国传统科学和医学的转变”。2、安东篱(Antonia Finnane)著,王鑫磊译,《太平天国运动前夕扬州城的日常生活》,收在文史研究院编,《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中华书局,2010年,第392-408页。王鑫磊译:太平天国运动前夕扬州城的日常生活.pdf报刊文章:1、《代沟与知识转型》,解放日报,2009年5月21日,第六版。代沟与知识转型.pdf2、Respect for knowledge: best way to bridge generation gap, GLOBAL TIMES(《环球时报》英文版), July 9, 2009, P9。Respect for knowledge: best way to bridge generation gap.pdf3、 王鑫磊,《重新审视“东海”——新“地中海”式模型(会议综述)》,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日,第5版,“观察”栏目。重新审视“东海”——新“地中海”式模型(会议综述).pdf4、王鑫磊,《万历朝鲜战争要怎么拍才更专业?》,东方早报,2014年7月11日,第A46-A47版。万历朝鲜战争要怎么拍才更专业?.jpg5、《通信使文献中的中国因素》,《文汇报》,2015年12月11日,“文汇学人”副刊第8、9版。通信使文献中的中国因素 承担项目: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朝鲜通信使研究》(项目号:17BSS019),2017年立项,在研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代沟问题研究——以五四知识分子群体为中心”,2009年立项,2013年结项。3、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委2011年度“晨光计划”项目,完成。4、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985二期项目,完成5、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金允植天津领选研究》,结项。参与项目:1、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项目“从周边看中国”(项目号:2011RWXKZD024)2、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项目“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项目号:2011RWXKZD010)科研活动:1、参与《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全二十五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文献解题撰写工作,撰写了《郿川使程诗集》、《北使詩集》、《往北使詩》、《燕台要语》、《建福元年如清日程》、《星槎纪行(裕庵吟录)》、《海翁诗集》等七部文献的解题。2、参与《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全三十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出版项目,担任丛书编撰委员会学术秘书,并撰写《燕台再游录》、《领选日记》两部文献的解题。3、参与《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全五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出版项目,担任丛书执行编辑,并撰写申维瀚《海游录》、洪景海《随槎日录》两部文献的解题。4、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东亚文化间的比赛——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的意义》(论文集)(中华书局,2019年2月出版)执行编者。 国际交流:1、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获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前往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开展为期六个月的学术访问。2、2014年2月至4月,赴法国雷恩第二大学中文系,担任客座教席,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小说》两门课程,并作三次公开讲座。参加学术会议:2019-09-16 “东亚文化间的对话——朝鲜通信使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日本名古屋大学人文学研究科合办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11-23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2018-10-25 “多元视角下的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2018-09-05 “2018年韩国儒学大会”(韩国安东大学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2017-12-05 “多元视角下的明清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合办)2017-12-02 “中国朝鲜史学会2017年会”(洛阳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学术会议)2017-09-23 “绝域輶轩:近代中外交流与交涉”学术研讨会(四川师范大学主办国内学术会议)2014-11-15 “第二届从周边看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朝鲜通信使文献为中心”(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2013-12-16 “复数的世界: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不同角度看全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合办)2012-12-17 “世界史/全球史视野中的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合办)2019.10 更新研究领域
目前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明清时代中韩文化交流史、韩国汉文文献等。""近期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以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代际冲突为中心》,复旦大学,2008年。学术论文:1、《帝国斜阳下的亲密接触:论朝鲜官员金允植的天津领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25-34页。该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3《中国近代史》2010年第9期全文转载;被《高等学校学术科学文摘》2010年第3期“学术卡片”栏摘发;被《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摘发。帝国斜阳下的亲密接触:论朝鲜官员金允植的天津领选.pdf2、《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随槎录>的史料价值——兼谈朝鲜王朝的“小中华意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9-29页。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随槎录》的史料价值.pdf3、《朝鲜王朝对明朝薛瑄从祀的反应》,《史林》,2014年第3期,第44-53页。朝鲜王朝对明朝薛瑄从祀的反应.pdf4、《从16世纪末中、朝士人的阳明学辩论看东亚儒学交流——以许篈<朝天记>为中心》,《韩国研究论丛》,2014年第一辑,第181-192页。从16世纪末中、朝士人的阳明学辩论看东亚儒学交流——以许篈《朝天记》为中心.pdf5、《从绅士游览团到领选使:对19世纪末东亚现代化场景的观察》,《亚洲研究集刊》第六辑,2012年11月,第121-138页。从绅士游览团到领选使:对19世纪末东亚现代化场景的观察.pdf6、《朝鲜时代赴日通信使文献价值的再发现》,载《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2014年9月,第132-150页。朝鲜时代赴日通信使文献价值的再发现.pdf7、《由东极抵交南——17世纪滞日朝鲜人赵完璧的安南之行》,收在《海洋与东亚文化交流》(论文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95-134页。由东极抵交南——17世纪滞日朝鲜人赵完璧的安南之行.pdf8、《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收入《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第330-334页。 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pdf9、《朝鲜王朝初期“向化倭人”平道全研究》,《韩国研究论丛》,2018年第二辑(总第三十六辑),第109-125页。朝鲜王朝初期“向化倭人”平道全研究10、《批评与回应:通信使与朝日“ 文化比赛”》,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东亚文化间的比赛——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的意义》(论文集),中华书局,2019年2月,第199-216 页。批评与回应:通信使与朝日“ 文化比赛”韩文论文:1、《从“绅士游览团”和“领选使”看东亚的近代化——兼论韩国在东亚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具泰勳等编,《近代转型期东西洋的相互认识和诚挚交流》,成均馆大学东亚历史研究所丛书第九辑,首尔:先人图书出版社,2013年6月,第413-444页。 从“绅士游览团”和“领选使”看东亚的近代化——兼论韩国在东亚研究中的地位问题.pdf2、《由东极抵交南——17世纪滞日朝鲜人赵完璧的安南之行》,收在《海洋与东亚文化交流》(论文集),韩国金镇出版社,2014年4月,第128-174页。由东极抵交南——17世纪滞日朝鲜人赵完璧的安南之行.pdf日文论文:1、「明朝の薛瑄従祀に対する朝鮮王朝の反応」、羽田正编『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と東アジア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16年3月,第185-209页。明朝の薛瑄従祀に対する朝鮮王朝の反応2、「朝鮮王朝初期『向化倭人』——平道全に関する研究」、三谷博、張翔、朴薰编『響き合う東アジア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19年8月,第151-179页。朝鮮王朝初期『向化倭人』——平道全に関する研究 英文论文:The Korean Response to XueXuan's Enshrinement in Ming Confucian Temples,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Early Modern and Modern East Asia, Edited by Benjamin A. Elman and Chao-Hui Jenny Liu, Brill, 2017, pp167-177.The Korean Response to XueXuan's Enshrinement in Ming Confucian Temples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