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轶皓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一、学历情况:2005-2008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蒙元史方向)硕士2008-2011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蒙元史方向)博士二、博士后研究经历:2011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波斯语系)四、博士论文:题目:《蒙古帝国的权力结构(13~14世纪)——汉文、波斯文史料的对读与研究》内容简介:此博士论文聚焦于构成蒙古帝国权力核心的主体——黄金家族、以及与其有依附关系的婚姻、贵族集团上,分别从草原-定居社会分封制度的演化、婚姻集团的构成以及二元官僚制的形成等三个层面,来考察蒙古帝国权力体系的构成与变化;并进而讨论黄金家族内部政治权力的分配,以及探讨这种分配模式与其后在各定居社会中所推行的制度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性。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在尽可能全面搜集目前已出版的波斯文蒙古史料,和一部分已有译本的阿拉伯语蒙古史料,在摘译、注释的基础上,通过对汉文与非汉文史料的对读、比较,尝试充分发掘双方记载的优长之处,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探究。五、博士后研究项目:对撰写于14世纪的波斯文蒙古世系《五族谱》(Shua’b-i Panjgāna)进行整理和注释。整理工作包括:1)对《五族谱》手稿的释读和翻译,以及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存数种《史集》抄本进行对勘和比较。2)对《五族谱》中所载蒙古世系与此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数种成吉思汗家族世系进行对比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成吉思汗家族的合法性观念在中亚地区的流传与演变。八、翻译:1、《察合台汗国的外交与遣使惯例初探》(作者:M. Biran),《西域研究》,2014年第2期。2、《观念与实践的差异:以黑山派与白山派为例》(作者:I. Togan),《西域文史》,2014年,第八辑。研究领域
1、蒙古史(元史)2、蒙古征服之后的伊朗史(伊利汗国史)、中亚史3、古代中国和印度、西亚的海上交通史4、13-15世纪伊斯兰世界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史5、12-14世纪的思想史""近期论文
1、(合撰)《万松行秀与金元佛教》,《法音》,2004年第4期。2、(辞条撰写)《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参与撰稿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3、《苏学与早期全真教关系初探》,史孝进编《道学精粹(上海道教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选)》(上、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4、《〈海都与中亚蒙古国家[窝阔台汗国]的兴起〉评述》,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5、《吾道:三教背景下的金代儒学》,台北:《新史学》,2009年,20卷4期。6、《蒙古帝国史全景下的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史研究〉述评》,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7、《元宪宗朝前后四兀鲁思之分封及其动向:大蒙古国政治背景下的山西地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1年,第八十二本第1分。8、《窝阔台后妃谱系新证:兼辨脱列哥那非太宗“六皇后”》,苍铭主编,《首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9、《第五届北京大学“伊朗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10、《舆图原自海西来:〈桃里寺文献集珍〉所载世界地图考》,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11、《彭晓燕:〈欧亚历史中的哈剌契丹〉述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蒙古草原传统之移入及其转型:基于对诸蒙古汗国制度比较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外关系研究室编《丝瓷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哈剌和林成立史考》,《西域历史语言研究》(第五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4、《关于14世纪波斯文史料中称伊利汗为“赛因·额毡”的几则补充》,《西域历史语言研究》(第五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5、《䑸(Jūng)船考:13至15世纪西方文献中所见之“Jūng”》,《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JUNG (䑸Zūng)“cönk” GEMİ ÜZERİNE-13.-15. YÜZYILLARDAKİ BATI YAZMALARINDA GÖRÜLEN “JUNG” TERİMİ ÜZERİNE”, tr. by Zemire Gulcali, Ankara Üniversitesi Dil ve Tarih-Coğrafya Fakültesi Türkoloji Dergisi, 19, 2 (2012),135-147.16、《合失生母小考》,《中国史研究》,北京:2012,第三期。17、“Mongolian or Turkish? Note on a Political Term used in Mongol Court”, Uluslararası Türk-İran Dil ve Edebiyat İlişkileri Sempozyumu, Istanbul: 2012.18、《读拉施特〈史集·中国史〉札记》,《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四辑),(待刊)。19、《见诸波斯史料的一场元代宫廷政变:以〈瓦萨甫史〉、〈完者都史〉为中心的考察》,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五辑),(待刊)。20、《德黑兰访书记(2012.10.1-2013.3.20)》,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7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62-274页。21、《十四世纪初斡儿答兀鲁思的汗位继承危机:相关波斯语、阿拉伯语史料的对比与研究》,《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22. 《伊利汗国的成立:异密-部族-集团》,《元史与边疆民族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4期。23. 《中国和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西域研究》,乌鲁木齐:2015年第2期。七、会议论文:1、《窝阔台后妃谱系新证――基于汉文、波斯文献的考察,兼辨脱列哥那非太宗“六皇后”》,历史上的中国新疆与中亚”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18-25日,新疆社会科学院。2、《见诸波斯史料的一场元代宫廷政变:以〈瓦萨甫史〉、〈完者都史〉为中心的考察》,第五届《伊朗学在中国》会议论文:2010年11月9-10日,北京大学。3、“Tracking the Influences of Naṣir al-Dīn al-Ṭūsī: a Study on the World Map in Safīna-yi Tabrīz”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sir al-Din al-Tusi, Baku: Azerbaij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June 13th -16th.4、《蒙古草原传统之移入及其转型:基于对诸蒙古汗国制度比较的一个考察》,《新疆通史》编委会主办的“元明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2011年7月19-20日。5、“Türk Dili mi Moğol Dili mi? Moğol Döneminde Kullanılan Siyasi Terimlere Dair”İstanbul Üniversitesi Edebiyat Fakültesi, Uluslararası Türk-İran Dil ve Edebiyat İlişkileri Sempozyumu, 2012, May 15th-17th.6、《玉与“玉河”: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看波斯·中国文化交流中的一些特点》,“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2013年10月15~17日。7、《察合台兀鲁思和伊利汗国的东南部边境》,“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11月1日~3日。8、《十四世纪初斡儿答兀鲁思的汗位继承危机:相关波斯语、阿拉伯语史料的对比与研究》,“多语种民族志文献与中国民族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3年11月23~24日。9、“Background and Aftermath of Fakhr al-Dīn Ṭībī’s Voyage: A Resurve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lkhanate and Yuan at beginning of 14th Centur”, New Approaches on the Il-Khans, Mongolia, Ulanbataar Univ., 2014.5.21-24.10. “Border‐making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Ilkhanate and Chaghadaid Realm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Mongol Khanates”, Mo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s: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 Mongol Eurasia, Jerusalem: Israeli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IAS),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2014, 9.29-7.1.10、“Introduction of Shuʿab-i Panjgāna”, Sino-Iranica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4, 11.8-9.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