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教授课程:本科生课程: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思想史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方法论、专业英语学习工作经历:198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82-1986年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任教。1986-1992年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人类学系留学,获博士学位。1996-至今 复旦大学文博系任副教授,教授、博导。学术专著:陈淳(译),布鲁斯·特里格(著),《时间与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陈淳、陈虹、沈辛成(译),诺埃尔·博阿兹、拉塞尔·乔昆(著)《龙骨山——冰河时代的直立人传奇》,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陈淳(译)、布鲁斯·特里格(著),《考古学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陈淳(译著),费德(美)《骗局、神话与奥秘——考古学中的科学与伪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欧洲文明的曙光》柴尔德著 陈淳、陈洪波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当**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3年。《手》约翰·内皮尔著 (陈淳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年。获奖经历:2003年度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2005年度 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2006年度 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获2004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被“中国文物报”评选为2004年最佳文博学术论著《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复旦学报》第4期)2006年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探索及对中国实践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十一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研究》。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解读及展示文本撰写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旧石器时**古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等课题"近期论文
期刊论文:陈淳,从“专业”到“通业”:当前文明探源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历史研究》2012 年第3期.陈淳,早期文明的标准与解释。《东南文化》2012 年第3期.陈淳、杨茜,陶瓷器研究的进展与思考。《文化遗产集刊》2012年总第5辑。陈淳,细石叶技术里的人类行为和适应方式探讨。《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14日。陈淳,泥河湾旧石器早期工业与人类行为。载:袁宝印、夏正楷、牛平山主编,《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地质出版社,2011年。陈淳,美国性别考古学的研究与启示。载:贺云翱主编,《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Chun Chen, Jiayuan An and Hong Chen, Analysis of the Xiaonanhai lithic assemblage, excavated in 1978.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0, 211:75~85。陈淳,考古研究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南方文物》2010年第1期。Chun Chen, Techno-typological comparison of microblade cores from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In: Y. V. Kuzmin at al. (eds.) Origin and Spread of Microblade Technology in Northern Asia and North America. Burnaby, B.C., Somon Fraser University Press, 2007, 7-38.Decipherment of Bronze Objects from Sanxingdui.《复旦学报英文版》2007年3期。考古学与未来:工业文明的忧虑。《复旦学报》2007年6期。安阳小屯发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史哲》,2008年3期。Fire and flood management of coastal swamp enable first paddy cultivation in east China. Nature 2007, 449(7161):459-462. (第四作者)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文史哲》2006年第6期。社会进化模式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复旦学报》2006年 期。性别考古与玉璜的社会学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三星堆青铜树象征性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6期。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与成就。《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2005年第1卷第1期。提升研究水准,更好保护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总第7期。马家浜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东南文化》2005年第4期Earlitou, Xia and the Study of Early State of China. 《复旦学报英文版》2005年第1期。环太湖与宁绍平原史前社会复杂化比较研究。《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三星堆青铜器巫觋因素解析。《文物世界》2004年第3期。Retrospect of Fifty Years of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in China. In Shen, C. and Keates, S.G. (eds) Current Research in Chinese Pleistocene Archaeology,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Series 1179,Oxford, England,2003.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复旦学报》,2003年第4期。酋邦与中国早期国家探源。《中国学术》,2003年总第14辑。小长梁石工业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