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欢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高中毕业如愿考取我所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并有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接触了心理学、美学的相关理论,让我的大学时光充实而有趣;大学毕业顺利进入市级电视台,从焊接视、音频连接线,录制、播出机房的设计、使用,到电视节目制作(特技、音频、字幕等)、采编、编导、策划,几乎从事过传统电视媒体的每个工作流程,从S-VHS、Betcam到准数字设备、从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所串起的电视实践历程让我领略到电视创作的快乐,尤其是在纪录片、专题、新闻节目的采制编创中,那透过镜头所言说的故事带我真正走入人们的心间、走进社会、理解人生;在此期间,为了从工程技术岗位走向“前台”编采,我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这或许是我从新闻学、文学理论视角理解传播媒介的开端,因为此前发表的论文均为技术视角的、这一时期我更多地开始了对媒介文本进行编导阐释。我所热爱的电视在2002年前后遭遇了事业发展的瓶颈,市级电视台“举步不前”的状况,令我拿到了国家级奖项却也深感职业枯竭,时值“非典”的2003年我进京赶考,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博士期间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我而言是充满诱惑与恐惧的,对电视媒体的熟识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让我成为一个专业的观察者,但是并不能满足对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需求,补课的过程尤为艰辛,但感谢每遇研究困境都有贵人指点相助,如期完成学业;博士毕业后,这份“站在讲台上”的职业让我兴奋不已,我先后为9届本科生、9届研究生以及全校各专业的同学开设了四门专业课程、一门通识选修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49位(已获学位40人,包括1位津巴布韦留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沟通中,我珍惜每一次见面、也在每一个教师节里感谢师恩的同时,沉浸于为师的幸福之中。我爱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相信这不仅是一项洒下汗水、收获希望的事业,更是一份让自我的心灵更加开放而独立的事业,在此信仰下,我上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篇论文、努力回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更在心底深处为自我开辟了沉静而无畏的土壤,让那份坚持根深蒂固。在这个由媒介技术所带来的人类媒介生活的天翻地覆中,我的幸运依旧在延续,有那么多的未解之题在牵引着我的思绪,那么美丽的净月荷花也亭亭玉立、随风摇曳,,,学习经历1987.09_1990.07长春市十一高中1990.09_1994.07东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理学学士1997.09_2000.07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纪实文学方向师从吕明臣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文学硕士2003.09_2006.07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传播心理方向师从刘京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文学博士2006.12-2006.12应香港浸会大学邀请赴香港短期访学2007.02-2007.02应东京东艺大学、NHK电视台邀请赴日本短期访学2006.09-2012.11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美学方向师从王确教授合作研究文学博士后2009.11-2011.02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传播系跟随SrividyaRamasubramanian教授访学研究访问学者2009.07-2012.11东北师范大学首批“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计划入选者工作经历1994.07-2001.05长春有线电视台后期节目制作、编辑、编导2001.06-2003.09长春电视台记者、编导2003.09-2004.09中国广播影视报产业周刊记者2004.09-2005.09中央电视台节目策划2003.11-2006.12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2007.01-2012.11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03——至今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主任2011.09——至今“东师传媒—美国美南报业与电视传媒集团”联合制作研究基地执行主任2012.12——至今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信息(数据来源:教务处)临班127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研究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媒介素养研究媒介与青少年媒介素养(1)新闻心理学媒介素养概论国际传播学传播学概论科研信息(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项目:1.微博客管理机制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12年2.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危机意识、危机传播与媒介素养研究,政府委托项目中央其它部门委托项目,2011年3.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与媒介素养研究,校内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09年4.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体系建构研究,国家级学会规划项目,2008年5.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其它项目(学会、政府部门委托等),2006年6.满洲电影机构研究,其它项目(学会、政府部门委托等),2006年专著:1.新闻心理学原理,新华出版社,2012年2.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3.媒介教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4.《新闻心理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研究领域
传播心理理论、媒介素养""近期论文
1. 网络舆论共识中宽容美德与怨恨情绪的唤醒、重构与博弈,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舆论学论坛,2015年2. 唤醒与认同:虚构媒介中感恩特质的社会记忆重构,当代传播,2015年3. 基于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理论的公民媒介素养作用探析,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5年学会年会,2015年4.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传播伦理困境探析,新闻世界,2015年5. 电视真人秀选手的积极人格特质与女性受众的影响研究,东南传播,2015年6. 微博中灾难性新闻的传播方式探析,科技展望,2014年7. 拓展传播途径,吉林日报,2014年8. 当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积极转向及其价值,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2014年9. 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中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与乐观人格关系探究,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2014年10. 电视舆论引导中的积极情绪体验研究,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2014年11. 微信关系强度与积极情绪表露研究,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2014年12. 现代都市精神危机的社交媒体需求心理分析,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2014年13. 受众接受虚假新闻的心理研究,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2014年14. 电子竞技游戏玩家群体智慧使用模式研究,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2014年15. 微视频与社会现实建构的传播学解读,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16. 论移动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17. 基于社会认知论的微博主道德判断研究,情报科学 ,2012年18. 数字时代广播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应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年19. 基于三种理论路径看微博客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电化教育 ,2012年20. 华文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报道研究——以《美南新闻》大陆板块报道为例,新闻界,2012年21. 关于数字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传播权利的再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年22. Framing Zimbabwe’s National Image in Chinese Online News Sites from 2001 to 2009,Global fusion 2010 conference,2010年23. 绕不开的电视,父母必读,2010年24. 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政治参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年25. “马丁 伊登”形象中的“日神”与“酒神”精神,北华大学学报,2009年26. 高中生媒介素养之质疑能力调查*,2008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2008年27.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研究,2008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2008年28. 关于传媒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的思考*,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2008年29.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研究—以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例,第二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2008年30. 高中生媒介素养之质疑能力调查,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2008年31. 论新媒介视域下审美关系的新变化,北方传媒研究,2008年32. 技术与文化、媒介与受众的互利与平衡——媒介生态学对于中国内地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北方传媒研究,2008年33.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教育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年34. 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博客及其主体素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年35. 关于传媒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的思考,2007传播与中国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2007年36.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博客及其主体素养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37. 从传播美学视角审视《进城》,东北师大校报,2007年38. 新媒体视域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数码传播与社会转型:中华社会及其他地区之经验”国际研讨会,2006年39. 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符号障碍的归因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06年40. 采访对象主体论的理论贡献和运用价值,新闻与写作,2006年41. 儿童电视传播者的职业角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42. 儿童与电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亚洲传媒研究,2005年43. 困惑的童年与<童年>的困惑,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论文集,2005年44. 儿童电视节目传播与儿童节目传者教育探讨,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及光盘,2004年45. 央视少儿频道之传受者心理互动分析,电视研究,2003年46. 人本主义与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电视研究,2003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指导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中国电影教育联盟创始成员理事单位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特聘专家吉林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评委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获奖情况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吉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创优对农栏目奖 一等奖东北师范大学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优秀奖吉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一等奖 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彩桥奖\"一等奖 一等奖 相关热点